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关于羊冷冻精液生产技术规程的探讨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为规范羊冷冻精液生产技术各环节,笔者对羊冷冻精液生产的器械清洗和消毒、稀释液配制、采精、精液处理、精液冷冻、冻精解冻、冻精活力检查和检验规则、包装、贮存及运输等方面作了探讨,以期对生产有所指导。1器械清洗和消毒1.1玻璃器皿的清洗和消毒玻璃器皿使用后或新购置的玻璃器皿,都要用自来水先浸泡。洗涤时,先在加有洗涤剂的温热溶液中进行刷试,如果遇到有污物或油垢不易清洗的,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二粒荚库容含量的多年QTL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定位大豆二粒荚长、宽QTL,培育二粒荚高库容含量的品种,稳定或提高大豆的产量。【方法】以美国大豆品种Charleston为母本、东北农业大学大豆品系东农594为父本及其F2:14-F2:18代的重组自交系的147个株系为试验材料,164个SSR引物经亲本筛选后用于群体扩增,并构建遗传图谱。利用前两年1个地点和后三年2个地点的调查数据对亲本二粒荚长、宽性状进行调查及QTL分析。【结果】采用WinQTL Cartographer V2.0软件的CIM和MIM分析方法对QTL检测结果表明,多年多点的种植环境下,共检测到19个二粒荚长QTL分别位于A1、B2、C2、D1a、D1b、N和G连锁群上,检测到17个二粒荚宽QTL分别位于A1、C2、D1a、D1b、N和H连锁群上。在得到的这些QTL中,2种算法都能检测到的包括7个二粒荚长QTL,其连锁标记包括Satt200—qTSPL-a1-1—Satt042、Sat_214—qTSPL-d1a-1—Sat_112、Satt198—qTSPL-d1a-3—Satt502、Satt370—qTSPL-d1a-6—Satt402、Sat_092—qTSPL-c2-4—Satt289、Satt277—qTSPL-c2-5—Sct_188和Satt168—qTSPL-b2-1—Sat_083;1个二粒荚宽QTL,其连锁标记为Satt528—qTSPW-d1a-2—Satt182。在2年以上能被检测到包括8个二粒荚长QTL,其连锁标记为Satt200—qTSPL-a1-1—Satt042、Sat_119—qTSPL-a1-2—Sat_105、Sat_214—qTSPL-d1a-1—Sat_112、Satt220—qTSPL-d1a-4—Sat_162、Satt370—qTSPL-d1a-6—Satt402、Satt168—qTSPL-b2-1—Sat_083、Sat_092—qTSPL-c2-4—Satt289和Satt277—qTSPL-c2-5—Sct_188;4个二粒荚宽QTL,其连锁标记为Satt076—qTSPW-c2-1—Satt072、Satt335—qTSPW-c2-2—Sat_120、Satt200—qTSPW-a1-1—Satt042和Satt182—qTSPW-d1a-3—Satt584。【结论】得到不同方法和不同年份重复检测率较高的二粒荚长QTL和二粒荚宽QTL的连锁分子标记,为大豆二粒荚长、宽QTL的定位和今后改良大豆产量潜力提供了有力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葡萄根系腐解物的化感效应及酚酸类化感物质的分离鉴定
《果树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葡萄根系腐解物的化感作用,采用室内红地球葡萄(Vitis vinifera)组培苗和室外贝达葡萄(V.ri-paria×V.labrusca)盆栽苗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葡萄根系腐解物的化感效应,并利用LC-MS技术对根系腐解物中的化感物质进行了分离鉴定。室内试验表明,0.01、0.05、0.1 g.mL-1(根系干质量.培养基体积,下同)的根系腐解物显著抑制葡萄组培苗的生长,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盆栽试验显示不同比例的根系腐解物均抑制葡萄的生长,并且随着土壤添加比例增加抑制作用增强。LC-MS检测结果确定葡萄根系腐解物中含有苯甲酸、苯丙酸和水杨酸3种酚酸类物质,且这3种物质对山河二号葡萄(V.amurensis×V.riparia)组培苗具有显著的化感抑制作用。由此可见,葡萄根系腐解后产生的酚酸类化感物质是葡萄连作障碍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群体结构对白浆土大豆产量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寻求白浆土大豆最佳群体结构,改善大豆生长发育动态,提高白浆土大豆单产水平,选用品种、密度、行距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设计(正交表采用L9(34)),对不同群体结构对白浆土大豆产量及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品种(F=43.63>F0.01=18.00)和密度(F=18.03>F0.01=18.00)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行距(F=9.28>F0.05=6.94)达到显著水平,各因素以选用半矮秆品种‘合农60’、密度55株/m2、行距17cm组合群体产量最高。群体株高和倒伏主要由品种基因型决定,LAI和干重主要受密度、品种遗传特性影响,其次是行距;‘合农60号’植株矮、节间短、秆强、抗倒伏,尽管个体性状较差,但群体性状较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毒力基因分析与抗病育种策略
《作物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黑龙江省稻瘟病危害程度加重,给水稻生产造成巨大损失。为了解当地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及其毒性基因的组成与分布,有针对性地利用抗性基因,选育抗病品种和使之合理布局,本文利用9个日本鉴别品种、7个中国鉴别品种、31个抗稻瘟病单基因系及12个当地主栽品种,对2006年采自该省主要积温区不同水稻品种的173个稻瘟病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鉴定出55个日本小种,优势小种为017、077、037、377和047,总频率为42.29%。鉴别力比较结果证实日本鉴别品种比中国鉴别品种更适合于当地稻瘟病菌致病性变异与小种分化研究。在12个主栽品种中,除龙粳14、龙盾104外,其他品种已经或正在丧失对稻瘟病的抗性。Pi9基因在所有积温区对稻瘟病菌株的抗谱都最广(平均94.80%),是当前黑龙江省水稻育种上极有价值的抗性基因;基因Piz-5(CA)、Piz-5(R)、Pita-2(R)、Pita-2(P)、Pi12(t)和Pi20(t)对供试菌株有高于70%的抗谱,也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黑龙江省当前抗稻瘟病育种的策略应该是,在利用抗源龙粳14、龙盾104和Pi9的基础上,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方法聚合一至多个广谱抗性基因;同时加强对稻瘟病菌种群的监测和新抗源的发掘,有针对性地向主栽品种导入新的抗性基因。
长期施肥对黑土和暗棕壤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土壤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阐明长期施肥对黑土和暗棕壤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的关系,探讨土壤持续利用的培肥模式,采集了施用不同肥料28年后的黑土和暗棕壤,对黑土和暗棕壤土壤酶活性以及土壤养分因子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对照相比,各施肥处理均可显著增加黑土和暗棕壤有机质和氮磷钾养分含量,提高土壤脲酶、磷酸酶、转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其中以化肥配施有机肥效果最为明显。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土壤脲酶、磷酸酶、转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呈显著相关,黑土对施肥比暗棕壤对施肥更敏感。对不同土壤长期化肥配施有机肥均可为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寒地水稻抗氮胁迫能力的筛选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充分利用水稻自身遗传特性,减少寒地氮肥施用量,为抗低氮胁迫育种提供依据,采用土培盆栽和田间小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寒地粳稻110份不同基因型种质材料进行了抗低氮胁迫能力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水稻种质材料对低氮胁迫的抗性差异显著,根据平均隶属函数值,筛选出了抗性强的材料6个,抗性弱的材料8个。分蘖期的单株绿叶数、单株分蘖数和收获期的稻草产量、有效分蘖数、穗长、单穗小穗数、穗粒数、穗粒重及稻谷产量性状对低氮胁迫反应敏感,可作为筛选各基因型水稻抗低氮胁迫能力的性状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地区黄瓜霜霉病菌毒力的差异
《北方园艺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为选择黄瓜抗性品种,对来自全国8个省市18个黄瓜霜霉病菌株的孢子囊长度和宽度进行研究,以期明确定黄瓜霜霉病在各地区间的差异。结果表明:18个黄瓜霜霉病菌株的孢子囊存在差异,来自同一城市的菌株间差异不显著,并从供试的10个黄瓜品种中筛选出7个对不同致病菌株反应型各异,抗病感病界限明显的品种,可初步作为黄瓜霜霉病菌生理小种分化的鉴别寄主,利用所筛选出的鉴别寄主将18个菌株分为12个致病性类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蝴蝶兰幼嫩花梗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
《草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蝴蝶兰(Phalaenopsis amabilis)幼嫩花梗获得的无菌苗的茎尖为外植体,通过在MS和1/2 MS培养基中加入不同质量浓度的6-BA、NAA、TDZ和2,4-D来筛选最佳培养基配方,从而初步建立蝴蝶兰的组织培养再生体系。结果表明,花梗用0.1%升汞消毒15 min效果最好。花梗腋芽启动培养基为1/2 MS+6-BA 2 mg/L+NAA 0.2 mg/L,诱导蝴蝶兰组培苗茎尖的分化培养基为1/2 MS+6-BA 6 mg/L+NAA 0.2 mg/L和1/2 MS+6-BA 5 mg/L+2,4-D 0.01 mg/L,茎尖的分化率为50%。在前一种培养基上有16.7%诱导出类原球茎,33.3%诱导出不定芽;后一种培养基上只诱导出类原球茎。原球茎增殖培养基为MS+6-BA 3 mg/L+NAA 0.2 mg/L,类原球茎增殖倍数为4.7。诱导生根培养基为1/2 MS+NAA 0.5 mg/L,生根率为98%,移栽后成活率为89.3%。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杆菌介导植酸酶基因转化大豆的研究
《大豆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大豆胚尖为受体,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来源于泡盛曲霉的植酸酶基因phy转入黑农37和吉林小粒豆中。此法取材方便,操作简单,产生嵌合体的可能性低。在筛选培养基中经草胺膦(1.0 mg.L-1)筛选,获得抗性植株。对获得的草胺磷抗性植株采用除草剂(10%Basta)筛查表型鉴定与目的基因、筛选标记基因PCR分子检测相结合的方法,检测结果直观、可信度高。最终获得5株阳性植株,转化率为0.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