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8338条记录
秸秆育苗钵旋压成型制钵机的研制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17

摘要:为解决现有制钵机热压成型时温度和压力难以控制、钵体成型不均匀、强度差等问题,研制一种秸秆育苗钵的旋压成型制钵机。文中论述旋压成型制钵机的基本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及性能参数,以及在研制过程中几个关键技术方案的确定。通过对样机进行实际试验证明样机能够满足设计需求和实际生产的要求。

关键词: 秸秆 育苗钵 旋压 制钵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干种子基因组DNA提取方法的改进

山西农业科学 2017

摘要:为了实现玉米干种子基因组DNA快速提取,针对玉米干种子淀粉含量高的特点,对传统核酸CTAB提取方法进行了优化与改良,将提取的DNA进行分光光度计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结果显示,DNA的OD_(260)/OD280值为1.79~1.95,OD_(260)/OD230值为1.90~2.15;琼脂糖凝胶电泳图谱清晰,条带无拖尾现象,说明采用改良方法提取的DNA质量高、无降解。以改良方法提取的DNA样品作为模板进行分子标记检测试验,结果清晰稳定,进一步证明采用改良CTAB法直接从玉米干种子中提取的DNA可以满足SSR和SNP等分子试验的要求。

关键词: 玉米 干种子 DNA CTAB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茄果类蔬菜的洗根栽培技术

农村百事通 2017

摘要:1.洗根栽培的防病原理(1)深栽与病原菌的侵入。疫病、青枯病、黄萎病等病原菌大都残留在旱地土壤中,茎与地面接触部分是病害侵入的主要部位。进入雨季后,气温较高,再遇上连续的阴雨天气,病原菌急剧增殖、侵入,即使喷施农药也难以收到较好的防除效果。而在番茄、甜辣椒以及茄子的栽培中,普遍存在深栽的习惯,裂皮伤口很易形成,赶上病原菌的繁殖旺季,病害就很容易流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光谱对冬小麦倒伏的响应

山西农业科学 2017

摘要:为了解冬小麦倒伏与冠层光谱的响应关系,以2013年6月的倒伏冬小麦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倒伏角度及其冠层光谱,研究倒伏程度与冬小麦冠层原始光谱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倒伏冬小麦与红边特征参数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在可见光范围内(400~760 nm),倒伏冬小麦的反射率比正常冬小麦的反射率高,冬小麦的倒伏程度与光谱反射率呈正相关;倒伏冬小麦在倒伏角度为20°~60°范围内,光谱反射率的增长速率大致相同。分析红边参数可知,倒伏冬小麦的红边位置随着倒伏程度的增加会发生红移现象,且红边幅值、红边面积随着倒伏程度的增大而增大。研究表明,冬小麦冠层高光谱能够敏感响应冬小麦倒伏程度,可为采用光谱遥感技术实时、快速、无损监测冬小麦倒伏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冬小麦 倒伏 冠层光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寡核苷酸探针套painting的小麦“中国春”非整倍体高清核型及应用

作物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寡核苷酸探针套painting的染色体鉴定技术简单、经济和高效,可以促进小麦品种及亲缘物种染色体识别和变异体鉴定,提高染色体工程效率。我们前期开发了寡核苷酸探针套,包含p As1-1、p As1-3、AFA-4、(GAA)10和p Sc119.2-1共5个探针。本研究通过一次荧光原位杂交(FISH),对源于17个非整倍体的18份材料分析发现,其中14个染色体组成正确,可以清晰识别相应的缺体、四体和端体。还构建了基于寡核苷酸探针套涂染的、能准确识别3个基因组和7个部分同源群染色体的高清核型,发现4个非整倍体发生变异,其中从N5BT5D中鉴定出一个可能的小片段相互易位系T6AS·6AL-6DL和T6DS·6DL-6AL。进一步对7个地方品种、10个栽培品种(系)和1个人工合成小麦分析,发现15条染色体存在多态性,涉及6条B组(除4B)、5条A组(除1A和3A)和4条D组(1D、2D、4D和7D)染色体,可以清晰识别我国小麦生产上广泛应用的3种易位类型(T1RS·1BL、T6VS·6AL及相互易位T1RS·7DL和T7DS·1BL),省去了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程序。另外,对5个亲缘物种分析发现,该探针套可以识别栽培一粒小麦、硬粒小麦Langdon、荆州黑麦、长穗偃麦草(2n=2x=14)全部和中间偃麦草30条染色体,并构建了这5个物种的核型。本研究结果证实该寡核苷酸探针套可以有效用于小麦及亲缘物种染色体鉴定,高清晰的中国春非整倍体核型为小麦染色体工程提供了参考标准。

关键词: 寡核苷酸探针套 染色体painting 染色体多样性 小麦易位系 非整倍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区域大豆栽培管理技术研究

种子科技 2017

摘要:大豆属对光线强度以及温度高低敏感型作物,跨区域种植可能会导致产量降低。为明确国内不同区域大豆种植技术,改善大豆种植情况,对北方春大豆区、黄淮海夏大豆区、南方多作大豆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北方春大豆区可以通过土地流转、提升机械化水平、轮作倒茬与保护性耕作提高大豆产量;黄淮海夏大豆区可以通过抗倒伏品种、前茬深松、研发推广免耕精量播种技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提高大豆产量;南方多作大豆区可以通过发展红黄壤地区大豆生产、套作、简化生产环节等提高大豆产量。本文通过对不同区域大豆种植情况的研究,以期能够为改善大豆种植现状,提高大豆产量提供有效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 大豆 跨区域种植 种植情况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氮时期对糜子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糜子高产栽培的氮肥运筹模式,以晋黍9号为材料,基肥、拔节肥和开花肥以不同比例施用,共设6个处理(N0,N1,N2,N3,N4,N5)。结果表明:分次施肥较一次性施肥有利于糜子产量的增加,以N4(2∶4∶4)的产量最大,为4 575.62kg/hm~2;产量与单株粒重和株高达到极显著正相关,分别为0.93和0.94;氮素养分利用效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都以N4处理最大,氮素养分利用效率较N1(基肥100%)和N2(基肥50%、拔节肥50%)分别提高了19.70%和1.31%;氮肥农学利用率较N1和N2分别提高了25.55%和23.64%;氮肥偏生产力较N1和N2分别提高了8.72%和8.07%。所以基肥、拔节期、开花期按2∶4∶4施氮,可以有效地提高糜子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

关键词: 施氮时期 糜子 产量 氮素利用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西省黍子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

山西农业科学 2017

摘要:山西地处黄土高原,气候干旱降雨量少,以旱作农业为主,黍子由于其耐旱和生育期短的特点,十分符合山西气候条件及土壤条件,又因黍子是晋西北地区的重要粮食作物,对山西粮食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阐述了山西黍子产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建议,以期推进山西黍子产业高产高效发展。

关键词: 黍子 产业现状 问题 对策 山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微生物肥料在谷子栽培上的应用分析

北方农业学报 2017

摘要:在6个不同谷子品种(系)中施用营广宝微生物肥料进行田间试验,旨在研究微生物肥料对谷子产量及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施用微生物肥料,6个谷子试验品种(系)有3项农艺性状得到改善,特别是穗长得到了有效地增加,增幅为8.7%~27.2%。在干质量方面除3个品种在同一处理下较对照减少外,其他全部增加,增幅为4.5%~72.2%。除一品种两处理全减产外,其他品系均有不同增产,增产幅度为3.4%~29.0%。谷子品种(系)间干物质产量增减不一,说明微生物肥料的用法用量对作物品种有一定的针对性,因此在应用时要注意根据需求进行必要的方法和用量的筛选。

关键词: 微生物肥料 谷子 应用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RNAi方法对飞蝗触角高表达基因沉默效率的比较

应用昆虫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RNAi技术在研究飞蝗功能基因组学方面已经日趋成熟,飞蝗触角中富含有丰富的气味结合蛋白、转运蛋白以及气味降解酶等,这些蛋白在昆虫嗅觉信号传导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关于高效降解这些基因的相关RNAi方法还未知,因此本文通过分析不同RNAi方法对飞蝗触角高表达基因的沉默效率差异变化,以此探索一种高效降解飞蝗触角高表达基因的方法,为后续研究基因功能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指导,为从飞蝗嗅觉机制方向设计防控蝗灾的分子靶标奠定基础。【方法】以Lm CYP3117C1基因为目标基因,飞蝗为实验材料,选取飞蝗5龄若虫解剖触角、下颚须、翅、跗足、中肠、马氏管6个组织部位,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基因不同组织部位的表达特异性。用不同溶剂溶解ds RNA(DEPC水,丙酮和DEPC水(1︰1)混合溶剂,0.1%Triton X-100),分别采用注射法(触角窝注射和腹部注射),浸泡法和涂抹法3种方法干扰靶标基因,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基因表达抑制情况,研究不同RNAi方法对基因表达量变化的影响。【结果】Lm CYP3117C1基因在飞蝗若虫6个组织部位均有表达,在触角的表达量最高,分别是下颚须、翅、跗足、中肠、马氏管的3.78倍、2.10倍、10.84倍、363.48倍、365.16倍。通过在两边的触角窝注射ds CYP3117C1,24 h后飞蝗雌雄虫触角Lm CYP3117C1表达量显著降低,雌虫和雄虫沉默效率分别为76.84%和87.51%,但在其他组织部位(下颚须、翅、跗足、其余整虫)基因表达量没有发生显著变化;飞蝗腹部注射ds CYP3117C1,24 h后雌雄虫触角的基因表达水平均发生显著降低,其中雌虫触角沉默效率达68.60%,雄虫沉默效率达61.10%,另外,飞蝗雌虫跗足Lm CYP3117C1基因表达量也发生显著降低,但下颚须、翅和其余整虫没有明显变化;飞蝗雄虫下颚须,其余整虫Lm CYP3117C1基因表达有显著降低,翅和跗足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将飞蝗触角浸泡于溶于不同溶剂的ds CYP3117C1溶液中(DEPC水、丙酮和DEPC水(1∶1)混合溶剂、含0.1%Triton X-100的DEPC水),分别浸泡1,3,5 min,24 h后检测雌雄虫触角Lm CYP3117C1基因表达情况,结果显示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将ds CYP3117C1分别溶于DEPC水和含0.1%Triton X-100的DEPC水中涂抹飞蝗触角,24 h后发现飞蝗雌雄虫触角Lm CYP3117C1基因表达水平无显著变化。【结论】飞蝗触角浸泡法和涂抹法干扰Lm CYP3117C1没有显著效果,腹部注射法对飞蝗触角Lm CYP3117C1的沉默效率较低,触角窝注射法可以高效降解Lm CYP3117C1,可作为飞蝗触角高表达基因RNAi的主要干扰方法。

关键词: 触角 RNAi技术 注射法 浸泡法 涂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