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6582条记录
喷头和施药液量对水稻植株上农药沉积和药剂防治效果的影响

植物保护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喷头及施药液量对水稻植株上农药沉积及药剂防治效果的影响,采用丽春红-G示踪法测定了4种喷头ST11001、ST11002、TR8001、TR8002在不同施药液量条件下喷雾农药在水稻植株上的沉积分布特性,并比较了4种喷头施用相同剂量的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WDG对水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和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选择ST11002和TR8001喷头,在施药液量300 L/hm~2条件下喷雾,单株水稻上的丽春红-G沉积量分别达到27.55μg和28.16μg;选择ST11001和TR8002喷头,在施药液量900 L/hm~2条件下喷雾,单株水稻上的丽春红-G沉积量仅分别为12.27μg和14.86μg.喷头和施药液量的改变不影响水稻植株上农药沉积分布特性,均为上层沉积量>中层沉积量>下层沉积量.当施药液量从300 L/hm~2增加到900 L/hm~2,4种喷头ST11001、ST11002、TR8001、TR8002喷雾在水稻基部的雾滴密度分别增加了8.21、8.54、7.79和9.69倍;但在相同施药液量下,4种喷头在水稻基部的雾滴密度没有显著差异.同一剂量下,喷头和施药液量不同组合的防治效果间差异显著.表明针对稻田不同防治对象,选择合适的喷头及施药液量将有助于提高农药沉积及防治效果.

关键词: 喷头 施药液量 沉积 雾滴密度 防治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栽培方式对金针菜产量、品质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金针菜中晚熟品种大乌嘴为材料,设置露天、地膜覆盖(1膜)、地膜+大棚膜(2膜)、地膜+大棚膜+拱棚膜(3膜)和日光温室共5种栽培方式,研究不同栽培方式对金针菜产量、品质形成和氮素累积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露天栽培相比,1膜、2膜、3膜和温室处理增加了金针菜生长环境的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和地温(增加效果表现为3膜>温室>2膜>1膜),分别诱导金针菜提早现蕾4~5 d、15~16 d、22~25 d和19~22 d。种植模式通过调控金针菜氮累积量的动态变化而影响产量。1膜处理下金针菜产量较低,现蕾较迟,氮累积动态特征值与露天处理差异较小。3膜处理下金针菜现蕾最早,但是产量和品质性状均较差,氮素快速累积的起始时间和终止时间最早,快速累积持续时间最短,干物质和氮在生殖器官中的分配比例较低,最终产量、氮肥偏生产力和氮素利用效率均较低。2膜和温室栽培处理下金针菜现蕾较早,产量较高,品质较优,干物质和氮素在生殖器官中的分配比例较高,氮累积量动态特征参数比较协调,氮肥偏生产力和氮素利用效率较高,为最优种植模式。

关键词: 金针菜 栽培方式 产量 品质 氮素吸收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消毒剂对规模化养羊场舍内空气细菌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为筛选出最佳消毒剂以降低羊舍内空气细菌含量,采用规模养羊场常用的4种消毒剂进行消毒效果试验,在消毒前后测定羊舍内空气中细菌总数,并对优势菌落进行PCR鉴定.结果显示,不同种类的消毒剂杀菌效果有差异,其中戊二醛溶液的杀菌率为42.8%,戊二醛癸甲溴铵溶液杀菌率为58.6%,溴氯海因杀菌率为76.5%,聚维酮碘杀菌率为44.5%,因此溴氯海因杀菌效果最佳;PCR扩增测序结果表明,羊舍内空气细菌主要有芽孢杆菌、葡萄球菌、志贺氏菌、不动杆菌、奥斯陆莫拉菌、希氏肠球菌和胚芽乳杆菌等,这些细菌的16S rRNA序列与GenBank收录的参考序列同源性达98.0%以上.本研究为规模养羊场细菌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参考数据.

关键词: 规模化养羊场 消毒剂 细菌计数 PCR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主动蓄热型日光温室环境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为切实提高设施环境调控水平,实现环境调控系统可应用性和便捷性,研究开发一种基于主动蓄热型日光温室环境控制系统。通过在温室墙体、空间等区域采用ZigBee网络多点组网部署,融合多传感器信息,再通过ZigBee传输协议进入本地主控制器,主控系统根据预设光温策略管理温室环境。同时,操作人员可通过人机交互界面现场查看与修改控制策略,并且通过4G移动网络接入云服务器实现远程数据收集与分析。该系统不仅可根据主动蓄热墙体实际情况,调整控制流程,同时耦合温室光因子调控,实现光温控制联动。

关键词: 主动蓄热 日光温室 环境控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李资源光合效能及其季节变化比较与聚类分析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本文旨在研究不同李资源在生长季内叶片光合能力的差异,为李的高光效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分别于2017年春季(5月下旬)、夏季(8月上旬)和秋季(10月上旬)对不同种源李资源的22个品种进行光合日变化测定。对净光合速率(P_n)日积分值、蒸腾速率(T_r)日积分值、气孔导度(G_s)和水分利用效率(WUE)进行数值分类,并进行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判定分析。[结果]李资源的P_n日积分均值春季最高,春、夏、秋呈现逐渐降低趋势; WUE日均值夏季最低,春、秋季节较高。将不同李资源按P_n高低可划分为高、中、低光合速率3类;按WUE高低可划分为高、较高、中、低水分利用效率4类。进一步主成分分析确定P_n日积分值、T_r日积分值、G_s和WUE为影响李光合生理的主导因子。对各指标进行系统聚类分析,最终不同李资源被聚为3类,并筛选出6个综合光合性状较优的品种:黑刺李‘Damas~(-1)869’,欧洲李‘大玫瑰’,中国李‘芙蓉李’‘嘉庆子’,杂交李‘安哥诺’‘圣玫瑰’。[结论]在3个季节中,不同李资源的光合能力存在差异,通过聚类分析的方法可以筛选出适用于高光效育种的李资源。

关键词: 光合特性 聚类分析 资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穗前稻飞虱省力化防控技术可行性评价

植物保护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研究不同药剂处理水稻种子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以期筛选出对稻飞虱防治效果好、持效期长的药剂及其配套使用技术,为稻飞虱的省力化防控提供科学依据.选择噻虫嗪、呋虫胺、吡虫啉、烯啶虫胺、噻虫胺和氟啶虫胺腈6种药剂分别按照有效药量2、4、6 g/kg进行拌种,测定不同处理对室内及田间稻飞虱的防治效果;同时将噻虫嗪与复合肥混合施用,验证药肥混施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及时长.结果表明,室内条件下,以噻虫嗪4 g/kg拌种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最好,有效控制时长为45 d左右,防治效果为90.6%;田间条件下,机插秧、直播稻以及旱育秧3种种植方式下,仍以噻虫嗪防治效果最好,有效控制时长分别为65、80、65 d.噻虫嗪与复合肥混合施用,有效药量为240 g/hm~2以上时,药后20 d,防治效果在85%以上,与常规茎叶喷雾防治效果无差异.利用噻虫嗪有效药量4~6 g/kg进行拌种,在稻飞虱发生较轻年份,可有效降低田间稻飞虱种群数量;在稻飞虱发生较重年份,水稻抽穗前采用噻虫嗪药肥混施,控制稻飞虱的持效期为20 d左右,能有效减少稻飞虱的防治次数,实现稻飞虱的省力化、轻简式防控,可在水稻生产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 种子处理 稻飞虱 防治效果 种植方式 药肥混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县域冬小麦病害遥感监测信息系统研制

江苏农业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快速、大面积进行县域冬小麦病害遥感监测,将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RS(Remote sens-ing)、GPS(Global position system)、组件技术以及数据库综合集成,采用常用的C/S模式,利用Delphi编程语言开发了县域冬小麦病害遥感监测信息系统(Winter wheat disease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information system,WDRSMIS).WDRSMIS系统包含影像数据管理、空间地理信息分析、生长参数反演、病害估测、产量估算与统计、遥感信息生成和系统使用指南7个功能模块.以江苏省泰兴市和姜堰市为例,选用2016年冬小麦生长期的田间基础数据和环境星(HJ-1A/CCD)遥感影像对WDRSMIS系统进行测试.结果表明:WDRSMIS系统在方便提供地理空间信息数据的浏览、分析与管理性能的同时,能较好实现对县域冬小麦病害的有效监测,还可依据监测数据进行图像显示和统计比对分析.该系统的开发对于江淮麦区县域冬小麦植保信息化管理与决策具有较好支撑作用.

关键词: 冬小麦 病害 遥感监测 信息系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杜鹃品种‘江南春早’叶片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

分子植物育种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杜鹃品种‘江南春早’无菌苗叶片为外植体,研究了基本培养基类型、暗培养时间、不同叶位及不同激素组合等因素对叶片再生不定芽的影响,建立了‘江南春早’叶片再生体系。研究结果表明:WPM培养基为最适基本培养基。初始暗培养有利于叶片再生不定芽,暗培养20 d的效果最佳。‘江南春早’组培苗中、上部叶片再生能力较强,其中第3和第4叶位叶片的不定芽诱导率最高。诱导‘江南春早’组培苗叶片再生不定芽的适宜培养基为WPM+CPPU 3.0 mg/L+IAA 1.0 mg/L,不定芽诱导率和平均不定芽数分别达到70.0%和7.4个。本研究初步建立了‘江南春早’叶片再生体系,为‘江南春早’繁育良种试管苗以及后续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杜鹃 ‘江南春早’ 组培苗叶片 再生 不定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中国果树科学研究70年-桃

果树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我国是桃及其多个近缘种的起源中心.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经过科技工作者广泛的资源考察,收集了国内外大量种质资源,培育了623个桃品种.依托有关单位建成了郑州、南京、北京3个国家桃种质资源圃.科研人员在栽培模式、整形修剪、科学施肥、花果管理、设施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控、采后贮藏加工等方面开展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为延长鲜果供应期、丰富果实类型、提升桃果品质提供了保障,支撑了我国桃产业的发展.今后的工作重点将围绕关键基因的挖掘定位、育种技术的创新、以及抗性、低需冷量、省工省力、适应机械操作品种等方面展开.通过优质、安全、高效的现代栽培技术以及采后技术的研发,为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新中国 70年 科学研究 回顾 展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热风干燥对不同原料中类胡萝卜素保留率的影响

现代食品科技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高效液相联合大气压化学电离串联质谱方法,对胡萝卜、黄椒、甘薯、西兰花中主要类胡萝卜素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研究了热风干燥对4种原料中类胡萝卜素保留率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原料中共有12种类胡萝卜素,α-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叶黄素是主要类胡萝卜素。热风干燥后类胡萝卜素基质环境变化明显,其中胡萝卜、黄椒变化较明显,西兰花变化不明显。4种原料中的类胡萝卜素保留率具有一致性,都是随热风温度的升高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热风干燥的胡萝卜中叶黄素的保留率较高,范围在81.52%~86.21%,西兰花中β-胡萝卜素的保留率较高,范围在74.02%~78.21%,均显著高于另外3种原料(p<0.05)。甘薯中β-胡萝卜素的保留率较低,范围在27.90%~35.22%。黄椒中的类胡萝卜素保留率范围在40%~50%。由此可见,类胡萝卜素基质环境变化与其保留率相一致,热风温度为60℃时,西兰花中类胡萝卜素保留率较高。

关键词: 胡萝卜 甘薯 热风干燥 类胡萝卜素 保留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