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吸咐磷后的镧改性秸秆替代化学磷肥施用对土壤磷形态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定向改性材料能提升吸附磷的能力,高效去除水体中磷污染,然而吸附材料的后端利用却鲜有研究和报道。本研究以镧元素改性秸秆用于吸附畜禽养殖尾水中的磷,并将吸附磷后的材料作为磷肥进行小麦盆栽试验,动态取样测定不同形态的磷含量,分析其对土壤中磷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本研究镧改性秸秆对养殖尾水中磷吸附效率达到98.59%,最佳投加量为1.4 g/L。小麦生长初期,附磷镧改性秸秆继续吸附土壤的活性态磷,促进土壤中活性磷转化为钙吸附态磷,防止土壤磷的流失。随着小麦生长,钙吸附态磷含量逐渐下降,转变为活性态磷持续供应养分,说明附磷镧改性秸秆具备缓释磷肥的属性。本研究为附磷后材料的利用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有助于缓解农业面源污染。


不同碳氮比牛粪对基质化堆肥中温室气体排放和理化性质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不同碳氮比(C/N)牛粪在基质化利用时,堆肥过程对温室气体排放及基质理化性质的影响,为畜禽粪便的低碳化利用提供依据。以牛粪为主料、木屑为辅料,设置初始C/N分别为20、30、60的3个处理(C/N20、C/N30、C/N60),通过定期翻堆的高温好氧堆肥及腐熟物免复配、直接育苗试验的方法,监测堆肥体的CO2、CH4、 N2O等温室气体排放,研究不同碳氮比对堆肥体的总温室效应、腐熟后基质的理化性质、萝卜育苗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处理均能在35 d内完全腐熟,初始C/N显著影响牛粪堆肥中温室气体排放,整个堆肥期间的平均排放速率及累计排放量为C/N30>C/N20>C/N60,C/N30、C/N20、C/N60的总温室气体排放量(以CO2当量计)分别为367.0、471.7、79.9 g/kg, C/N30、C/N20的总温室气体排放量以CO2、CH4为主,2种气体占比分别为44.0%~47.3%、44.0%~52.4%,而C/N60以CO2产生温室效应占总量的99.80%。C/N20、C/N30处理腐熟后的容重、总孔隙度、通气孔隙度、大小孔隙比、pH值、EC值等基质理化性质指标均与草炭复合基质(商品对照)无显著差异,并优于C/N60。C/N20、C/N30堆肥体腐熟后用于萝卜育苗的出苗率、单株鲜重、散坨率均优于C/N60。C/N20、C/N30的基质理化及育苗性质指标差异不大,但C/N20较C/N30减少总温室气体排放22.2%。采用牛粪堆肥制备蔬菜育苗基质,建议堆肥的初始C/N为20,既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又可提高育苗质量,是一种可完全替代草炭复合基质的绿色低碳废弃物利用方式。
关键词: 碳氮比 育苗基质 堆肥 温室气体 牛粪 排放 理化性质


低温下环丙酸酰胺调控棉花内源激素促进噻苯隆脱叶的机制
《作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脱叶催熟是棉花机械采收的前提,但遇低温可导致噻苯隆(TDZ)脱叶效果下降,不能满足机械化采收的要求,本实验室发现环丙酸酰胺(CYC)可显著提高低温下TDZ的脱叶效果,但CYC促进低温下棉花化学脱叶的机制尚不清楚.为此,以中棉 425 品种为材料,设置 2 个温度水平(25℃和 15℃),清水(CK)、TDZ单剂(T)和TDZ+CYC复配(TC)3种处理方式,分析棉叶脱落过程中离层中内源激素含量变化及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低温(15℃)下处理后240 h,T处理棉花脱叶率仅为 53.0%,但TC处理的棉叶脱落开始时间较T处理提前 24 h且脱落率升高至 79.6%.低温下,相较于T处理,TC处理棉叶离层生长素(IAA)运输相关基因(LAX2、PIN1)、IAA响应基因(IAA9、ARF3)表达量显著下降,离层中 IAA含量降低;离层乙烯(ET)合成基因(ACS、ACO)表达量升高,ET合成前体 ACC含量增加,ET下游信号基因(ERF1B)显著上调表达;茉莉酸(JA)合成相关基因(AOC4)上调表达,离层中JA含量增加.综上,低温下CYC和TDZ复配抑制棉叶离层中IAA运输与信号传导,促进ET、JA合成与ET信号转导,是CYC提高低温下TDZ脱叶效果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棉花脱叶 低温 噻苯隆 环丙酸酰胺 内源激素含量 基因表达


苏紫猪血清细胞因子含量对育肥性状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育肥期苏紫猪血清中细胞因子含量对育肥性状的影响,本研究选取18头苏紫猪进行生长育肥测定,然后屠宰采集血样,进行CCL4、IL-6和FGF-2这3种细胞因子的检测,同时统计其日龄、体质量、瘦肉率和皮下脂肪,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CCL4、IL-6和FGF-2的标准曲线拟合度分别为0.996 3、0.995 8、0.995 3,均非常接近于1,说明后面检测的结果可信度高.育肥期苏紫猪血清中,IL-6含量最高,其次为CCI4含量,FGF-2含量最低(P<0.05).IL-6含量与日增质量、瘦肉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1、-0.21),与皮下脂肪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08);CCL4含量与瘦肉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44);FGF-2含量最高的猪日增质量最快.研究提示,优质猪血清细胞因子含量对育肥性状有较大的影响,其中,育肥期IL-6和CCI4含量可反映出猪瘦肉率的高低,有利于猪高瘦肉率性状的高效选育.
关键词: 苏紫猪 趋化因子C-C配体4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 生长育肥


蒙荷杂交牛与荷斯坦牛重要经济性状的比较研究
《中国畜牧杂志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蒙贝利亚与荷斯坦牛杂交后代泌乳、繁殖、生长和健康等重要经济性状,为荷斯坦牛的杂交改良效果提供参考依据。研究采用最小二乘线性模型,对比分析相同饲养环境下的蒙荷杂交后代与自繁荷斯坦牛的各项性状。结果显示,在泌乳性状方面,蒙荷杂交牛的日产奶量和乳脂率与自繁荷斯坦牛相比基本一致,乳蛋白率高于荷斯坦牛(P<0.01),体细胞评分低于荷斯坦牛(P<0.05);在繁殖性状方面,蒙荷杂交后代青年牛首配日龄提前5 d,成母牛配妊次数低于荷斯坦牛(P<0.01),空怀天数缩短50 d,且青年牛和成母牛妊娠期长度均延长5 d,产犊间隔缩短19.53 d;在生长性状方面,蒙荷杂交牛成母牛体重高于荷斯坦牛(P<0.05),平均增加53.05 kg,公牛体重高于荷斯坦牛20.87 kg;在健康性状方面,蒙荷杂交牛总体发病率低于荷斯坦牛,但差异不显著,其中消化代谢类疾病和呼吸类疾病发病率均低于荷斯坦牛(P<0.001),肢蹄类疾病发病率低于荷斯坦牛(P<0.05),乳房类疾病和繁殖类疾病发病率均低于荷斯坦牛,但差异不显著。综上所述,蒙荷杂交牛在泌乳性状、繁殖性状、生长性状及健康性状方面均具有优势,可显著提高养殖经济效益。
关键词: 蒙荷杂交牛 泌乳性状 繁殖性状 生长性状 健康性状


元宝枫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技术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元宝枫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植物,非常适合开发利用,但其组培离体繁殖生根非常困难,建立合理的完整组培离体再生体系,在短时期内获得大量种苗和当年生带芽茎段,为该树种优良种苗规模化生产提供新途径,为选育元宝枫良种、种质资源保存与推广等提供研究基础。【方法】以元宝枫当年生带芽茎段和种子为试材,通过正交设计筛选法和单因素筛选法对其灭菌方式及腋芽诱导、继代增殖、生根培养基进行设计筛选。在MS、1/2MS和NN69基础培养基中分别添加不同质量浓度的6-BA、NAA和TDZ激素,通过不同配比找出元宝枫各阶段的最适培养基。【结果】全年中4月份为带芽茎段最佳采集时间,经洗衣粉溶液轻刷表面并冲洗半小时后,以75%酒精30 s+0.1%HgCl2 10 min浸泡处理的灭菌效果最佳。再生体系各阶段最适培养基均为MS基础培养基,在其基础上再添加不同质量浓度的激素可以诱导嫩芽分化成不同器官。启动培养阶段,6-BA对腋芽诱导影响最大,最适培养基诱导率可达73.33%;继代增殖阶段,TDZ对不定芽分化影响最大,增殖系数最高可达4.31;生根阶段,采用单因素筛选法,发现添加0.2 mg·L-1 IBA元宝枫生根率和生根条数均为最高,达93.33%和4.3。【结论】元宝枫最适培养基为:1)启动培养:MS+0.06 mg·L-1 6-BA和0.06 mg·L-1 NAA,诱导率为73.33%;2)增殖培养:MS+0.30 mg·L-1 TDZ和0.05 mg·L-1 NAA;3)生根培养:MS+0.2 mg·L-1 IBA。


桑黄总黄酮的提取、组分分析及其生物活性评价
《食品工业科技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系统研究桑黄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明晰总黄酮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组成及含量,探讨桑黄总黄酮的生物活性,本研究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了桑黄总黄酮的提取工艺,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了桑黄总黄酮的组成,并检测其生物活性.实验结果表明,以桑黄总黄酮得率为指标的最优提取条件为提取温度 73℃、固液比 1:50 g/mL、提取时间 3 h,在此提取条件下桑黄总黄酮的得率达到了 2.68%;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桑黄总黄酮中的黄酮种类及其含量,发现桑黄总黄酮中主要含有花旗松素、槲皮素和山奈酚,其中花旗松素含量最高达到 3727.31 mg/kg;桑黄总黄酮生物活性分析结果显示,其具有一定的体外抗氧化、降脂、降糖活性,在其浓度为 14 μg/mL时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达到 58.63%±0.45%,浓度为 0.08 mg/mL时,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达到 52.51%±1.49%;桑黄总黄酮的降脂活性实验结果显示,桑黄总黄酮在浓度为 6 mg/mL时对胰脂肪酶的抑制率达到 10.56%±0.06%,在浓度为 4 mg/mL时对胆固醇胶束溶解度的抑制率达到了 32.59%±0.78%;桑黄总黄酮具有明显的降糖活性,其对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的IC50 分别为71.42 mg/mL和97.28 mg/mL.


基于InDel标记分析305份中国甘薯登记品种遗传多样性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甘薯育成品种进行亲缘关系评价,是了解其遗传背景并有效利用种质资源的重要前提.利用本课题组前期开发的23对InDel引物对305份中国甘薯登记品种进行基因型分析,共扩增出56个条带,其中53个条带具有多态性,多态率达94.6%.多态信息量(PIC)、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H)、观测杂合度(Ho)和期望杂合度(He)的平均值分别为0.4098、0.4451、0.6003、0.4460.群体结构分析表明,群体数在K=2时ΔK达到最大值,K=4时有个小高峰;北方薯区和长江流域薯区在2个组群内均匀分布,南方薯区大部分(72.97%)汇聚在组群2.主坐标分析(PCoA)中南方薯区有部分汇聚,整体没有划分出明显的簇群.聚类结果将群体划分为4个主要类群,北方薯区和长江流域薯区的品种在类群Ⅰ、Ⅱ、Ⅲ和Ⅳ中均匀分布,南方薯区主要(77.03%)集中于类群Ⅳ,这一聚类结果与群体结构研究、主坐标分析基本一致.通过系谱分析筛选出登记品种的13个主要亲本材料,各育种单位存在重复利用亲本进行正反交培育的情况.本研究将分子标记结果与系谱信息相结合,初步表明中国甘薯登记品种的亲缘关系较近,遗传背景狭窄,为甘薯的种质创新、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


施氮对田菁翻压还田滩涂盐渍土碳氮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土壤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不同施氮处理下田菁翻压还田对滩涂盐渍土的改良效果,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下(CK、SN1、SN2、SN3、SN4对应的施氮量分别为0、90、135、180、225 kg/hm~2)绿肥田菁还田对土壤碳氮、pH、水溶性盐和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SN3处理下田菁生物量和碳、氮累积量最高,分别为41 882、3 756和101.5 kg/hm~2。作绿肥翻压还田后,则以SN2处理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最高,分别为6.51 g/kg和0.637 g/kg。各施氮处理下,田菁翻压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低于CK处理。随田菁翻压量的增加,土壤pH呈逐步下降趋势,而土壤水溶性盐总量则随施氮水平和翻压量的增加而上升,但较种植前明显降低。不同施氮处理田菁翻压后,土壤中具有一定有机降解功能的变形菌门、酸杆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和绿弯菌门等细菌类群占据主导地位,且相对丰度随田菁翻压量的增加呈一定变化趋势,但细菌群落结构变化不明显。土壤门水平优势菌群相对丰度与土壤碳氮含量、pH和水溶性盐总量等指标均呈一定的相关关系,其中以拟杆菌门、厚壁菌门、蓝菌门、绿弯菌门和迷踪菌门相对丰度与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相关性较显著。综上所述,SN2处理下田菁翻压还田可显著提升滩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不同施氮水平下生长的田菁翻压还田后,土壤水溶性盐总量均较种植前显著降低,主要优势菌群均有利于绿肥降解与土壤培肥,改善滩涂土壤微生态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