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9805条记录
群体构成方式对大豆百粒重全基因组选择预测准确度的影响

作物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百粒重是大豆产量的重要构成因子,在一定条件下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百粒重是一个复杂的数量性状,用传统的育种方法其遗传增益不明显。本研究对280份大豆品种进行了多年多点田间鉴定,通过混合线性模型预测获得品种百粒重的最佳线性无偏预测值。同时利用分布在大豆全基因组的5361个SNP标记鉴定参试品种基因型,结合随机回归最佳线性无偏预测模型和交互验证方法,探讨了群体构成方式对大豆百粒重的全基因组选择预测准确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百粒重的全基因组选择预测准确度变化范围为–0.15~+0.75;群体构成方式对百粒重的预测准确度影响明显;亚群内的预测准确度(+0.24~+0.75)高于亚群间(-0.15~+0.29);当群体间遗传距离由0.1566增加到0.2201时,预测准确度下降27.87%;相比随机构建的训练群体,基于群体遗传结构构建的训练群体能将百粒重的预测准确度提高2.34%。本研究明确了大豆百粒重的全基因组选择预测准确度,阐明了群体结构对大豆百粒重的全基因组选择预测准确度的影响,为大豆分子育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大豆 百粒重 全基因组选择 预测准确度 遗传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芝麻香油粉末油脂风味物质研究

中国油脂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考察芝麻香油粉末油脂制备方法对风味物质的影响,采用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芝麻香油及其冷冻干燥法和喷雾干燥法制备的粉末油脂中风味物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粉末油脂制备过程的加热对芝麻香油风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既造成了风味物质的挥发、损失,又衍生出新的物质;冷冻干燥法制备的粉末油脂风味物质稍有变化;喷雾干燥法制备的粉末油脂除醛类相对稳定外,烃类产生新的衍生物,醇类、酯类、酚类明显减少,吡嗪类未检出,酸类物质显著增加。可见,冷冻干燥法制备粉末油脂更适用于风味要求高、易挥发的芝麻香油产品。

关键词: 芝麻香油 粉末油脂 风味物质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制备芝麻抗氧化肽的蛋白酶筛选

中国油脂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菠萝蛋白酶、木瓜蛋白酶、中性蛋白酶、胰蛋白酶、碱性蛋白酶2709和Alcalase蛋白酶分别酶解芝麻蛋白制备芝麻抗氧化肽,测定多肽产率、水解度并评价抗氧化活性,以多肽产率和抗氧化活性为参数采用逼近理想解排序法对酶解物进行排序,确定适宜制备芝麻抗氧化肽的蛋白酶。结果表明:蛋白酶品种差异会显著影响芝麻抗氧化肽的制备效果;在加酶量相同时,碱性蛋白酶2709、Alcalase蛋白酶、胰蛋白酶酶解芝麻蛋白能力强,多肽产率高,且抗氧化活性强;根据与最优向量距离总和,用于制备芝麻抗氧化肽蛋白酶的适宜性由高到低依次为碱性蛋白酶2709、Alcalase蛋白酶、胰蛋白酶、中性蛋白酶、菠萝蛋白酶、木瓜蛋白酶。

关键词: 芝麻蛋白 抗氧化肽 蛋白酶 逼近理想解排序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氨气的产生及其对肉鸡健康与生产性能的影响

中国家禽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氨气是一种无色、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对肉鸡呼吸道黏膜及眼角膜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在家禽舍内的多种有害气体中,氨气的危害最大,氨气刺激不仅会引发家禽多种呼吸道疾病,还能导致肉鸡腹水综合征的发生及其发病率的提高,严重降低家禽的生产性能,高浓度氨气还会引起机体中毒,甚至引起死亡。文章从氨气的产生,氨气对肉鸡的健康、行为、生产性能、血液生化、免疫机能、内分泌、肉品质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进行综述。

关键词: 氨气 肉鸡 健康 生产性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流行历史及现状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当今世界危害养猪业的非常重要的疫病之一。我国自1995年首次报道本病以来,至今已流行20余年。本文从分子流行病学的角度系统分析我国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的流行历史及现状,希望为PRRSV的防控提供新的视角和参考。当前美洲型(genotype 2)和欧洲型(genotype 1)PRRSV在我国均有流行,基于ORF5基因的序列分析显示,我国美洲型流行毒株分属于lineage 8、lineage 5、lineage 3和lineage 1四个谱系,且当前以lineage 8(highly pathogenic PRRSVlike)和lineage 1(NADC30-like)为主。我国早期毒株BJ-4与VR2332的全基因组相似性为99.6%,提示BJ-4可能为北美输入性毒株。我国欧洲型毒株均属于subtype 1,目前至少有9个省市检测到了欧洲型毒株的流行,与Lelystad virus毒株相比,我国流行毒株的GP5和N蛋白上均具有特有的保守氨基酸位点。

关键词: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分子流行病学 基因Ⅰ型 基因Ⅱ型 蓝耳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瓜枯萎病苗期抗性鉴定及抗源筛选

江苏农业科学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建立快速、有效的西瓜枯萎病苗期抗性鉴定技术体系,筛选抗枯萎病种质资源。对西瓜枯萎病苗期鉴定的接种方法、接种浓度、栽培土质、培养容器等进行系统筛选与比较,并应用筛选出的最佳技术对40份西瓜种质资源进行抗枯萎病鉴定与评价。结果表明,伤根蘸孢法可导致西瓜幼苗发病均匀、迅速,是较为理想的接种方法,最适分生孢子接种浓度为105个/m L,接种后用草炭土作为栽培土质,在培养瓶中保湿培养为最佳。40份西瓜种质材料鉴定结果显示,伤根蘸孢法是抗枯萎病快速鉴定的有效方法。从40份种质资源中筛选出2份对西瓜枯萎病有一定耐病性的抗性材料。

关键词: 西瓜 枯萎病 抗病鉴定 抗源筛选 伤根蘸孢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翻压紫云英对稻田土壤还原物质变化特征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草业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室内培养试验监测紫云英翻压后土壤还原物质和温室气体的动态变化,旨在为紫云英还田造成水稻僵苗及带来的环境效应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翻压紫云英显著增加土壤还原性物质总量、活性还原性物质含量、Fe~(2+)和Mn~(2+)含量,显著降低土壤氧化还原电位(Eh)。与对照(CK)相比,翻压紫云英15000(M_1)、30000(M_2)、45000kg·hm~(-2)(M_3)处理土壤还原性物质总量平均值分别增加0.34、0.80、1.16cmol·kg~(-1),土壤活性还原性物质含量平均值分别增加0.14、0.35、0.52cmol·kg~(-1),Fe~(2+)含量平均值分别增加87.91、182.91、280.61mg·kg~(-1),Mn~(2+)含量平均值分别增加10.12、12.77、15.73mg·kg~(-1),Eh平均值分别降低32.88、47.98、57.26mV。还原性物质均在培养近15d时达到高峰,M_3处理Fe~(2+)含量最高超过400mg·kg~(-1),已达到水稻幼苗中毒浓度。翻压紫云英显著增加CO_2、CH_4排放,降低N_2O排放,增加了全球增温潜势(GWP)。与CK相比,M_1、M_2、M_3的CO_2排放速率平均值分别增加7.67、12.48、20.54mg·kg~(-1)·d~(-1),CO_2累计排放量分别增加171.63、293.42、498.45mg·kg~(-1),CH_4排放速率平均值分别增加0.04、0.09、0.21 mg·kg~(-1)·d~(-1),CH_4累计排放量分别增加0.36、0.69、1.77mg·kg~(-1),N_2O排放速率平均值分别降低0.46、0.64、0.72μg·kg~(-1)·d~(-1),N_2O累计排放量分别降低10.00、13.02、14.36μg·kg~(-1),M_1、M_2、M_3的GWP平均值分别是CK的1.59、2.04、2.91倍。CO_2、N_2O排放主要集中在培养前期,CH_4排放主要集中在培养后期。还原性物质含量与CO_2、CH_4的排放呈显著正相关,与N_2O排放呈显著负相关。综上,翻压紫云英增加还原性物质含量,促使CO_2、CH_4排放,抑制N_2O排放,增加GWP。实践中翻压紫云英可增加水稻产量,探索适宜紫云英翻压量确保单位水稻产量下的GWP不增加实现增产和环境效应的双赢具有重要实践意义,但这需要通过盆栽和大田试验验证。

关键词: 紫云英 还原性物质 温室气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侵染时期对小麦赤霉病发生和籽粒中DON积累的影响

植物保护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不同侵染时期对小麦赤霉病发生和籽粒中DON的积累情况,在2015年和2016年于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黄庄镇西虢村田间进行小麦('豫保1号'和'周麦18')不同生育期接种对病穗率、病情指数、病粒率和籽粒中DON毒素积累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小麦赤霉病菌在抽穗盛期(DAA=-6,Zadoks=55~57)至灌浆中期(DAA=14或15,Zadoks=75)都能侵染麦穗,但在始花期前3~4 d的齐穗期(DAA=-3或-4,Zadoks=59)至始花期后4 d的灌浆初期(DAA=4,Zadoks=71)处理的病穗率、病情指数和病粒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其中盛花末期(DAA=1,Zadoks=69)处理的侵染率最高,为小麦赤霉病菌侵染发病的关键生育期.此外,在套袋保湿2 d的条件下赤霉病菌在小麦始花期前6 d的抽穗盛期(DAA=-6,Zadoks=55~57)和始花期后10 d的乳熟期(DAA=10,Zadoks=73)也能有较高的侵染率.在籽粒中DON积累方面,'豫保1号'所有处理的籽粒中DON含量与病穗率、病情指数和病粒率的趋势一致,都是盛花末期(DAA=1,Zadoks=69)处理的籽粒中DON含量最高(P<0.05),且间隔时间离盛花末期(Zadoks=69)越近籽粒中DON含量越高;而'周麦18'齐穗期(DAA=-4,Zadoks=59)至灌浆中期(DAA=14,Zadoks=75)处理的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小麦赤霉病菌在始花期后14 d的灌浆中期侵染也能引起籽粒中DON的大量积累.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侵染时期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叶面喷施生物复合剂对冬小麦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山西农业科学 2018

摘要:为探讨小麦生育关键期叶面喷施微生物复合营养剂赛苗旺对小麦植株生长和产量提高的调控效应,分别在许昌长葛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地(34°22′N,113°77′E)、新乡市新乡县大西庄村农户试验地(35°16′N,113°52′E)进行田间试验,以半冬性品种郑麦379为供试材料,在小麦主要生长发育期调查记载不同处理的株高、次生根、叶色、病虫害等农艺性状指标,于成熟期考察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在小麦生长发育中后期叶面喷施赛苗旺复合营养剂对小麦植株茎高、病虫害防御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并且还具有保持叶片持绿、延迟叶片衰退的作用,但对小麦植株根系的发育作用效果不大.通过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进一步分析发现,与叶面喷施清水处理相比,2个试验地的常规施肥、喷施赛苗旺处理在成穗数、千粒质量上有所提高,但幅度不明显,然而在穗粒数和产量上分别提高了13.13%,11.44%和6.67%,5.96%,提高幅度较为明显.综上说明,在冬小麦发育中后期叶面喷施赛苗旺复合营养剂主要是通过提高小麦穗粒数来提高产量,且效果显著.

关键词: 冬小麦 赛苗旺 农艺性状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SNP芯片和BSA分析规模化定位小麦抗白粉病基因

作物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规模化定位小麦品种携带的抗白粉病基因对于抗病性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Illumina Infinium i Select 90k SNP芯片结合集群分离分析法(bulked segregate analysis,BSA)对36个河南省小麦新品系携带的抗白粉病基因进行了定位。SNP芯片检测表明,在24个小麦品系构建的抗、感池DNA间可检测到一个明显富集的SNP峰,表明其可能携带单一主效抗白粉病基因;在其他12个小麦品系构建的抗、感池DNA间可检测到多个SNP峰,推测其可能含多个抗白粉病基因。有26个小麦品系在2AL染色体上检测到的SNP数目最多,推测其携带位于2AL染色体上的Pm4b抗白粉病基因。开发出与2AL染色体上抗白粉病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Xwggc116,可用于这些小麦品系中抗白粉病基因的分子检测。研究结果表明,高通量SNP分析技术平台可以用来规模化定位小麦品种中的抗白粉病基因。明确了河南省抗白粉病小麦品系中携带Pm2、Pm4b、Pm21和新1BL/1RS易位等有限的抗白粉病基因,抗病基因资源非常狭窄,亟需引进新的多样化抗病基因资源,拓宽遗传基础,培育抗病小麦新品种。

关键词: 小麦品系 抗白粉病基因 BSA SNP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