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抗生素诱导油用亚麻雄性不育的研究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试验用链霉素等 5种抗生素对油用亚麻品种 (系 )陇亚 8号、94 1 0、90 3 3的种子进行浸泡处理 ,诱导雄性不育突变体 ,对获得的不育材料进行特征特性观察以及育性遗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 1 ) 5种抗生素均能诱发油用亚麻雄性不育突变 ,诱变剂种类、处理浓度及油用亚麻品种是影响诱变效果的重要因素。 ( 2 ) 94 1 0诱变处理获得 3株不育株 ,其 M2 表现育性分离 ,诱变不育性可以遗传


西北农业大开发的若干战略问题抉择
《农业现代化研究 》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讨论了西北农业大开发的若干战略问题 ,认为西北大开发中农业开发事关区域经济整体发展 ,应当优先启动 ,农村经济发展是本地区实现生态重建的基础而应优先发展 ,干旱山塬区林果草生产的生态经济效果优于粮食生产而应重点发展 ,水土流失治理应以生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为辅 ,而西北农业大开发的关键制约因素是水资源短缺 ,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是西北农业大开发的核心内容。


甘肃省农业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研究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分析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计算方法,确定了应用 Cobb一Douglas生产函数测算甘肃 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计算出1988~1997年甘肃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5.89%,并对到 2000年甘肃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提出了应采取的措施。参9。


半干旱冷凉区玉米抗旱丰产集成技术
《农业现代化研究 》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半干旱冷凉区玉米的适宜良种、高效地膜、最佳节灌方式、关键补灌时期和精确补灌量等方面 ,系统地研究了玉米抗旱丰产的关键技术 ,形成了集成技术。多年试验的结果表明 ,选用酒单 3号 ,采用渗水地膜沟种 ,以膜下滴灌的方式 ,在玉米抽雄期每公顷补灌 6 0 0 mm,是半干旱冷凉区玉米抗旱丰产的最佳栽培模式


小麦白粉病菌有性时期在侵染循环中的作用
《植物保护 》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小麦白粉菌有性时期形成、发育进度及在不同条件下病菌对自生麦苗侵染的观察研究 ,结果表明 :小麦白粉菌有性时期在小麦孕穗期开始出现 ,在不同感病品种上出现的迟早和形成量的多少有很大差异。闭囊壳在正常年份不能与秋苗形成菌源衔接 ,只侵染自生麦苗 ,在整个侵染循环中起着间接越夏作用。当田间病残体上闭囊壳量大 ,影响自生麦苗发病的先决条件主要是阴湿环境。夏季持续干旱 ,田间病残体上的闭囊壳可存活到 9月下旬 ,有向秋苗提供菌源的机会 ,但作用不大


旱地节能日光温室集雨节灌效应研究
《北方园艺 》 2000 北大核心
摘要:以棚面、集水面集水作为自供、半自供水源解决干旱、半干旱区节能日光温室节水问题,以越冬茬黄瓜为指示作物,以产量、水分利用率、吨水产值、节水效率、土壤供水量为指标,对渗灌、滴灌、膜下暗灌的供水方式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渗灌的各项指标最高,个体发育快,生长良好,是一种可在旱区推广应用的高效节水的灌溉方式。


河西绿洲区储水灌溉节水技术研究
《中国沙漠 》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甘肃省河西地区储水灌溉的时间一般在 1 0月中旬至 1 1月中旬 ,这一时期河川的径流量减少 ,但储水灌溉面积大 ,灌水量超过 2 0 0mm ,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研究证明 ,储水灌溉始期可从习惯上的 1 0月中旬提前到 9月中旬 ,但灌水量不能低于 1 50mm ;1 0月份以后灌溉 ,灌水量可降低到 1 2 0mm ;储水灌溉后立即覆草或盖膜保墒 ,灌水量可降低至 60~ 90mm。储水灌溉节水潜力很大 ,每次灌水可节水 50~ 80mm。


小麦大豆间作条件下作物养分吸收利用对间作优势的贡献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00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和田间微区根系分隔试验 ,通过间作与相应单作成熟期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和利用效率 (单位养分吸收量所能生产的干物质量 )的比较研究了小麦大豆间作中养分吸收和利用效率的变化。结果表明 ,间作作物氮、磷、钾养分吸收总量分别高出相应单作 2 4 %~39% ,6 %~ 2 7%和 2 4 %~ 6 4 % ;而间作氮、磷和钾的利用效率分别比单作低 5%~ 2 0 %、5%~7%和 6 %~ 32 %。间作优势主要表现在养分吸收量的增加。间作大豆养分收获指数的提高使间作子粒产量优势比生物学产量优势更明显。种间根系分隔微区试验表明 ,间作作物养分利用效率的降低与两作物根系相互作用有关
关键词: 小麦大豆间作 小麦大豆单作 养分利用效率 间作优势


高产高蛋白饲草满江红 (Azolla imbricata)放养技术研究初报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00 北大核心
摘要:满江红属蕨类植物 ,以营养体的侧枝断离无性繁殖方式为主 ,粗蛋白、赖氨酸、磷、粗脂肪含量均高于紫花苜蓿。研究结果表明 ,群体延续时间为 7d时 ,繁殖系数最高 ,在西北地区 4~ 9月份的适宜生长季节 ,采用薄膜微水放养技术 ,每公顷水面生产鲜草约 450 t,折合干重 45t,粗蛋白 1 1 .2 5t,可作为优质饲料开发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