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6582条记录
1-甲基环丙烯结合自发气调包装处理对迷你黄瓜贮藏品质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延长迷你黄瓜的保鲜期,比较了1-甲基环丙烯(1-methylcyclopropene, 1-MCP)、自发气调包装(modified atmosphere packaging, MAP)和两者结合处理(1-MCP+MAP)对10℃贮藏条件下迷你黄瓜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MCP、MAP和1-MCP+MAP 3种处理均可有效延缓迷你黄瓜的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叶绿素含量的下降;其中1-MCP+MAP处理可维持迷你黄瓜较高的过氧化氢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和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清除能力,显著抑制丙二醛含量、失重率和呼吸强度的上升,1-MCP+MAP处理对黄瓜品质的保持效果明显优于单独处理,低温贮藏期可延长5~10 d。研究结果为1-MCP结合MAP的保鲜方法在迷你黄瓜贮藏中的应用提供了技术参考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 迷你黄瓜 1-甲基环丙烯 自发气调包装 贮藏品质 抗氧化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叶片硝酸盐积累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鉴定筛选调控玉米氮素吸收代谢相关位点和基因,以遗传来源广泛的350份玉米自交系为材料,利用玉米55K SNP芯片,对玉米叶片硝酸盐积累性状进行基于Q+K混合线性模型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350份玉米自交系构成的自然群体具有广泛的遗传多样性,3次重复测量的叶片硝酸盐含量均表现出良好的正态分布特性.叶片硝酸盐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显示,共有27个稳定的SNP位点与玉米叶片硝酸盐积累显著相关,这27个位点共分布在玉米6条染色体上,其中16个集中在4号染色体上.对9个极显著关联[-1gP≥5.5]位点基因进行氮响应相对表达分析,有8个基因表现出显著氮响应特性,其中3个基因响应达到极显著水平,分别较对照提高3.54、2.74、2.02倍,对应已注释的基因分别为NAC79、GA20ox7和PREP2,表明它们可能在氮素吸收代谢的调控中发挥作用.相关研究结果可作为玉米硝酸盐吸收代谢研究的重要候选基因进行功能验证,对开发氮高效分子标记及育种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玉米 硝酸盐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SNP 候选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真空冷冻预干燥对压差膨化干燥果蔬脆片质地特性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预干燥处理对不同果蔬脆片结构及质地特性的影响,该研究采用真空冷冻干燥作为预干燥,并选取了3个水分转换点(60%、45%、30%),对预干燥过程中6种典型果蔬(苹果,梨,桃,山药,马铃薯,青萝卜)水分状态、细胞结构、收缩率、孔隙度、应力-松弛特性与质地特性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预干燥的进行,水分含量逐渐降低,自由水逐渐散失,以不易流动水为主,收缩率逐渐减小,孔隙度逐渐增大,硬度、咀嚼性、弹性模量逐渐增加;水分转换点为60%时不同果蔬脆片具有较高的硬脆度,其中马铃薯与山药脆片硬度较高,桃与梨的脆片脆度较高;水分转换点为30%时,6种果蔬的孔隙度最高,且青萝卜的孔隙度显著高于其他果蔬(P <0.05);在干燥后期,果蔬样品骨架基本形成,且收缩率较低,致使内部孔隙度变大;由相关性分析可知真空冷冻预干燥过程中水分转换点、孔隙度与果蔬脆片质地特性极显著相关(P <0.05),研究结果可为预干燥对果蔬脆片质地影响提供参考。

关键词: 预干燥 真空冷冻干燥 压差膨化干燥 果蔬脆片 质地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细胞色素P450介导的杂草抗药性研究进展

植物保护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是一类重要的亚铁血红素-硫醇盐蛋白超家族,属于单加氧酶,广泛分布于生物界中。研究发现P450主要具有“生物合成”和“生物解毒”两大功能,被誉为“万能的生物催化剂”。大多数除草剂在植物体内代谢的初始阶段即涉及植物细胞色素P450的作用。近些年,由P450介导的抗药性杂草呈多发态势,其复杂的抗性谱,给杂草化学防除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对P450分类命名、P450与除草剂代谢的关系、P450抗性鉴定手段、P450介导抗性杂草发生情况、与除草剂代谢有关的植物细胞色素P450基因克隆等内容进行了综述,旨在为该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细胞色素P450 除草剂 鉴定手段 抗性杂草 P450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水虻幼虫肠道微生物的功能及组学应用

环境昆虫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黑水虻Hemertia illucens幼虫肠道中栖息着许多种类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极为复杂,它们可以影响宿主的生长发育、繁殖能力、营养代谢、行为偏好和寿命。此外,它们还可以调节宿主的免疫系统并保护宿主免受病原体的侵害。深入了解微生物与黑水虻的互作机制,有助于优化黑水虻的生长环境,从而实现更高效的人工繁育。相关文章对微生物与黑水虻互作机理进行了总结,但这些研究方法只能提供微生物群落的结构信息,而无法揭示微生物的功能和代谢能力。因此,宏基因组学、宏转录组学、宏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逐渐被应用,这些技术除了提供关于微生物种群的完整分类,还揭示了它们的功能和代谢能力。通过了解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功能,可以有效调整黑水虻的饲料、饲养环境和生长条件,从而提升黑水虻肠道菌群的稳定,提高黑水虻的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 黑水虻 肠道微生物 功能 组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肺炎支原体解螺旋酶RuvA的原核表达、多克隆抗体制备及活性鉴定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猪肺炎支原体的持续性感染问题频发,同源重组介导的抗原变异扮演重要角色.解螺旋酶RuvA调节霍利迪连接体变构是参与同源重组的关键步骤.鉴于此,本研究旨在原核表达猪肺炎支原体解螺旋酶RuvA重组蛋白,鉴定其DNA结合活性并制备多克隆抗体.试验通过分子克隆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ET21a-RuvA,经诱导表达和纯化获得RuvAMhp重组蛋白;免疫家兔制备抗RuvAMhp多克隆抗体,再利用间接ELISA和Western blot试验进行效价测定和特异性验证;利用凝胶迁移试验结合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分析RuvAMhp的DNA结合活性;利用凝胶迁移试验结合Western blot试验鉴定RuvAMhp的寡聚特性.结果显示:原核表达的RuvAMhp重组蛋白约为26 ku;制备的抗RuvAMhp多克隆抗体效价为1∶256 000,且具有良好的特异性;RuvAMhp具有较强的DNA结合活性,对霍利迪连接体的亲和力高达624.4 pmol·L-1(KD),并且主要以八聚体形式与其形成稳定复合物.通过Ru-vAMhp的原核表达、多克隆抗体制备及活性鉴定,为后续探索RuvA调解同源重组介导猪肺炎支原体抗原变异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猪肺炎支原体 解旋酶RuvA DNA结合 多克隆抗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噻唑膦和吡虫啉二元复配剂防治水稻干尖线虫效果评价

江苏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水稻干尖线虫(Aphelenchoides besseyi)是水稻上的重要病原之一,主要通过种子传播,因此浸种剂的开发与应用对该线虫的防治十分重要。基于浸渍法,室内测定和评价了噻唑膦和吡虫啉及其混配剂对水稻干尖线虫杀灭活性的效果,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并将杀虫活性最高配比组合加工成农药制剂用于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噻唑膦和吡虫啉单剂对水稻干尖线虫致死中浓度LC50值分别为71.96 mg/L和317.07 mg/L;噻唑膦和吡虫啉按质量比1∶2至1∶8的比例混配后均对水稻干尖线虫杀灭活性具有相加作用,其中1∶3配比的杀虫活性最高;按此配比加工的10%和40%噻唑膦·吡虫啉可分散油悬浮剂按1∶1 000倍液浸种对水稻干尖线虫的田间防效分别为94.48%和96.26%,线虫减退率分别为97.01%和96.28%,同时显著提高水稻百粒重以及降低籽粒受损率。综上,噻唑膦和吡虫啉二元复配剂可用于水稻干尖线虫的有效防治,进一步开发和应用对保障水稻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噻唑膦 吡虫啉 杀线虫剂 水稻干尖线虫 防治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粳系列超级稻品种灌浆期光合产物的分配特性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南粳系列超级稻灌浆期光合产物转运和分配及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变化特性及其与对照品种的差异,总结南粳系列超级稻高产的生理优势,为优质高产粳稻的培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南粳5718、南粳晶谷、南粳3908和南粳5055为研究对象,以淮稻5号为对照,在孕穗期、开花期以及开花后每隔7 d至成熟期测定剑叶光合速率、地上部干物质分配和转运,以及剑叶和籽粒发育不同时期物质转运相关基因的表达量,统计产量差异。【结果】南粳系列超级稻产量和千粒重高于淮稻5号,其剑叶净光合速率在孕穗期和花后28 d显著高于淮稻5号。在物质转运方面,南粳系列超级稻开花后茎叶干重、叶片输出量、输出率和转运率显著高于淮稻5号,其中南粳5718叶片输出量和输出率最高。南粳5718剑叶中与淀粉降解和糖类代谢相关基因(OsSPS1,OsSUT2,OsGWD1)的表达比其他品种启动早,最高表达量也高于其他品种。籽粒中SWEET基因在灌浆早期的蔗糖转运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中后期OsPK3、OsSUT1、OsSUT2基因在糖类的运输卸载中发挥重要作用,OsAGPL2和OsDPE1基因在中后期淀粉合成中发挥重要作用,南粳5718、南粳晶谷、南粳3908籽粒中与淀粉合成和糖类运输的相关基因在不同时期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淮稻5号。【结论】南粳系列超级稻较高的产量在物质转运方面主要有以下特征:茎秆和叶片物质积累量多,穗积累量大,叶片和茎秆物质转运率高;叶片中蔗糖代谢和转运相关基因表达量高,有利于蔗糖在源端的合成、装载和转运;籽粒中蔗糖转运和淀粉合成相关基因表达量高,有利于蔗糖在库端的卸载及籽粒中淀粉的合成。

关键词: 超级稻 光合产物 基因表达 物质分配 蔗糖转运 高产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三角地区集中式露地农业光伏方阵夏季光热环境试验研究

太阳能学报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太阳照度和环境温度逐时变化,以长三角地区的集中式露地农业光伏方阵为研究对象,在跨度为6.8 m的单跨方阵中沿从南到北的跨度方向取0.65、3.40、6.15 m处的3个和长度方向共面的测试断面,即南区、中区、北区。基于此,进行夏季方阵内外的光热环境测试,分析并明确光伏组件下方区域的光热环境变化规律,为其太阳能资源合理利用、结构改进和夏季农业生产管理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该地区光伏方阵夏季内部3个区域光热环境呈现规律性差异,整体表现为北区略优于南区,中区优于南、北两区。综合考虑作物生长的光热环境需求,一方面可通过结构改进、种植方式优化等方式改善或利用好内部光环境;另一方面基于热环境规律,分类做好内部3个区的夏季灌溉等田间管理,从而推动光伏农业发展升级。

关键词: 太阳能 光伏方阵 环境测试 农业光伏 温度 光照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对青花菜花球表面蜡粉代谢物的差异分析

中国蔬菜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揭示青花菜花球表面蜡粉代谢物的成分差异,以青花菜蜡粉缺失突变体和野生型为试材,基于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 tandem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GC-TOF-MS)联用技术的非靶向代谢组学,对青花菜蜡粉缺失突变体和野生型的花球主要代谢通路及其产物进行深入分析,并采用单变量和多元变量统计分析及数据库注释筛选差异显著的代谢物.结果表明,青花菜花蕾蜡粉中共检测出显著差异代谢物 24种,包括14种氨基酸类、4种有机酸类、1种脂肪酸类、1种胺类、1种糖类和3种其他类次生代谢物;其中,下调的有18种,包括了13种氨基酸类.综合富集分析和拓扑分析获得11条重要性凸显的代谢通路,其中差异最显著的代谢通路是氨基酸的生物合成,其次是次生代谢物的生物合成;而重要性最大的是色氨酸代谢.推测青花菜蜡粉缺失可以通过调节色氨酸代谢、次生代谢物生物合成以及氨基酸生物合成等途径,调节青花菜花蕾中氨基酸类和有机酸类等次生代谢产物的物质含量,进而调控花球的生长、营养品质以及耐寒性.

关键词: 青花菜 花蕾 蜡粉 气相色谱-质谱 代谢组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