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2010年黑龙江省审定推广的大豆新品种
《大豆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黑农611.1品种来源以合97-793为母本、绥农14为父本,经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而成。1.2产量表现2007~2008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230.9 kg.hm-2,较对照品种黑农37增产9.3%;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823.8 kg.hm-2,较对照品种黑农51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蚜虫胁迫下两种栽培模式大豆生理指标及光谱特征分析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垄三栽培(70cm垄三行栽培,每公顷保苗30万株)和窄行密植栽培(45cm窄行密植栽培,每公顷保苗45万株)中,利用植物光谱仪测定受害叶片的光谱反射率变化。结果表明,大豆蚜虫危害程度可以在大豆叶片的光谱中得到响应,且近红外区比可见光区更明显。大豆植株受蚜虫危害后,其株高、SPAD(单株叶绿素相对含量)、叶面积和地上部干重均有所下降。不同时期两种栽培模式下受大豆蚜虫危害的植株与正常植株相比,其株高和叶面积差异都达到了显著水平。SPAD值表现略有不同,垄三栽培模式下,受虫害植株与正常植株间差异显著;密植栽培模式下,正常植株的SPAD值极显著高于受虫害植株。地上部干物重在垄三栽培模式下,正常植株与虫害植株不存在显著差异;密植模式下,虫害植株干物重显著低于正常植株。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行距与播种量对无芒雀麦种子产量及产量组分的影响
《草地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酒泉、通辽、绥化3地同时进行了行距与播种量对无芒雀麦种子产量及产量组分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同一地区行距是影响无芒雀麦种子产量的主要因素,播种第2年30 cm行距的种子产量显著高于50 cm,70 cm和90 cm行距处理;播种量对种子产量没有显著影响;3地间种子产量具有显著差异(P<0.05),通辽地区产量最高为1368.4 kg.hm-2,酒泉次之是1005.2 kg.hm-2,绥化最低为284.8 kg.hm-2。行距对无芒雀麦生殖枝数/m2和千粒重影响显著(P<0.05),播种量对无芒雀麦产量组分影响不显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人工合成小麦抗白粉病未知基因的SSR标记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YAV-2/TEZ//A.SQ(895)是硬粒小麦与粗山羊草杂交获得的抗白粉病人工合成小麦。本研究利用人工合成小麦YAV-2/TEZ//A.SQ(895)与感白粉病的普通小麦品系品资50098杂交和自交获得的F2代群体及F3家系,在温室条件下鉴定群体的白粉病抗性。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该抗白粉病基因为显性单基因遗传。利用647对小麦SSR引物进行了白粉病抗性基因的分子标记分析,结果表明该白粉病抗性基因与2A染色体的6个SSR标记连锁,与标记Xcfa2086的遗传距离最近,为11.8cM。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加拿大玉米群体与我国主要玉米种质杂种优势关系分析
《玉米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20个加拿大早熟玉米群体与4个我国主要种质类群的代表自交系按照NCⅡ设计组配80个测交组合,2006、2007年进行田间鉴定试验,研究引进群体与我国主要种质类群的杂种优势关系。结果表明,EP1、EP9、EP14、EP15、EP16和EP17群体单株产量等综合性状一般配合力效应表现较好;EP1、EP8和EP19群体属于塘四平头群,EP12、EP14、EP15和EP22属于Reid群,EP17、EP20、EP21和EP23属于Lancaster群,EP3、EP6、EP7、EP9、EP10、EP11、EP13、EP16和EP18属于旅大红骨群;加拿大早熟玉米群体与旅大红骨类群的杂种优势最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肥期对垂穗鹅观草生长特性及种子生产性能的影响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种子产量是种子生产的首要问题,迄今为止,提高牧草种子产量的研究一直是国际种子科学研究的热点,通过对播种期、施肥量、施肥时间的研究,选择投入低、产出高的田间管理技术,可以使生产效益得到大幅度提高。禾本科牧草种子产量的直接影响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