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无核葡萄“喜乐”胚挽救培养研究与应用
《上海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小败育型的无核"喜乐"葡萄杂交胚珠为材料,进行胚挽救技术研究及杂交后代无核性状的观察。结果表明:"喜乐"胚珠接种适宜期应在盛花后30~40 d;用二次果的胚培养成功率明显比一次果高;采用剖胚培养等技术,能提高胚培效率;以"喜乐"为亲本的杂交后代,其无核株率平均达60.4%。


杓唇石斛的种子培养与扩繁
《植物生理学通讯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植物名称杓唇石斛[Dendrobium moschatum(Buch.-Ham.)Sw.]。2材料类别人工自花授粉后的成熟种子。3培养条件以MS、1/2MS为基本培养基。种子萌发培养基:(1)MS0;(2)MS+6-BA0.5mg·L-1(单位下同)+NAA0.1;(3)MS+6-BA2.0+NAA0.2。原球


植物源除草剂壬酸除草活性及其应用技术的研究
《上海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室内条件下测定30%壬酸EW对23种供试杂草的防除效果。结果表明:30%壬酸EW 11 250、15 000、22 500 g a.i./hm~2 3个剂量对供试杂草均有较好的防除效果,剂量越高,防除效果越好;阔叶杂草防效优于禾本科杂草;鲜重防效明显优于株数防效。田间应用效果趋势同室内一致。在20 000 g a.i./hm~2和25 000 g a.i./hm~2剂量下,田间用水量以750 L/hm~2的防治效果最好且差异显著。3 750 g a.i./hm~2剂量以上对麦子、油菜、水稻、草坪、花生、马铃薯等均有不同程度的药害,剂量越高,药害程度越重。


上海地区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鉴定及嫁接接种法研究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TYLCV)是一种由烟粉虱(Bemisia tabaci)和嫁接传播的双生病毒,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给番茄生产造成严重威胁。根据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的保守序列设计一对引物,运用PCR技术从上海地区的感病番茄中扩增出一条575bp的特异带,而健康植株无此带。测序表明该序列与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具有极高的同源性(97%~99%)。将健康接穗嫁接到感染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的番茄砧木上,间隔15d和30d,分别提取接穗的DNA,并用PCR法检测病毒,发现嫁接15d后在部分接穗中检测到TYLCV病毒,嫁接30d后在所有的接穗中均检测到病毒,因此,嫁接法可以作为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接种鉴定方法。


大豆不同抗性品种感染胞囊线虫后防御酶活性变化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 2009 CSCD
摘要:以抗线4号和合丰25两个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分别接种大豆胞囊线虫,研究大豆胞囊线虫对抗感品种大豆防御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抗线4号被线虫侵染后,苯丙氨酸解氨酶、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都有所增加,其活性均高于感病品种合丰25。在没接种之前,抗线4号除过氧化物酶稍高外,其它两种酶活性并不高于合丰25,只是在接种线虫后,抗线4号在线虫侵染后诱导了防御酶活性的表达,合丰25在线虫侵入下酶活性增加缓慢,因此认为防御酶活性可以作为大豆抗胞囊线虫的一个生化指标。图3,参22。


糯玉米离体培养获取耐盐变异体
《核农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获取糯玉米耐盐变异体,以120mg/L的平阳霉素预处理糯玉米自交系(S1、S2)种子20h,萌发后用茎尖诱导胚性愈伤组织,比较了激素组合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继代和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2,4-D2.0mg/L和6-BA0.25mg/L组合诱导胚性愈伤的效果最好;在添加100mg/L CH、6-BA0.25mg/L和2,4-D2.0mg/L的继代培养基上愈伤组织生长良好。将胚性愈伤组织依次在含10、15和20g/L NaCl培养基中进行筛选,获得耐盐变异体,转入分化培养基中诱导再生植株,自交1代种子在含15和20g/LNaCl的培养基上萌发率较对照种子高数倍,在20g/L NaCl的胁迫下,变异体自交1代种子幼苗叶片中脯氨酸含量及K+/Na+比例明显高于对照。
关键词: 糯玉米 平阳霉素 离体培养 胚性愈伤组织 耐盐 变异体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及其在植物转基因产品检测中的应用
《植物生理学通讯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因其实时、快速、高效和准确定量的优点,已经广泛用于转基因产品定量检测。本文介绍荧光定量探针技术的原理、特点及其在植物转基因产品检测中的应用情况。


杏鲍菇杂交F_1代群体部分性状遗传分化研究及F82菌株的选育
《上海农业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2号菌株(杏韩)和24号菌株(广杏)杂交组合的F1群体为试材,对杏鲍菇的菌丝生长速度、产量、子实体数及单菇重等性状遗传分化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杂交F1代性状广泛分离,大部分性状平均值低于亲中值,属于数量性状遗传。但后代性状的变异系数有较大差异,均盖径的变异系数(38.86%)和均单菇重的变异系数(30.31%)较大,说明其遗传潜能较大。(2)杂交后代菌丝生长速度与单产无显著相关性,现原基时间与产量成正相关性,菇峰期与生物学效率极显著负相关。(3)F82菌株子实体单产最高(186.0 g)显著高于双亲,其生物转化率达到66.4%。


不结球白菜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及分析
《西北植物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不结球白菜常州乌塌菜和二青杂交产生的181株F2代分离材料为作图群体,利用ISSR、RAPD、SSR、SRAP等分子标记来构建不结球白菜分子遗传连锁图谱.结果表明,构建的连锁图谱包含11个连锁群,由139个标记组成,其中包括4个ISSR标记、19个RAPD标记、22个SSR标记和94个SRAP标记.其中偏分离标记37个,占26.6%;每条连锁群上的标记数在4~33个之间,连锁群长度在61~164cM的范围,覆盖基因组950cM,总平均图距6.8cM.
关键词: 不结球白菜 分子遗传图谱 ISSR RAPD SSR SRA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