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967条记录
优良大豆种质合丰35的利用与效果分析

大豆科学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合丰35遗传基础好,种性优良,高产稳产,优质,适应性广。1993~2006年生产直接利用累计推广408.6万hm2,纯增产大豆10.4亿kg,创纯社会经济效益26.9亿元;间接利用该种质做育种亲本育成大豆新品种11个,各品种品质优良,丰产性突出,增产效果显著,综合性状好,适宜种植区域广,累计推广面积119.4万hm2,纯增产大豆2.7亿kg,创纯社会经济效益7.0亿元。结果表明,合丰35既是优良品种又是被育种利用的优良种质。

关键词: 大豆种质 合丰35 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亚麻酸相关基因的标记与验证

大豆科学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豆油脂组分决定着大豆品质和加工特性,其中亚麻酸含量关系到大豆油加工的成本和大豆油的品质特性。以哈89016和黑河18作为杂交亲本创造遗传群体,利用BSA方法,找到与亚麻酸含量相关的标记Satt286,根据Satt286在大豆杂交后代群体中的池子个体带型和表型性状,计算得到控制亚麻酸位点的引物Satt286与控制低亚麻酸的基因连锁。分析结果表明,控制亚麻酸的位点和引物距离9.5cM;t-测验分析Satt286引物标记分组的高、低亚麻酸个体的实际亚麻酸含量,得到的平均值分别为3.91%和6.36%,二者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Satt286引物作为筛选低亚麻酸品种的标记是有效的。在哈89016和黑河18后代(F4)群体中挑选出亚麻酸含量最低个体13个和最高个体9个,这些个体的带型和表型性状对亚麻酸含量控制基因符合率为82%,这表明引物Satt286与控制亚麻酸的基因是真实连锁的,可以作为群体后代的筛选标记。利用实时定量荧光PCR技术分析了大豆哈-89016和黑河18品种亚麻酸相关基因Fad3c的基因表达量,结果表明,在发育的籽粒中,低亚麻酸品种哈-89016的Fad3c的基因转录量明显低于黑河18,证实了大豆亚麻酸Fad3c基因的表达量与品种亚麻酸含量的高低有关。

关键词: 大豆 亚麻酸 分子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菌核病鉴定方法比较及分析

大豆科学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豆菌棱病鉴定方法对于大豆菌核病的研究至关重要,本文比较了子叶接种、离体茎段接种、离体叶片接种和离体茎的草酸反应4种大豆菌核病鉴定方法。结果表明:利用子叶接种法接种5 d后所有植株的子叶全部干枯皱缩,10 d后敏感品种合丰25植株开始萎蔫变黄,接种部位周围开始出现白色菌丝;15 d后植株布满白色菌丝;20 d后发病植株开始死亡;而耐性品种MAPLE ARROW出现这些症状的时期较晚,死亡率也较低。离体茎段接种法和离体叶片接种法,基本上体现了大豆菌核病的主要致病特征。在离体茎的草酸接种中,合丰25和MAPLE ARROW对草酸的敏感度明显不同,且受害程度有明显差别,是一种方便快捷而且准确性较高的鉴定方法,对于大量种质资源筛选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大豆菌核病 鉴定方法 比较 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空间诱变育种技术育成甜椒新品种宇椒二号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987年8月5日以龙椒二号甜椒(纯系)的干种子搭载于"870805"返地卫星上,并留下等量种子作为原始对照.(搭载的种子随卫星在空间飞行5d,飞行高度200~400km,飞行周期为90min,微重力为10-10e/cm2).种子回收后在常温下保存,1988年开始进行选育,1996年从龙二的搭载后代中获得突变体B10.1997—1999年又于田间进行连续4代鉴定,2001—2003年在所外布点3处,进行了异地试验及预备试验,2003-2005年进入全省区试及生试.2006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宇椒二号甜椒.龙椒二号甜椒果大、抗病、质佳、果面光滑少褶、适于保护地栽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定向双酶切制备高F值大豆寡肽工艺技术参数的研究

食品科学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采用碱性丝氨酸蛋白酶和蛋白酶II对大豆分离蛋白进行两步定向酶切,以制备具有改善肝昏迷生物活性的高F值寡肽。通过研究,确立了碱性丝氨酸蛋白酶和蛋白酶II定向酶切大豆分离蛋白的最适温度(T)、pH、底物浓度[S]、酶浓度和底物浓度比[E]/[S]等参数,并在此技术参数的基础上,设定两种定向酶切的技术路线,即在酶切过程中维持碱性丝氨酸蛋白酶最适pH的时间分别设定为3.5h(技术路线I)和30min(技术路线II),而蛋白酶II定向酶切大豆分离蛋白的技术参数不变。结果表明,技术路线I、II蛋白质回收率分别为87.0%、89.0%;蛋白质转化率分别为89.1%、90.5%;酸溶性氮得率分别为90.1%、90.6%;灰分含量分别为9.1%、5.9%;技术路线I分子量在500~610的肽含量为80.5%、技术路线Ⅱ分子量在450~650的肽含量为82.0%。研究结果表明,技术路线II的酶切效果优于技术路线I。

关键词: 碱性丝氨酸蛋白酶 蛋白酶II 大豆分离蛋白 寡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个新的水稻叶绿素缺失突变基因的遗传分析和分子标记定位

中国水稻科学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正常绿色水稻品种824B中发现1个黄化突变体824ys。该突变体具有叶绿素缺失突变特性,表现为植株黄绿色,分蘖数减少,生育期延长,总叶绿素、叶绿素a、叶绿素b的含量以及净光合速率比野生型亲本824B明显下降,每穗着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降低。对824ys与3个正常绿色品种杂交F1、F2的遗传分析表明,控制824ys的叶绿素缺失突变性状为1对隐性核基因。以495R/824ysF2作为定位群体,应用微卫星标记将824ys的叶绿素缺失突变基因定位于水稻第3染色体短臂,与RM218、RM282和RM6959等标记之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25.6、5.2和21.8cM。认为该基因为一个新的水稻叶绿素缺失突变基因,暂命名为chl11(t)。

关键词: 水稻 叶绿素缺失突变体 遗传分析 基因定位 微卫星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瘟病菌群体遗传结构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学通报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稻梨孢引起的稻瘟病是世界水稻生产的最重要病害,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米质。文中综述了分子标记技术在稻瘟病菌群体遗传结构研究上的应用,分析了病原菌遗传宗谱的特点及其与致病谱的关系,探讨了导致稻瘟病菌群体遗传结构发生变化的相关因素。

关键词: 稻瘟病 稻梨孢 分子标记技术 群体遗传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品质类型春玉米子粒可溶性糖和蔗糖的积累规律

玉米科学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不同品质类型春玉米子粒可溶性糖和蔗糖的积累规律研究表明:随着子粒灌浆过程的进行,东农早甜在吐丝后15d可溶性糖和蔗糖的百分含量达到最大值,以后又缓慢下降。东农早粘在吐丝后20d达到最大值。四单19在吐丝后10d达到最大值。为确保甜玉米的商品价值和独特风味,甜玉米和糯玉米应在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迅速下降之前适时采收。

关键词: 可溶性糖 蔗糖 甜玉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产抗病玉米新品种黑育1号的选育研究

玉米科学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黑育1号是以自选系T853-6为母本、以自选系T96-8为父本组配育成的玉米杂交种。该品种春播生育期127 d(哈尔滨),需≥10℃积温2 660℃.d,幼苗拱土能力强,长势健壮,具有高产、抗病、抗倒伏、活秆成熟、商品品质好等特点。

关键词: 玉米 杂交种 黑育1号 品种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十五”大豆创新种质和1963—1995年间育成品种的SSR遗传结构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作物学报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22份"十五"攻关培育的创新种质和22份大豆育成品种进行了24个SSR标记的分析比较,目的是在分子水平上阐明创新种质的遗传结构特点,为拓宽我国大豆育成品种遗传基础及亲本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在24个SSR位点共检测出231个等位变异,其中15.8%(36个等位变异)为创新种质所特有,特别是在与大豆胞囊线虫紧密连锁的Satt309位点上验证了一个我国独有的等位变异。结合UPGMA和Model-based聚类结果,将创新种质和育成品种分为4组,第Ⅰ组由13份来自东北和山西的创新种质组成;第Ⅱ组由8份来自东北的育成品种组成;第Ⅲ组由8份来自黄淮海和南方的大豆种质组成,其中创新种质和育成品种各为4份;第Ⅳ组由4份育成品种组成,分别来自吉林、黑龙江、河南和山西。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利用国外种质和野生大豆创造的创新种质丰富了东北地区育成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因此,应加强利用国外种质、我国栽培大豆地方品种和野生大豆等优异资源,在创造优异大豆新种质的同时,拓宽我国大豆的遗传基础。

关键词: 创新种质 育成品种 SSR标记 遗传结构 遗传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