科研产出
甘蓝型油菜早熟黄籽双低隐性核不育系YD 3361 AB的选育及应用
《种子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野生芥菜型油菜为母本,与贵州省油菜研究所自育的黄籽双低1536 R父本杂交,F5出现不育株与本所自育早熟黄籽双低隐性核不育系2723 B杂交,采用杂交、回交、套袋自交等方法,结合室内品质分析选测,选育出稳定的甘蓝型油菜早熟黄籽双低隐性核不育系YD3361 AB。该不育系优点是早熟、黄籽、双低、含油量较高、结实性好,丰产性较好,分枝多,主花序长,抗倒性好,籽粒大。用该不育系作母本配制的杂交油菜新品种宝油早12通过了贵州油菜区域早熟组试验并获审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早熟 隐性核不育 YD3361 AB 选育


贵州烟草主要病毒种类检测及复合侵染分析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贵州省36个县市的1 547份疑似病毒病症状的烟叶样品进行检测,明确我省烟区主要病毒种类。【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DAS-ELISA)法。【结果】检测出1 107个阳性样品,包括烟草普通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烟草蚀纹病毒(tobacco etch virus,TEV)、烟草脉带花叶病毒(tobacco vein banding mosaic virus,TVBMV)等5种病毒,其中TMV和PVY的阳性检出率较高,分别为41.63%和11.70%;并以单一病毒侵染为主,另有4种类型的复合侵染。【结论】通过研究可知TMV和PVY为贵州烟草病毒病的优势毒原种类。


优良玉米自交系QB48的选育及应用
《贵州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QB48是贵州省旱粮研究所利用引进的优良玉米群体Suwan1(C11)自交分离,经5代自交育成的玉米自交系,具有配合力高、耐瘠性强和适应性广的特点,于2010年获得国家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授权(品种权号为CNA20070788.4),利用QB48作亲本相继育成玉米杂交种金单999、煌单008、金玉98、金玉5号、宝玉999,分别通过贵州、云南临沧、丽江等地审定。玉米自交系QB48在玉米杂交育种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2个国外引进紫花苜蓿品种的比较试验
《贵州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为筛选适宜贵州种植的优质牧草品种,对国外引进的12个品种在贵州黔南地区进行了田间比较试验,对比分析了不同品种的物候期、株高及鲜、干草产量。结果表明:参试品种在试验区内均能正常生长、开花,但不能结籽,未完成整个生育周期;WL903、WL525HQ和Magna995的株高较高,均在60cm以上;WL903、Magna804和WL525HQ年鲜草产量和干草产量最高,分别为50 800kg/hm2、13 762kg/hm2、47 567kg/hm2及13 163kg/hm2、53 599kg/hm2、13 112kg/hm2;同一品种鲜、干草产量均以第1茬和第2茬的最高,占全年总产量60%以上,显著高于第3茬和第4茬(P<0.05),第4茬最低,仅占18%。


9种综合性农业科学(中文)核心期刊评价指标比较分析
《贵州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为全面了解农业科学类(中文)核心期刊的办刊情况和期刊质量,采用文献计量法,对比分析2011年进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的9种农业科学类期刊2009—2012年的出版指标因子、引证指标因子和影响因子的差异。结果表明,出版指标中,可被引文献量以《广东农业科学》最高,平均每年为1516篇,9种期刊的可被引文献比在0.90~0.99,基金论文比以《中国农业科学》和《新疆农业科学》的最高,均为100%;引证指标中,《吉林农业科学》和《中国农业科学》的被引半衰期均较长,分别为7.0年和6.0年,《中国农业科学》的被引期刊数最高,平均达817种,互引指数《湖北农业科学》最高,为1.9;影响因子中,2009—2012年复合影响因子、复合他引影响因子均以《中国农业科学》的最高,分别为2.016~2.241和1.847~2.071。
关键词: 中文核心期刊 影响因子 引证指标 出版指标 综合性农业科学期刊 评价指标


玉米与大豆“1∶2”间作种植的株行距优化配置研究
《大豆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玉米与大豆间作行比优化试验,筛选出兼顾大豆与玉米产量和产值的行比模式为玉米/大豆1∶2间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豆与玉米的株行距配置试验。结果表明:大豆株距、大豆行距及大豆与玉米间行距对大豆产量的影响不显著而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极显著,各因素及其互作对大豆与玉米复合产值的影响都达到显著水平;玉米与大豆1∶2间作种植模式下最佳的株行距配置组合为大豆与大豆行距25 cm,大豆与玉米行距30 cm,大豆株距10 cm,玉米株距25 cm;在此优化模式下,玉米和大豆的密度分别为4.71万和23.54万株·hm-2,产量分别为10 074.88和1 168.44 kg·hm-2,大豆与玉米复合产值为34 752.84元·hm-2,大豆对复合群落产值的贡献率为18.82%。


喀斯特山区乡土灌木种子吸胀与萌发特性
《贵州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为从萌发对策角度探讨喀斯特地区乡土灌木的环境适应性,探索了贵州喀斯特山区广泛分布的白刺花、刺槐、胡枝子、马桑和火棘5种灌木种子吸涨过程中的吸水特性和萌发特性。结果表明:5种灌木种子吸胀时间为火棘>马桑>白刺花>刺槐>胡枝子,种子千粒重为刺槐>白刺花>火棘>胡枝子>马桑,与水分利用效率呈显著正线性关系(P<0.05);吸胀过程中水分吸收速度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是刺槐>胡枝子>白刺花>马桑>火棘,胡枝子>刺槐>白刺花>马桑>火棘,与之相关的种子最终萌发率、平均萌发时间和开始萌发时间分别为刺槐>马桑>胡枝子>火棘>白刺花,火棘>马桑>白刺花>刺槐>胡枝子,马桑>火棘>白刺花>刺槐>胡枝子,种子萌发率与水分吸收速度和水分利用效率均具有显著正相关性(P<0.05),种子水分吸收速度与种子平均萌发时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5种灌木种子吸胀与萌发对水分的响应不同,刺槐和胡枝子属于水分敏感性植物,其萌发对策为爆发型;白刺花、火棘和马桑属于水分迟钝性植物,其萌发对策为稳定型。
关键词: 喀斯特山区 灌木,种子萌发 水分吸收速率 水分利用效率 环境适应性


多花黑麦草品种区域试验技术规程
《种子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贵州省多花黑麦草新品种区域试验标准化生产水平,为草地畜牧业生产提供标准技术支撑,依据国家行业标准制定了多花黑麦草品种区域试验的范围、试验区组的划分和试验点的选择、试验设计、试验年限、试验地的选择、区域试验品种的确定、供试种子要求、田间管理、记载项目及标准、收获和计产、品质和抗性测试、试验报告、品种来源和处理的区域试验技术规程。该技术规程于2013年通过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定,编号为DB 52/T 818-2013。


观赏草新品系剑江沿阶草区域试验
《广东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剑江沿阶草是贵州省草业研究所培育的适宜于我国长江以南降雨量在800 mm以上亚热带地区种植的观赏草新品系。为了为该新品种的培育及其合理栽培、应用及推广奠定基础,2009—2011年在江苏南京、广东增城、贵州独山、贵阳等不同生态条件下进行品种区域试验,对其农艺性状、观赏性、抗性及营养体繁殖速度进行鉴定比较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剑江沿阶草新品系在4个试点均能正常生长繁殖,全年青绿;与原始群体和普通沿阶草相比,该品种的耐荫性和抗性强,观赏性和繁殖率高,是景观绿化优良品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