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我国马铃薯甲虫生物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新疆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我国马铃薯甲虫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和总结近年来我国在马铃薯甲虫生物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取得的主要成果。【结果】筛选了2.5%菜喜、48%催杀(多杀菌素)、70%艾美乐等多种高效生物制剂,药后20 d防效可达90%以上。对马铃薯甲虫生防资源研究表明在发生区捕食性天敌有46种,其中中华草蛉、蓝蝽、蜀敌蝽、多异瓢虫等是主要捕食性天敌;分离鉴定的主要病原微生物为球孢白僵菌,广泛分布于发生区;研制出300×108活孢/g的白僵菌可湿性粉剂和100×108/g白僵菌油悬浮剂田间综合防效约80%;研制出马铃薯甲虫的工程菌制剂喷施80 g/667 m2药后20 d田间防效达90%。在寄主植物中发现了具有高度引诱活性物,人工合成了马铃薯甲虫聚集素,植物引诱剂与聚集素混合后田间诱杀效果达83.33%~88.33%。在国内外首次发掘了与马铃薯甲虫保幼激素合成相关的致死基因,利用RNA干扰技术研究开发出了具有高效、低毒、专一性强的胃毒剂。构建了含cry1Ba3携带基因的单价植物表达载体和cry3A+vhb(透明颤菌血红蛋白)的双价植物表达载体,转Bt抗虫基因的马铃薯植株经室内生物测定和田间释放,均表现出极高的抗虫活性和优异农艺性状,可作为抗虫的育种材料。【结论】近年来取得的多项新型生物防治技术和产品具有较强的先进性和实用性,不仅可有效控制马铃薯甲虫危害,对马铃薯甲虫抗药性治理也具有重要意义。


两种评价方法对亚麻品种抗枯萎病的比较试验
《新疆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采用室内盆栽接菌和田间人工病圃2种方式开展不同亚麻品种对枯萎病抗病性试验,以科学快速地评价亚麻品种对枯萎病的抗性水平。【方法】采用室内盆栽接菌和人工病圃2种方式进行亚麻品种对枯萎病的抗病性试验。【结果】SU、TX-3、MARYLIN、法C等4个品种的P值均在60%以上,达中度抗病;TX-13、TX-14、法A、FANY等4个品种的P值在30%~60%,为中度感病。亚麻品种对枯萎病的抗病性在室内盆栽接菌试验与田间人工病圃试验中的表现结果基本一致。【结论】室内接菌抗病性试验与田间病圃抗性试验相比具有试验时间短、受环境因素制约较小等优点,可以作为品种资源抗性的初选。


产黄原胶降解酶放线菌筛选及发酵工艺研究
《新疆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黄原胶是植物致病菌野油菜黄单胞菌所分泌的胞外多糖,其主链类似纤维素很难降解,可作为生物胶用于增稠剂、悬浮剂、乳化剂和稳定剂,还能引起十字花科植物黑腐病。筛选分离对黄原胶有显著降解作用的放线菌,以生物方法降解黄原胶,降解产物黄原胶寡糖可有效防治黑腐病,具有开发为生物农药的潜力。【方法】从自然土壤样品中进行分离筛选、纯化、16S rRNA鉴定及诱变选育,获得高效降解黄原胶放线菌菌株,通过发酵工艺研究,确定最适产酶条件。【结果】优化产酶培养基配方为:蔗糖3%,(NH4)2SO40.5%,KNO31%,酵母膏0.1%。菌株发酵产酶培养条件为:发酵温度28℃,pH 7.5,500 mL瓶装量为150 mL,底物浓度0.5%,接种量为5%。【结论】获得一株高效降解黄原胶的链霉菌(Streptomycessp.),优化其产黄原胶降解酶的摇瓶培养基及培养条件,发酵液黄原胶降解酶的酶活达到200 IU/L。


玉米自交系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和再生体系研究
《新疆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玉米成熟胚组织培养条件和植株再生频率的影响因素,建立玉米成熟胚高效再生体系。【方法】以玉米成熟胚为材料,通过相关影响因子对成熟胚外殖体愈伤组织诱导、继代及分化培养影响的研究。【结果】2,4-D浓度在1.0~2.0 mg/L,NAA浓度为0.5~0.6 mg/L明显促进成熟胚愈伤组织生长;6-BA浓度为0.15 mg/L时适合愈伤组织的继代培养;新自523在三个自交系中愈伤生长质量较好,并且容易产生胚性愈伤,旱21愈伤组织较少,在0.5 mg/L NAA1、.5 mg/L 6-BA1、00 mg/L AgNO3浓度下旱21分化能力和新自523相当,且两者都容易生根,再生苗频率达到30%~40%,B73分化和生根能力较弱。【结论】利用玉米成熟胚诱导产生愈伤、分化并产生再生植株是继幼胚再生体系有利的补充。


遮阴条件下小麦穗粒数形成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新疆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阐明遮阴对小麦穗粒数形成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以便在果粮间作模式下采取相应的栽培管理措施。【方法】在人工遮阴和不同果麦间作模式下(枣麦、杏麦和核麦间作),研究遮阴对小麦穗粒数形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遮阴明显降低了小麦的可孕小花数、生物量、穗粒数、穗粒重和公顷穗数等产量的主要构成因素,最终导致产量降低。【结论】遮阴后小麦穗粒数的改良应更多地关注小花的分化、发育、退化和结实过程,产量的提高应更多地关注植株的生长发育、公顷穗数和籽粒灌浆过程。


两种枣树矿质营养元素累积特性研究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枣树矿质营养元素的累积分配特征,以3年生骏枣树和灰枣树为试材,采用彻底刨根、分解取样的方法,研究了生物量的构成特点、各器官矿质元素含量和累积分配特性。结果表明,骏枣树总干质量为2694.3g/p lant,其中营养器官占68.0%,分别比灰枣高27.6%和21.9%。其N、P、K、Ca、Mg总累积量为33.91、3.43、22.20、31.25和5.53 g/p lant,分别比灰枣树高50.1%、22.5%、24.7%、51.0%和88.7%。其中,N主要分配到叶片和果实,P、K主要分配到果实和叶片,Ca、Mg主要分配到叶片和主干;新生营养器官N、P、K的吸收比例为1∶0.063~0.083∶0.41~0.46,果实N、P、K的吸收比例为1∶0.19~0.20∶1.34~1.48。每生产1000 kg干质量骏枣需吸收N 32.83、P 3.41、K 23.14、Ca 29.06、Mg 5.32 kg;灰枣需吸收N 20.53、P 2.66、K 17.71、Ca 18.01、Mg 2.49 kg。骏枣生产单位干质量果实需吸收的养分比灰枣多,养分利用效率比灰枣低。骏枣树养分在叶片中的分配率显著高于灰枣树,在果实中的分配率则显著低于灰枣树。


不同灌溉模式对枣棉间套作微生态区域温湿度的影响
《新疆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灌溉模式对枣棉间套作体系下生态区域的温度和湿度的变化,以期确定不同灌溉模式的生态影响效果,为优化枣棉体系灌溉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在处理1(红枣单作)、处理2(枣棉一行双管)、处理3(枣棉微喷)、处理4(沟灌)和处理5(对照)棉花单作中分别设置不同点的3个EL-USB自动温湿度计,连续3 d监测距红枣树不同距离点的微生态区域温湿度的影响变化。【结果】东西走向的红枣树对微生态区域温度影响是树南>树北>树行间,对湿度影响是树行间>树北>树南;不同灌溉模式对微生态区域温度影响是处理5>处理1>处理4>处理2>处理3,对湿度影响是处理2>处理3>处理4>处理1>处理5。【结论】枣树对树南树北的温湿度有影响,温度表现为树南>树北>树行,湿度与温度成负线性关系;枣棉间套作复合种植模式比单作模式田间的温度低,而湿度高,其中以枣棉间套作中红枣采用微喷和一行双管灌溉模式对微生态区域温度降低和湿度增加的影响较大,这种影响有利于提高红枣坐果率。


新疆甜瓜地方品种资源蔓枯病抗性鉴定
《新疆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蔓枯病是危害甜瓜的一种重要病害,鉴定抗病种质资源并选育抗病品种,为防治蔓枯病提供有效措施。【方法】利用苗期人工接种方法,对140份新疆甜瓜地方品种资源进行蔓枯病抗病性筛选鉴定。【结果】第一次调查病害时,黄旦子等53个地方品种在叶部症状表现抗病,除红肉阿克拉瓦提外所有地方品种在茎部症状表现高抗;第二次调查结果显示,所有地方品种在叶部症状表现感病,但秋黄皮白肉可口奇等5个地方品种在叶部症状较轻,秋黄皮白肉可口奇等6个地方品种在茎部症状表现抗病;蔓枯病在甜瓜植株的叶部症状和茎部症状呈正相关,发病后期相关指数达0.88。【结论】甜瓜蔓枯病在叶部的症状出现较早,病害程度较严重,但叶部和茎部症状相关性显著。地方品种秋黄皮白肉可口奇高抗蔓枯病,卡拉克赛、炮台红、哈密加格达、塔城冬甜瓜和白兰瓜5个地方品种对蔓枯病具有一定的抗病性。


新疆不同类型春小麦品种花后干物质与氮磷的积累及转运规律研究
《新疆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在自然生态条件下,研究不同品质类型春小麦品种干物质及氮磷的积累和转运规律。【方法】选用新疆主栽的8个春小麦品种,测定其花后干物质和氮磷的积累量,对其积累和转运规律进行研究。【结果】不同类型品种花后干物质与氮磷的积累动态均呈上升的趋势,成熟期干物质与氮磷的积累量强筋品种最高,其次为中筋品种,中强筋品种较低;从干物质与氮磷的转运情况来看,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和干物质转运率由大到小依次为中强筋>中筋>强筋,花后干物质转运量为中强筋>强筋>中筋,花前干物质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依次为强筋>中筋>中强筋。三种类型春小麦品种氮磷的积累与转运状况基本一致,氮磷花后积累量和花前氮磷转移量均为强筋>中筋>中强筋。【结论】不同类型春小麦品种之间干物质与氮磷的积累及转运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探地雷达在土层厚度调查中的试验研究
《土壤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土层厚度是评价土壤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如何快捷、准确获取土层厚度及相关特性一直是土壤、土地、水利、农学等领域专家关注的问题之一。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美国的佛罗里达州就开始用探地雷达(Ground Penetrating Radar,简称GPR)等地球物理技术来研究农业土壤性质的变异性。GPR监测可分直接和间接应用两种情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