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番茄‘黄樱桃-2号’再生体系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番茄‘黄樱桃-2号’的子叶切段为外植体,研究不同激素组合对愈伤组织产生以及再生芽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类和浓度的激素诱导形成的‘黄樱桃-2号’愈伤组织和再生芽数目存在差异,最适培养基为:MS+6-BA 2.5 mg/L+IAA 0.2 mg/L,出愈率可达到95.08%,每个外植体再生芽数约为5。最适生根培养基为:1/2MS+IAA 0.2 mg/L。通过观察头孢霉素和羧苄青霉素2种抗生素对子叶愈伤组织和再生芽诱导情况的影响,确定‘黄樱桃-2号’子叶的除菌培养基为:MS+6-BA 2.5 mg/L+IAA 0.2 mg/L+头孢霉素200 mg/L+羧苄青霉素200 mg/L。同时还对作为筛选剂的卡那霉素进行了浓度筛选,确定了卡那霉素对‘黄樱桃-2号’子叶的筛选浓度为50 mg/L。


广东省猪圆环病毒2型毒株分离及全基因序列分析
《广东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广东省猪圆环病毒2型(PCV2)的流行、变异及进化情况,对2013年广东省多个猪场发生PCV2感染的病猪血清进行PCV2病毒分离,参考GanBank上已发表的PCV2全基因序列,设计3对引物,用PCR方法扩增其全基因序列,测序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分离到9株PCV2毒株,全基因序列长度都为1 767 bp。同源性分析表明,9株PCV2分离株核苷酸同源性为93.6%~99.4%,与2012年分离株同源性为94.5%~99.7%,与2011年分离株同源性为94.2%~99.7%,与GenBank中其他PCV2分离株的同源性为93.2%~99.7%。9株PCV2的ORF2核苷酸及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89.0%~99.9%和86.4%~100%,存在一定的变异。基因型分析表明,有5株属于PCV2d,3株属于PCV2b,1株属于PCV2a。对2011—2013年分离的PCV2基因组特征进行分析,发现PCV2核苷酸序列比较稳定,与世界其他分离株也具有较高的同源性。


HPLC法测定饲料中的炔雌醇
《中国农学通报 》 2014 CSCD
摘要:为了制定中国适用于饲料中炔雌醇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的标准方法。研究通过添加回收方法,以三大类饲料基质(配合饲料、浓缩饲料、添加剂预混料)的代表样品为研究对象,建立了HPLC法测定饲料中炔雌醇的方法,即以乙腈-0.025%磷酸(1:1,v/v)组成混合提取液,超声辅助提取,经液液萃取和C18固相萃取净化后,以反相液相色谱荧光法测定。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线性范围0.05~5 mg/L,线性相关系数0.9992;检出限浓度0.04 mg/kg(添加剂预混料为0.06 mg/kg),定量限浓度0.1 mg/kg(添加剂预混料为0.2 mg/kg);配合饲料在0.05、0.25、0.5 mg/kg添加水平的回收率和精密度分别为83%~87%和5.9%~7.0%;三大类饲料平均回收率在81%~86%,相对标准偏差(RSDs)实验室内为3.3%~9.6%,实验室间为5.7%~6.6%。该方法操作简单、环保、灵敏,适用于各类饲料样品中炔雌醇的快速筛查。


饲粮异黄酮添加水平对肥育猪抗氧化、生长及屠体性能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探讨饲粮异黄酮添加水平对肥育猪抗氧化、生长及屠体性能的影响。选取72头健康(阉公猪和母猪各占1/2)的杜×长×大肥育猪(约60 kg)随机分为6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阉公猪与1头母猪),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20、40、80、160和320 mg/kg异黄酮的试验饲粮。试验期为64 d。结果表明:1)饲粮添加160 mg/kg异黄酮显著提高了血浆中过氧化氢酶(CAT)活性(P<0.05);添加剂水平为80 mg/kg时显著提高肝脏中CAT活性(P<0.05),而添加水平为160 mg/kg时则显著抑制肝脏CAT活性(P<0.05)。2)饲粮添加40和80 mg/kg异黄酮显著降低了血浆中氧化型谷胱甘肽浓度(P<0.05),添加水平为40、80、160、320 mg/kg时显著提高了血浆中还原型谷胱甘肽浓度(P<0.05);添加水平为80和160 mg/kg时显著降低了血浆中丙二醛浓度(P<0.05)。3)肝脏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随饲粮异黄酮添加水平增加呈显著的线性下降(P<0.05),添加水平为80、160和320 mg/kg时显著降低了肝脏中Gpx活性(P<0.05)。4)肝脏中氧化平衡系数在各添加水平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随饲粮异黄酮添加水平的增加表现出显著的线性升高(P<0.05);添加水平为320 mg/kg时血浆中氧化平衡系数表现出高于对照组的趋势(P=0.08)。5)饲粮异黄酮添加水平对肥育猪的平均日增重、日均采食量、料重比无显著影响(P>0.05);对屠体重/率、眼肌面积、平均背膘厚、瘦肉重/率、脂肪重/率等屠体性能指标无显著影响(P>0.05);对背最长肌滴水损失、肉色、嫩度、pH无显著影响(P>0.05)。结果提示,饲粮中添加适宜水平的异黄酮可提高肥育猪抗氧化性能,而添加过高水平的异黄酮则可能降低其抗氧化性能(尤其在肝脏组织),玉米-豆粕型饲粮中添加异黄酮未影响到肥育猪的生长、屠体性能及肉质。
关键词: 异黄酮 肥育猪 抗/氧化 生长性能 屠体性能 肉质


At2g04450启动子的克隆和启动活性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 2014 CSCD
摘要:为明确拟南芥At2g04450启动子对靶标基因表达的启动作用,根据已报道的拟南芥基因组序列设计合成1对引物,以拟南芥基因组DNA为模板克隆At2g04450上游调控序列,并与pBAR-GUS中间表达载体相连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04450p-GUS,采用农杆菌GV3101介导的渗透法转化野生型拟南芥,以GUS为报告基因研究该调控序列的组织表达特异性以及病原菌PstDC3000对该启动子的诱导表达效果。结果表明:获得At2g04450上游调控序列,该序列不仅具有启动子活性,并且具有组织特异性,GUS基因主要在根特异表达;病原菌PstDC3000对该启动子的表达没有诱导作用。本结果将为研究At2g04450的功能奠定基础。
关键词: At2g04450启动子 GUS活性 组织表达特异性


不同LED补光光源对樱桃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LED补光对温室樱桃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探讨设施栽培中利用补光手段实现增产和提高品质的调控新途径,以哈金龙樱桃番茄为试验材料,在温室条件下采用LED灯带和LED灯管对定植后樱桃番茄进行侧面补光,光源光通量密度为100μmol/m2·s,每天补光12 h(8:00~20:00),测定分析不同补光处理下樱桃番茄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LED灯管和LED灯带补光处理的樱桃番茄挂果数、总产量和单果重均显著高于对照,且LED灯管处理效果较好,挂果数、总产量和单果重分别提高48.91%、94.86%和30.86%。LED灯管补光处理能显著提高樱桃番茄果实的品质指标,VC、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番茄红素、花色苷、类黄酮和可溶性酚含量均最高,番茄着色最好。


广东不同地区柑橘黄龙病菌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植物保护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不同基因型的黄龙病菌可能具有不同的致病模式,为了探明广东省不同基因型黄龙病菌的分布特点,为该病害的流行学研究提供重要依据,本研究利用PCR-RFLP的方法研究了广东省柑橘产区7个市县黄龙病菌外膜蛋白(outer membrane protein,OMP)基因的遗传多样性,并对各地黄龙病菌的omp基因进行克隆测序,构建了系统发育树。采用4种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各地区的柑橘黄龙病菌omp基因分别产生了不同的RFLP指纹图谱,每种限制性内切酶均产生了2种类型的酶切谱带;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广东地区的柑橘黄龙病菌属于韧皮部杆菌亚洲种,且亲缘关系非常近。广东地区黄龙病菌在omp基因水平上未见显著差异,未发现其他优势种类。


广东省耕地土壤有效磷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生态环境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广东省耕地土壤有效磷的演变规律,利用广东省1984以来的耕地长期定位监测网数据和重点监测点数据,对全省25年来的耕地土壤有效磷(AP)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84来以来全省耕地土壤有效磷含量总体水平增长了近3倍,年平均增加1.2 mg·kg-1;全省监测点有效磷含量处于中上水平(大于20 mg·kg-1)的频率由1986—1990年期间的10.8%上升至2006—2010年期间的66.6%,提高幅度超过50%,而处于低水平(小于10 mg·kg-1)的频率在相同时期内则由59.6%下降到10.4%,土壤有效磷含量由过去的亏缺状态已经转变到丰富水平。全省耕地有效磷时空变化整体特征表现为差异缩小再到差异扩大的演变趋势,不同区域的土壤有效磷变化速率存在差异,其中珠三角和粤西地区增加速度最快,其年平均增加值分别为1.72 mg·kg-1和<1.69 mg·kg-1;粤东和粤北相对较慢,其年平均增加值分别为1.08mg·kg-1和0.74 mg·kg-1。磷肥的广泛施用是全省土壤有效磷整体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不同的施肥方法对土壤有效磷的累积效应存在显著差异,增城监测点连续10年配施磷肥与有机肥可以使土壤有效磷增加222%。由全省土壤有效磷平均含量与磷肥平均投入量的相关分析可知,25年来全省耕地每投入100 kg·hm-2磷养分平均累积有效磷0.8 mg·kg-1,而每盈余100kg·hm-2磷养分平均累积有效磷5.3 mg·kg-1。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土壤自身性质对土壤有效磷的演变特征亦有重要影响。以土壤有效磷50 mg·kg-1为临界值进行估算,全省34.4%耕地由于磷累积而对周围环境构成了污染风险,今后应引起高度重视。


球孢白僵菌两种施用方式对侵染桔小实蝇的影响及田间的防治效果
《环境昆虫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室内研究了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不同施用方式对侵染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的影响,以及田间喷施球孢白僵菌防治桔小实蝇的效果。结果表明,两种诱集感染方式桔小实蝇成虫存活率分别为40%、41.7%,差异不显著;添加性引诱剂在白僵菌侵染桔小实蝇的过程中没有起到明显地促进感病的作用,只是缩短了病程,IIPC为0.41-0.44,说明两种诱集感染方式对桔实蝇成虫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三种施菌方式的桔小实蝇羽化率、成虫死亡率与对照差异均显著;以IIPC为评价指标,施菌方式对桔小实蝇各因子的影响大小顺序为:成虫存活率>羽化率>化蛹率,其中以对成虫存活率的影响最大。应用化学防治和球孢白僵菌田间防治桔小实蝇的效果表明,施用2500倍40%毒死蜱效果最好,控制作用达到71.9%,其次是喷施2.0×108孢子/mL球孢白僵菌孢子悬浮液,防效达46.9%,施用2500倍4.5%高效氯氰菊酯防治效果达最差,防效仅37.5%。


盐胁迫下MaAQP1转基因拟南芥幼苗的生长和生理响应
《江苏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盐胁迫对香蕉水通道蛋白质基因(Ma AQP1)转基因拟南芥幼苗的生长及抗逆性生理指标的影响,以Ma AQP1转基因拟南芥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盐(Na Cl)浓度(0 mmol/L、50 mmol/L、100 mmol/L、150mmol/L)处理下转基因拟南芥的表型及生理指标变化。结果显示:(1)经过盐胁迫后,野生型和转基因株系钾离子(K+)浓度降低,钠离子(Na+)浓度升高,而转基因株系K+和Na+浓度均明显低于野生型株系,同时,转基因株系具有较高的K+/Na+;(2)随着盐胁迫浓度的增加,野生型和转基因株系中电导率、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及过氧化氢酶活性均逐渐升高,当盐胁迫浓度达到150 mmol/L时4个指标均达到高峰,其中,转基因株系中的电导率、脯氨酸含量及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比野生型的高,而丙二醛含量比野生型的低;(3)随着盐胁迫浓度的增加,野生型株系幼苗的根长缩短程度大于转基因株系,同时,转基因株系的根毛要远多于野生型。表明Ma AQP1能够提高转基因拟南芥的耐盐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