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0820条记录
结球甘蓝幼苗耐热性鉴定方法及耐热生理

江苏农业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筛选出一套适用于甘蓝苗期耐热性鉴定的方法,以耐热性不同的6份甘蓝材料为试验材料,通过采用不同的胁迫温度、胁迫时间和胁迫苗龄对甘蓝苗期耐热性进行评价,并测定不同材料的生理指标。结果显示,4~5片真叶的甘蓝幼苗在38.0℃/29.0℃(昼/夜)人工模拟气候箱中处理3 d,可以准确评价不同类型甘蓝材料的耐热性差异。高温处理3 d后,甘蓝幼苗相对电导率大幅升高,其中耐热材料启夏的增幅小于热敏感材料W410。随着高温胁迫时间的延长,启夏和W410的MDA含量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呈升高的趋势,且两者间差异达显著水平,两种类型材料的SOD活性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其中启夏的SOD活性始终高于W410。POD活性变化与耐热性无明显相关性。因此,相对电导率、MDA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和SOD活性均可以作为甘蓝苗期耐热性鉴定的间接指标。

关键词: 甘蓝 耐热性鉴定 相对电导率 MDA含量 游离脯氨酸含量 SOD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Glyco-hydro-16糖苷酶家族全基因组的鉴定及其遗传分化

中国农业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全基因组水平鉴定玉米Glyco-hydro-16家族,分析该家族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以及在不同玉米杂种优势群中的遗传分化。【方法】根据Glyco-hydro-16家族相对保守的序列及结构域,构建Glyco-hydro-16家族的隐马尔科夫模型文件(Glyco-hydro-16.hmm),利用hmmersearch程序在玉米全基因组中进行比对,获得玉米中含有该家族保守结构域的所有序列。通过Blast2GO进行功能注释,利用蛋白质序列构建该家族的系统发育进化树。使用玉米自交系B73不同组织及不同发育时期的RNA-seq数据库分析该家族基因的表达模式。根据该家族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筛选SNP标记,计算其在不同玉米杂种优势群间的群间遗传分化系数(genetic differentiation coefficient,Fst),分析其遗传分化。【结果】根据该家族相对保守的序列及结构域,在全基因组水平共鉴定出34个玉米Glyco-hydro-16家族成员,注释表明所有基因都是木葡聚糖转移酶/水解酶基因,3个保守性较高的Motif区段存在于该家族所有成员中。通过系统发育关系和序列相似性将该家族分为8个亚家族,每个亚家族有2—8个基因,分布在除第3和第6染色体外的其他8条染色体上,在第2、第5及第10染色体上成簇分布。该家族在禾本科作物中同源性较高,与拟南芥分属不同的分支,但只有3个玉米成员(AC210669.3、GRMZM2G413006和GRMZM2G166944)被划分到禾本科分支中,其他玉米成员被划分到单独的分支中。通过表达谱分析表明该家族成员在玉米中均有表达,但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有差异。为解析该家族基因在不同玉米种质资源中等位基因的变异,根据玉米Glyco-hydro-16家族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筛选SNP标记,计算其在玉米杂种优势群SS及NSS间的群间遗传分化系数。结果显示,共有10个该家族基因所处位点的Fst值高于阈值0.15,达到高度分化水平,分别位于第1、第2、第4、第5、第7以及第9染色体上。其中,位于第2染色体上的GRMZM2G091118相应位点的Fst值为0.52,表明该位点在SS群和NSS群间的群间遗传分化度极大。【结论】通过全基因组扫描在玉米中鉴定出34个Glyco-hydro-16家族成员,均为木葡聚糖转移酶/水解酶基因,在不同组织中,其表达模式不同,可能参与不同生理发育过程。部分该家族成员所处位点在玉米杂种优势群SS和NSS间的等位基因分化极大。

关键词: 玉米 Glyco-hydro-16 基因家族 杂种优势群 RNA-seq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肥方式对土壤CO_2释放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进展

江苏农业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取有效的农艺措施降低农田土壤CO_2释放是当前土壤固碳研究的重点之一。本文将施肥方式与土壤CO_2释放的影响因子联系起来,对不同施肥方式下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土壤团聚体特征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等因素的变化进行了综述,讨论了施肥方式影响CO_2释放的机理,并对今后不同施肥方式影响CO_2释放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以期为降低农田土壤CO_2排放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施肥方式 土壤CO2释放 土壤固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蓝莓酒泥粗提物的制备及其生物活性

食品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超声波辅助酶法提取制备蓝莓酒泥粗提物,研究粗提物的制备工艺并分析粗提物的抗氧化性及其对大鼠肝星状细胞HSC-T6细胞生长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制备工艺,检测粗提物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OH的清除能力,并通过四甲基偶氮唑蓝增殖实验、Hoechst33258荧光染色、流式细胞术研究其对HSC-T6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蓝莓酒泥粗提物的最佳超声条件为超声功率500 W、料液比1∶20(g/mL)、超声时间50 min、提取温度60℃,在此条件下多糖和花色苷的提取量分别为14.24 mg/g和6.13 mg/g。所制备的蓝莓酒泥粗提物对DPPH自由基和·OH具有一定的清除效果,并可显著抑制HSC-T6细胞增殖、诱导HSC-T6细胞凋亡,且在一定的质量浓度范围内,呈现出剂量-时间效应关系,表明蓝莓酒泥粗提物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并对HSC-T6细胞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具有潜在的抗肝纤维化能力。通过诱导HSC-T6细胞凋亡是蓝莓酒泥粗提物抑制细胞生长的作用途径之一。

关键词: 蓝莓酒泥 制备 抗氧化 肝星状细胞HSC-T6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免疫增强剂提高H9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在SPF鸡体中细胞因子的免疫应答

江苏农业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免疫增强剂(VA5)提高SPF鸡免疫功能的机理,将SPF鸡分别免疫H9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含VA5的H9灭活疫苗、含IL-4和/或IFN-γ真核质粒的H9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另设空白对照。检测免疫鸡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数目及IL-4和IFN-γ细胞因子含量的变化及血清抗体效价。结果显示,在14日龄、17日龄和21日龄和28日龄,免疫IL-4和H9、IL-4与IFN-γ和H9以及VA5佐剂与H9组的CD4~+淋巴细胞亚群上升快且比例高于其他组,免疫IFN-γ和H9、IL-4与IFN-γ和H9以及VA5增强剂与H9组的CD8~+淋巴细胞亚群上升快且比例高于其他组,IL-4的上升趋势与CD4~+细胞类似,IFN-γ的上升趋势与CD8~+类似。免疫含VA5的禽流感(H9亚型)灭活苗组在免疫后第2周、3周和4周血清HI效价达到7lg2以上,高于其他各免疫组。说明,与直接添加IL-4和IFN-γ的细胞因子质粒组相比,VA5免疫增强剂能够促进SPF鸡外周血淋巴细胞增值,提高CD4~+、CD8~+T淋巴细胞的比例,并诱导IL-4和IFN-γ细胞因子分泌。

关键词: 免疫增强剂 CD4+T淋巴细胞 CD8+T淋巴细胞 细胞因子 血凝抑制抗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地力下基蘖肥运筹比例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吸收利用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地力条件下,水稻基蘖肥运筹比例对水稻产量、氮素利用率及群体质量的影响,并探明水稻高产适宜的基蘖肥运筹比例以及其是否受土壤地力条件的影响。【方法】选用武运粳23号为供试品种,采用大田小区试验,考察了5种基蘖肥运筹比例R_1(10﹕0)、R_2(7﹕3)、R_3(5﹕5)、R_4(3﹕7)、R_5(0﹕10)在2种地力水平(高地力、低地力)下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氮素吸收利用及转运和群体质量的影响。【结果】低地力土壤下,随着蘖肥比例的增加,分蘖速度先增加后减少,高峰苗数降低,干物质积累、氮素利用率及产量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基蘖肥比例在施氮量300 kg·hm~(-2)时以3﹕7最佳,施氮量240 kg·hm~(-2)时以5﹕5最佳,此时产量及氮素农学利用率分别可达13.12、13.16 t·hm~(-2)及27.00、29.28 kg·kg~(-1),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在高地力土壤中,随着蘖肥比例的增加,穗数先增加后减少,穗粒数呈现增加的趋势,产量、氮素农学利用率及偏生产力呈现减少趋势,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高地力条件下的分蘖发生速率大于低地力条件,达到高峰苗时间缩短,高峰苗数高于低地力条件。高地力条件下抽穗期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较高,有利于后期向籽粒中转运光合产物,因此结实率和千粒重要高于低地力条件,从而导致高地力条件下产量整体高于低地力。在2种地力条件下,不施基肥(R_5)处理的分蘖数及高峰苗数最低,分蘖发生时间推迟,表明基肥对于水稻实现分蘖快发、早发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随着基肥用量的增加,分蘖发生时间缩短,缓苗加快,但是蘖肥期氮素供应不足,分蘖速率降低,使得群体到达有效穗数的时间延长。合理协调基肥和蘖肥的比例,低地力条件下基肥用量以50—60 kg·hm~(-2)、基蘖肥比例为1﹕1时,可保证高产的同时减少总氮肥用量(从300 kg·hm~(-2)降低到240 kg·hm~(-2))。【结论】基蘖肥运筹比例对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因地力水平的差异而不同,并受总施氮量的影响。在低地力下要保证高产并减少氮肥用量,必须注重基蘖肥的合理运筹,保证一定量的基肥投入,并调整好基蘖肥比例。

关键词: 水稻 基蘖肥比例 地力水平 产量及其构成 氮素利用率 分蘖动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发展模式及政策建议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对于稳定农业生态平衡、缓解资源约束、减轻环境压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形成可复制、可持续推广的利用模式是促进秸秆综合利用整体水平提升的关键。在分析我国秸秆综合利用发展背景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在促进秸秆综合利用方面制定的政策、资金、技术、考核等保障措施,归纳分析了秸秆全量化利用和收储运体系的发展模式,并从工作创新机制、资金投入机制、政策创设机制、技术支撑机制、示范带动机制等方面提出建议措施,以期为我国秸秆综合利用的科学有序推进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 农作物秸秆 综合利用 发展模式 政策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圆环病毒2型重组病毒ZJ-R感染性克隆的构建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无缝克隆方法构建ZJ-R全长基因组的单拷贝分子克隆以及双拷贝串联分子克隆;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预测ZJ-R病毒结构蛋白的B细胞抗原表位,人工合成选定的表位肽,然后偶联KLH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多克隆抗体;免疫组化试验证实该多抗与转染PK15细胞的ZJ-R双拷贝串联分子克隆具有反应性。结果表明构建的ZJ-R双拷贝串联分子克隆具有感染性。

关键词: 猪圆环病毒2型重组病毒ZJ-R 无缝克隆 B细胞表位 肽抗体 感染性克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太湖地区氮肥减量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太湖地区高产稻田适宜施氮量,以提高水稻氮素利用效率,减少稻田氮素流失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本研究在调查当地农户稻田氮肥施用量的基础上,通过秸秆还田和基肥机械深施,设置不施氮肥(N0)为空白对照,当地习惯施氮水平360 kg·hm-2(N1),以及在此基础上减少氮肥施用量的10%(N2)、20%(N3)、30%(N4)等5个处理,研究其对水稻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减量使水稻不同生育时期稻田土壤速效氮含量明显下降;在当地习惯施氮量水平的基础上,减少10%的氮肥施用量,使水稻产量增加1.9%;与当地习惯施氮量水平相比较,N2处理水稻氮素累积量差异不明显,N3和N4处理则表现为显著下降;随着氮肥减量幅度的增加,水稻氮素籽粒生产效率逐渐增高;在当地习惯施氮量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基肥机械深施和秸秆还田等技术的应用,减少10%的氮肥施用量,能够保证水稻高产稳产,并使水稻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吸收利用率、生理利用率以及氮肥偏生产力均得到明显提高。

关键词: 太湖地区 水稻 氮肥减量 土壤速效氮 氮素累积量 氮肥利用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十三五”江苏省秸秆综合利用策略与秸秆产业发展的思考

江苏农业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科学、可持续推进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工作,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江苏省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工作在政策、技术等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在此基础上,提出"十三五"江苏省秸秆综合利用策略,应着重考虑7个问题:(1)精准估算秸秆产生与可收集量,科学规划秸秆收集利用规模;(2)继续坚持将秸秆还田作为秸秆禁烧与秸秆利用最重要的途径;(3)加快构建高效完整的秸秆收、储、运体系,突破稻、麦收割秸秆打捆一体化装备;(4)科学合理地制订秸秆饲料化利用发展目标;(5)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开拓与充分挖掘秸秆就地消纳潜力;(6)积极有序稳妥地推进秸秆工业化利用进程;(7)确立"区域统筹、整体推进、全量利用、终端扶持"的工作思路。同时强调,秸秆全面禁烧与全量利用还需要品种改良、种植制度调整以及社会各部门长期不懈努力和通力合作,才能使江苏省秸秆综合利用真正走向市场化、工业化、规模化、标准化与常态化。

关键词: 秸秆 综合利用 策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