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小麦-长穗偃麦草7E抗赤霉病易位系培育
《中国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将二倍体长穗偃麦草7E染色体导入主栽小麦背景,培育小麦-长穗偃麦草7E染色体抗赤霉病易位系,为小麦抗赤霉病遗传改良利用外源优良基因提供新种质。【方法】利用中国春-长穗偃麦草7E代换系DS7E(7B)与扬麦16杂交的F_2种子进行~(60)Co辐射(30 000 rad)和种植,表现型选择收获存活M_1植株的种子,从M_2连续通过表型农艺性状选择、单花滴注法进行赤霉病抗性鉴定和长穗偃麦草7E染色体或染色体臂特异分子标记PCR扩增筛选,最后在M_4代对中选材料以长穗偃麦草基因组DNA为探针进行基因组原位杂交(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GISH)证实。【结果】M_1选择了赤霉病发病率不同的13个单株进行繁殖。利用前期开发的长穗偃麦草7E染色体和7EL、7ES特异标记检测13株的后代M_2单株,获得含有长穗偃麦草7EL片段7株和7ES片段14株;对21株M_2衍生的222个M_3植株进行特异标记检测,共选择含有长穗偃麦草7EL片段13株和7ES片段3株;利用来自12株M_3的后代(M_4)进行GISH,共9株M_3的后代具有小麦-长穗偃麦草易位染色体,体细胞染色体2n=42。2株M_3的后代显示附加2条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短臂,体细胞染色体2n=44。连续多年多途径的筛选,获得4份材料,3份材料均为长穗偃麦草7E染色体长臂易位系,命名为TW-7EL1、TW-7EL2和TW-7EL3。1份为7E染色体短臂附加系,命名为W-DA7ES,最后所获得的材料是源自M_1代2个单株。连续3年赤霉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长穗偃麦草7EL易位系抗性高,发病率明显低于中国春和扬麦16,与苏麦3号相当,而7ES附加系的赤霉病抗性明显较低,发病率明显高于7EL易位系。【结论】通过赤霉病抗性鉴定、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筛选和GISH证实相结合培育了小麦-长穗偃麦草7EL抗赤霉病易位系,长穗偃麦草易位片段鉴定快速和准确。二倍体长穗偃麦草7E染色体长臂中含有抗小麦赤霉病的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MODTRAN模型在HJ/CCD影像大气校正中的应用
《江苏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气校正是定量遥感研究中必不可少的过程。本研究利用MODTRAN模型对一景HJ/CCD影像进行大气校正,并从典型地物光谱特征变化、校正结果与MODIS地表反射率产品比较及对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影响3方面评价校正效果,结果显示:MODTRAN模型较好地消除了可见光波段内的增加效应和近红外波段的吸收作用;校正结果与高精度的MODIS地表反射率产品在植被、居民地、水体3类地物的反射率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其中植被类型平均误差为12.8%;MODTRAN模型较好地修正了混合像元的NDVI值,校正后各类地物的NDVI均有所提升,其中植被NDVI的增幅最大,有利于区分植被与其他地物类型。表明MODTRAN模型对HJ/CCD影像具有较好的大气校正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蛹虫草子实体中类胡萝卜素的提取及抗氧化活性
《食品工业科技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比较蛹虫草子实体类胡萝卜素的溶剂提取法、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微波辅助提取法、酸热提取法的基础上,对蛹虫草子实体中类胡萝卜素的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并分析了类胡萝卜素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酸热提取法是几种常见提取方法中类胡萝卜素提取得率最高的一种方法;酸热法最优提取工艺为:盐酸浓度为1 mol/L,盐酸用量为20 m L/g,酸浸时间为30 min,热处理时间为5 min,蛹虫草中类胡萝卜素的得率达到1387μg/g。抗氧化实验结果显示:蛹虫草子实体中类胡萝卜素具有较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在0~10 mg/m L的浓度范围内抗氧化能力随着类胡萝卜素浓度的提高而增加。4 mg/m L类胡萝卜素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达到96.57%,类胡萝卜素对铁离子螯合能力的EC50值为3.26 mg/m L,且还显示出了较好的还原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几种农药对水稻干尖线虫的毒力测定及田间控制作用
《农药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筛选防治水稻干尖线虫病有效药剂。[方法]选择13种农药进行种子处理——稻种播前浸种48 h,室内调查各种药剂对干尖线虫的毒力,计算相应校正防效。同时进行田间小区试验,进一步确定对干尖线虫病有效防治药剂。[结果]10%噻唑膦EC 100 mg/L和98%杀螟丹SP 196 mg/L防效最好,其防效分别为92.63%和90.71%,5%阿维菌素B2 EC 100 mg/L防效次之,防效为71.31%,其他药剂防效较差。[结论]10%噻唑膦EC可替代杀螟丹成为下一代防治水稻干尖线虫病的新药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白三叶不同叶龄叶片对不同季节温度适应的生理调控机理
《生态学杂志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不同季节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不同叶龄叶片(幼叶、中叶和老叶)抗氧化酶(SOD、POD和CAT)活力、渗透调节物(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游离脯氨酸)含量、MDA含量和叶绿素含量进行分析,揭示白三叶不同叶龄叶片对不同季节温度适应的生理调控机理和白三叶叶片短寿在维护匍匐茎生长中的生态作用。结果表明:(1)冬季低温生出的幼叶MDA含量较低,而叶绿素a、POD和SOD活力、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均最高;夏季高温生出的幼叶MDA和叶绿素b含量较高,而POD和SOD活力、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较低。白三叶幼叶具有较强的生理调控可塑性以适应冬夏季温度。(2)不同季节幼叶成长过程中,其生理调控模式相近,随叶片长大成熟,叶绿素含量和SOD、POD、CAT活力及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均增高,而MDA含量降低。(3)不同季节老化叶片生理特征相同,叶片中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趋于增高,CAT活力及MDA含量均下降。研究表明,抗氧化酶和渗透调节物通过维护氧自由基代谢和水分代谢平衡而在幼叶适应不同季节温度、叶片快速生长中起重要保护作用。不同季节叶片抗氧化能力下降和持续积累的脯氨酸、可溶性糖抑制光合作用可能是叶片衰老和短寿的诱因。不同季节匍匐茎上叶片的短寿、快速衰老可使匍匐茎将能量物质分配给其顶部,促进匍匐茎顶部幼叶萌生和匍匐茎的延伸生长及种群的扩散,其在维护白三叶植株持续生存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多源感知高效循环智能控制设施大棚架构与实现
《浙江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提高作物经济效益、减少资源消耗、增加农业循环利用为目标,提出一种多源感知高效循环设施大棚智能控制及农业专家系统。利用太阳能加热相变储热材料增加棚温;通过特殊通风窗设计增大空气对流面积降低棚温,减少高能耗设备的启用;阴阳棚混合种植实现农业循环利用;采用多源感知提高控制精准,采用动态权值融合算法提高数据融合精度,可通过计算机、手机实时监控。该农业专家系统控制策略结合作物生长模型、温室控制模型与能耗模型3种模型,提出根据大棚作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多因素节能优化控制方法。根据计算控制增加的经济效益与付出能耗费用的差值最大,得出最优控制策略输出,以促进作物光合作用产生高收益,并减少温室控制成本。整套监控系统已试运行于徐州现代农业实验示范基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滨海盐碱环境下盐肥耦合对续随子荧光特性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滨海盐碱环境下盐肥耦合对续随子荧光特性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设计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土壤盐分下续随子盐肥耦合效应。结果表明:①2.1~3.5g/kg的土壤盐分可促进续随子生长,盐分增大,生长受到抑制。增施氮肥可缓解盐分胁迫对植株生长的抑制作用,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生物量及株高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②土壤盐分增大,续随子叶片净光合速率(P_n)、初始荧光(F_o)、最大荧光(F_m)、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_(PSⅡ))、幼苗叶片光化学荧光猝灭系数(qP)均降低。增施氮肥可显著提高各项指标,以75 kg·hm~(-2)(N_2)、150 kg·hm~(-2)(N_3)水平为佳。③滨海盐碱环境下土壤养分及土壤微生物养分随盐分的增加而下降。增施氮肥后,在75 kg·hm~(-2)(N_2)、150 kg·hm~(-2)(N_3)水平下,土壤全氮、有机质含量以及土壤徽生物氮、碳含量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④在盐碱环境下增施氮肥可使土壤微生物物种丰富度指数(H)增大,优势度指数(Ds)减小。由此说明在盐碱环境下增施氮肥,其盐肥耦合作用可促进续随子的生长、提高光合荧光性能、增加土壤养分以及土壤微生物养分,提高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对改善盐碱生态环境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续随子 盐肥耦合 叶绿素荧光 光合作用 土壤微生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以电导法配合Logistic方程确定25个白肉枇杷的抗寒性
《热带作物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白肉枇杷的抗寒性,为北缘地区白肉枇杷的推广及抗寒杂交育种提供理论依据。以‘白玉’枇杷叶片为试材,采用人工模拟低温胁迫,建立白肉枇杷电导法配合Logistic方程的抗寒性测定体系,并以此确定25份白肉枇杷资源的抗寒性。结果表明:以不同处理时间、不同低温处理下白玉叶片的相对电导率(REC)变化作曲线,在低温处理8 h以上时,REC均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而呈"S"形变化,可以利用Logistic方程计算半致死温度(LT50)。25份白肉枇杷LT50测定结果表明冠玉的LT50达到-15.95℃,最抗寒,次之为美国种、铜皮、白玉、美玉、上海种等白肉枇杷资源。
关键词: 白肉枇杷 抗寒性 电导率法 Logistic方程 半致死温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麦秸秆集中沟埋还田对麦田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生态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5.5a的大田定位试验,将上季秸秆全量沟埋还田,设置秸秆沟埋还田深度为20、40 cm以及免耕秸秆不还田(对照)3个处理。研究秸秆沟埋还田对麦田土壤水势、温度的影响以及长期秸秆沟埋还田方式下,沟埋还田20 cm处理各埋草沟土壤容重、总孔隙度的变化。结果表明:秸秆沟埋还田具有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总孔隙度的作用,随着还田时间的增加,这种作用逐渐降低。当降雨量较大(26.6 mm)时,沟埋还田各处理水势值在短时间内上升的较快,而对照则相对较慢;当降雨量较小(10 mm)时,沟埋还田40 cm处理水势值上升速度大于沟埋还田20 cm,对照处理最慢;降雨过后的12d内,沟埋还田各处理水势值下降速度较对照更快;连续40d各处理土壤水势日均值大小为对照>沟埋还田40 cm>沟埋还田20 cm。土壤0—15 cm温度日较差大小为沟埋还田20 cm>对照>沟埋还田40 cm,土壤20 cm处日较差对照最大;沟埋还田20 cm处理0—15 cm以及沟埋还田40 cm处理0—20 cm土壤日均温高于对照,沟埋还田20 cm处理20 cm处土壤日均温与对照较为接近。在沿江稻麦轮作地区,秸秆集中沟埋还田具有较好的改善土壤物理性质的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春性和半冬性小麦植株氮素积累与运转特征差异
《应用生态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江苏省6个半冬性和9个春性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两类型小麦品种在大田条件下的氮素积累、运转和分配差异.结果表明:施氮量相同条件下,半冬性小麦群体植株平均氮素积累量在越冬始期-拔节期低于春性小麦群体,孕穗期-成熟期高于春性小麦群体;氮素阶段累积量在越冬始期-拔节期两类型群体间差异不显著,开花-成熟期半冬性群体显著高于春性群体.半冬性小麦平均总氮素转运量、花后积累量显著高于春性小麦;两种类型小麦总氮素转运率、积累氮贡献率、总转运氮贡献率差异均不显著.半冬性小麦营养器官中叶片氮素转运量、转运率、转运氮贡献率均低于春性小麦,茎鞘氮素转运量、转运率、转运氮贡献率则高于春性小麦,茎鞘氮素转运量差异达显著水平;同一类型内不同品种间植株氮素积累量、总氮素运转量、花后氮素积累量、总氮素转运率、总转运氮贡献率等均存在差异.生产中应根据不同品种吸收、利用、运转氮素能力的差异,合理运筹生育期氮肥用量和施用比例,提高氮肥利用率.
关键词: 春性小麦 半冬性小麦 氮肥 氮积累运转 氮肥利用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