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新疆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4717条记录
转Bt基因棉对多异瓢虫生长发育及中肠组织变化研究

新疆农业科学 2011 CSCD

摘要:【目的】研究转Bt基因棉花对多异瓢虫生长发育及中肠组织的变化。【方法】用取食转Bt-Cry1 Ab/Ac基因棉棉蚜喂饲多异瓢虫,初步研究了取食转Bt-Cry1 Ab/Ac基因棉棉蚜对多异瓢虫的影响。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取食转Bt-Cry1 Ab/Ac基因花粉和取食对照花粉的多异瓢虫中肠组织的变化。用ELISA检测方法在取食转Bt-Cry1 Ab/Ac基因花粉的多异瓢虫体Bt毒蛋白进行了检测。【结果】多异瓢虫Hippodamia variegata取食棉蚜后各个虫态均无显著差异;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取食转Bt-Cry1 Ab/Ac基因花粉和取食对照花粉的多异瓢虫中肠组织,发现其微绒毛、线粒体、内质网均无显著变化;用ELISA检测方法在取食转Bt-Cry1 Ab/Ac基因花粉的多异瓢虫体内没有检测到Bt毒蛋白。【结论】取食转Bt-Cry1 Ab/Ac基因棉棉蚜和花粉对多异瓢虫生长发育没有明显影响。

关键词: 转Bt基因棉花 花粉 多异瓢虫 生长发育

新疆裸燕麦引进筛选及评价

新疆农业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鉴定新疆引进3个燕麦品种的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筛选出适合新疆地区种植的高产、稳产、优质的燕麦新品种,为燕麦在新疆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新疆引进裸燕麦品种为试材,2007~2008年在新疆奇台、沙湾、塔城、昭苏县同时鉴定,测定其籽粒、干草产量、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籽粒品质等。【结果】花晚6号平均籽粒产量为217.61 kg/667 m2,比对照增产26.33%,增产达极显著水平,干草产量为837.06 kg/667 m2,比对照增产14.64%,增产达极显著水平;坝莜3号籽粒产量为213.22 kg/667 m2,比对照增产23.78%,增产达极显著水平,干草产量为777.57 kg/667 m2,比对照增产6.49%,增产不显著;白燕2号籽粒产量为198.22 kg/667 m2,增产不显著,干草产量为640.63 kg/667 m2,比对照减产12.26%,减产达极显著水平。【结论】白燕2号、花晚6号、坝莜3号均可在新疆奇台、沙湾、塔城、昭苏种植。白燕2号为早熟、优质的裸燕麦品种。花晚6号为中熟、高产、粮草兼用型裸燕麦品种。坝莜3号为中熟裸燕麦品种,可作为新疆裸燕麦的储备品种。

关键词: 新疆 裸燕麦 筛选 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乌鲁木齐地震断裂带泉水古菌群落对水文地球化学元素的响应

新疆农业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揭示乌鲁木齐地震断裂带泉水中古菌群落对水文地球化学元素变化的响应。【方法】采用微孔滤膜法收集泉水中菌体,直接提取环境总DNA,嵌套式PCR扩增古菌16S rDNA基因V3区,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检测古菌群落结构的变化,所得信息与监测的地球化学指标进行典型相关分析。【结果】DGGE分析及切胶测序共得到古菌14个主要类群,分属于广域古菌和泉古菌两个门,全部为不可培养类群,其中前者占绝对优势。典型相关性分析发现类群B-11和B-12与He以及CH4含量呈正相关,与硫化物呈负相关;类群B-2、B-3和B-9与F-离子含量成正相关而类群B-13与它呈负相关;而仅有的泉古菌B-7与CH4呈负相关。另外,所得绝大部分古菌类群与其它冷泉或者低温环境中发现的古菌类群具有95%左右的相似性。【结论】乌鲁木齐断裂带泉水古菌群落能够对泉水中的某些地球化学元素变化产生一定的响应,并且可能存在大量嗜冷新类群。

关键词: 地震断裂带 古菌群落 水文地球元素变化 PCR-DGGE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疆断裂带泉水中细菌群落结构的PCR-DGGE分析

生态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乌鲁木齐10号泉起源于天山山脉博格达峰,地下径流于地震断裂带,泉水中硫化氢、甲烷等地球化学元素迁移活跃,为揭示水文地球化学变化对地震断裂带泉水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本研究对该泉水样品定期采样,以微孔滤膜收集菌体,使用SDS-酶解法提取总DNA,对细菌16S rDNA V3区进行PCR-DGGE分析并对条带测序,条带的光密度信息与监测的地球化学指标进行典型相关分析(CCA)。结果表明B16(Uncultured bacterium)和ε-变性菌纲(epsilon proteobacterium)与氟含量成正相关;黄杆菌B1(Flavobacterium)、绿脓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B10(Uncultured bacterium)和腐生性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saprophyticus)与硫化物呈正相关;硫微螺菌(Thiomicrospira arctica)、黄杆菌B3(Flavobacterium)及阿尔莱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rlettae)与氢气呈正相关。断裂带泉水细菌能够对地层深处渗透出的地球化学元素产生灵敏的应答。

关键词: 地球化学 细菌群落 PCR-DGGE 泉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环境下多个玉米穗部性状的QTL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穗部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遗传机制。【方法】以优良玉米自交系黄早四为共同亲本,分别与掖478和齐319杂交,构建两套F2:3群体为研究材料(分别缩写为Y/H和Q/H),在2007年和2008年分别在北京、河南、新疆等3个地点共6个环境下进行了穗长、穗粗、穗行数和穗粒重4个性状的表型鉴定,采用单环境分析和多年多点的联合分析方法对其进行了数量性状位点(QTL)分析。【结果】在单环境分析中,2个群体分别检测到33个QTL和46个QTL,主要分布在第4、5、6、7、10染色体上。进一步分析发现,在Y/H群体中共定位到4个环境钝感的QTL(即在2或2以上环境下均能被检测到的QTL,且在联合分析中与环境无互作效应),其中以位于第4、5染色体上的qGW1-4-1、qKRE1-5-1对表型的贡献率最大,在不同的环境中对表型的贡献率均大于10%;在Q/H群体中共定位到6个环境钝感的QTL,其中以qKRE2-3-2、qED2-2-1对表型的贡献率最大,分别解释7.23%—18.3%和7.1%—15.6%表型变异。通过多个环境的联合分析,Y/H和Q/H群体分别检测到2个和6个QTL与环境存在显著互作,且以穗粒重与环境互作的QTL最多,而其它性状的大部分QTL与环境的互作效应不显著。上位性分析结果表明,只有少数几个显著QTL位点参与上位性互作,而大部分上位性QTL为非显著位点间的互作,对表型的贡献率较小。比较分析2个群体的QTL定位结果,在2个群体间共检测到4对共有QTL,分别与穗粒重和穗行数相关,位于bin1.10、bin5.05、bin6.05和bin7.02。【结论】这些在不同环境或不同遗传背景下检测到的QTL,可作为穗部性状改良的候选染色体区段,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或图位克隆,但是同时也要注意上位性和环境对它们的影响。

关键词: 玉米 穗部性状 环境互作效应 上位性效应 QTL

棉秸秆降解高温菌株的筛选及产酶分析

微生物学通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新疆地区分离具有降解棉秸秆纤维素功能的菌株,得到4株耐高温真菌(50°C)。纤维素酶学性质分析表明,该4株菌的纤维素酶具有良好的耐酸性(最适pH为4.5)和耐高温性(最高达60°C)。以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微结晶纤维素、棉花、滤纸、淀粉、果胶为底物测定酶活力,滤纸酶活力(FPA)最高达2.63 U/mL、淀粉酶活力最高达6.17 U/mL、果胶酶活力最高达5.86 U/mL。4株真菌酶学特性分析表明,该系列菌株在秸秆生物质利用方面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关键词: 高温 纤维素分解菌 酶活力 棉花秸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疆北部向日葵病虫草害发生及综合防治

作物杂志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新疆北部地区是新疆向日葵的主产区,近年来,通过系统地调查研究,并收集向日葵主产区病虫害测报站的有关数据,基本摸清了向日葵田间病虫草害的发生种类、发生量、为害特点、发生时间、地点及其防治方法等。揭示了当前向日葵田间病虫草害发生的新种类、新趋势和新特点,提出了适合当地的防治方法。

关键词: 向日葵 病害 虫害 草害 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秋水仙素诱导天山雪莲四倍体的研究

西北植物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组织培养附加秋水仙素的方法对濒危药用植物天山雪莲(Saussurea involucrata Kar.et Kir.)进行多倍体诱导,结果表明:(1)与种子作材料相比,采用秋水仙素处理无菌苗是获得天山雪莲多倍体植株的最佳途径.(2)二倍体植株的叶片薄、平展、较细长、色绿、尖齿不明显、根细长;经秋水仙素处理诱导得到的植株叶片变宽、变肥厚、叶色深绿,尖齿明显、根短粗.(3)染色体计数、气孔分析及流式细胞仪倍性综合检测表明,诱导得到的多倍体变异苗为纯合四倍体.

关键词: 天山雪莲 秋水仙素 四倍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冬油菜品种抗寒性研究

新疆农业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不同冬油菜类型和品种在新疆旱寒区越冬抗寒性、适应性进行分析比较,研究冬油菜北移的可行性。【方法】对10份不同类型和来源冬油菜品种(系)的抗寒性、农艺性状、含油率和产量表现等进行分析。【结果】在新疆旱寒区甘蓝型、白菜型冬油菜均能够越冬,且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和农艺性状,生育期在280 d左右,含油率36.77%~41.53%,产量2 307.44~3 010.07 kg/hm2。【结论】冬油菜北移进入新疆旱寒区种植能够有效地增加该区冬春季植被覆盖度,同时为该区发展一年二熟耕作制创造了条件,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对促进新疆旱寒区冬油菜生产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冬油菜 旱寒区 抗寒性 适应性 效益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种植密度对新葵18号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新疆农业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不同密度下新葵18号的干物质积累、叶面积及叶面积指数、产量和含油率,分析种植密度对新葵18号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方法】调查不同种植密度下新葵18号的生长数据,计算不同处理的干物质积累、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和产量,并测定含油率。【结果】种植密度对新葵18号的生长发育有着显著影响,低密度处理(4 000株/667 m2)的单株叶面积较高,高密度处理(5 500株/667 m2)的叶面积指数较高,产量、含油率和单位面积干物质积累方面以处理5 000株/667 m2的值最高。产量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加,但是密度超过5 000株/667 m2后,产量则表现出减少的趋势。【结论】适宜的种植密度可以调节新葵18号个体发育,最大发挥群体效应,在新疆5 000株/667 m2是新葵18号的适宜种植密度,可以取得较高产量和品质。

关键词: 密度 油葵 生长发育 产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