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高效木质素降解菌株的分离筛选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能高效降解木质素的菌株,从31份采集的朽木和土壤样品中分离纯化获得155株菌;将纯化获得的菌株接入到含愈创木酚的选择培养基上进行初筛,观察其颜色变化,根据菌落圈和变色圈直径的比值,筛选出9株可降解木质素的菌株;将这9株菌接入产酶培养基中进行液体静止培养并测定木质素酶活力,最终获得2株高产木质素酶的真菌菌株14-7和15-1.将这2株真菌培养7 d后,所产木质素过氧化物酶、锰过氧化物酶和漆酶的活力分别为0.087、0.060、0.144和0.070、0.059、0.000U·mL-1.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结荚鼓粒期土壤水分胁迫对不同大豆品种形态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土壤水分胁迫对大豆品种形态性状和生理特性的影响,以3个抗旱性不同的大豆品种(合丰25、黑农44、晋豆21)为试验材料,在盆栽条件下,于大豆始荚期至鼓粒期进行中度和严重土壤水分胁迫试验,对形态性状、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供试品种抗旱性依次是晋豆21>黑农44>合丰25。干旱胁迫下,一级抗旱类型的晋豆21表现出较强的生长优势,同一水分供给条件下,其株高、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产量、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POD活性均高于较耐旱的黑农44和合丰25;而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明显低于其它两个品种,且在严重水分胁迫下与对照相比,其降低幅度均显著高于其它两个品种,晋豆21在水分胁迫条件下表现出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说明这些形态性状和生理指标可作为大豆抗旱性鉴定指标加以综合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栽培技术对大豆土壤水分、容重及产量的影响
《大豆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不同栽培技术为切入点,用大豆半矮秆品种绥农22为试材,于2010年开展了不同栽培技术组合对大豆增产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苗期0~10 cm的土壤含水量,覆膜+垄沟深松、大垄密植+垄沟深松、平播密植、平播密植+化控+深松栽培技术分别较对照("垄三"栽培)增加10.57%、3.17%、4.41%和2.62%;分枝期0~50 cm土壤含水量,覆膜+垄沟深松、"垄三"+化学调控、大垄密植+垄沟深松、平播密植栽培分别较对照增加8.13%、3.06%、4.73%和1.48%。大豆行间覆膜+垄沟深松与大垄密植+垄沟深松的耗水量少、土壤容重低,水分利用率高,并分别较对照极显著增产20.83%和11.96%。因此以上2项技术对大豆抗旱节水及增产效果明显,可以在黑龙江省干旱及半干旱地区推广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龙江省大豆品种对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评价及抗性基因推导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下胚轴伤口接种法,利用课题组在黑龙江省分离鉴定的8个大豆疫霉根腐病生理小种(race1、race3、race4、race5、race9、race13、race44、race54)对黑龙江省曾经大面积推广种植的44个大豆品种进行接种鉴定。结果表明,对8个生理小种分别有45.5%、29.5%、40.9%、43.2%、36.8%、45.5%、31.8%、72.7%表现抗性或中间类型,共产生37种反应型;通过基因推导,合丰-44,绥农-12可能含有Rps1c基因或Rps1a+Rps1c、Rps1c+Rps6、Rps1c+Rps7的基因组合;黑河-32可能含有Rps1a+Rps1d的基因组合,其它品种可能含有新的抗病基因或基因组合,表明黑龙江省存在丰富的抗大豆疫霉根腐病的种质资源。
恶性杂草鸭跖草(Commelina commumis L.)叶片表皮特征及解剖结构的研究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鸭跖草(Commelina commumis L.)是黑龙江省大豆田危害最严重的恶性杂草之一,并且对一些除草剂的耐药性较强。利用石蜡切片和光学显微镜技术对黑龙江省大豆田恶性杂草鸭跖草叶片表皮形态特征及解剖结构进行研究,以期探讨其耐药性强的细胞显微结构基础。结果表明,鸭跖草叶片表皮细胞排列紧密,无胞间隙,细胞均略呈方形或长方形。鸭跖草叶片上下表皮都有气孔,而且叶片上表皮气孔密度显著地小于下表皮气孔密度。鸭跖草叶片解剖结构结果显示叶片由上表皮、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及下表皮四部分组成。叶片上下表皮均由一层薄壁细胞组成,栅栏组织是由一层长柱形薄壁细胞组成,海绵组织是由多层薄壁细胞组成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