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中国极端干旱——空雨频率的主模态时空特征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国家气象中心的站点日降水观测资料,定义一个季节内无降水日出现的频率——空雨频率作为极端干旱的表征指标,对中国487个站点1980—2014年秋、冬、春三个连续季节的空雨频率进行季节-经验正交函数分解(S-EOF),发现我国极端干旱随季节演变的时空分布主要表现为前四个主模态的特征,累积方差贡献为40.6%。第一模态为秋、冬、春三季连旱模态,空雨频率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大部分地区为异常变旱,冬季华南沿海变旱最显著。第二模态为秋与冬春干旱的反位相变化模态,空雨频率出现明显的秋-冬-春季反位相的季节反差现象,且存在弱的年代际振荡。第三模态为冬-春极端干旱反位相模态,对冬春两季的代表性较好,秋冬两季空雨频率的空间分布场为以长江流域为中心的极端变旱,而春季空雨频率呈现反位相变化。空雨频率以1998年为突变点存在明显的年代际转折。第四模态为南北偶极型秋-冬-春反位相模态,呈现出长江流域以南与长江流域以北三个季节空雨频率均为相反的位相分布。不同的模态反映不同季节、不同区域的空雨频率的变化,充分表现出我国干旱分布的复杂性。
关键词: 空雨频率 极端干旱指标 S-EOF 三季连旱 季节转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北部陆架水域多齿蛇鲻与花斑蛇鲻的年龄与生长
《中国水产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4年7月至2015年5月采集南海北部陆架海域的多齿蛇鲻(Sauridatumbil)和花斑蛇鲻(Sauridaundosquamis)样本,测量其叉长、体重、性腺成熟度,并读取其耳石和日龄数据,对这2个种的生物学特征进行比较,发现多齿蛇鲻和花斑蛇鲻叉长、体重雌雄间差异显著(P<0.05)。多齿蛇鲻雌性与雄性样本,叉长范围分别为109~310 mm、117~283 mm,体重范围分别为13~358 g、20~297 g,日龄范围分别为76~558 d、73~526 d, 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相关参数分别为:L_(∞♀)=278 mm, L_(∞♂)=276 mm; K_♀=1.30, K_♂=1.30; t_(0♀)=-0.07 a, t_(0♂)=-0.08 a。雌性性腺成熟度Ⅲ期样本从350~400 d日龄组开始出现,雌性与雄性样本孵化高峰期在3月、7月、9—10月。花斑蛇鲻雌性与雄性样本,叉长范围分别为105~269 mm、95~264 mm,体重范围分别为11~220 g、8~228 g,日龄范围分别为79~486 d、84~488 d, 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相关参数分别为:L_(∞♀)=269 mm, L_(∞♂)=265 mm, K_♀=1.29, K_♂=1.29, t_(0♀)=-0.06 a, t_(0♂)=-0.06 a,雌性性腺成熟度Ⅲ期样本从200~250 d日龄组开始出现,雌性与雄性样本孵化高峰期在6—11月。与历史资料进行对比,发现南海海域多齿蛇鲻与花斑蛇鲻出现个体大小逐渐减小、性成熟提前等适应性特征。结论认为,为了南海多齿蛇鲻与花斑蛇鲻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降低南海近海的捕捞压力以促进南海渔业资源的发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光照对川陕哲罗鲑受精卵孵化的影响
《淡水渔业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光照强度和光照周期对川陕哲罗鲑(Hucho bleekeri kimura)受精卵孵化的影响,设置4个不同光照条件(24 h黑暗、12 h黑暗:12 h强光、24 h强光、24 h弱光),比较川陕哲罗鲑受精卵的孵化率和孵化时间.结果显示:川陕哲罗鲑均保持较高的孵化率,其中,24 h黑暗组的孵化率为(63.75±3.31)%,显著低于其他3个试验组;24 h弱光组的孵化率为(82.08±2.60)%,显著高于其他3个试验组.在不同发育阶段,各个试验组的川陕哲罗鲑受精卵死亡率高度一致,死亡较高的时期主要集中在细胞期-囊胚早期和孵化期.从孵出时间来看,24 h黑暗组和24 h弱光组的孵出时间略早于其他2个试验组,各组分别历时23.5 d(24 h黑暗)、25.5 d(12 h黑暗:12 h强光)、25.5 d(24 h强光)和24.5 d(24 h弱光)完成整个胚胎发育过程.
关键词: 川陕哲罗鲑(Hucho bleekeri kimura) 受精卵 孵化 光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罗氏沼虾养殖群体表型性状间的相关性及类群差异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养殖群体表型性状间的相互关系及不同类群间的性状差异,本研究对人工养殖的罗氏沼虾雌、雄及"老头虾"3个类群共490个个体的体重、体长、全长等12个表型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形态性状对体重影响的通径分析等.结果表明, 3个类群除上、下额刺数2个可数性状外,其他9个可量形态性状与体重都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影响体重的关键形态性状在3个类群中各不相同,但体长、头胸甲长、第二步足长在3个类群中均是影响体重的关键指标;分别建立了各类群体重与关键形态性状的多元回归方程.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雌、雄2个类群表型上更为相似,"老头虾"与雌性个体的差异最大.腹部轮廓特征(包括腹长、腹宽、腹高)、全长、体长及第二步足长对3个类群的差异贡献较大.雌性个体腹部发达,"老头虾"则第二步足尤为发达.本研究结果可为罗氏沼虾的选择育种、基础生物学及行业标准的制定提供数据资料.
关键词: 罗氏沼虾 养殖群体 形态性状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选择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耳石微结构的南海鸢乌贼日龄和生长研究
《热带海洋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年龄和生长速度等参数是渔业资源评估和管理的基础.鸢乌贼生命周期短、生长速度快.为研究鸢乌贼的日龄和生长,利用2016年10月-2017年9月灯光罩网作业方式采集的南海鸢乌贼样本,通过耳石微结构研究南海鸢乌贼不同种群、性别间的日龄组成和生长的差异,结果表明:1)鸢乌贼中型群日龄范围48~125d,优势日龄61~80d,雌雄个体日龄组成差异显著;微型群日龄范围44~95d,优势日龄51~70d,雌雄个体日龄组成差异极显著.2)鸢乌贼中型群孵化时间为2016年7月-2017年7月, 1月和7-8月为孵化高峰期;微型群孵化时间为2016年6-10月和12月至翌年2月,1月和8月为孵化高峰期.3)中型群雌雄胴长、体质量与日龄分别符合对数和线性关系;微型群雌雄胴长与日龄分别符合对数和Logistic关系,而体质量与日龄符合Logistic关系.4)南海鸢乌贼微型群生长速度大于中型群,微型群雄性个体生长速度大于雌性,而中型群雄性个体生长速度小于雌性.通过对耳石生长纹的分析,了解鸢乌贼的日龄组成、推算孵化时间、选出合适的生长方程及估算生长速度,为渔业生物学提供基础资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洋沉积物中GDGTs和长链二醇的古气候-环境指示意义研究进展
《地球科学进展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洋沉积物中星罗棋布的脂类生物标志物分布特征,确切地记录了母源生物新陈代谢和有机组分运移转化的大量信息,常被用来重建古气候—环境变化.对利用边缘海沉积物中丰富的中心脂甘油双烷基甘油四醚(core-GDGTs)和长链二醇指示晚第四纪古气候—环境变化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指出厘清海洋沉积物中埋藏脂类生物标志物的“源—汇”过程是进行古气候—环境重建的前提.认为利用受早期成岩作用影响较小的多项指标可以增加重建古气候变化结果的准确性.在受大河影响显著的边缘海,可以根据海洋沉积物中core-GDGTs和长链二醇指标重建的古气候记录阐明古气候—环境变化引起的海陆联动变化机制,以期为预测未来温度和降雨变化提供可靠的技术手段及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甘油双烷基甘油四醚 长链二醇 有机质 源—汇 古气候重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海及黄海南部渔业资源水文环境类群划分及其相关特征的初步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渔业资源管理正在由过去的单一物种管理向生态系统管理转变,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ecosystem-based fisheries management, EBFM)已成为新的发展方向,而定义和确定一个合适的生态系统是实施EBFM的重要前提。本研究基于2014―2015年4个季节的大面调查数据,根据渔业生物分布的水温、盐度、水深和经纬度等因素的季节特征,通过聚类方法把渔业生物划分出不同的生活习性偏好群,并就各类群对水文环境的偏好、空间分布和组成特征进行分析比较,以期为EBFM的实现提供一个生态系统划分方法的探讨。研究结果发现,调查海域的渔业生物可以分成5个类群,类群1为处于南部近海深水的高温、高盐水域的鱼种;类群2为南部外海深水的偏高温、偏高盐水域的鱼种;类群3为北部近岸浅水的偏低温、低盐水域的鱼种;类群4为中部偏近岸非深非浅水的中温、中盐水域的鱼种;类群5为北部近海偏浅水的低温、偏低盐水域的鱼种。从类群物种对水温偏好角度来看,类群1的水温偏好明显偏向暖水,而类群5相对偏冷水,类群4属于暖水和冷水偏好同时并有类群;类群2和3的物种数量均相对较少,且均无冷水种,而后者相对偏暖,前者相对偏冷。从空间分布特点来看,类群空间呈块状分布,各类群块状之间有相连、包含、穿插等组合形式;各类群重心分布四季变化特征差异显著,类群3、4和5,四季洄游起点与终点比较接近,洄游路径趋于完整的闭环;而类群1和2,四季洄游起点与终点相差较远,不能形成完整洄游过程。从类群结构及组成来看,类群1在春、夏季的优势种分别为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和大管鞭虾(Solenocera melantho);类群2在春、冬季的优势种分别为竹荚鱼(Trachurus japonicus)、日本海鲂(Zeus faber),夏、秋季的优势种均为刺鲳(Psenopsis anomala);类群3情况相对复杂,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除夏季外均处于优势,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在春、夏季为优势种,而黄鲫(Setipinna taty)在秋、冬季为优势种;类群4和类群5均只有1个优势种,分别为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和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另外,本研究还提出研究对象在调查水域范围内的数据是否完整的检验方法,以及不同类群相对稳定的比例结构与生态功能之间的联系等探讨方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拖网作业参数对南极磷虾捕捞效率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南极磷虾(EuphausiasuperbaDana)拖网作业中捕捞效果及影响因素,根据2017年12月-2018年6月随"龙腾"轮在南极海域生产时收集的作业参数、网具深度和声学数据等信息,利用声学方法获取磷虾集群质量中心深度与期望入网渔获量,结合网位变化和渔捞统计情况量化捕捞效率;利用广义可加模型(GAM)分析不同拖速和曳纲长度下,网位与磷虾集群质量中心的偏离程度,研究其对网具捕捞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磷虾集群质量中心水深为(37.29±9.72) m,拖网稳定拖曳期间网位深度为(30.72±10.41) m,网位调整幅度为(11.52±7.09) m.网位与磷虾集群质量中心深度偏离(6.33±3.58) m.(2)网次渔获量为(16.25±6.77) t,拖曳过程中网口始终对准磷虾集群质量中心进入网口的磷虾总量为(27.06±10.19) t,捕捞效率为(63±19)%.(3)网位与磷虾集群质量中心深度差值对捕捞效率影响极显著(P<0.001),两者吻合较好时捕捞效率高;拖速与捕捞效率呈显著相关关系(P<0.05),拖速增大网位上升,捕捞效率越低;曳纲长度增加网位下降,但曳纲长度变化与捕捞效率相关性不明显(P=0.087).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南极磷虾拖网作业中有效利用磷虾行为特征,改善网具性能,提高拖网捕捞效率.
关键词: 南极磷虾 网位 声学方法 捕捞效率 磷虾集群质量中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线粒体cytb序列的花斑蛇鲻种群遗传结构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文章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 (cytochrome b, cytb)基因全序列作为分子标记,分析了中国近海和陆架的花斑蛇鲻(Saurida undosquamis)的遗传结构特征。从8个采样点266尾样本中共检测到142种单倍型,各采样点均表现出很高的单倍型多样性(0.925 1~0.992 9)和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0.003 145~0.003 852)。单倍型的中间连接网络图呈现以4个优势共享单倍型为中心的星状发散结构,未发现与地理群体对应的谱系结构。分子方差分析表明花斑蛇鲻的遗传变异绝大部分(99.79%)来自种群内的个体之间,而群体之间几乎没有贡献遗传变异。成对遗传分化系数(FST)显示花斑蛇鲻群体间基因交流频繁,不存在明显的遗传差异,是一个随机交配群。中性检验表明种群历史动态显著偏离稳定种群模型,核苷酸错配分布表明花斑蛇鲻历史上曾经历过种群的快速扩张,扩张时间推算约在距今4万~10万年之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近海和陆架的花斑蛇鲻遗传分化不显著,在渔业上可以作为一个单元来管理。
关键词: 花斑蛇鲻 种群遗传结构 遗传多样性 细胞色素b 渔业管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