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免疫增强剂对猪伪狂犬灭活疫苗的免疫增强作用
《浙江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评价免疫增强剂VA5对猪伪狂犬病毒灭活疫苗的免疫增强作用,将VA5与灭活疫苗混合并制成疫苗。通过常规Bartha-K61株灭活疫苗、含免疫增强剂灭活疫苗和Bartha-K61活疫苗3组免疫效力对比试验,首次免疫后14和35 d对猪进行采血,并且进行中和实验以及对相关细胞因子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该免疫增强剂能够显著地提高猪伪狂犬灭活疫苗血清中抗体产生,同时能显著提高猪外周血淋巴细胞(PBMC)中IL-2和IFN-γ mRNA表达。交叉中和试验表明,VA5能够显著地提高猪伪狂犬灭活疫苗对伪狂犬流行变异株的中和作用。试验表明,VA5能够显著提升猪伪狂犬病毒灭活疫苗体液与细胞免疫,为研制免疫效果更好的灭活疫苗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免疫增强剂 伪狂犬病毒灭活疫苗 Bartha-K61株 免疫效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质高产杂交晚粳新组合通优粳1号
《杂交水稻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介绍了杂交晚粳新组合通优粳1号的选育经过及其植物学特征、产量表现、抗病性、米质性状、适宜种植区域、栽培和制种技术要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徐州城市河流和湖泊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影响因子分析
《生态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徐州市京杭运河市区段和市区湖泊云龙湖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影响因子的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城市河流和湖泊生态系统中,大型底栖动物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相对简单,其中城市河流大型底栖动物的组成主要为水栖寡毛类和软体动物,城市湖泊大型底栖动物主要组成为水栖寡毛类和摇蚊幼虫。除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外,河流与湖泊的其他群落指数相差不大。聚类分析将两类生态系统中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明显分为两组。CCA结果显示云龙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主要影响因子是p H和溶解氧,京杭运河徐州市区段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主要影响因子是总磷和化学需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笋壳替代全株玉米TMR发酵品质及有氧稳定性研究
《草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探讨不同比例笋壳逐步替代全株玉米对全混合日粮(total mixed ration,TMR)发酵品质、营养价值和有氧稳定性的影响,确定适宜的笋壳替代水平。试验设对照组、15%笋壳组、25%笋壳组和35%笋壳组。青贮后第5,7,14,30,90天开窖取样,测定其发酵品质、营养成分及微生物变化;同时将青贮90d的发酵TMR暴露到空气中,用多通道温度记录仪记录温度变化,并分别在有氧暴露第3,6,9和14天取样分析,评定其有氧稳定性。结果表明,尽管在整个青贮过程中随着笋壳替代比例的增加,各组乳酸含量逐渐降低,pH显著(P<0.05)升高,氨态氮/总氮逐渐上升,但青贮90d后15%和25%组具有较高的乳酸含量(60.16~64.94g/kg DM)、较低的pH(4.15~4.20)、氨态氮/总氮(55.56~58.73g/kg TN)和极少量的丁酸含量(1.05~1.47g/kg DM),仍显示良好的发酵品质。有氧暴露期间,对照组在有氧暴露第9天pH开始急剧上升,乳酸、乙酸和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大幅度下降,发生有氧腐败,而笋壳处理组在有氧暴露14d内pH缓慢上升,乳酸、乙酸和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逐步降低,且温度也未超过环境温度2℃,与对照组相比有氧稳定性明显提高。其中15%组和25%组不仅有良好的发酵品质而且有氧稳定性高。从对笋壳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角度出发,用25%的笋壳替代TMR中的全株玉米最为适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冻害胁迫下防冻剂处理对小麦生理特征和产量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矮抗58和淮麦30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冻害胁迫下防冻剂对不同抗寒性小麦品种生理特征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冻害胁迫下,防冻剂处理显著提高了矮抗58和淮麦30叶绿素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增加了SOD活性,降低了MDA含量,增强了根系活力,提高了两品种的抗寒能力。防冻剂对淮麦30抗寒性的提高效果更明显。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小麦各生理指标的变化联系紧密,叶绿素含量、脯氨酸含量、SOD活性以及根系活力与植株抗寒能力密切相关。同时,矮抗58和淮麦30的成穗数、千粒质量和地上部分生物量均较对照显著增加,进而提高了小麦的产量和收获指数。相关分析表明,小麦产量与成穗数和穗粒数显著正相关。因此,在冻害胁迫下,喷施防冻剂来提高小麦抗寒性并保持小麦成穗数和穗粒数的稳定对小麦的稳产增产意义重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密度杂草稻胁迫对栽培稻光合作用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明杂草稻胁迫对栽培稻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原因,以杂草稻JS-Y1和栽培稻南粳44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密度杂草稻(0,4,8,12,16株/m2)胁迫对栽培稻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中期光合性能、叶绿素荧光参数、透光率、膜脂过氧化和保护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随着杂草稻发生密度的增加,杂草稻胁迫不同程度抑制了栽培稻不同生育期生理指标,影响栽培稻正常的生理功能,杂草稻的存在对栽培稻和杂草稻的共生群体的透光率造成了影响,在距地面20,50,80 cm和穗下10 cm,较对照分别降低54.03%~72.49%,39.68%~61.57%,48.98%~54.40%,38.07%~56.76%,达显著水平,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PSⅡ的实际光化学效率(ФPSⅡ)和光化学淬灭系数(q P),以及膜脂过氧化酶活性,均随着栽培稻生育进程和杂草稻密度的增加而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在灌浆中期尤为明显;与对照(杂草稻发生密度为0)相比,杂草稻发生密度为4,8,12,16株/m2时,栽培稻产量分别下降了16.73%,43.01%,66.61%,83.24%,达显著差异。说明不同密度杂草稻胁迫时,影响了栽培稻群体的透光率,造成地上光合能力下降,栽培稻叶片细胞膜系统受到破坏是造成栽培稻产量降低的重要生理原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矮秆多分蘖突变体mz3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
《中国水稻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EMS诱变粳稻品种中花11获得一个稳定遗传的矮秆多分蘖突变体mz3。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性状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并利用mz3与籼稻品种南京11杂交建立的F2群体,将该基因定位在水稻第6染色体长臂上的SSR标记RM19353与RM510之间约747kb范围内。由于该区间包含控制水稻株高和分蘖的D3基因,结合表型分析,推测突变基因与D3可能为一对等位基因。设计7对引物分别对中花11与突变体mz3的基因进行测序,结果显示,与中花11相比,D3基因在mz3中第636位核苷酸由G突变为A,使得编码色氨酸的密码子TGG突变为终止密码子TGA,导致翻译提前终止。进一步对定位群体中10个隐性极端个体测序,结果显示所有极端个体都带有该突变位点。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突变体编码的D3蛋白与野生型一样定位在细胞核中,荧光双分子互补试验结果表明,突变体D3蛋白不能与D14蛋白发生互作,推测突变体编码的D3截短蛋白缺少了与D14互作的氨基酸序列,从而阻碍了独脚金内酯信号传递。因此,mz3表型很可能由D3基因突变引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轮作模式对日光温室黄瓜生长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不同轮作模式对日光温室黄瓜生长及病害发生的影响,分别以夏季种植水稻、空心菜(水栽)、水芹、草菇、豇豆、夏季空闲的日光温室为对象,观察夏季种植不同作物后下茬日光温室黄瓜的产量、商品性、品质及病害发生的情况。结果表明,与夏季闲棚相比,不同轮作模式有促进黄瓜生长、增加黄瓜产量和提高黄瓜品质的效果,其中以黄瓜与水稻、空心菜(水栽)、水芹轮作模式的增产和提高品质的效果最好,其次是黄瓜与草菇轮作,第三是黄瓜与豇豆轮作;黄瓜与水稻、空心菜、水芹及草菇轮作可以减轻枯萎病、根腐病、根结线虫病的发生,黄瓜与豇豆轮作对日光温室黄瓜病害的发生没有减轻效果。说明在日光温室内种植水生作物或水生栽培可以促进下茬黄瓜的生长,增加黄瓜产量,提高黄瓜商品性和品质,减少连作病害的发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超级稻连粳7号的抗倒伏机理
《江苏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培育抗倒能力强的超高产品种是水稻高产、优质、安全生产的重要课题。本研究旨在探讨超级稻连粳7号的抗倒生理特性,为超高产育种提供理论依据。以抗倒伏超级稻连粳7号为试验材料,不抗倒品种中粳12-9为对照,设置不同氮素水平,以倒伏指数作为衡量植株抗倒伏能力的指标。在齐穗后25 d,研究水稻基部第1节间(I1)、第2节间(I2)、第3节间(I3)、第4节间(I4)抗倒伏能力和主要物理性状的差异,并对倒伏指数、抗折力与茎秆主要物理性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超级稻连粳7号倒伏指数低、抗倒伏能力强的主要原因是:(1)I1和I2短,在试验范围内株高增高幅度小;(2)叶鞘干质量大,单位节间干质量大,茎秆的充实度好;(3)基部节间抗折力与茎壁厚、茎秆干质量、叶鞘干质量、单位节间干质量、节间至顶鲜质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株高、重心高度、相对重心高度、茎秆粗、节间基部至顶长无显著相关关系。超级稻连粳7号基部节间短,茎秆充实程度好是抗折力大、倒伏指数小、抗倒伏能力强的直接原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国家鲜食糯玉米区域试验品种产量和品质性状分析
《玉米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2002~2014年国家鲜食糯玉米区域试验品种为材料,分析参试品种的产量、理化指标和品尝品质。结果表明,参试品种数量在2005年最多,达到116个,2008~2014年在60~76个。参试品种鲜果穗产量、生育期、出籽率、鲜百粒重、皮渣率和品尝品质品种间、区域间、年度间均有显著差异,变异系数以皮渣率最高,鲜果穗产量次之,品尝品质最低。1999~2014年共通过国家审定69个鲜食糯玉米品种,审定品种生育期较短,品尝品质总分较高,2007~2014年审定品种品尝品质总分在84.1~89.9。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鲜果穗产量、生育期和鲜百粒重极显著正相关,与出籽率和皮渣率极显著负相关;皮渣率与色泽、皮厚薄、品尝品质总分显著负相关。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品尝评分的提高取决于各项参数的协同提高,对鲜食糯玉米品尝品质影响较大的指标是感观品质、气味风味、糯性和皮厚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