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大豆耐旱选择群体基因型分析与株高QTL定位
《大豆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红丰11为轮回亲本、Clark为供体亲本构建回交群体进行耐旱性鉴定,并对获得的选择群体进行全基因组SSR标记扫描,计算供体基因型导入频率,同时利用卡方测验检测偏分离SSR位点,对株高进行QTL定位。结果表明:卡方测验检测到11个SSR偏分离位点(超导入)分布于8条连锁群;株高共定位8个QTL位点分布于A1、C2、E、F、L、M和O连锁群。在C2连锁群的Satt305位点,耐旱供体等位基因显著性检测和株高QTL位点具有一致性;在E连锁群的Sat_136位点,F连锁群的Satt586和GMRUBP位点,L连锁群的Satt156位点,M连锁群的GMSL514位点均与有一致性,这些位点可能是控制大豆耐旱性的重要位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基因型大豆GS_1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克隆了6个不同基因型大豆的GS1基因,序列比对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大豆的GS1基因序列相似性较高。不同基因型大豆GS1基因序列间仍存在显著的差异,主要集中在非编码区。GS1基因分子进化树显示东农42、半野生大豆基因序列进化距离较近。不同基因型大豆GS1蛋白质序列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并且都具有两个保守的结构域、催化结构域(Gln-synt_N)和结合结构域(Gln-synt_C),说明它们都具有催化功能。GS1蛋白质序列的分子进化树显示东农46和东农42 GS1蛋白质序列进化距离较近,垦丰9和黑农35 GS1蛋白质序列进化距离较近。克隆了东农42 GS1基因的基因组序列,NetGene2软件、DNAMan软件的Dot metrix功能和NCBI在线spidey软件预测和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具有12个外显子和11个内含子,外显子侧翼序列都符合GT、AG规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航天搭载大豆SP_3几个农艺性状诱变效应
《大豆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实践八号育种卫星搭载的合丰25和合丰50大豆品种的SP3代群体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对一些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个品种空间搭载后SP3的株高、主茎节数、单株结荚、单株粒数的变异系数均大于各自的地面对照品种,且均有正向增加的趋势,可以为大豆育种所利用;以大于标准差2倍为依据确定变异株来计算变异率,合丰25 SP3代的株高、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的变异率均大于合丰50。不同品种航天搭载变异效果存在差异,但总体变化趋势均有利于育种选择。因此,航天诱变可以作为大豆育种的一种有效手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液制备的腐植酸液肥和调理剂的棉花田间应用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给黑液实现资源化利用提供依据。在新疆进行了黑液腐植酸产品的田间试验,设计了3个处理,采用棉花定点定株方法调查其生理指标,并测定其生化指标,研究了它们对棉花的生长、产量和抗旱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滴灌中应用腐植酸液肥,与常规固体肥料相比可明显促进棉花在各生育期的生长、能增加蕾、花和铃的数量、并且延长成熟时间、作物不易早衰。同时,液肥还可提高棉花的经济性状,能够显著增加籽棉的产量,增产率可达12.3%。在棉花上使用该腐植酸产品后可降低叶片的蒸腾速率,提高叶片的保水能力和CAT活力,从而明显增强棉株的抗旱能力。黑液腐植酸产品对棉花具有良好的促长、增产和抗旱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VP2基因突变对病毒体外复制的影响
《畜牧兽医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进一步了解影响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复制效率和致病力的分子基础,作者在序列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反向遗传操作技术,针对VP2上2个重要的氨基酸位点(222和279),修饰和拯救了相应的2株突变病毒,并研究了突变病毒在体内外的生物学特性。复制动力学数据显示,VP2的222位由酪氨酸突变为脯氨酸可将IBDV在鸡胚成纤维细胞(CEF)上的复制滴度提高6倍以上,而279位氨基酸对病毒复制效率无显著影响。SPF鸡的感染试验显示,222位和279位氨基酸与IBDV的致病力没有关系。本研究首次报道了VP2 222位和279位氨基酸与IBDV复制效率和致病力的关系,有助于更加全面地了解IBDV的基因功能,也将为新型IBDV疫苗的设计提供依据和思路。
关键词: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VP2基因 复制 致病力 反向遗传
不同基因型大豆叶片蔗糖合成酶活性变化动态的研究
《作物杂志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6个不同基因型的大豆品种,运用框栽的方法,研究了大豆蔗糖合成酶(SS)含量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大豆叶片SS分解方向的活性在幼嫩叶片中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成熟叶片仅表现出有下降的趋势,但不同品种间没有显著差异;合成方向的酶活性在不同品种间、不同叶位上未表现出一致的规律性;SS分解方向的酶活性极显著高于合成方向的酶活性,说明在大豆叶片中SS主要起分解蔗糖的调节作用;SS活性与大豆叶片中的蔗糖含量间具有正相关性,其中绥农14和不结瘤大豆的幼嫩叶片中SS合成方向的酶活性与蔗糖含量间达到了显著水平(r值分别为0.765和0.732);不结瘤大豆成熟叶片的SS分解方向的酶活性与蔗糖含量间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r=0.986)。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