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967条记录
施肥与覆膜对棕壤Olsen-P剖面分布及动态变化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沈阳农业大学长期定位试验站裸地和覆膜的不同施肥处理(不施肥、单施氮肥、有机肥、有机无机肥配施)及其附近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探讨了不同施肥处理和覆膜对整个生长季的棕壤Olsen-P剖面(0—100 cm)分布及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耕地棕壤各施肥处理土壤剖面Olsen-P含量均表现为0—20 cm和60—100 cm大于20—60 cm;而自然草地、自然林地棕壤Olsen-P含量则随深度加深(0—100 cm)而逐渐增多。施用有机肥或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的Olsen-P含量在60 cm土层以上均远大于不施肥或单施氮肥处理;覆膜后不施肥、有机肥、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土壤0—40 cm土层的Olsen-P含量略有降低(0—20 cm土层有机肥处理除外),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说明施有机肥或有机无机肥配施,是补充土壤Olsen-P的有效措施;但施肥时应深施以补充表层以下土壤Olsen-P含量。覆膜未对本研究的棕壤Olsen-P含量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 棕壤 Olsen-P 施肥 覆膜 土地利用方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龙江省野生大豆高异黄酮新种质创新利用研究Ⅱ异黄酮含量与大豆品质相关性的分析

大豆科学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225份黑龙江省野生和栽培大豆资源的异黄酮、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检测,分析异黄酮含量和蛋白质及脂肪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大豆异黄酮含量与蛋白质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野生大豆脂肪含量与异黄酮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野生大豆的异黄酮G/D(染料木甙/大豆甙)平均值略高于栽培大豆的异黄酮G/D,异黄酮G/D比值最大值出现在栽培大豆样品中。

关键词: 异黄酮含量 蛋白质含量 脂肪含量 G/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对导入Suwan1玉米种质选育自交系的评价

玉米科学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试验选用地方常用系甸骨11A、红玉米、长3、Mo17、黄早四导入Suwan1种质选育的自交系5份,分别与选定测验种杂交。通过改良系与未改良系、改良杂交种与未改杂交种的比较,结果表明改良系生育期延后,穗行数增加、百粒重下降、单株产量提高,增产幅度在3.9%~43.5%。改良系与选定测验种的杂种优势表现:甸骨11A改良系与红玉米、红玉米改良系与甸骨11A、长3改良系与海014的产量对照优势显著高于相邻对照;红玉米改良系与C500、Mo17改良系与B73和444的产量对照优势为正,长3改良系与龙抗11,黄早四改良系与Mo17和8112的产量对照优势为负,但与相邻对照差异均不显著;甸骨11A改良系与早大黄的产量对照优势为负并差异显著,其杂交种丝黑穗发病率25.3%。

关键词: Suwan1种质 改良自交系 改良杂交种 对照优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

分子植物育种 2007 CSCD

摘要:以夏枯草的叶片、茎节、顶芽为外植体在含不同浓度的6-BA和NAA的MS培养基中培养,比较其增值率和分化率。发现以茎节为外植体,诱导不定芽的最佳培养基为MS+3.0mg/L6-BA+0.1mg/L NAA,分化率为100%,增殖倍数为6.8。以顶芽为外植体,不定芽的最佳培养基为MS+3.0mg/L6-BA+0.05mg/LNAA或MS+3.0mg/L6-BA+0.1mg/LNAA,分化率分别为88.2%和84.6%,增殖倍数分别为5.8和6.2。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4MS+NAA0.5mg/L,生根率为100%。将生根的组培苗经过驯化移栽后,成活率为93%。表明,叶片难以分化;茎节的分化率效果最好;顶芽的分化能力介于二者之间。

关键词: 夏枯草 组织培养 快速繁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磷互作对不同磷效率基因型大豆苗期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大豆科学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不同磷效率基因型大豆黑河27、黑河29为试验材料,通过盆栽试验,在控制水磷的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磷效率基因型大豆的细胞膜透性、丙二醛积累、保护酶活性(SOD、POD)、水分状况以及根系活力等差异。结果表明,在磷和水分供应充足的情况下,2个基因型大豆生理活性表现极强。低磷和干旱胁迫下,黑河27以较高的根系活力、SOD和POD酶的生理活性,大幅度降低细胞膜透性来抑制和减少低磷和干旱胁迫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从而提高磷素营养和水分利用效率,而黑河29主要通过增加根系面积等形态变化来适应低磷和干旱胁迫,这就决定其适应在供磷充分条件下生长。磷高效基因型改善了大豆体内水分状况,提高了大豆的耐旱能力。

关键词: 大豆 水分胁迫 磷营养 基因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十五"大豆创新种质和1963-1995年间育成品种的SSR遗传结构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作物学报 2007 CSCD

摘要:对22份"十五"攻关培育的创新种质和22份大豆育成品种进行了24个SSR标记的分析比较,目的是在分子水平上阐明创新种质的遗传结构特点,为拓宽我国大豆育成品种遗传基础及亲本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在24个SSR位点共检测出231个等位变异,其中15.8%(36个等位变异)为创新种质所特有,特别是在与大豆胞囊线虫紧密连锁的Satt309位点上验证了一个我国独有的等位变异.结合UPGMA和Model-based聚类结果,将创新种质和育成品种分为4组,第Ⅰ组由13份来自东北和山西的创新种质组成;第Ⅱ组由8份来自东北的育成品种组成;第Ⅲ组由8份来自黄淮海和南方的大豆种质组成,其中创新种质和育成品种各为4份;第Ⅳ组由4份育成品种组成,分别来自吉林、黑龙江、河南和山西.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利用国外种质和野生大豆创造的创新种质丰富了东北地区育成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因此,应加强利用国外种质、我国栽培大豆地方品种和野生大豆等优异资源,在创造优异大豆新种质的同时,拓宽我国大豆的遗传基础.

关键词: 创新种质 育成品种 SSR标记 遗传结构 遗传多样性

多小叶大豆种质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3份多小叶大豆种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3份多小叶种质的小叶数分别占大豆总叶片数的46.7%,75.3%,68.2%.多小叶的小叶数以5小叶居多,分别占总叶片数的30.6%,21.1%,31.1%.3份多小叶种质的农艺及产量性状较好,蛋白质含量高,中抗大豆灰斑病及病毒病,是优异的大豆种质资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微波消解ICP-MS法同时测定蔬菜中14种元素

分析测试学报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蔬菜中Ag、Al、As、Cd、Co、Cr、Cu、Mn、Ni、Pb、Sb、Se、Zn、Hg 14种元素同时准确测定的方法。用具孔电子控温加热板蒸干蔬菜样品,高压密闭微波化学工作站消解蔬菜干样,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测定蔬菜中的14种元素。优化了微波消解条件和仪器测定条件。所有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在0~200.0μg/L之间,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皆大于0.999,方法的检出限均小于0.22μg/L,加标回收率在81%~118%之间,精密度RSD小于4.44%;西红柿叶国家标准样品(GSBZ 51001-94)的验证分析,测定值均在保证值范围内。本方法具有快速、准确、可靠、灵敏度高及多元素同时分析等特点,可进行批量蔬菜样品测定,赋予"无公害蔬菜市场准入制度"的实施。

关键词: 微波消解 ICP-MS 同时测定 蔬菜 元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7 CSCD

摘要:文章针对哈尔滨黑土27年长期定位施肥现状进行微生物数量测试分析。结果显示,施用肥料不仅可使土壤微生物总量提高,而且也使细菌、真菌数增加。其中,施用有机肥是引起微生物数量增加、有机质含量提高的主要因素。微生物总数与土壤有机质呈正相关的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总量也可以作为评价土壤肥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关键词: 黑土 微生物区系 土壤肥力 施肥定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消化方式测定大米与面粉中镉和砷的研究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07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电热板直接消化法和微波消解法两种消化方式测定大米和面粉中的镉和砷,掌握两种样品前处理方式的特点,通过试验过程中的现象和上机后测定的试验结果数据,分析不同消化方式的优缺点,找出最佳的试验条件与方法;针对微波消解法出现的试验失败的现象及结果,提出了两种合理、可行的成功试验改进方案,并探讨性的分析试验失败的可能原因,从而完善两种消化方式对镉和砷的测定。

关键词: 消化方式 大米 面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