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东海典型港湾表层沉积物中主要生源要素分布及污染状况分析

海洋通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别于2016年11月、2018年4月、2016年7月、2014年11月采集了福建东山湾、福宁湾、浙江象山港以及江苏大丰港52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了表层沉积物中总有机碳(TOC)、总氮(TN)、总磷(TP)、生物硅(BSi)、有机质(OM)及含水率(MC)的含量。TOC、TN、TP、BSi、OM及MC含量分别为:0.35%~1.52%,0.08%~0.32%,0.020%~0.074%,0.28%~1.89%,1.86%~9.53%,19.55%~52.55%。福宁湾TN和BSi含量较高,东山湾TP含量较高,而象山港TOC含量较高。从元素之间的摩尔比来看,本研究中各港湾沉积物中的TOC均主要来自浮游植物等水生生物,而TOC的分解和再生速率应远高于BSi的溶解速率。根据主要生源要素污染评价标准,东山湾海域污染较严重,TN、TP、TOC均达到Ⅱ级污染标准。福宁湾及象山港TN、TOC均为Ⅱ级污染。而大丰湾海域总体污染较轻,只有TN超过Ⅱ级标准。

关键词: 生源要素 沉积物 东海 总有机碳 总氮 总磷 生物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CO_2对小球藻固碳速率及物质合成的影响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具有高固碳及高经济价值的小球藻(Chotrella sp.),本研究首先使用柱状反应器在BG11培养基中对13株小球藻进行培养,通过通入30%CO_2测量13株藻的生物量、比生长速率和固碳速率,通过比较获得了可相对耐受高浓度CO_2的藻株LAMB031、LAMB033和LAMB034。然后在培养基中分别通入空气、5%、10%、15%、20%的CO_2培养9 d,分析了3株初选藻株的生物量、固碳速率、总脂、多糖和蛋白等。研究表明,通入CO_2显著促进了初选3株小球藻的生长,提高了固碳速率,影响了小球藻主要生化成分的积累,但是3株小球藻在不同CO_2浓度下生长及生化成分的积累是不同的。综合比较显示,藻株LAMB031、LAMB033和LAMB034通入CO_2浓度分别为20%、5%、15%时生长及生化组成较理想,生物量分别为2.185、1.804和2.175 g/L,固碳速率分别是0.448、0.423和0.420 g·L~(-1)·d~(-1),总脂含量分别是28.7%、29.0%和28.4%,蛋白含量分别是48.5%、53.4%和40.1%,多糖含量分别是8.94%、2.78%和7.42%。本研究结果为利用小球藻进行CO_2固定提供了技术依据。

关键词: 小球藻 生物量 固碳 CO_2浓度 总脂 多糖 蛋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面向节能的渔船可靠通信路由协议

计算机应用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海洋渔业场景下渔船种类繁杂,具有高移动性且自身资源有限等特性,为提升海上渔船通信可靠性,降低通信能耗,提出了一种基于距离矢量路由(AODV)协议的节能以及可靠性改进方法。首先,分析海上渔船自组网路由协议移动Ad-Hc网络(MANET)的AODV分簇路由的可靠性影响因素,在簇形成阶段和簇头确定时充分考虑海上船只相对速度,以提升通信路由协议的可靠性;然后,考虑多路径衰减能量和簇内渔船数量等实际信息,建立在分簇路由协议下簇头渔船和非簇头渔船的通信能量模型;最后,提出最小方向角和前向通信机制,利用beamforming技术形成方向性的通信选择,以降低海上船只通信耗费能量。理论分析和仿真表明,与传统的AODV路由协议相比,所提出的改进AODV分簇策略数据回传失败率降低40%左右,数据发送30轮次时通信能耗降低25%左右。改进AODV分簇策略的可靠性和节能两个指标在海上渔船通信应用中均大幅提升。

关键词: 海上通信 路由协议 通信距离矢量路由协议 可靠性 通信能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地震学会工程勘察专业委员会2019学术年会暨第四届海洋工程地质发展战略研讨会回顾

工程地质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9年5月10日~12日,中国地震学会工程勘察专业委员会2019学术年会暨第四届海洋工程地质发展战略研讨会在中国海洋大学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山东省海洋环境地质工程重点实验室承办,防灾科技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协办。共有来自国内42家知名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的12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围绕"海洋地震及次生灾害勘测与防灾"主题展开讨论。会议共设11场特邀报告、9场自由报告,还安排了海洋工程地质发展战略研讨会以及野外考察。各位代表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热烈讨论,碰撞出了新的学术火花。不仅对于促进海洋地震及其次生灾害形成机理与灾害防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为海洋工程地质工作者搭建了一个交流学术思想、分享科研进展的平台。

关键词: 海洋地震 次生灾害 进展 海洋工程地质 研讨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冻液处理对石斑鱼在常温物流过程中的品质和货架期的影响

水产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不冻液处理后的优质养殖石斑鱼在常温直销物流过程中的品质变化和货架期,本研究对鲜活石斑鱼采用不冻液处理后,测定其在模拟常温直销物流过程中的肌肉微观结构及其在物流条件下的温度曲线、感官评价、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 TVB-N)、菌落总数和K值的变化,并与空气冻结处理、对照组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鲜活石斑鱼采用不冻液处理不仅可使鱼肉保持新鲜的品质,而且能明显延长常温流通货架期,物流时间可达到80 h,该时间下其TVB-N达到26.88 mg/100 g,K值47.965%,菌落数为5.88 lg (CFU/g),鱼肉肌肉纤维结构完整,接近新鲜鱼肉,感官评价结果好,比静止空气冻结组延长10 h,比无冻对照组延长30 h。本研究可为优质石斑鱼的保藏提供新的保鲜、保真、保质技术,为当前石斑鱼从养殖产地直销到消费者家中的常温物流需求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 珍珠龙胆石斑鱼 不冻液处理 常温直销物流 品质 货架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洞庭湖长江江豚及其与鱼类资源相关性

中国环境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掌握东洞庭湖长江江豚种群动态分布规律及其与鱼类资源的相关关系,2012年6月~2017年12月,对东洞庭湖进行了54次长江江豚种群调查和8次水声学鱼类资源空间分布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共发现长江江豚1110头次,分布在湘阴-洞庭大桥之间长约65km的区域内;(2)100%MCP)、95%MCP、75%MCP和50%MCP下,长江江豚栖息地面积依次为161.3、114.26、76.95和64.31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百分比依次为24.18%、17.13%、11.54%和9.63%;(3)不同水位条件下,长江江豚观测群次和头次差异显著,枯水期可观测到群次和头次最高,分别为(13.92±4.64)群次/次和(31.92±7.17)头次/次,丰水期观测群次和头次最低,分别为(5.17±1.64)群次/次和(17.25±7.46)头次/次;(4)水声学调查结果显示,2013年3月东洞庭湖鱼类资源平均密度最高为57.21尾/1000m3,东洞庭湖鱼类密度与水位呈弱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601(P>0.05);(5)GIS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东洞庭湖鱼类资源低水位时期(枯水期和退水期后期),集中分布于扁山至鲶鱼口区域,高水位时期,东洞庭湖鱼类资源分布较为分散;(6)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东洞庭湖低水位期鱼类资源水平密度分布不均,扁山至煤炭湾区域鱼类资源水平空间平均密度最高,与其它区域有显著性差异(P<0.05),高水位时期鱼类分布较为均匀,方差分析显示,除煤炭湾至鹿角区域与城陵矶至洞庭大桥区域和扁山至煤炭湾区域分别有显著差异之外(P<0.05),其他水域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7)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长江江豚头次与对应的鱼类密度呈显著正相关,R2=0.86,P<0.01,长江江豚可能具有随鱼群迁徙的行为特征.

关键词: 长江江豚 东洞庭湖 种群分布 水声学 鱼类资源 相关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人工鱼礁对防城港海域小型岩礁性鱼类诱集效果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人工鱼礁聚鱼效果,于2017年2月、4月、9月和11月主要通过声学探测技术,对防城港海域渔业资源密度、空间分布与大小组成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防城港人工鱼礁区及其临近海域4次调查共捕获各类游泳生物和底栖无脊椎动物201种,包括鱼类126种、蟹类32种、虾类20种、虾蛄类11种和头足类12种。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海域渔业资源密度在时空层面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且交互作用显著(P<0.001)。2月调查海域人工鱼礁区渔业资源密度(547745ind/n mile~2)约为其周边海域(203990ind/n mile~2)的2.68倍,表现出明显的聚鱼效果。其中,二长棘鲷(Parargyrops edita)、多齿蛇鲻(Saurida tumbil)、花斑蛇鲻(Saurida undosquamis)等岩礁性底层鱼类为该季度主要优势种类。各航次人工鱼礁区小型个体所占比重较高,其平均目标强度(TS)分别为–55.6 dB(2月)、–54.5 dB(4月)、–53.6 dB(9月)和–52.2 dB(11月),随个体生长其平均TS呈稳步增大的变化趋势。在垂直方向上,2月和4月航次人工鱼礁区90%以上回波单体主要分布在9~16m中下水层。上述研究结果表明,人工鱼礁建设对防城港海域小型岩礁性鱼类表现出明显的向底层诱集的效果,该结果能为海洋牧场生态效应系统评价提供重要支撑。

关键词: 人工鱼礁 渔业资源 大小组成 空间分布 防城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五莲拆离断层带的结构、应变及运动学涡度特征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五莲拆离断层带发育于胶东半岛,作为五莲变质核杂岩的重要构造单元,分隔了作为下盘的苏鲁造山带超高压变质岩与上盘的早白垩世诸城盆地与盆地基底.断层带走向由南向北总体由NNE转为NE向,倾向W或WNW,平面上具有"波瓦状"延伸特征,主要由断层角砾岩、糜棱岩组成,向下过渡为糜棱岩化片麻岩.拆离断层带总体具有上盘向W或WNW向伸展运动.调和平均值法计算获得断层带中弗林指数K取值范围0.98~2.0,平均值约为1.35.极摩尔圆法、伸展褶劈理法、Rs/θ法、石英光轴法等多种方法获得糜棱岩、初糜棱岩的平均运动学涡度值分别为0.64~0.97、0.76~0.93、0.6~0.92、0.63~0.98,均值分别为0.83、0.80、0.78和0.86;应变测量与运动学涡度估算的结果共同说明五莲拆离断层带是在伸展拉伸条件下形成的一般型韧性剪切带.运动学轨迹显示,从NW向SE方向运动学涡度值总体存在递减的趋势,在剪切带的中上部,简单剪切作用更为明显,表现为较高的涡度值(涡度值>0.75,最大可达0.98)、低的减薄率和较低的K值;向下盘方向,纯剪切应变的成份明显增加,表现为较低的涡度值(涡度值<0.70,最小可达0.64)、相对高的减薄率和较高的K值.结合大地构造背景,五莲拆离断层带的形成与演化是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与破坏作用在其东部边缘的一种反映.五莲断层带可以被厘定为形成于地壳伸展环境的减薄型一般剪切带,是地壳伸展引起断层带简单剪切、下盘快速抬升及岩浆上涌引起垂向施加在断层带的纯剪切联合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 五莲 应变强度 运动学涡度 糜棱岩 拆离断层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黄海底栖有孔虫组合对1855年黄河改道的响应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黄河改道是中国东部陆架沉积物源汇过程的特有现象,对包括南黄海在内的东部海域的沉积环境具有重要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南黄海YSL04柱的底栖有孔虫的分析,结合岩心粒度数据和放射性核素~(210)Pb的年代标定,揭示了1855年黄河改道事件在南黄海中部泥质区西南边缘的沉积记录,探讨了有孔虫对黄河改道事件的响应。研究表明:改道之前,研究区形成了相对细颗粒沉积,有孔虫的丰度、分异度均较低,以广盐的近岸浅水冷水属种为主,研究区受河流作用和黄河入海淡水的影响,水体盐度较低;改道之后,废黄河三角洲发生快速侵蚀,岸线后退,沉积颗粒变粗,有孔虫丰度、分异度均相对较高,有孔虫组合中喜冷、窄盐的陆架浅水种含量增加,研究区波浪作用增强,失去黄河淡水注入,但是受黄海沿岸流的影响,表现为研究区水体盐度升高而水体温度降低。该研究显示1855年黄河北归渤海对南黄海沉积环境具有显著的影响。

关键词: 南黄海 黄河改道 有孔虫 沉积环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岛近海沉积物生物被膜中密度感应及密度感应淬灭细菌多样性

微生物学通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背景】细菌密度感应(Quorum sensing,QS)是指细菌利用分泌的信号分子进行相互交流的现象,而密度感应淬灭(Quorumquenching,QQ)是指通过干扰信号分子的产生、释放、积累或应答从而阻抑密度感应通路。【目的】探究青岛近海沉积物生物被膜中密度感应和密度感应淬灭细菌的多样性。【方法】采用海水培养基2216E从青岛近海沉积物生物被膜中分离获取可培养细菌,采用平板交互划线和高通量筛选的方法分别筛选具有密度感应和密度感应淬灭的菌株。【结果】共分离获得83株共54种具有密度感应和密度感应淬灭的细菌,分属于四大细菌门类: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和放线菌门。其中,38株(45.8%)可以产生酰基高丝氨酸内酯(Acyl-homoserine lactone,AHL)类信号分子,它们分属于变形菌门(37株,15种)和拟杆菌门(1株,1种),优势属为弧菌属和鲁杰氏菌属;能够降解AHL类信号分子的有57株(68.7%),在变形菌门(41株,23种)、拟杆菌门(14株,10种)、厚壁菌门(5株,5种)以及放线菌门(1株,1种)中均有分布。【结论】在青岛近海沉积物生物被膜可培养细菌中,具有密度感应和密度感应淬灭现象的菌株具有很高的丰度和多样性,为后续生态学意义的研究与海洋微生物的开发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生物被膜 密度感应 密度感应淬灭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