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8346条记录
玉米秸秆还田对大麻苗期性状及麻皮产量的影响

中国麻业科学 2017

摘要:为探明玉米秸秆还田对大麻生长发育及麻皮产量的影响,于2015~2016年通过大田试验,设3个秸秆还田量水平,2个施氮量水平,重点对大麻田杂草藜密度和干物质量、大麻株高、茎粗、干茎重、麻皮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可减少大麻苗期杂草藜的密度与干物质量,显著提高大麻株高、干茎重及麻皮产量。实际生产中,建议玉米秸秆半量还田(4500 kg/hm~2)配施纯氮(229.2 kg/hm~2),可获得较好效果。

关键词: 大麻 秸秆还田 大麻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西省典型地区农用地膜利用现状及残膜污染调查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2017

摘要:为阐明山西省目前的地膜利用和残膜污染现状,采用问卷调查和样方检测方法,对山西省各市县进行地膜问题的相关统计分析,同时对寿阳大田中的铺膜情况进行实时观测。结果表明:目前全省使用的地膜厚度大多在0.008 mm以下;全省90%以上都使用普通地膜,可降解类地膜很少;地膜覆盖面积居前三位作物分别是:蔬菜、玉米、马铃薯,南部盆地内有部分覆盖冬小麦;地膜使用量最多的市级单位是大同、忻州、临汾;地膜回收率极低,且大都是搁置路头、填埋、焚烧或者直接翻入土壤,残膜在土壤里越来越多,主要集中在0~20 cm土层,若一直沿用目前的地膜覆盖方式,不重视对残膜的回收,很快就会超过国家农田残膜限制标准,抑制作物的生长发育,进而影响产量和质量。本次调研统计分析可为山西省残膜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地膜利用 残膜处理 土壤 治理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丰产稳产小麦新品种—太113

麦类作物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太113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和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共同选育而成的丰产稳产冬小麦新品种。其母本为晋麦66,父本为保丰104。该品种于2016年12月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晋审麦2016006。1特征特性太113为强冬性品种。幼苗半匍匐,芽鞘绿色,生长健壮。株型紧凑,叶片绿色、无蜡质。株高80cm,穗长8.5cm。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昆虫气味结合蛋白研究进展

环境昆虫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嗅觉在昆虫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 binding proteins,OBPs)是昆虫嗅觉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蛋白之一,近年随着基因组学、转录组学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昆虫OBPs基因陆续被鉴定出来,部分OBPs的功能也逐步被证实。本文作者针对OBPs的种类、结构特征、表达分布、三维结构以及生理功能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为更多昆虫OBPs基因的鉴定及其功能研究提供参考,也为进一步揭示昆虫-环境间的化学通讯机理以及开辟害虫新的防治策略奠定基础。

关键词: 昆虫嗅觉 气味结合蛋白 结构特征 表达分布 生理功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压电场处理对高粱种子萌发期酶活性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适宜高压电场处理高粱种子促进种子萌发的机制,以晋杂122号高粱种子为试材,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方法,研究高压电场处理对种子萌发期α-淀粉酶、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粱种子经适宜高压电场处理后,萌发活力均有提高,其中,T4处理(500 k V/m×30 min)提高幅度最大,T5处理(500 k V/m×40 min)次之;各处理高粱种子萌发期的α-淀粉酶活性均高于对照(未经电场处理),且T4处理最高,为3.80 mg/(g·min),比对照提高了156.75%;各处理高粱种子萌发期的CAT活性与对照相比变化不一致,仅T2(400 k V/m×40 min)、T5、T8(600 k V/m×40 min)3个处理高于对照;除T8处理高粱种子萌发期的POD活性与对照接近外,其余各处理均高于对照,以T3处理(400 k V/m×50 min)最高,为115.81 U/(g·min),比对照提高了69.16%;各处理高粱种子萌发期的SOD活性均高于对照,其中T4处理最高,为774.45 U/g,比对照提高了175.31%,T2、T5处理次之,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71.93%、100.05%。可见,适宜电场处理高粱种子可提高种子内α-淀粉酶、SOD、POD活性,促进种子萌发。

关键词: 高压电场 高粱 种子萌发 α-淀粉酶 CAT SOD PO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室监控设备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7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新兴技术的应用在农业发展中成为必然趋势。随着各国现代化农业的不断发展,温室大棚开始广泛应用于各种作物的种植。温室大棚环境监控系统对于提高农业生产的工作效率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农业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可以真正解决三农问题,在保障农产品质量、产量的同时还可以保障农产品的安全性。本文有针对性地对温室监控设备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分析,并指出其发展方向,为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温室监控系统 农业生产 应用 发展趋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省大豆高产高效配套技术研究

农民致富之友 2017

摘要: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油料作物和人类植物蛋白质的重要来源。我省地处黄土高原丘陵区,属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是我国大豆生产历史悠久的省份之一。单产较低,既是我省大豆生产缓慢增长的严重制约因素,也是目前我省大豆产业与省外大豆产业差距最大的关键环节。依靠科技创新与进步,精心选育高产、优质、专用大豆新品种,加快完善新品种及其栽培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对提高我省大豆单产生产尤为重要。1国内外及我省大豆生产现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老玉米品种花粒期干物质及氮素积累转运机制的差异分析

华北农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新老玉米品种各器官干物质及氮素积累和分配的差异,以我国20世纪70年代主推杂交品种中单2号和21世纪前10年的主推杂交品种先玉335和郑单958为材料,设置追氮100,200 kg/hm~2以及密度5.25万,7.50万,10.50万株/hm~2等处理,以阐明其氮素营养策略和调整机制差异。结果表明,玉米新品种花前干物质较老品种高0.43 t/hm~2,且新品种吐丝期茎秆生物量与叶片生物量的比值为2.53,比老品种显著低11.7%;新品种吐丝期茎秆氮积累量与叶片氮积累量的比值为0.76,较老品种显著低15.8%,新品种叶片氮素运移对籽粒氮积累的贡献较老品种平均高出4.3%;2年间新品种平均6.21%的花前叶片干物质和24.7%的花前茎秆干物质在整个花后籽粒灌浆期阶段外运,老品种平均为12.7%,29.1%。在各种栽培条件下,玉米叶片转运氮素占吐丝期叶片氮积累量的比例始终保持在63%左右,而茎秆为60%左右。新品种花前干物质和氮素积累策略是更加侧重叶片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老品种则是侧重茎秆,且在灌浆期新品种优先启动茎秆的养分运移,为叶片养分的过早运移提供缓冲,维持灌浆期叶片较高的光合功能,而获得更高产量;在多年来品种更替过程中,新老品种叶片和茎秆的氮素转运极限是相近的,差别在于新品种具有更高效的氮素积累和转运策略,以在不同栽培条件下获得更高的产量。

关键词: 玉米 干物质 氮素 积累转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秸秆育苗钵旋压成型制钵机的研制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17

摘要:为解决现有制钵机热压成型时温度和压力难以控制、钵体成型不均匀、强度差等问题,研制一种秸秆育苗钵的旋压成型制钵机。文中论述旋压成型制钵机的基本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及性能参数,以及在研制过程中几个关键技术方案的确定。通过对样机进行实际试验证明样机能够满足设计需求和实际生产的要求。

关键词: 秸秆 育苗钵 旋压 制钵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干种子基因组DNA提取方法的改进

山西农业科学 2017

摘要:为了实现玉米干种子基因组DNA快速提取,针对玉米干种子淀粉含量高的特点,对传统核酸CTAB提取方法进行了优化与改良,将提取的DNA进行分光光度计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结果显示,DNA的OD_(260)/OD280值为1.79~1.95,OD_(260)/OD230值为1.90~2.15;琼脂糖凝胶电泳图谱清晰,条带无拖尾现象,说明采用改良方法提取的DNA质量高、无降解。以改良方法提取的DNA样品作为模板进行分子标记检测试验,结果清晰稳定,进一步证明采用改良CTAB法直接从玉米干种子中提取的DNA可以满足SSR和SNP等分子试验的要求。

关键词: 玉米 干种子 DNA CTAB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