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5920条记录
2010年黑龙江省审定推广的大豆新品种

大豆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黑农611.1品种来源以合97-793为母本、绥农14为父本,经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而成。1.2产量表现2007~2008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230.9 kg.hm-2,较对照品种黑农37增产9.3%;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823.8 kg.hm-2,较对照品种黑农51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沙棘插穗处理对扦插育苗成活率的影响

林业实用技术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了沙棘插穗长度、剪切方式、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对扦插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以15 cm段为最佳硬枝扦插插穗剪切型式;以留3~4片叶、15 cm梢为最佳嫩枝扦插插穗剪切型式,同时得出,100 mg/L ABT1号生根粉浸泡4 h处理对硬枝插穗效果较好,50 mg/L ABT生根粉浸泡8 h对嫩枝插穗效果较好。

关键词: 沙棘 扦插 生长调节剂 扦插成活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蚜虫胁迫下两种栽培模式大豆生理指标及光谱特征分析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垄三栽培(70cm垄三行栽培,每公顷保苗30万株)和窄行密植栽培(45cm窄行密植栽培,每公顷保苗45万株)中,利用植物光谱仪测定受害叶片的光谱反射率变化。结果表明,大豆蚜虫危害程度可以在大豆叶片的光谱中得到响应,且近红外区比可见光区更明显。大豆植株受蚜虫危害后,其株高、SPAD(单株叶绿素相对含量)、叶面积和地上部干重均有所下降。不同时期两种栽培模式下受大豆蚜虫危害的植株与正常植株相比,其株高和叶面积差异都达到了显著水平。SPAD值表现略有不同,垄三栽培模式下,受虫害植株与正常植株间差异显著;密植栽培模式下,正常植株的SPAD值极显著高于受虫害植株。地上部干物重在垄三栽培模式下,正常植株与虫害植株不存在显著差异;密植模式下,虫害植株干物重显著低于正常植株。

关键词: 蚜虫 光谱反射率 叶绿素 栽培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苍耳子油提取工艺的优化及其氧化稳定性

贵州农业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提取苍耳子油溶剂的最佳工艺条件,采用正交试验对苍耳子油的溶剂法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并比较了4种不同提取方法所得苍耳子油的氧化稳定性。结果表明:乙酸乙酯提取苍耳子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时间5 h、提取温度65℃、料液比1∶13(g∶mL),在此条件下苍耳子出油率为19.71%。4种方法所提苍耳子油的氧化稳定性大小依次为:超临界CO2萃取>乙酸乙酯提取>超声波辅助乙酸乙酯提取>微波辅助乙酸乙酯提取。

关键词: 苍耳子 提取 氧化稳定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行距与播种量对无芒雀麦种子产量及产量组分的影响

草地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酒泉、通辽、绥化3地同时进行了行距与播种量对无芒雀麦种子产量及产量组分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同一地区行距是影响无芒雀麦种子产量的主要因素,播种第2年30 cm行距的种子产量显著高于50 cm,70 cm和90 cm行距处理;播种量对种子产量没有显著影响;3地间种子产量具有显著差异(P<0.05),通辽地区产量最高为1368.4 kg.hm-2,酒泉次之是1005.2 kg.hm-2,绥化最低为284.8 kg.hm-2。行距对无芒雀麦生殖枝数/m2和千粒重影响显著(P<0.05),播种量对无芒雀麦产量组分影响不显著。

关键词: 无芒雀麦 行距 播种量 种子产量 产量组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施肥处理对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及土壤肥力影响

大豆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对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肥力影响,采用无肥、常规肥、有机肥、常规施肥+生物肥4种肥料处理,分别于大豆播种前、苗期、花期、鼓粒期和成熟期对大豆根际土壤的细菌、真菌、放线菌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肥料的施用可提高土壤微生物的数目及土壤肥力,其中有机肥处理与常规肥+生物肥处理在大豆各生育时期可明显增加土壤中细菌、真菌及放线菌数目;与无肥处理相比,常规肥、有机肥及常规肥+生物肥处理提高了土壤肥力。

关键词: 大豆 肥料 土壤微生物 土壤肥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人工合成小麦抗白粉病未知基因的SSR标记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YAV-2/TEZ//A.SQ(895)是硬粒小麦与粗山羊草杂交获得的抗白粉病人工合成小麦。本研究利用人工合成小麦YAV-2/TEZ//A.SQ(895)与感白粉病的普通小麦品系品资50098杂交和自交获得的F2代群体及F3家系,在温室条件下鉴定群体的白粉病抗性。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该抗白粉病基因为显性单基因遗传。利用647对小麦SSR引物进行了白粉病抗性基因的分子标记分析,结果表明该白粉病抗性基因与2A染色体的6个SSR标记连锁,与标记Xcfa2086的遗传距离最近,为11.8cM。

关键词: 人工合成小麦 白粉病 抗性基因 SSR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加拿大玉米群体与我国主要玉米种质杂种优势关系分析

玉米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20个加拿大早熟玉米群体与4个我国主要种质类群的代表自交系按照NCⅡ设计组配80个测交组合,2006、2007年进行田间鉴定试验,研究引进群体与我国主要种质类群的杂种优势关系。结果表明,EP1、EP9、EP14、EP15、EP16和EP17群体单株产量等综合性状一般配合力效应表现较好;EP1、EP8和EP19群体属于塘四平头群,EP12、EP14、EP15和EP22属于Reid群,EP17、EP20、EP21和EP23属于Lancaster群,EP3、EP6、EP7、EP9、EP10、EP11、EP13、EP16和EP18属于旅大红骨群;加拿大早熟玉米群体与旅大红骨类群的杂种优势最强。

关键词: 玉米 加拿大种质 国内种质 杂种优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肥期对垂穗鹅观草生长特性及种子生产性能的影响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种子产量是种子生产的首要问题,迄今为止,提高牧草种子产量的研究一直是国际种子科学研究的热点,通过对播种期、施肥量、施肥时间的研究,选择投入低、产出高的田间管理技术,可以使生产效益得到大幅度提高。禾本科牧草种子产量的直接影响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BrCS基因导入大豆的研究

大豆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大豆子叶节作为外植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含有BrCS基因的pCAMBIA3300的双子叶植物表达载体,导入到大豆品种黑农59和黑农53中,并对黑农59遗传转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优化,最终获得了抗性植株。经PCR检测和PCR-Southern杂交分析,初步证明了目的基因已整合到大豆的基因组中。

关键词: 大豆 遗传转化 BrCS基因 抗冷性 耐盐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