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苏云金芽孢杆菌Cry毒素共性结构短肽串联表达及功能分析
《河南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Cry毒素是一类具有抗虫功能的微生物蛋白。将前期基于Bt Cry毒素家族氨基酸序列及结构信息设计获得的呈现Cry毒素共性结构的3个短肽,拼接成为具有免疫原性的长链多肽(Bt Cry-GXJG-11),以期研发Bt Cry毒素杀虫功能的模拟物及制备Bt Cry毒素检测用广谱抗体的免疫原。分子建模预测结果显示,Bt Cry-GXJG-11与Bt Cry毒素靶标害虫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钙黏蛋白受体(HaCad-TBR)存在互作效应,并初步明确了两者互作的关键氨基酸位点为244TYR。经原核表达,获得了质量浓度为0.5 mg/mL的Bt Cry-GXJG-11纯蛋白,测得其与HaCad-TBR的亲和力常数(KD)为2.151×10-7mol/L。室内生测试验表明,Bt Cry-GXJG-11对棉铃虫具有一定杀虫活性,校正死亡率为27.5%;且以其免疫的小鼠血清能同时识别6种Bt Cry毒素(Cry1Ab、Cry1Ac、Cry1Ah、Cry1B、Cry1C、Cry1F)。
关键词: Bt Cry毒素 共性结构 分子互作 杀虫活性 广谱抗体 棉铃虫


木耳双翅目虫害调查及杀虫剂筛选
《食用菌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调查我国木耳(Auricularia spp.)主产区栽培中双翅目虫害种类,筛选适宜的高效低毒杀虫剂,对8个不同地区黑木耳(A.auricula)、毛木耳(A.cornea)和玉木耳(A.cornea,white variety)的虫样进行采集,采用形态特征与线粒体CO I基因片段序列比对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类鉴定.从采集的14种双翅目虫样中,鉴定出5科9种危害木耳的昆虫,其中眼蕈蚊科种类最多,为害范围最广;异迟眼蕈蚊是木耳栽培中需要重点关注和防治的种群.采用药液浸渍法测定8种杀虫剂对异迟眼蕈蚊的室内毒力,25%噻虫嗪可湿性粉剂对异迟眼蕈蚊的杀虫效果最好,LC50为15.122 mg·L-1;其次为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和10%烯啶虫胺水剂,其LC50分别为28.488、29.131 mg·L-1.采用喷雾法测定8种杀虫剂对毛木耳产量的影响,从前三潮总产量比较发现,2.5%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剂[1/500:(2096.00±29.26)g,1/1000:(1878.00±4.36)g]产量最高且显著高于所有处理,其次为25%噻虫嗪可湿性粉剂和0.5%苦参碱水剂.建议在毛木耳栽培中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和苦参碱三类杀虫剂轮换使用.


鲜食葡萄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江苏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葡萄在世界各地均有广泛种植,按其用途不同,被划分为酿酒葡萄和鲜食葡萄两大类品种.鲜食葡萄作为我国葡萄产业的一大特色,因其营养丰富、酸甜可口,备受消费者青睐.但鲜食葡萄在采后贮藏、运输、销售、配送等过程中极易出现腐烂变质、果实软化、干梗脱粒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其商品性和经济价值,因此鲜食葡萄保鲜技术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江苏省作为我国鲜食葡萄产业大省之一,在2017年成立了江苏省葡萄产业技术体系,着力推进鲜食葡萄产业发展.为助推江苏省葡萄产业体系建设,本文从物理、化学、生物等保鲜技术出发,对当下鲜食葡萄保鲜技术研究进展进行了整理总结,对各项保鲜技术的利弊和推广应用的可行性进行了简要分析;同时,结合鲜食葡萄的商品特点、当下市场群众的消费观念和网络等电商平台的发展形势,梳理了鲜食葡萄保鲜领域目前存在和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最后,从分子机理、绿色环保、技术成本和市场要素等方面展望了鲜食葡萄保鲜未来研究发展方向,以期为鲜食葡萄保鲜技术研究的进一步蓬勃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MSTN基因编辑湖羊胫腓肌的转录组分析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本文旨在探索肌肉抑制素基因(myostatin,MSTN)调控肌肉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方法]以3月龄MSTN基因编辑湖羊(试验组)和野生型湖羊(对照组)胫腓肌为对象,采用PCR和Western blot方法验证MSTN编辑湖羊编辑形式,在此基础上开展转录组测序和分析,并用real-time PCR方法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结果验证.[结果]对照组和试验组共有149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65个基因上调,84个基因下调,GO注释和KEGG富集分析表明,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在氧化磷酸化、果糖和甘露糖代谢、生热作用、FOXO和AMPK信号通路,表明MSTN基因可能通过以上信号通路参与湖羊生长发育调控.[结论]MSTN基因编辑湖羊可能通过FOXO和AMPK、氧化磷酸化、果糖和甘露糖代谢、生热作用等与动物代谢相关的信号通路调控其生长发育.
关键词: 湖羊 MSTN基因 CRISPR/Cas9 转录组测序


包裹有CTA1-DD蛋白的OCS-DS纳米颗粒的制备及佐剂活性
《江苏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重组CTA1-DD蛋白具有与完整CT分子相当的全身性和黏膜佐剂功能,但在复杂的生理环境中易被酶或酸降解.本研究以同样具有佐剂活性的O-羧甲基壳聚糖(OCS)和硫酸葡聚糖(DS)为载体,通过离子交联形成纳米颗粒,将CTA1-DD蛋白嵌入其中,使其得到稳定保护.包裹有CTA1-DD蛋白的OCS-DS纳米颗粒的粒径为50~150 nm,Zeta电位约-50 mV,质量浓度1.0 mg/ml的CTA1-DD蛋白投入制备的包裹有CTA1-DD蛋白的OCS-DS纳米颗粒载药率 25.33%,包封率 86.56%.体外模拟释放试验结果显示CTA1-DD蛋白可在 7d内缓慢释放.将CTA1-DD蛋白与PRV灭活抗原混合后,接种至小鼠鼻腔,结果表明,包裹有CTA1-DD蛋白的OCS-DS纳米颗粒能够同时诱导更高的血清IgG抗体和黏膜IgA抗体表达,证明了其作为黏膜佐剂的高效性.
关键词: CTA1-DD蛋白 O-羧甲基壳聚糖 硫酸葡聚糖 纳米颗粒 佐剂活性


基于BSA-seq的一个苗期黄化转绿突变体基因定位
《江苏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叶片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场所,叶色突变往往制约水稻具有充足的源,研究叶色突变体对选育高光效品种以及进一步解析叶色调控的分子机制均具有重要意义。以育种中间材料苗期叶片黄化转绿突变体gry为对象,对其进行主要农艺性状分析,并对其突变性状进行遗传分析、基因定位。结果显示,该突变体3叶期前植株呈淡黄色至白色,4叶期变绿,除成熟期株高显著高于野生型以外,其他主要农艺性状均无显著差异。通过遗传分析确定该突变体的黄化转绿表型受隐性单基因控制。利用gry突变体与野生型的F2群体构建混池,通过BSA-seq的ΔSNP-index和ED 2种算法进行基因定位,结果显示gry基因被定位在22.23~26.77 Mb区间内。在该区间内开发KASP标记对62个F2黄化转绿单株进行验证与连锁分析,验证gry基因在21.18~25.30 Mb区间内。基于定位区间,结合基因注释数据库与水稻基因变异数据库推测候选基因为LOC_Os03g40020,测序表明该基因在第1 768位发生单碱基T缺失,导致编码的氨基酸大量改变而产生功能变化。
关键词: 苗期黄化转绿突变体 BSA-seq ΔSNP-index算法 ED算法


猕猴桃溃疡病菌Ⅲ型效应蛋白HopAH1的三维结构与生化功能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猕猴桃溃疡病危害严重,影响猕猴桃的产量。对猕猴桃溃疡病菌14个保守的Ⅲ型效应蛋白进行了功能域预测分析,发现HopAH1属于糖基水解酶超级家族。搜索同源蛋白并结合进化树分析发现,HopAH1与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的效应蛋白亲缘关系较近,而与其他同源蛋白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远。Alpha Fold2预测三维结构发现,HopAH1具有糖基水解酶GH5家族典型的桶状结构。酶活性测定试验发现HopAH1不能水解槐树豆胶、羧甲纤维素钠以及对硝基苯基-β-D半乳糖苷等3种底物,推测可能存在其他特异性底物。使用农杆菌介导的蛋白瞬时表达体系在本氏烟中表达HopAH1,发现不能引起烟草细胞坏死。研究结果将为HopAH1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黑水虻养殖虫料分离方法及设备的研究进展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黑水虻(Hermetia illucens L.)是一种资源昆虫,其幼虫可将有机废弃物转化成高价值饲料蛋白,常被用于处理畜禽粪便、厨余垃圾等,同时也可杀灭废弃物中的致病菌,阻止其在食物链中传播,黑水虻这些特性为有机废弃物高效无害化处理和高值资源化转化提供了新方向。目前,在黑水虻幼虫和养殖基料分离方面存在分离效率低、成本高、缺少自动化分离设备等问题,严重制约了黑水虻养殖产业的发展。笔者对目前国内外有关黑水虻虫粪分离方法(包括光照分离法、氧气分离法、饵料诱捕法、加热分离法、风机筛分法、机械振动筛分法、离心力筛分法、人工筛分法)及分离设备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探讨和分析了黑水虻幼虫分离收集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分离意义及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我国大规模黑水虻养殖中的分离收集工艺技术改进和设备研制提供参考。


不同粒径条件下菜粕堆肥茶养分释放效率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以菜粕为试验材料,采用菜粕粉碎、菜粕发酵、菜粕先发酵后粉碎、菜粕先粉碎后发酵及菜粕先粉碎后发酵再粉碎5种工艺方法,通过粗粉碎、细粉碎、超细粉碎、超微粉碎的方法,制备成微米粉体、亚微米粉体样品,测定不同处理的样品理化性状,比较菜粕堆肥茶不同制备工艺的养分释放效率。结果表明,菜粕和发酵菜粕在不同粒径处理条件下,随着粒径的变小,养分释放效率显著增加;同等粒径条件下,发酵菜粕养分释放效率显著大于未发酵菜粕;菜粕先发酵再粉碎制备成不同粒径处理,养分释放效率以FC6处理最高;FC6处理养分释放效率优于先粉碎后发酵工艺处理的FC7和FC8处理,也优于先粉碎后发酵再粉碎至亚微米粒径的FC9处理。因此,菜粕堆肥茶5种提取工艺释放效率高低依次为:菜粕先发酵后粉碎>菜粕先粉碎后发酵再粉碎>菜粕先粉碎后发酵>菜粕发酵>菜粕粉碎;菜粕先发酵后粉碎工艺处理中,粉碎至亚微米粒径时养分释放效率高于微米粒径,为最佳处理。


枯草芽孢杆菌4种环脂肽抗猪δ冠状病毒的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究从枯草芽孢杆菌Bs 916中提取的表面活性素、罗克霉素、泛革素及杆菌霉素L 4种抗菌肽对猪δ冠状病毒(PDCoV)的抗病毒作用.首先采用CCK-8法确定抗菌肽对细胞无毒性的最佳浓度范围,随后分别采用RT-qPCR、Western blot及IFA 3种方法检测Bs 916中4种环脂肽对PDCoV的抗病毒效果.结果显示,4种环脂肽在浓度≤50 μg/mL时对细胞无毒性,同时具有良好的抗病毒效果.相同条件下,罗克霉素抗病毒效果最佳,其次为表面活性素.本研究从枯草芽孢杆菌Bs 916中提取的表面活性素、罗克霉素、泛革素及杆菌霉素L可抑制PDCoV在细胞中的增殖,具有良好的抗病毒作用,其中以罗克霉素和表面活性素的抗病毒效果最佳,可为抗PDCoV药物研发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 表面活性素 罗克霉素 泛革素 杆菌霉素L 猪δ冠状病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