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9805条记录
禽腺病毒血清4型吉林株的分离鉴定与遗传变异分析

中国兽医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吉林地区送检的疑似禽腺病毒感染样品进行了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并对检测为阳性的样品进行病毒分离鉴定,共得到61个I型禽腺病毒流行毒株。对hexon基因进行的PCR扩增,获得长度为1 414,1 786,1 670bp的基因片段。通过测序分析发现,吉林地区禽腺病毒流行毒株基因型由B型变化为C型,血清型4型。根据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本次获得的3个分离株与禽腺病毒4型标准毒株ON1株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较高,达到了99.1%。

关键词: 禽腺病毒血清型4型 hexon基因 分离鉴定 遗传变异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龙须菜对异育银鲫消化吸收、免疫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中国畜牧兽医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本试验旨在评估龙须菜替代饲料中的菜粕对异育银鲫幼鱼消化吸收、免疫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确定龙须菜的适宜替代范围。选取健康且规格一致的异育银鲫幼鱼45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以不含龙须菜的基础饲料为对照组饲料,以3%(D1)、6%(D2)、9%(D3)、12%(D4)、15%(D5)龙须菜替代菜粕配制成的饲料为试验饲料饲喂试验鱼8周,所有饲料等蛋等脂,试验结束时测定各组异育银鲫消化吸收、免疫及抗氧化相关酶活性。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投喂龙须菜饲料各组异育银鲫肝脏消化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D1组异育银鲫前肠碱性磷酸酶、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D1和D2组异育银鲫前肠γ-谷氨酰转肽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D5组异育银鲫前肠脂肪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和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下降(P<0.05);D1~D3组异育银鲫肾脏酸性磷酸酶活性、D2~D5组异育银鲫血清溶菌酶活性及D2、D3组异育银鲫血清总胆固醇含量和前肠总抗氧化能力显著升高(P<0.05),而D5组异育银鲫血清总蛋白含量显著下降(P<0.05)。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3%~6%的龙须菜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异育银鲫消化吸收与免疫性能,当龙须菜替代水平达15%时,会对鱼体消化吸收和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关键词: 龙须菜 异育银鲫 消化吸收 免疫 抗氧化性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小麦品种对灌浆期高温的响应差异

麦类作物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小麦对花后高温的生理响应,以黄淮海地区的16个小麦品种为材料,测定灌浆期高温对小麦旗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分析千粒重和产量的变化,并比较品种灌浆后期抗高温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高温处理7d后小麦旗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SOD活性均高于田间自然生长小麦(对照),而MDA含量则低于对照;高温处理15d后小麦旗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MDA含量和SOD活性较对照明显升高,而可溶性糖含量则下降。高温处理后各品种千粒重和产量均降低,豫麦49-198和郑麦366产量显著降低。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法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济麦22和石麦19灌浆期耐热性均较高;旗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籽粒千粒重3项指标可作为小麦耐热性评价指标。

关键词: 小麦 高温处理 耐热性 综合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籽粒含水量性状相关SSR分子标记的筛选和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籽粒含水量高是影响玉米机收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之一。目前对于玉米籽粒含水量的内在遗传基础了解的还很少。本研究利用快速脱水自交系Li18和慢速脱水自交系昌7-2组配了252个F2家系群体。通过田间表型分析,分别选取20个低含水量家系和23个高含水量家系构建DNA混池。利用500对SSR标记进行多态性筛选,发现位于玉米第8染色体的标记umc1627和umc1415与籽粒含水量性状紧密相关,两个标记间的遗传距离为2.9 cM。本研究将为快速脱水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玉米 籽粒含水量 DNA混池 SSR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果型番茄种质重要品质性状的筛选与评价

中国瓜菜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选出综合品质比较高的小果型番茄品种,对市面上常见的56份番茄种质进行性状分析。通过对果实硬度、EC值、p H值、SSC(可溶性固形物)、(a/b)2(果实颜色)、单果质量、果形指数、果肉指数和心室数9个性状的测定,结合灰色关联理论分析,综合性状排名前10位品种的果实硬度、果肉指数、EC值、p H值和SSC分别介于0.29~1.74、0.91~5.96、4.60~6.33、4.25~4.58和7.27~10.00之间,果形指数、心室数和(a/b)2对品质评价不具有参考价值。番茄品质的相关性分析显示有些性状之间表现为显著正相关,而有些性状之间表现为显著负相关,体现出不同品种不同性状之间紧密又复杂的联系。通过关联分析可以看出,综合性状排名前10位的种质是426、504、114、458、524、456、74、457、508、529,关联度在0.744 3~0.825 3之间。这为小果型番茄育种提供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 番茄 种质资源 品质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板栗微波真空干燥特性及干燥工艺研究

食品与机械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微波真空干燥方式下,微波强度、腔体压力等参数对板栗干燥过程中质热传递的影响规律。采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以水分含量和白度值为评价指标,确定板栗微波真空干燥过程中微波功率、压力、干燥时间的最适工艺参数。结果显示:板栗微波真空干燥过程主要为加速和降速阶段,恒速阶段持续时间较短。微波功率和真空度均对干燥时间有显著影响,功率越大,真空度越高,干燥速率越快,干基含水率和水分比都随着干燥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由回归模型得出板栗微波真空干燥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时间12min,压力-56kPa,功率3kW。微波真空干燥的微波功率、腔体压力、干燥时间均对板栗品质有影响,以模型得出的干燥参数进行干燥,可保证板栗干燥后的品质,且干燥效率高、能耗低。

关键词: 板栗 微波真空干燥 干燥特性 工艺参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慢病毒介导稳定表达FABP4的小尾寒羊成纤维细胞系的构建

华北农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构建1株能够稳定表达FABP4的小尾寒羊成纤维细胞系,用于小尾寒羊未来的品种保护、开发与利用,首先利用组织块培养法制备了小尾寒羊原代成纤维细胞,然后利用全基因合成法克隆了绵羊FABP4基因,并构建了过表达FABP4的慢病毒载体。经过包装后,使用获得的慢病毒感染小尾寒羊原代成纤维细胞,并通过嘌呤霉素筛选稳定转染细胞,最后应用Western Blot鉴定FABP4蛋白的过表达水平。结果表明,经过传代2~3次后,得到纯度较高的小尾寒羊原代成纤维细胞。滴度测定表明,当在96孔板中添加病毒原液量为10~(-4)μL时,观测不到荧光。当添加量为10~(-3)μL,能够观测到荧光,说明获得慢病毒的滴度为1×10~6TU/m L以上。利用制备的慢病毒感染小尾寒羊原代成纤维细胞,并经过嘌呤霉素筛选后,在荧光显微镜下所有细胞均能观察到绿色荧光。应用Western Blot分析发现,在对照组几乎检测不到FABP4蛋白的表达,而在病毒感染组则能够清晰的观察到FABP4蛋白的表达,说明成功制备了稳定表达FABP4的小尾寒羊成纤维细胞系。

关键词: FABP4基因 慢病毒 小尾寒羊 原代成纤维细胞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小麦品种对灌浆期高温的响应差异

麦类作物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小麦对花后高温的生理响应,以黄淮海地区的16个小麦品种为材料,测定灌浆期高温对小麦旗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分析千粒重和产量的变化,并比较品种灌浆后期抗高温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高温处理7d后小麦旗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SOD活性均高于田间自然生长小麦(对照),而MDA含量则低于对照;高温处理15d后小麦旗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MDA含量和SOD活性较对照明显升高,而可溶性糖含量则下降.高温处理后各品种千粒重和产量均降低,豫麦49-198和郑麦366产量显著降低.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法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济麦22和石麦19灌浆期耐热性均较高;旗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籽粒千粒重3项指标可作为小麦耐热性评价指标.

关键词: 小麦 高温处理 耐热性 综合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ZmNPR1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西北植物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研究从玉米高抗自交系D863F中克隆了ZmNPR1基因(GenBank登录号为MH619241)的gDNA和cDNA序列,开放阅读框长1 866bp,编码621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67.61kD,等电点为5.46。系统进化树比对表明,玉米ZmNPR1蛋白和高粱SbNPR1蛋白的亲缘关系较近,相似性高达97%。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ZmNPR1在叶片中能够被水稻黑条矮缩病毒诱导并显著上调表达。同时ZmNPR1在玉米叶片、茎、根、雄穗、雌穗以及花丝中均有表达,在雌穗和叶片中的表达量较高。研究表明,ZmNPR1可能在玉米粗缩病抗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玉米 ZmNPR1 克隆 水稻黑条矮缩病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紫色土丘陵区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氮磷储量特征

安徽农业科学 2018

摘要:[目的]了解紫色土丘陵区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氮磷特征。[方法]采集典型小流域林地、旱地、水旱轮作田的分层土壤样品,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氮磷含量及储量变化,探讨土地利用方式对紫色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壤氮磷库的影响。[结果]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全氮、硝态氮、全磷含量存在显著差异,相同土层土壤全氮含量表现为水旱轮作田>林地>旱地,旱地和水旱轮作田的硝态氮、全磷含量显著高于林地。土壤全氮、硝态氮、全磷含量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表现出明显的表聚性。土壤全氮储量表现为水旱轮作田(684 t/hm2)>旱地(448 t/hm2)>林地(372 t/hm2);土壤全磷储量与土壤全氮储量变化规律相似,水旱轮作田土壤全磷储量(389 t/kg)最高,其次是旱地(373 t/hm2)和林地(153 t/hm2);林地与旱地、水旱轮作田土壤硝态氮储量具有显著差异,且表现为旱地(104.68 kg/hm2)>水旱轮作田(79.70 kg/hm2)>林地(14.81 kg/hm2)。[结论]紫色土丘陵区林地土壤养分固持潜力较大,而耕地土壤氮磷等养分流失风险较高。

关键词: 紫色土丘陵区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全氮储量 土壤全磷储量 垂直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