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0820条记录
外源亚精胺对高温胁迫下黄瓜幼苗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津春4号’黄瓜为研究材料,研究了外源亚精胺(Spd)处理对高温胁迫(42℃/32℃)下黄瓜幼苗的受害率、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特性和电解质渗漏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胁迫下,黄瓜幼苗受害率明显增加,叶片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曲线变形,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下降,而喷施亚精胺(Spd)后,黄瓜幼苗受害率减少,提高了高温胁迫下幼苗的最大荧光和F_v/F_m。高温胁迫抑制了电子传递活性、降低了光反应活性,Spd能缓解高温胁迫下ABS/RC、TRo/RC和DIo/RC上升的趋势,提高ETo/RC。外源Spd能够稳定黄瓜幼苗叶片光合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促进电子在PSII和PSI间的传递,有效缓解了高温胁迫对黄瓜幼苗的伤害。

关键词: 黄瓜 高温胁迫 亚精胺 叶绿素荧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耐冷QTL定位以及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分子植物育种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耐冷性是培育广适、多抗性品种的重要性状之一,其不仅影响水稻品种的种植区域,而且对保障世界粮食的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通过综述近年来水稻耐冷分子遗传研究的主要进展:(1)水稻耐冷QTL的定位概况;(2)主效QTL精细定位、克隆及其分子机理;(3)CBF、MYB转录因子参与的耐冷分子机理调控网络,以期为今后水稻耐冷分子机理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水稻 耐冷 QTL 分子机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抗寒优质白肉枇杷新品种‘冬玉’的选育

果树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冬玉’是从江苏省苏州市东山镇槎湾村实生枇杷大树中选育出的抗寒优质中熟白肉枇杷新品种。果实扁圆,果基钝圆,果顶平展;萼片外突,萼孔开张;果皮橙黄,皮薄易剥,锈斑中等;果肉黄白色,肉质细嫩多汁,风味酸甜;平均单果质量41.3 g,最大单果质量61.8 g,果形指数0.88;每果实含种子粒数4.7个,种皮多开裂。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3.3%,可食率67.1%,品质上。果实生育期150 d左右,在江苏苏州地区(N31°03′、E120°24′)5月底成熟;花序平均支轴9.7个,下垂,花70~100个;顶端优势明显,一般于枝条上部抽生新梢2~4个。对炭疽病、叶斑病等主要病虫害抗性较好,抗旱、抗寒等抗逆性能力强。果实常温下可以贮藏8~12 d。适宜在苏南太湖丘陵地区种植,嫁接苗第3年开花结果,丰产、稳产、抗寒,比主栽品种增产46.4%。

关键词: 枇杷 新品种 ‘冬玉’ 白肉 抗寒 优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真空干燥温度对海南番木瓜粉香气成分SPME/GC-MS分析的影响

热带作物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用技术对不同温度下真空干燥制得的番木瓜粉中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共确定了121种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醇、酸、酮、酯、醛、烃等化合物。芳樟醇相对含量在室温(25℃)干燥时最高,为14.382%,但在真空热干燥条件(大于室温,50~100℃)下未检出;乙酸的相对含量会随着干燥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大部分酮类物质在25℃和60℃干燥时相对含量最高;在25℃下干燥的产品中异硫氰酸苄酯的相对含量高达34.617%,但在真空热干燥条件下均未检出;真空热干燥会使一些具有不良气味的醛类如糠醛、5-羟甲基糠醛的相对含量升高。

关键词: 番木瓜粉 真空干燥 固相微萃取 香气成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高光谱图像的小麦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含量等级鉴别

食品工业科技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6种不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含量等级的小麦样本为研究对象,利用高光谱图像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实现DON毒素含量的鉴别。采集180份小麦样本高光谱图像,利用改进格拉姆斯密特算法(MGS)与遗传无信息变量消除算法(GAUVE)对400~1021 nm波段光谱信息提取特征波长,分别利用线性判别分析(LDA)、随机森林(RF)、支持向量机(SVM)、最邻近结点(KNN)算法建立模型预测小麦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含量等级。结果表明,利用MGS算法和GAUVE算法能有效地提取特征波长,降低波长变量数,提高运算速率,4种算法建模时准确率均高于85%,其中MGS-SVM模型鉴别效果最优。研究表明,高光谱图像结合化学计量方法与现有检测方法相比,可以快速无损地鉴别6种不同小麦DON毒素含量,为小麦DON毒素快速、无损、智能检测提供研究方法。

关键词: 小麦 高光谱图像 脱氧雪腐镰刀菌醇 识别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响应曲面法优化朱砂根中岩白菜素的提取工艺

药物分析杂志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采用响应曲面法优化朱砂根中岩白菜素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在单因素的基础上运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以提取时间、液固比和提取功率3因素3水平的试验模型,建立回归方程。采用响应曲面法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对朱砂根中岩白菜素的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模拟得到的最佳提取条件:提取时间为41.21 min,液固比为10.14∶1(m L·g~(-1)),提取功率为108.83 W,此时的最大提取率为2.233%。为了便于实际操作,修正条件为:提取时间42 min,液固比为10∶1(m L·g~(-1)),提取功率为109 W,验证试验结果平均提取率为2.318%,与模型预测值较为接近。结论:本文所建立的数学模型精度高(P<0.01),可对朱砂根中岩白菜素超声波提取工艺进行分析和预测。

关键词: 药用植物 富贵籽 铁凉伞 朱砂根 岩白菜素 响应曲面法 提取工艺 高效液相色谱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农业有机废弃物产甲烷特性比较

农业工程学报 2016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估不同物料相同发酵条件下的产沼气特性,该文研究了玉米秸秆、小麦秸秆、水稻秸秆、香蕉秸秆、鸡粪、牛粪和猪粪7种原料的基本特性及发酵情况。元素分析结果表明7种原料均不适宜直接发酵,且粪便原料的理论产气潜力优于纤维质原料。组分分析表明,纤维质原料中香蕉秸秆的可降解组分含量最高,达76.13%,粪便原料中鸡粪的易降解有机物含量最高,为59.72%。发酵试验结果表明,香蕉秸秆和鸡粪的甲烷产率分别为186.10和224.85 m L/g,BDA(biodegradability)分别为41.42%和33.28%,消化时间(T90)分别为9.5和7 d,为两类原料中产气潜力最佳的原料。基于月累计甲烷产量和Gompertz模拟结果,鸡粪和香蕉秸秆降解速率快,累计产气量高,分别达867.28 m L/g和528.92 m L/g。结果表明鸡粪和香蕉秸秆最适合作为沼气发酵的原料。

关键词: 农业 秸秆 农业废弃物,产甲烷潜力,生物降解性,消化时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共轭酱渣废油包膜肥对玉米生长的影响及膜层结构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更好地利用酱渣废弃物,同时增加缓释包膜肥材料的来源,从酱渣中提取废油,共轭改性后用于制备具有缓释功能的包膜肥,通过大田盆栽试验和红外光谱(FTIR)及扫描电镜(SEM)研究了包膜肥的实际肥效及膜层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玉米的株高和茎周长包膜肥组(T1)与无施肥组(CK0)和普通施肥组(CK1)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比CK1分别提高了9.5%和3.9%;玉米的叶面积、叶绿素含量3组差异均显著(P<0.05),T1比CK1分别提高了2.7%和3.0%,但叶片数最终无显著差异(P>0.05);玉米单株鲜质量、干质量和穗质量3组差异较为明显,T1比CK0分别增加了26.6%、28.0%和13.9%,与CK1相比提高了2.3%和4.3%,说明包膜肥具有一定的增产效果;土壤中有机质、总氮和碱解氮含量在30 d后均出现显著差异(P<0.05),说明共轭废油在土壤中可生物降解并提高了有机质的含量。红外光谱(FTIR)及扫描电镜(SEM)分析结果显示,包膜肥膜层固化后CC共轭双键打开并形成了聚合物大分子,因此缩短了成膜固化时间,而且膜层表面较为光滑,断面具有输送养分的疏水通道,增加了膜层的耐水性,提高了其缓释性能。

关键词: 包膜肥 共轭酱渣废油 肥效 膜层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氮及控水对黑粒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及籽粒灌浆的影响

核农学报 2016 CSCD

摘要:为探究施氮及控水对黑粒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及籽粒灌浆的影响,以漯珍一号为供试材料,采用施氮量(N)和花后控水(W)2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进行研究,其中花后控水设置3个盆栽试验处理:W1为整个生育期充足供水,土壤相对含水量控制在75%~85%;W2为中度水分胁迫处理,土壤相对含水量控制在55%~65%;W3为重度水分胁迫处理,前期处理同W1,从开花期开始控水到收获,土壤相对含水量控制在35%~45%。施氮量设置3个处理,分别为:N1(施纯氮150 kg·hm-2)、N2(施纯氮240kg·hm-2)、N3(施纯氮330 kg·hm-2),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及花后控水对漯珍一号旗叶SPAD值、净光合速率及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花后充足的水分供应(土壤相对含水量75%~85%)能够有效提高旗叶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延长光合作用时间;严重水分亏缺(土壤相对含水量35%~45%)阻碍了灌浆后期光合作用的进行。施氮量相同时,理论籽粒最高粒重、最大灌浆速率及平均灌浆速率均表现为:W1>W2>W3,且W1快增期结束时间较晚、快增期持续时间最长,有利于延长灌浆过程和粒重的增加;W2时,增施氮肥能够提高籽粒的灌浆速率,但灌浆持续时间缩短,灌浆不充分,影响粒重增加。综合考虑,本试验条件下,施氮240 kg·hm-2和花后充足供水处理为较优肥水组合。本研究结果为黑粒小麦生产栽培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施氮量 灌水量 黑麦 光合特性 灌浆特性

水分和钾肥耦合对甘薯光合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析甘薯生长的水钾耦合效应,科学调配水分和钾素以提高甘薯的产量和水分利用率,进行了可控的水分、钾素二因子盆栽试验。水分因子设3个水平:田间最大持水量的50%(W50)、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5%(W75)、田间最大持水量的100%(W100);钾肥因子设3个水平(以风干土中施K2O含量计):0 mg/kg(K0)、150mg/kg(K150)、300 mg/kg(K300)。结果表明水分和钾素间表现出显著的耦合效应。在本研究条件下,甘薯在W75-K150下块根产量最大,其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对于水分利用效率,在干旱条件下(W50),钾素与土壤水分表现为拮抗效应,而当正常供水时(W75),施钾可以缓解由于土壤水分提高而造成的水资源浪费现象。在充分灌溉条件下(W100),产量的提高是以水和肥投入为代价的,应该适当控制水肥的投入。结合块根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析,以W75-K150处理的水钾配比较为合适。

关键词: 水钾耦合 甘薯 光合特性 水分利用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