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秸秆还田方式对水稻田土壤理化性质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综合评价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低产水稻田土壤性质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研究了秸秆原料生物炭+化肥、发酵床秸秆垫料有机肥和秸秆+猪粪有机肥施用后土壤养分、有机质、易氧化有机碳及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变化。与不施肥对照相比,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土壤中速效养分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但差异均不明显。秸秆生物炭+化肥有利于水稻稳产高产,产量高达7.86 t/hm~2,比单施化肥和不施肥对照分别增加9.78%和62.4%;秸秆生物炭施用有利于水稻分蘖期与拔节期生长和吸收养分,发酵床秸秆垫料有机肥和猪粪秸秆有机肥两种处理的水稻产量及生物量均显著低于单施化肥处理。表明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水稻田土壤理化性质及产量有着不同的影响,其中施用秸秆生物炭能提高土壤肥力并显著提高水稻产量。短期来看,不配施化肥而单施发酵床秸秆垫料有机肥或秸秆猪粪有机肥对水稻生长不利,长期效果有待观察。
关键词: 秸秆还田 生物炭 发酵床秸秆垫料 有机质 速效养分 水稻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太湖地区稻田持续高产的减量施氮技术体系研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系统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课题组多年来15N同位素示踪研究以及水稻前后期用肥比例、适宜基蘖肥比例的盆栽试验和大田小区试验结果,提出了稻田持续高产低污的减量施氮技术体系方案。该技术体系包括稻季施氮量的合理计算、基于土壤肥力的前后期适宜施肥比例以及基蘖肥的合理运筹、基于作物长势的穗肥实时调控等,明确了氮肥减量首先应依据目标产量计算合理施氮量,然后根据土壤肥力水平高低对前后期用肥比例以及基蘖肥的分配进行优化,根据作物长势对穗肥用量进行实时微调,从而确保水稻高产可持续。氮肥减量重点在于减少前期用肥即基蘖肥的用量。在同等施氮量下,水稻适宜基蘖肥比例随肥力水平的增加而下降,低肥力下60%最佳,中肥力下50%为宜,高肥力下可降低至40%;此外,低肥力下需保证一定的基肥用量,并调整适宜的基蘖肥比例以确保高产。
关键词: 化肥减量 合理施氮量 氮肥运筹 作物长势实时诊断 产量 土壤肥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LED光源对铁皮石斛生长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LED光源,设红光、蓝光、黄光、红蓝组合光和红蓝黄组合光5个处理,以荧光灯为对照,测定铁皮石斛干质量、鲜质量、株高、茎粗、多糖、叶绿素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研究不同光质处理对铁皮石斛生长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鲜质量等量增加的情况下,红蓝组合光利于植株干物质的积累,红蓝黄组合光有利于植株干质量和鲜质量的提高;红蓝组合光和红蓝黄组合光2个处理的叶片PSⅡ反应中心从光能的吸收、转化、传递、分配和耗散整个过程都优于其他处理;单色红光在处理20 d时,其叶绿素a含量达到最大,且φ_(P_0)、φ_(E_0)、Ψ_0、PI_(ABS)和PI_(total)值均与2个组合光无显著差异。单色红光在短期(20 d左右)内可以有效促进多糖累积,红蓝黄组合光则更有利于铁皮石斛盆栽苗的生长、干物质积累和多糖的积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胁迫下旱地棉叶片数字化基因表达谱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深入研究棉花耐盐的分子机理,利用数字化基因表达谱技术,分析了盐胁迫处理3 h和72 h时旱地棉叶片中基因表达差异,分别获得1 778(1 046个上调、732个下调)和2 873(2 065个上调、808个下调)个差异表达基因。功能注释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了信号转导、逆境应答、能量代谢和转录调节等方面。随机挑选10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qRT-PCR验证,结果表明,qRT-PCR结果与数字化基因表达谱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富硒发芽糙米蛋白的抗氧化活性
《食品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碱提酸沉法提取了糙米和富硒发芽糙米中的蛋白,对其抗氧化活性进行分析测定,并与对照品芦丁和VC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富硒发芽糙米蛋白的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率、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清除率和还原力低于芦丁和VC,氧化自由基吸收能力(oxygen radical absorbance capacity,ORAC)显著低于芦丁(P<0.05),但是显著高于糙米蛋白(P<0.05);富硒发芽糙米蛋白的羟自由基(·OH)清除能力与芦丁和VC相当,但显著高于糙米蛋白(P<0.05)。富硒发芽后的糙米蛋白抗氧化能力显著提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薯抗旱鉴定及旱胁迫对甘薯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挖掘抗旱甘薯基因资源,为甘薯抗旱育种及种植区域的拓宽提供科技支撑。本试验以全国各育种单位近年来选育的27个甘薯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在蒸发量远大于降雨量的新疆,设置正常灌水和干旱胁迫2个处理,采用抗旱指数法,对品种抗旱性进行鉴定评价。结果表明,根据抗旱指数及旱胁迫下鲜薯产量表现,筛选到抗旱指数高且产量高的种质材料6份(商薯9号、徐薯22、川薯20、湘薯15等),并且抗旱性好的品种随着旱胁迫时间的持续,具有较高的脯氨酸(Pro)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较低的丙二醛(MDA)含量;在本试验中,各品种抗旱指数与叶片Pro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83),与叶片POD活性呈显著正相关(r=0.65),与叶片MDA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78)。利用抗旱指数进行甘薯抗旱鉴定评价,是一种简单实用的方法,可以有效评价甘薯抗旱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凤眼莲修复系统中磷去除途径及其对底泥磷释放的影响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凤眼莲生态修复系统中磷素的去除途径及各途径对总磷去除量的贡献率,分析凤眼莲对底泥磷释放的影响,明确系统中磷变量的去向和分配问题,为凤眼莲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提供数据支撑。[方法]在滇池气候条件下,利用漂浮植物凤眼莲,结合滇池湖水与底泥,构建凤眼莲生态修复系统,设置2种覆盖度(60%和100%),开展了为期30 d(重复3个周期)的静态模拟试验。[结果]在本试验条件下,水体总磷初始浓度较低,凤眼莲吸收作用对系统总磷去除量的贡献率最高,约占系统总磷去除量的80%左右;根系吸附对总磷去除量的贡献率较低,约为6%~8%;根系脱落物对系统总磷去除量的贡献率极低,低于2%。底泥吸附不再成为系统中的除磷途径;相反,底泥中的磷素向水体释放。凤眼莲能够有效降低水体总磷浓度,也能吸收底泥中的磷素;凤眼莲对无机磷形态中的铁/铝磷(Fe/Al-P)和有机磷(OP)的释放过程具有显著影响(P<0.05)。种养凤眼莲降低了水体溶氧,在系统中形成厌氧条件,有利于底泥中铁/铝磷的释放。试验水体的碱性条件有利于底泥有机磷的矿化,凤眼莲的吸收作用强化了碱性条件对有机磷释放的影响。[结论]在本试验中,凤眼莲的吸收作用是该植物修复系统中的主要除磷途径,也间接促进了系统中底泥磷的释放。在野外工程实践中,凤眼莲的吸收作用对于水体磷素消减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其种养面积与采收生物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养方式对猪宰前生理行为、胴体性质及肉品质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在两种饲养方式下,对猪运输前后唾液皮质醇水平、待宰栏行为和宰时血液福利指标作对比分析,以期说明发酵床饲养可降低猪对宰前应激的生理反应,最后对胴体性质和肉品质进行评估。【方法】按照密度一致原则(0.85 m~2/头),将144头日龄相近(70.47±1.60 d)体重为(27.08±1.06)kg的杜长大三元仔猪(公母各半)随机分为两组,即水泥地面饲养组(concrete floor house,CFH)和发酵床饲养组(deep-litter house,DLH),每组6次重复,CFH和DLH中每个重复分别为10和14头,自由采食和饮水。饲养期间记录猪日采食量,分别于试验第64和106天进行个体称重,按重复计算平均日增重和料肉比;试验结束时,每组选择10头体重约为105 kg猪进行屠宰(公母各半)。于运输前即饲喂栏(-60 min)和运输后待宰栏内0和120 min采集猪唾液,用于皮质醇测定;待宰栏内采集行为录像,用于猪行为学分析;宰时采集血液用于葡萄糖、乳酸、皮质醇含量及肌酸激酶活性测定;最后对猪胴体性质(热胴体重、屠宰率、胴体滴水损失、背膘厚、肉厚、瘦肉率)和背最长肌肉品质(p H、肉色、肌内脂肪、滴水损失、剪切力)进行评价。【结果】1饲养期间,CFH和DLH猪末重、日均采食量、日增重及料肉比均无显著差异(P>0.10)。2运输前后,DLH猪唾液皮质醇水平均高于CFH猪(P<0.05);与运输前相比(-60 min),运输后0和120 min DLH猪唾液皮质醇升幅均显著低于CFH猪(0 min:+2.85±0.66 vs.+5.08±1.33,P<0.01;120 min:+1.03±0.63 vs.+2.66±1.54,P=0.04)。3待宰栏休息时,在0-30 min和30-60 min时段,猪休息、站立、探究、走动、争斗和饮水等行为方面,CFH和DLH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10);然而,在60-90min时段时,DLH猪在探究、走动、争斗等行为方面显著低于CFH猪(P<0.05)。4与CFH相比,DLH显著降低了宰时猪血液中乳酸含量和肌酸激酶活性(P<0.01),对皮质醇含量有增加趋势(P=0.07),但对葡萄糖含量无显著影响(P>0.10)。5 CFH和DLH猪屠宰率、胴体滴水损失、平均背膘厚及肉厚均无显著差异(P>0.10);关于肉品质,与CFH比,DLH对猪背最长肌肌内脂肪含量和滴水损失分别有提高和降低趋势(P=0.10),但对p H、L*(亮度)、a*(红度)、b*(黄度)等指标无显著影响(P>0.10)。【结论】DLH能够降低待宰栏内猪的争斗行为和宰前生理应激反应,提高猪对宰前应激的应对能力,但对其生长性能、胴体性质和肉品质无显著影响。
关键词: 饲养方式 猪 宰前行为 唾液皮质醇 胴体性质 肉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冬小麦结实率估算的模型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6 CSCD
摘要:为了定量分析冬小麦开花结实规律,本研究以‘济麦22’、‘泰农18’和‘鲁原502’为材料,于2013—2014年冬小麦生长季内开展了品种与施氮试验。通过分析不同穗型冬小麦可育小花数、开花量及开花结实率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单穗日开花量和日开花结实率与花后GDD之间的定量关系,构建了冬小麦结实率估算模型。经独立试验资料检验,冬小麦结实率(SR)实测值与模拟值的RMSE、da和R2分别为1.092%,0.934%和0.617。其中,r=0.785(r0.05,7=0.666),达P<0.05显著水平。说明实测值与模拟值的吻合程度较好。所建模型可较好地模拟不同穗型品种冬小麦的开花结实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番茄多梳蛋白家族基因LeEMF2的功能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多梳蛋白(Polycomb protein)在植物表观遗传调控中起重要作用。已公开的番茄转录组表明一个多梳蛋白基因Le EMF2在抗病番茄CLN2777A中受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YLCV)诱导表达。为明确Le EMF2抗TYLCV的作用,我们以CLN2777A为材料,通过RT-PCR克隆该基因全长序列,荧光定量PCR研究Le EMF2的表达模式,并利用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GS)技术研究Le EMF2沉默后对番茄抗TYLCV的影响。Le EMF2的开放阅读框为1 917 bp,编码长为638个氨基酸的蛋白。结构域分析表明其含有一个C2H2锌指结构域以及一个VEFS盒,与拟南芥EMF2氨基酸相似度为58.3%。荧光定量PCR发现Le EMF2基因在花、根以及茎顶端生长点的表达量较高,在茎和老叶中表达量次之,在嫩叶中的表达量最低。接种TYLCV 5 d后,Le EMF2基因在CLN2777A中上调表达1倍左右,而在感病番茄TMXA48-4-0的表达则无明显变化。通过农杆菌浸润法将VIGS沉默载体注射CLN2777A子叶15 d后,Le EMF2在沉默番茄植株中的表达量仅为野生型CLN2777A的13%~48%,且沉默株的植株新叶卷曲、皱缩,说明Le EMF2基因对番茄的生长发育、形态建成具有重要作用。Le EMF2沉默植株接种TYLCV 15 d后,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沉默植株的病毒量为野生型植株的1.7倍,说明Le EMF2对TYLCV的抗性作用有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 LeEMF2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 病毒诱导基因沉默 功能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