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应用微波消解ICP-MS法同时测定青干草中20种元素的研究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高压密闭微波化学工作站消解青干草样品,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青干草中的主要元素;优化了微波消解样品前处理条件和仪器测定条件;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为0~200.0μg/L,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皆大于0.999 6。方法的检出限均小于2.138 2μg/L,试样加标回收率为85.7%~118.8%,精密度RSD<4.42%;西红柿叶国家标准样品(GSBZ 51001-94)和茶叶国家标准物质(GBW07605)的验证分析测定值均在保证值和标准值范围内。该方法具有快速、准确、灵敏度高及多元素同时分析等特点,适用于批量粗饲料样品的多元素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正方形栽培单株营养面积对大豆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大豆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合丰43和绥农10这两个熟期接近、不同结荚习性的品种在正方形栽培条件下大豆单株营养面积和群体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单株和根系生长发育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这两个品种的最高产量单株营养面积均为442.60 cm2[(21.03 cm×21.03 cm)、22.59株/m2],合丰43和绥农10的有效单株营养面积分别为850 cm2[(29.15 cm×29.15 cm)、11.76株/m2]7、33.87 cm2[(27.82 cm×27.82 cm)、13.63株/m2],叶面积指数、单株干物重、总根长、根总表面积、根体积均随单株营养面积的增加而增加。单株营养面积和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呈显著正相关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野生大豆根际微生物的分离及其缓解大豆连作障碍的研究
《大豆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唯一碳源培养基筛选野生大豆根际微生物,分离获得5株分别降解邻苯二甲酸、丙二酸、乙酸、丙酸、苯等大豆化感物质的微生物,分别命名为HK14-2、HK26-2、HN31-1、HK46-2、HK53-1。通过单菌落培养、显微镜观察、革兰氏染色以及PCR-DGGE电泳试验证明,筛选的5种微生物均为细菌,HK26-2为杆菌,其余为球菌,且均为纯系。菌落平皿对峙试验证明5种细菌均可拮抗大豆立枯丝核菌;不同菌剂的大豆盆栽试验证明5种细菌均可降低大豆根腐病发生率,其中HN31-1与HK53-1复配菌剂的防效高达69.5%。统计根系的主根长以及根干重的数据表明:筛选菌剂的添加增加了大豆的主根长以及根干重,改善大豆根际微生态环境。初步认为所分离野生大豆根际细菌可以缓解大豆连作障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空间飞行和~(60)Co-γ射线辐照对苦荬菜种子的细胞学效应研究
《草地学报 》 2007 CSCD
摘要:利用返回式卫星搭载苦荬菜(Lactucaindica)干种子,研究比较其与用不同剂量γ射线辐照对苦荬菜根尖细胞的遗传学效应。实验结果表明:与地面对照组相比,种子空间飞行可促进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而γ射线则抑制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并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有丝分裂指数逐步下降。二者均可诱发根尖细胞产生微核、染色体断裂、染色体粘连、落后染色体、游离染色体、桥等畸变。但空间飞行诱发畸变的频率明显低于γ射线辐照。在γ射线辐照剂量0~30Gy范围内,随着剂量的增加,单微核、多微核和染色体总畸变频率逐步升高。
关键词: 空间飞行 60Co-γ射线 有丝分裂指数 核畸变 染色体畸变 苦荬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果沙棘不同品种的生长性状及其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林业科学研究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黑龙江绥棱和内蒙古磴口试验区对13个大果沙棘品种的生长性状及其与产量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大果沙棘的叶片长度在不同试验点间差异不明显,磴口试验点的叶片宽度不同程度地比绥棱试验点小,同一试验点不同品种的叶片长度与宽度亦存在一定差异;中国沙棘叶片长度明显小于引进大果沙棘品种,宽度与引进品种相近;磴口试验点叶片长宽比明显高于绥棱,叶片长宽比的大小可作为衡量品种抗逆性或者适应性的一个指标。(2)不同大果沙棘品种的枝刺数具有很大的不同,且同一品种在不同试验点的枝刺数并不完全一致,在磴口试验点,许多品种的枝刺数有明显的增加趋势,这可能是对干旱环境的一种适应或反应;中国沙棘枝刺数量多,为长期适应干旱瘠薄环境的结果。(3)大多数大果沙棘品种在磴口试验点的株高、地径及冠径均低于绥棱试验点,中国沙棘生长旺盛,其株高、地径及冠径均明显大于大果沙棘。(4)品种不同丰产性也不同,而且产量的年度稳定性相差很大,在试验林进入盛果期后,一些大果沙棘品种产量可达到10 000 kg.hm-2。(5)不同试验点不同品种的生长指标与产量的线性相关性强弱不一致;从生长指标的大小可对产量进行有效预测,而准确的预测还需要进行连续的生长观测和产量测定,以建立完善的沙棘产量预测体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龙江省优质超级稻研究进展与展望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利用籼粳亚种拓宽种质资源技术、理想株型种质资源培育技术、分子育种技术和应用常规育种技术4个方面介绍了黑龙江省优质超级稻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从土壤培肥技术、钵育壮秧技术、合理密植技术、井水提温技术、平衡施肥技术等方面探讨了寒地优质超级稻品种的各种性状得以展现要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提出合理密植是寒地超级稻建立超高产经济结构的基础,是寒地超级稻株型更为理想、叶片更为直立的高光效的必然,是走以成熟为主的栽培技术路线"促早熟、高产、优质"并举的保证。寒地优质超级稻育成的品种有龙粳14、龙稻5号、松粳9号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混合型大豆干酪发酵剂筛选的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8株乳酸菌的凝乳性能进行了研究,检测了凝乳的粘度、酸度、双乙酰、胞外多糖和pH4.6可溶性氮含量。采用混合权重法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凝乳性能的排序结果为Sc→St2→Lb1→St1→Lb2→La→Sl→Lc。此外,对8株乳酸菌的α-低聚半乳糖代谢能力进行了研究,乳杆菌代谢能力显著高于乳球菌。最后,优选发酵剂菌株组合为Sc、Lb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光、CO_2和蔗糖对蝴蝶兰组培苗生长及光合的影响
《西北林学院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组培微环境中蔗糖、CO2浓度和光照在生根阶段对蝴蝶兰组培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基中添加10%蔗糖对蝴蝶兰组培苗的生物量形成有显著影响。在低光条件下,蔗糖的添加对植株生长的影响更加明显,表明直接吸收培养基中的蔗糖仍是组培苗获取碳源的方式之一。提高光照强度显著增加了植株鲜重。提高CO2浓度可进一步增加组培苗的生长量,生长发育具有明显优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4-D首次处理时期对小麦×玉米诱导小麦单倍体效率的影响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07 CSCD
摘要:研究2,4-D首次处理时期对小麦×玉米诱导小麦单倍体效率的影响,将2个小麦基因型与1个玉米基因型进行远缘杂交,远缘杂交后,在2,4-D首次处理的时期上采用了4种不同的处理。结果表明,T1处理(授粉后1 h首次进行2,4-D穗下节注射子房滴注)的诱导效率明显优于其它处理,其单倍体植株获得率和获得效率分别为37.50%和3.33%。
关键词: 小麦 玉米 单倍体 2,4-D首次处理时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