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0820条记录
植物WRKY转录因子及其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WRKY转录因子是一个大的植物转录因子家族。该转录因子家族最显著的特征是家族各成员至少包含一个WRKY结构域,该结构域的N-端有一个高度保守的WRKYGQK基序,C-端为一个锌指类似结构域(zinc-finger-like motif),一般组成为C-X_(4-5)-C-X_(22-23)-H-X-H。WRKY转录因子通过WRKY结构域与下游目标基因启动子区的W-box进行特异性结合从而调控目标基因的表达。研究表明,WRKY蛋白除了广泛参与植物种子萌发与休眠、叶片衰老、代谢、激素信号转导外,还参与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等生理生化反应过程的调控等新功能。综述了国内外有关WRKY转录因子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其在植物生长发育以及应对生物和非生物胁迫过程中发挥的调控功能,以期为全面研究WRKY转录因子家族的结构和功能提供新的观点。

关键词: WRKY转录因子 植物生长发育 生物和非生物胁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吡蚜酮及其复配制剂对蜜蜂和家蚕的安全性评价

农药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明确吡蚜酮及其复配制剂对环境生物的安全性,试验测定7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30%吡蚜酮·噻虫胺悬浮剂、25%吡蚜酮·毒死蜱悬乳剂、60%吡蚜·噻嗪酮可湿性粉剂和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对2种非靶标昆虫(意大利工蜂和家蚕)的急性毒性,并进行安全性评价。[方法]通过触杀法测定农药对蜜蜂的急性接触毒性,通过浸叶法测定农药对家蚕的急性毒性。[结果]吡蚜酮·噻虫胺和吡蚜酮·毒死蜱对蜜蜂的急性接触毒性为高毒,吡蚜酮和烯啶·吡蚜酮为中毒,吡蚜·噻嗪酮为低毒;吡蚜酮·噻虫胺对家蚕的急性毒性为剧毒,吡蚜酮·毒死蜱和烯啶·吡蚜酮为高毒,吡蚜·噻嗪酮为中毒,吡蚜酮为低毒。[结论]吡蚜酮复配制剂并不都是低毒型农药,4种吡蚜酮复配制剂中,吡蚜·噻嗪酮对非靶标昆虫有较高的生物安全性。复配制剂的使用对延缓吡蚜酮的使用寿命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吡蚜酮 复配制剂 非靶标生物 急性毒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响应面法优化大肠埃希菌生产PCV2 Cap蛋白的诱导条件

西北农业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重组大肠埃希菌发酵生产PCV2Cap蛋白的产量,优化宿主菌的表达条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接种量、诱导时间和诱导温度为自变量,目的蛋白产量为响应值,根据响应面法的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原理,研究各自变量及其交互作用对PCV2Cap蛋白产量的影响,利用Design-Expert软件和响应面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诱导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发酵的最佳诱导条件为接种量φ=2.21%,诱导时间21.76h,诱导温度18.2℃。在该诱导条件下,摇瓶中获得最高蛋白产量为318.50mg/L,发酵罐获得最高蛋白产量为1 200.00mg/L。采用响应面分析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目的蛋白的表达量。

关键词: 响应面法 大肠埃希菌 表达条件 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分子量谷蛋白单亚基缺失对软质小麦宁麦9号加工品质的影响

作物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因敲除是研究高分子量谷蛋白(HMW-GS)亚基功能的重要方法。本研究以软质小麦宁麦9号野生型及其单亚基缺失系为材料,探讨了HMW-GS缺失对籽粒品质性状、谷蛋白组分含量和加工品质的影响。在29份参试品系中,野生型有3个穗系,Glu-A1x、Glu-B1x、Glu-B1y、Glu-D1x和Glu-D1y缺失型分别有5、7、5、5和4份。野生型与缺失型,以及缺失型之间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籽粒硬度和溶剂保持力无显著差异。缺失型的谷蛋白/醇溶蛋白、高分量谷蛋白/低分子量谷蛋白含量比值低于野生型,其中Glu-B1x和Glu-D1x缺失型的比值显著低于野生型(P<0.05)。缺失型的揉面仪峰值时间和8 min带宽变异范围分别为1.38~1.64 min和3.38%~3.98%,显著低于野生型的2.00 min和4.57%(P<0.05),以Glu-B1x和Glu-D1x缺失型表现最低。与野生型相比,缺失型的糖酥饼干直径均有增加,其中Glu-B1x、Glu-B1y和Glu-D1y缺失型饼干直径的增加达显著水平(P<0.05),而缺失型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在宁麦9号背景下,高分子量麦谷蛋白单亚基缺失弱化了面筋强度,改善了糖酥饼干加工品质,亚基敲除可能是进一步提高软质小麦加工品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HMW-GS缺失 宁麦9号 加工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主产棉区棉花纤维品质性状的区域分布特征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我国主产棉区及其亚区的棉纤维品质区域特征明显,适时评价各棉区的纤维品质发展现状有助于稳定优势棉花产区和促进特色棉花产区的发展。本研究采用GGE双标图分析了2011—2015年全国棉花品种区域试验中各亚区环境与纤维品质性状的互作模式,分析比较了各主产棉区和亚区的纤维品质特征。结果表明:1)在主产棉区尺度上,长江流域棉区纤维长度和比强度最好,并且都达到了国家棉花品种审定的Ⅱ级标准,而马克隆值和纺纱均匀性指数居中;黄河流域棉区的纤维长度和比强度较好,但马克隆值偏高;西北内陆棉区的马克隆值和纺纱均匀性指数表现最好,纤维长度和马克隆值达到了国家棉花品种审定的Ⅱ级标准,但比强度在三大棉区中表现最差。2)在棉花亚区尺度上,纤维长度表现以长江下游和长江上游亚区为最好,黄土高原亚区稍差,其余亚区表现较好;比强度表现以长江下游、长江中游、淮北平原、南襄盆地和黄土高原最好,而南疆棉区、长江上游和北疆棉区比强度稍差;马克隆值以北疆棉区、南疆棉区和长江上游表现最好,而黄土高原、淮北平原、长江中游和华北平原的马克隆值偏高。3)在纤维品质的综合表现上,北疆棉区、长江下游、长江上游和南疆棉区的纤维品质综合表现最好,淮北平原、长江中游和南襄盆地次之,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稍差。本研究展示了GGE双标图的"环境?性状"功能图在纤维品质区域特征评价方面的应用效果,可为我国棉花优势产区发展和棉纺企业合理用棉提供理论依据,也对全国棉花纤维品质生态区划分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 GGE双标图 纤维品质 主产棉区 区域试验 环境与性状互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功能化木粉/低密度聚乙烯热塑母料的制备及界面融合性

复合材料学报 2016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研究功能化木粉/低密度聚乙烯(LDPE)热塑母料的流变及界面融合性为目的,采用超声波辅助碱预处理制备苄基化杨木粉(Wd-Ar),通过熔融共混挤出造粒制备了Wd-Ar/LDPE热塑母料。研究Wd-Ar/LDPE热塑母料界面相容性、熔体流动性、热软化点、热融合特性以及表面自由能的变化。结果表明:SEM显示,与未处理木粉(Wd)相比,塑化母料与LDPE的界面融合性增强;由XRD结果分析可知热塑母料结晶度减弱,热软化点有所降低,熔体流动速率提高,总表面自由能下降,非极性分量自由能增加;Wd-Ar可降低与LDPE混合物料的平衡扭矩,有效改善复合材料的熔体加工性能、界面融合性及力学性能。当LDPE含量为20wt%时,Wd-Ar/LDPE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拉伸断裂伸长率及弯曲强度分别提高了2.55、4.55和2.27倍,表明Wd-Ar与LDPE复合材料间的界面黏结性增强。

关键词: 苄基化木粉 低密度聚乙烯 热塑母料 复合材料 界面融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肥用量和播期对优良食味粳稻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

中国水稻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直链淀粉含量不同的半糯粳稻新品种(系)为材料,设置高氮(450kg/hm~2)、中氮(300kg/hm~2)、低氮(150kg/hm~2)和不施肥(CK)4个氮肥水平,分期播种并进行短日照处理,研究了氮肥用量和播期对优良食味粳稻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用量对优良食味粳稻的直链淀粉含量有显著影响,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直链淀粉含量有降低的趋势,两年均以高氮处理的直链淀粉含量最低。播期对优良食味粳稻的直链淀粉含量也有显著影响,随播期的推迟,直链淀粉含量呈降低趋势,这主要与抽穗后6~15d的温度有关,高温可使直链淀粉含量提高。短日照处理的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

关键词: 氮肥用量 播期 优良食味粳稻 直链淀粉含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杜鹃花新品种‘紫金粉玉’

园艺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紫金粉玉’是‘玉麒麟’与‘火花’杂交育成的杜鹃花新品种。花色为淡粉色;花径9.5~10.5 cm;花瓣5裂,裂深;雄蕊部分瓣化,上部裂片有醒目的深粉色斑点,花心绿色。植株长势强健,株形紧凑;耐高温高湿,适宜长江中下游地区棚室盆栽。自然始花期较早,为2月上中旬,持续20~25 d。

关键词: 杜鹃花 盆栽 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蛋白水解物改性脲甲醛缓释肥的结构及氮素释放特征

农业工程学报 2016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脲甲醛养分释放与作物生长曲线不匹配的问题,该研究采用蛋白水解物来改善脲甲醛的氮素释放率。土柱淋洗结果表明,蛋白水解物降低了脲甲醛初期的氮素释放率,加快了脲甲醛在后期的氮素释放率。在当量尿素与甲醛的摩尔比为1.2时,蛋白水解物水解度越小,氮素释放率越快。到第7周,蛋白水解物改性脲甲醛的氮素释放率和未改性的脲甲醛相比,氮素释放率提高了58.9%。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热重和扫描电镜分析了蛋白水解物和蛋白水解物改性脲甲醛的结构,发现:蛋白水解物的活性基团能够与甲醛反应,并与尿素聚合,以嵌段的方式引入到脲甲醛的分子结构中;蛋白水解物水解度越低,改性脲甲醛结晶度降低的越多;和未改性的脲甲醛相比,改性的脲甲醛的最大分解温度有所降低,并且改性后的脲甲醛疏松多孔。因此,可以通过蛋白水解物的水解度来调控改性脲甲醛的氮素释放率,进而适应不同作物的生长周期,提高氮肥的利用率。

关键词: 肥料 养分 土壤 脲甲醛 蛋白水解物 氮素释放率 缓释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有机肥施用对菜地磷素径流流失及磷素表观利用率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田间小区定位试验(2011—2012年)研究了自然降雨条件下有机肥施用对太湖流域典型蔬菜地磷素径流流失、蔬菜产量及磷素表观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冬瓜种植季内菜地径流水量可达1 800~3 528m~3/hm~2,且与降雨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单施化肥(T1)处理条件下,菜地磷素(TP)径流流失量和流失系数分别达3.45kg/hm~2和1.08%,有机肥施用(T2、T3)显著增加TP径流流失量达14.79%和115.36%,而流失系数却降低39.63%(P<0.05)和9.11%(P>0.05)。从冬瓜产量角度考量,较T1处理而言,有机肥施用(T2、T3)条件下,虽然经济产量和废弃物产量分别提高1.41%~2.88%和4.17%~6.20%,但冬瓜经济系数却稍有下降,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同时,虽然有机肥施用(T2、T3)显著增加冬瓜磷素吸收量达27.27%和46.18%,但磷素表观利用率却显著降低36.79%和61.22%(P<0.05)。有机肥施用显著增加菜地磷素盈余,T2、T3处理条件下,盈余量高达238.44~496.28kg/hm~2,分别达T1处理的2.60倍和5.42倍。

关键词: 有机肥施用 冬瓜 地表径流 磷素表观利用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