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846条记录
碱熔—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泥炭中砷的含量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碱熔消解样品,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泥炭中砷含量的方法。确定了该方法的最佳仪器条件,方法的检出限为0.2137μg/L,相对标准偏差为4.26%(20μg/L)。测定了标准土壤样品(GBW08303)中砷的含量,与证书推荐值一致。同传统酸溶法相比,碱熔法测定值可靠。实际样品测定的加标回收率为98.2%。

关键词: 泥炭 碱熔 原子荧光光谱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葫芦有机肥料的研制与应用效果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利用水葫芦为原料生产出优质的有机肥料。首先对水葫芦样品进行主要营养元素及主要有毒有害重金属元素的含量进行分析化验,判定其是否适合作为作物有机肥生产的原料;其次对水葫芦有机肥料生产工艺———"微生物好氧发酵堆肥化技术"进行了研究,生产出优质的水葫芦有机肥;最后通过盆栽试验,验证所生产的水葫芦有机肥的施用效果。

关键词: 水葫芦 有机肥料 研制 应用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太空搭载决明属牧草种子对其农艺性状的影响

激光生物学报 2007 CSCD

摘要:太空搭载决明属牧草6个品种种子,通过盆栽试验观测其SP1和SP2代搭载效应,试验结果表明,航天搭载能提高部分决明品种种子出苗率、能改良部分决明品种的农艺性状,对决明品种的生殖生长期影响较大。

关键词: 太空搭载 决明属 牧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短短芽孢杆菌JK-2菌株抑菌物质特性的研究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短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brevis)JK-2菌株产生的抑菌物质特性,对其抑菌物质粗提液的稳定性进行测定,同时对其活性成分进行初步分离.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JK-2产生的抑菌物质粗提物对蛋白酶不敏感,耐强酸强碱,紫外线和反复冻融对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从JK-2发酵液中初步分离出分子量约为4.1kDa的活性肽和具有抑制枯萎菌活性的胞外多糖.

关键词: 短短芽孢杆菌 番茄枯萎菌 抑菌物质 生物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菌根多样性对红楮林细根生物量及红菇采收量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7 CSCD

摘要:试验研究菌根多样性对红楮林细根生物量及红菇采收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区菌根菌种类增加11个,红菇产量增加11.25kg/hm2,增幅68.18%,差异显著;0~100cm土层细根生物量增加3.35t/hm2,差异显著;0~10cm土层细根生物量增加3.26t/hm2,增幅190%,差异极显著。表明人工促进菌根多样性不仅提高了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乔木细根量,还提高了菌根菌的丰度和频度。

关键词: 外生菌根菌 生物多样性 细根生物量 正红菇 采菇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采收期单叶蔓荆子挥发油成分的分析比较

林产化学与工业 2007 CSCD

摘要: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不同采收时期(早、中、晚)的单叶蔓荆子挥发油,得率分别为0.35%、0.41%和0.39%。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结果表明:从3种采收期蔓荆子挥发油中分别分离鉴定得到19、22和29种成分;虽然仅有5种相同成分:1,8-桉油精(1,8-环氧对薄荷烷)、反-水合桧烯、β-葑基乙醇、β-荜澄茄油烯和τ-萘醇等(在早、中、晚期样中这5种成分总质量分数分别为13.778%、12.871%和15.097%),但主体成分均为单萜及倍半萜类化合物(3个时期样中的质量分数分别为99.6%、90.2%和94.1%)。不同采收期的蔓荆子挥发油主要成分各有特征:早期呈高蒎烷型,中期呈高乙酰氧基-对-薄荷烷型,晚期呈高对-薄荷烷(二烯)型;具代表性的首要成分分别为α-蒎烯(34.994%)、1-乙酰氧基-对-薄荷烷-4(8)-烯(63.943%)和dl-柠檬烯(4-薄荷烷-1,8-二烯,31.819%)。早期挥发油中质量分数较高的还有1-乙酰氧基-对-薄荷烷-4(8)-烯(22.972%)、β-水芹烯(10.753%)、1,8-桉油精(8.151%)和桧烯(7.842%)等,而晚期有β-蒎烯(15.798%)、β-石竹烯(10.043%)和1,8-桉油精(5.927%)。此外,中期出现4种脂肪族化合物(占总质量的6.08%);晚期不含有1-乙酰氧基-对-薄荷烷-4(8)-烯,而出现一些沸点较高的三环倍半萜类如δ-古芸烯(3.584%)、β-荜澄茄油烯(6.774%)。

关键词: 单叶蔓荆 蔓荆子 采收期 挥发油 萜类结构类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诱导抗虫基因研究进展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07 CSCD

摘要:植物的诱导抗虫基因可分为3类,即防御基因、防御物质合成基因和信号途径基因,综述了这3类基因的种类及其功能。植物诱导抗虫基因除了受昆虫和损伤诱导外,还受植物激素茉莉酮酸酯、水杨酸、阿司匹林、脱落酸和乙烯,以及其它信号物质的调控,这些信号物质的调控途径组成了复杂的植物防御的信号传输网络。植物诱导抗虫基因的研究将为害虫防治提供新的途径。

关键词: 植物防御 诱导抗虫基因 基因调控 信号传输途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4-D丁酯水剂防除水葫芦的效果及其在水中的残留动态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枯叶指数、枯柄指数、新根抑制、鲜重防效等指标,评价2,4-D丁酯对水葫芦的防除作用,并测定其在水中的残留动态。盆栽毒力测定结果表明,2,4-D丁酯对水葫芦根、叶柄、叶片毒力较强,LC50分别为20.45、573.8、781.82mg·L-1;而对鲜重的毒力较弱,LC50为2880.29mg·L-1。水域测定结果表明,1.80g·L-1剂量药后40d,对叶片的防除效果及新根抑制率均达100%,2.40g·L-12,4-D丁酯对各防治指标的防除效果均达100%。2,4-D丁酯控制叶片及新根的速效性较好,2.40g·L-1处理10d后对叶片、新根的控制效果分别达到83.76%、82.61%。采用气谱法测定水中水葫芦不同覆盖度和不同施用量条件下2,4-D丁酯的残留量,0h残留量为0.1193~0.4320mg·L-1,均超过0.07mg·L-1残留标准;24h残留量为0.0017~0.1766mg·L-1,除无水葫芦覆盖的水体施用量为3.60和2.40g·L-1的72%2,4-D丁酯残留量超过或略超标准外,其他处理均未超标准。48h残留量为0.0014~0.052153mg·L-1,均未超标准。

关键词: 水葫芦 2,4-D丁酯 防除 残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瓜类尖孢镰刀菌的营养体亲和群研究

植物病理学报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营养亲和性方法研究了尖孢镰刀菌菌株抗氯酸盐突变体和nit突变体的诱发规律及分布特性,以及菌株营养体亲和群(VCG)的划分。研究表明,不同寄主(黄瓜、甜瓜和西瓜)分离的尖孢镰刀菌菌株形成的抗氯酸盐突变体数目差异不显著,平均为每个接种点产生0.89~0.98个;但寄主不同部位(根部、茎基部和茎中部)分离的菌株间差异显著,形成的数目分别为1.27、0.75及0.76个。菌株产生的nit1突变体比例(75.40%)显著高于nitM突变体比例(13.17%);nit1突变体数目会因菌株的寄主及菌株寄主部位的不同而有差异,寄主为黄瓜、甜瓜和西瓜的菌株产生的比例依次为67.73%、83.71%和77.50%,根部、茎基部及茎中部分离菌株产生的比例依次为81.82%、78.48%和68.64%,而在致病菌株与非致病菌株间无显著差异,分别为74.43%和79.63%;nitM突变体数目受菌株寄主影响较小,所占比例在11.17%~13.92%之间;而在寄主不同部位分离的菌株及致病菌株与非致病菌株间差异显著,分离自茎基部的菌株所占比例最高为15.97%,茎中部菌株所占比例最低为9.87%,致病菌株与非致病菌株所占比例分别为14.08%和9.26%。供试菌株分为7个VCGs,其特点为来源于不同寄主的尖孢镰刀菌菌株互不亲和,同一寄主的致病菌株与非致病菌株均不亲和,同一寄主不同部位分离的菌株可亲和。

关键词: 尖孢镰刀菌 抗氯酸盐突变体 nit突变体 营养体亲和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60)Co辐射诱变对巴氏蘑菇(姬松茸)子实体多糖组分与结构变化的影响

菌物学报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巴氏蘑菇(姬松茸)原菌株J1和辐射突变株J3子实体粗多糖经水提、醇沉、Sevage法去除蛋白,透析得精多糖ABJ-1和ABJ-3;经紫外扫描和凝胶色谱法检测表明,ABJ-1和ABJ-3均具有较高的纯度。以苯酚-硫酸法测得了ABJ-1和ABJ-3的糖含量分别为47%和76.68%,凯氏定氮法测定其含氮量分别为5.77%和21%。,以凝胶过滤法测定了其分子量均在4万左右。完全酸水解后气相色谱分析显示ABJ-1含有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等单糖,ABJ-3含有大量的甘露糖及少量的葡萄糖等单糖。红外光谱和Smith降解后气相色谱分析显示ABJ-1和ABJ-3糖基连接键均以a,1-4糖苷键为主。

关键词: 巴氏蘑菇 子实体 多糖 结构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