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6582条记录
壳聚糖-单宁酸涂膜对叫化鸡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食品科学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壳聚糖-单宁酸涂膜对叫化鸡贮藏期间品质的影响,本研究重点分析经过涂膜处理前后叫化鸡的微生物多样性,并分析贮藏期间菌落总数、pH值、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ve substances,TBARS)值和总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TVB-N)值的变化。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表明,芽孢杆菌属(Bacillus)、链霉菌属(Streptophyta)和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是叫化鸡贮藏期间的主要菌属,芽孢杆菌属相对丰度在贮藏第5天(37℃)增加到99.04%,为优势菌群。涂膜处理后芽孢杆菌属相对丰度降低了13.53%,普雷沃氏菌属和其他菌属丰度上升。此外,菌落总数、理化指标分析结果表明,涂膜处理后的叫化鸡菌落总数8 d(4℃)内保持在5.0(lg(CFU/g))以下,pH值显著降低,TBARS值和TVB-N值在贮藏结束(4℃)时较空白对照组分别降低了22.28%和28.15%。壳聚糖-单宁酸涂膜处理改变了贮藏过程中叫化鸡菌群组成,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腐败菌生长,延缓脂质蛋白质氧化,延长了叫化鸡保质期。

关键词: 壳聚糖 单宁酸 叫化鸡 微生物多样性 保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行间距和秸秆覆盖量对沿海滩涂土壤特性变化和小麦产量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21年11月—2022年6月,在江苏南通沿海滩涂地区开展不同行间距和不同秸秆覆盖量的滩涂小麦种植试验,设置2个行间距模式即均匀行距25 cm+25 cm(A1)、宽窄行30 cm+20 cm(A2)和3个秸秆覆盖量处理即0 t/hm2覆盖量(S0)、1.5 t/hm2覆盖量(S1)、3.0 t/hm2覆盖量(S2),旨在研究不同行间距和秸秆覆盖量处理下滩涂小麦生育期土壤盐分、pH、水分和温度的动态变化规律,明确行间距和秸秆覆盖组合对沿海滩涂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沿海滩涂小麦种植过程中各处理0~20和20~40 cm土层盐分均具有相似的季节性变化特征,表现为12月—翌年2月盐分变化比较平稳,3月出现明显降盐,之后随着温度升高出现土壤返盐状态;同时,整体上S1和S2处理下0~20和20~40 cm的土壤盐分显著低于S0处理,但A1和A2模式下土壤盐分没有显著差异(P>0.05)。整体上A1和A2模式下滩涂小麦产量均没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S1和S2处理相比S0处理下滩涂小麦分别提高了8.68%和11.58%(P<0.05);从产量构成因素分析,S1和S2处理相比S0处理下公顷穗数分别提高了8.90%和7.91%,每穗粒数分别提高了6.23%和6.23%。因此,研究得出秸秆覆盖对耕层土壤具有较好的控盐降盐作用,且小麦拔节分蘖期盐分降低促进了小麦穗数形成和小麦孕穗期减缓土壤返盐促进了穗粒数的增加,最终实现滩涂小麦增产的目的。

关键词: 沿海滩涂 盐分动态 滩涂小麦 滩涂利用 粮食安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蔗渣的碱催化甘油水溶液预处理

新能源进展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一种木质纤维素的碱催化甘油水溶液预处理方法以期选择性分离组分和提高底物的可酶解性。实验确定了碱催化甘油水溶液预处理甘蔗渣的条件为:温度180℃、NaOH添加量7%、反应时间45 min以及甘油水溶液浓度80%。在该条件下,甘蔗渣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保留率分别为93.0%和83.4%,而木质素脱除率接近80%,达到了理想的组分分离效果。预处理后底物(20 g/L)在CTec2酶载量10 FPU/g干基下水解72 h酶解率为79.6%,表明预处理后底物具有较好的可酶解性。利用现代分析技术解析了甘蔗渣预处理前后的组成结构演变规律,初步探明了碱催化甘油水溶液预处理有效提升生物质原料可酶解性的原因。

关键词: 木质纤维素生物质 甘油水溶液 组分分离 酶解糖化 可发酵性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奶牛场养殖监控平台设计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应对动物疫情以及非牧场人员对奶牛养殖生产的不利影响,结合奶牛场的需求,采用数字孪生技术,提出构建数字孪生奶牛场养殖监控平台的方案.此平台基于数字孪生奶牛场模型(DDTM)搭建,DDTM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数字奶牛场的几何模型GM、信息模型IM和预测模型PM.对于GM采用3ds MAX三维建模软件对奶牛场内的建筑、奶牛以及设备进行几何建模,最终实现奶牛场的三维可视化效果;对于IM通过特定孪生标识体系、远程数据上传以及解析等方法,实现数字孪生奶牛场与实际物理奶牛场之间的映射;对于PM利用预测模型预测养殖舍内温湿度变化趋势,指导奶牛的养殖健康和生产.这一综合方案为数字孪生奶牛场的建设提供创新的思路和实践参考,将促进数字畜牧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奶牛养殖的效益.

关键词: 奶牛场 数字孪生 三维可视化 信息模型 预测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可见/近红外高光谱成像技术的梨树叶部病害识别研究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梨树生长期内伴随着病害发生,喷施农药是病害防治的主要措施,而病害识别则是保证精准施药的基本要求。为实现梨树叶部病害的高效识别,提出基于可见/近红外高光谱成像技术结合机器学习对梨树病叶进行分类检测的方法。利用近地面成像高光谱仪在自然光条件下采集健康叶、褐斑病、黑斑病及日灼病四类样本的高光谱图像,提取401~935 nm波段间感兴趣区域的平均光谱数据,对比分析Savitzky-Golay卷积平滑(SG)、标准正态变换(SNV)、SG结合一阶微分和SG结合二阶微分4种预处理算法全波段模型效果,对最佳预处理方法后的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连续投影算法(SPA)进行特征波长提取,建立优化的支持向量机(SVM)和误差反馈神经网络(BPNN)判别模型,并对模型分类性能进行比较,最终优选出适合梨树病害的最佳分类判别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全光谱数据在SNV预处理后识别效果最好,通过PCA和SPA算法分别提取出12、14个特征波长,波长数目减少90%以上,且SPA算法相较于PCA算法在SVM和BPNN模型中表现均更优。经对比发现,梨树病害的最佳判别分类模型为SNV-SPA-SVM,结合混淆矩阵得出该模型测试集总体准确率达93.57%,对各类样本的分类准确率均达到90%,Kappa系数为0.916 5。利用可见/近红外高光谱技术能够有效分类识别梨树叶部病害,为实现田间梨树叶片病害的自动诊断提供新方法。

关键词: 梨树病害 高光谱成像 特征波长 判别模型 机器学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改进DeepLabV3+的梨树冠层分割方法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针对杂草和阴影等较复杂背景影响梨树冠层图像信息提取精度的问题,提出一种改进DeepLabV3+的梨树冠层图像分割方法。该方法将注意力机制引入到DeepLabV3+编码部分的主干网络与空洞空间金字塔池化模块之间和解码部分的主干网络之后,重要的特征信息将得到关注,提高模型分割精度的同时保证分割效率。以Y字形棚架梨园为试验对象,通过无人机采集梨树冠层照片,进行冠层分割试验。结果表明,提出的CBAM-DeepLabV3+模型对梨树冠层图像分割的平均交并比、类别平均像素准确率和准确率分别为88.72%、94.56%和96.65%,分割单张图像时间为0.107 s。CBAM-DeepLabV3+模型分割梨树冠层的类别平均像素准确率相比DeepLabV3+和SE-DeepLabV3+分别提高2.28%和0.56%。

关键词: 梨树冠层 图像分割 DeepLabV3+ 注意力机制 深度学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麦籽粒相关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浙江农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麦籽粒形状和千粒重是决定大麦产量及用途的主要因素,挖掘相关候选基因对于提高大麦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以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242份大麦自然群体为研究对象,对粒长、粒宽和千粒重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麦籽粒大小和千粒重表型变异丰富,变异系数范围为6.65%~19.98%。粒长、粒宽与千粒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且千粒重与粒宽的相关性高于粒长的。3个性状共检测到52个相关的SNP位点,在7条染色体均有分布。通过比对分析,筛选了6个相关性状的候选基因,在7号染色体上的乙烯响应因子与粒宽、千粒重均相关,表明该基因存在一因多效的功能。研究结果为大麦产量、品质的遗传改良提供了基因资源和理论基础。

关键词: 大麦 籽粒相关性状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候选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Bt毒素的杀虫蛋白理性设计与创新应用策略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Bt毒素是源于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thuringiensis)的具有特殊杀虫功能的大分子蛋白,其制剂和转基因作物已广泛用于害虫防治,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生态效益.围绕Bt毒素挖掘和提升其应用价值是持续研究的热点,特别是随着Bt毒素结构功能和作用机制日趋明晰,为其功能修饰和创新应用创造了条件,相关研究蓬勃发展,成效显著.大量研究表明,采用定点突变、结构域替换或融合以及抗独特型抗体模拟等策略,是理性设计活性更高、稳定性更强、杀虫谱更广、非靶标生物安全性更高甚至是可用于害虫抗药性治理的有别于母体Bt毒素的突变体、结构杂合体乃至功能效应物抗体等新型杀虫蛋白的有效手段;此外,采用催化毒素活化、驱动毒素靶向受体结合、促进毒素表达以及同源或异源杀虫材料复配或共表达的协同促效等创新增效策略,也是助推Bt毒素应用价值的重要手段.本文总结了Bt毒素结构功能和作用机制,梳理了基于Bt毒素功能修饰的突变体、结构杂合体以及功能效应物抗体等新型杀虫蛋白理性设计和基于Bt毒素功能增效的创新应用策略等相关研究进展,并结合作者团队在模拟Bt毒素杀虫功能效应物抗体靶向设计研发方面的最新成果,探讨了基于Bt毒素的杀虫蛋白理性设计与创新应用策略未来发展动向及潜在可行捷径,为相关研究提供较为全面的最新有价值的文献资料和启发思路.

关键词: BT毒素 苏云金芽孢杆菌 杀虫蛋白 定点突变 抗独特型抗体 蛋白融合表达 杀虫增效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秸秆施用下减施氮肥稻田有机碳和氮磷的排放特征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秸秆施用下减施氮肥对稻田有机碳和氮磷排放特征的影响,进而为稻田投入品的优化施用以及田间养分管理提供技术支撑,通过盆钵试验研究小麦秸秆还田与肥料施用对高砂土和黄泥土2种土壤的田面水有机碳和氮磷浓度、潜在可排放量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砂土稻田的田面径流养分排放风险远大于黄泥土,其中基肥期更为明显;磷在基肥期田面径流中的排放风险最大,施加秸秆处理的有机碳在蘖肥期田面径流中的排放风险最大,而氮在穗肥期的排放风险最大;无论高砂土还是黄泥土,秸秆施用基础上,相比施用常量氮肥,施用减量氮肥在保证产量不受明显影响的同时,可以有效降低田面径流养分排放风险。在小麦秸秆还田条件下,施用减量氮肥与常量氮肥相比,高砂土稻田田面水的COD、DOC、TN和TP平均可排放量分别降低34.92%、15.47%、35.37%和53.93%,水稻产量降低12.01%,黄泥土稻田田面水的COD、TN和TP平均可排放量分别降低24.82%、23.75%、2.84%,而水稻产量提高3.99%。总之,秸秆还田时减施氮肥利于降低高砂土和黄泥土田面水COD、TN、NH4+-N和NO3--N的潜在排放风险,以稳定水稻产量和防控稻田养分田面径流流失为目标,高砂土稻田在水稻种植时氮肥施用应减量多次,并避免小麦秸秆还田,而黄泥土稻田在氮肥施用时应混施秸秆。

关键词: 稻田 秸秆 减施氮肥 田面水 有机碳 氮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成式情报学术语自动抽取与多维关联知识挖掘研究

情报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情报学术语承载了情报学科基础知识与核心概念.从概念维度梳理与分析情报学术语对推动学科发展、助力下游知识挖掘任务具有重要意义.面对数量快速增长的科技文献,自动术语抽取替代了人工筛选,但现有方法严重依赖大规模标注数据集,难以迁移至低资源场景.本文设计了一种生成式情报学术语抽取方法(generative term ex-trac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GTX-IS),将传统基于序列标注的抽取式任务转化为序列到序列的生成式任务.结合小样本学习策略与有监督微调,提升面向特定任务的文本生成能力,能够在低资源有标签数据集场景下较为精准地抽取情报学术语.对于抽取结果,本文进一步开展了情报学领域术语发现及多维知识挖掘.综合运用全文科学计量与信息计量方法,从术语自身、术语间关联、时间信息等维度,对术语的出现频次、生命周期、共现信息等进行统计分析与知识挖掘.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结合时间维度特征,从术语角度出发,完善期刊的动态简介,探究情报学研究热点、演变历程和未来发展趋势.本文方法在术语抽取实验中的表现超越了全部13种主流生成式和抽取式模型,展现出较强的小样本学习能力,为领域信息抽取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 情报学术语 术语自动抽取 文本生成 科学计量 热点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