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丛枝菌根真菌对连作黄瓜根际土壤的影响
《中国瓜菜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评价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 mycorrhizal fungi,AMF)摩西球囊霉菌(Glomus mosseae)对不同连作年限黄瓜土壤的影响,分析了施用丛枝菌根后连作1 a(年)、3 a、5 a的土壤物理指标、化学指标、土壤微生物数量以及土壤酶的变化,从而为AMF缓解黄瓜连作障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施用AMF后,土壤容重降低,土壤团粒明显增加,连作3年的土壤处理后相比对照增加了8.1%;碱解氮、速效钾及有机质含量差异不明显,但是连作5 a的土壤速效磷为317.9 mg·kg~(-1),比对照降低了33.5%;土壤细菌和真菌的数量相比对照有较大的变化,连作5 a的土壤中细菌和真菌数量分别是2.2×107cfu·g~(-1)和1.8×10~7cfu·g~(-1),比对照增加了2.1倍和6.2倍;土壤脲酶、磷酸酶、蔗糖酶也有明显提高。结果表明,施用AMF摩西球囊霉菌能有效缓解设施黄瓜连作障碍,对生产上防治连作障碍具有指导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潮土CaCl_2-P含量对磷肥施用的响应及其淋失风险分析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土壤有效磷(Olsen-P)与可溶性磷(Ca Cl_2-P)含量之间存在着平衡,研究磷肥施用量对潮土Ca Cl_2-P和Olsen-P及其比值的影响,评价磷素的淋失风险,可为潮土区合理利用养分资源、减少磷肥投入和流失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长期定位监测基地的5个处理(对照、NPK、预备处理、NPKM和1.5NPKM处理,简称OP1、OP2、OP3、OP4、OP5),5个处理的土壤Olsen-P含量存在显著差异(0.8、12.5、25.7、44.7、56.4mg/kg),据此在每个处理上再设置5个施磷量水平(F0、F1、F2、F3、F4),试验采取微区形式,随机区组设计,种植作物为夏玉米–冬小麦双季轮作。作物收获后,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Olsen-P和CaCl_2-P含量,建立Olsen-P和CaCl_2-P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土壤CaCl_2-P含量为0.07~2.68 mg/kg,约为Olsen-P含量的0.5%~5.6%。短期高量磷肥施用可以显著提高土壤Olsen-P和CaCl_2-P含量,但土壤Olsen-P和CaCl_2-P的增加不同步。当土壤Olsen-P低于28.0 mg/kg时,Ca Cl2-P/Olsen-P比值随着Olsen-P的增加而降低,当Olsen-P增加至28.0 mg/kg后,Ca Cl2-P/Olsen-P比值随着Olsen-P的增加迅速增加,这表明磷肥施用首先提高土壤Olsen-P含量,Olsen-P增长到一定程度后CaCl_2-P才迅速增加。土壤CaCl_2-P和Olsen-P的关系符合双直线模型,突变点时土壤Olsen-P含量为30.2 mg/kg,对应的CaCl_2-P含量为0.3 mg/kg。当土壤Olsen-P含量超过30.2 mg/kg时,土壤磷素淋失风险增加。【结论】高量磷肥施用可以提高土壤CaCl_2-P含量,促进作物对磷的吸收,但同时增加了土壤磷素的淋失风险。研究区土壤磷素淋失临界值为30.2 mg/kg,微区试验中超过50%的小区土壤Olsen-P含量已经超过磷素淋失临界值,存在磷素淋失风险,应加强农田磷肥的科学施用和管理。
关键词: 施磷 Olsen-P CaCl_2-P 淋失风险 潮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EMS诱变不同香韵类型烟草突变体的初步筛选
《河南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获得不同香韵类型的烟草新品系,以中烟100 EMS诱变处理的后代为材料,在腺毛密度筛选的基础上,对比分析初选后代腺毛密度、叶面分泌物含量、中性香气物质含量等相关指标,结果表明:与CK(中烟100)相比,MC-29、SX-19、MC-67等8份材料腺毛密度极显著增加,SX-3、SX-3A、MC-67等3份材料叶面分泌物含量增加100%以上。通过分析各突变株系中性香气物质含量与香韵类型的关系,最终筛选出MC-29、SX-17、SX-19等3个香气物质含量较高的株系,MC-29、SX-17、SX-19等3个具有清香气息的株系,MC-67、SX-3A等2个具有青草香韵的株系,MC-70、SX-18、SX-8、SX-17等4个具有类似花香香韵的株系,SX-14、MC-1等2个具有紫罗兰香韵株系,可以作为不同香韵类型的突变材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乙型脑炎病毒E蛋白高亲和性多肽的筛选及鉴定
《中国兽医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分子对接技术筛选出能识别乙型脑炎病毒E蛋白的高亲和性多肽序列.利用大肠杆菌原核表达系统表达乙型脑炎病毒E蛋白,并对其进行纯化.借助分子对接及虚拟肽库筛选技术设计多条针对E蛋白的多肽序列,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表面等离子共振试验对多肽与靶标蛋白的结合情况进行筛选及鉴定.结果显示:成功表达E蛋白,并利用该蛋白筛选出了A、B两条特异性多肽序列,经检测,A、B多肽序列特异性和亲和性达到阳性血清水平.证明了利用分子对接技术设计的多肽可以与乙型脑炎病毒E蛋白特异性结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品质基因聚合对子粒氨基酸组分及醇溶蛋白的影响
《玉米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玉米o2、sh2、su1、wx这4个品质基因聚合的单基因、双基因、三基因近等基因系为研究对象,对子粒氨基酸组分与醇溶蛋白SDS-PAGE带谱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与郑58相比较,su1、wx、su1wx氨基酸组分变化较小,o2、sh2单基因以及含有o2、sh2的双基因、三基因近等基因系中氨基酸组分变化较大,o2sh2、o2su1、o2sh2su1赖氨酸含量较高。SDS-PAGE显示,o2与sh2、su1聚合导致19 kD和22 kDα-醇溶蛋白合成受到显著抑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南食用菌产业由大省向强省转变的思路与政策建议
《中国食用菌 》 2018
摘要:河南省是食用菌大省,产量、产值、出口连续多年均居全国第一位。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河南省基地县(市)集群化特色鲜明,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工厂化龙头企业地位凸显,研究体系逐步完善,研究成果不断突破。但随着市场、技术等诸多因素影响,河南食用菌产业发展后劲明显不足,工厂化发展明显滞后,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产业技术水平偏低,主要品种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生产粗放,缺乏顶层设计和配套政策支撑。在当前形势下,建设食用菌强省是河南省建设经济强省和现代农业强省的迫切需要,立足河南省食用菌产业现状,提出建设"食用菌强省"的战略目标,通过实施"创新驱动、龙头带动、集群联动、开放带动"等"四轮驱动"战略,努力建设全球一流的食用菌研发中心、龙头企业品牌集群、全产业链基地、开放型发展网络。建议政府主管部门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行业管理,确立食用菌产业的战略定位,完善食用菌产业政策体系,营造一流发展环境,加快河南省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圆环病毒2型快速直接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流行病学调查
《山西农业科学 》 2018
摘要:为了解河南省猪圆环病毒2型(PCV2)的流行病学情况,参考Gen Bank的PCV2 ORF2的序列,设计1对引物,建立PCV2的快速直接PCR检测方法,并进行特异性和敏感性试验。运用该方法对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采集到的河南省共125份疑似猪圆环病毒2型的病料进行PCV2检测,阳性样品测序,分析河南省PCV2的遗传变异情况。结果显示,建立的PCR检测方法快速、特异、敏感,适用于临床检测或流行病学调查;所检测的125份样品中,55份样品为PCV2阳性,阳性率高达44%。阳性结果序列分析显示,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在88.7%~99.8%,42份在PCV2b基因群。结果表明,河南省PCV2感染率较高,PCV2b为流行血清亚型,病毒变异严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豫芝11号种子发育过程中蛋白质及其组分的变化规律
《中国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芝麻种子发育过程中蛋白质及组分的变化规律,明确生长环境对种子蛋白质含量及组成的影响,为芝麻蛋白质育种及芝麻蛋白质的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豫芝11号芝麻品种,在周口,驻马店和南阳试验点同期播种,于盛花期一次性标记5 000朵同一天开放的花朵,在芝麻授粉第10天开始取样,此后每5 d取样一次至芝麻成熟。测定种子生长过程中蛋白质含量及组分、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和氨基酸组成。【结果】芝麻种子粗蛋白质含量随着发育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授粉后35 d蛋白质含量达到最大,随后处于稳定;周口试验点粗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南阳和驻马店试验点;球蛋白的变化规律与粗蛋白含量一致,清蛋白含量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成熟芝麻种子中清蛋白含量并未表现出地域差异性;授粉15 d时在凝胶谱图20、30、55 k D处出现条带,并随着种子发育延长而加深;随着芝麻种子生长发育,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含量逐渐降低,南阳和驻马店试验点显著低于周口试验点;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和苯丙氨酸+酪氨酸比值系数大于1。【结论】环境显著影响蛋白质含量,球蛋白含量和生长过程中芝麻清蛋白含量;不同种类蛋白质合成时间不同,芝麻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主要集中在20—30 k D处;随着种子生长发育期的延长,芝麻种子中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含量逐渐降低;芝麻蛋白能够很好地补充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和苯丙氨酸+脯氨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地蚜灵不同施用方式对油菜蚜虫的防效及对产量和农药残留的影响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地蚜灵(吡虫啉·辛硫磷复配剂)的灭蚜效果,在油菜田间采用播种沟施药和土表撒施的方式研究播种期施不同药量对整个生育期蚜虫的防控效果,调查其安全性和对油菜的增产作用。结果表明,几种施用方式和用量中,覆土前撒施地蚜灵900g·hm-2对油菜蚜虫的防控效果较好,整个生育期防效在90%以上,成熟期防效仍达88.6%。施药的各处理与对照相比,油菜单株角果数、角粒数、千粒重、产量均有显著提高,增产幅度在13.7%~25.8%。所有处理中,用药量越大,防治效果越好,产量越高;用药量相同前提下,覆土前表面撒施的防治效果较好。各处理显著提高油菜籽粒的含油量和油酸含量,且菜籽中没有检测出地蚜灵的农药残留。综合防效来看,覆土前撒施地蚜灵900g·hm-2的方法既简化又高效,是一种极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的环保型油菜蚜虫防控技术。
关键词: 油菜蚜虫 地蚜灵(吡虫啉·辛硫磷复配剂) 施药方式 防效 菜籽 杀虫剂残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