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5348条记录
水稻OsBBR1基因的白叶枯病抗性研究

浙江农业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Y73是疣粒野生稻和栽培稻‘大粒香’经不对称体细胞杂交产生的后代,它对水稻白叶枯病表现为高抗。Y73在接种白叶枯病菌株P10(PXO124)后,一个NBS-LRR类基因的表达量显著上调。为了研究该基因的水稻白叶枯病抗性,采用RT-PCR技术从Y73中克隆了该基因的CDS片段(2 631 bp),将该基因命名为OsBBR1(Bacterial Blight Resistance-related gene 1),并且利用pCAMBIA1300双元载体分别构建了OsB-BR1基因超表达及干涉载体,采用农杆菌介导的转基因方法获得了转基因水稻植株。接菌试验显示,抑制OsBBR1基因的表达,能减弱抗病材料Y73的抗性;而提高OsBBR1基因的表达水平,则能增强感病材料的耐病性。结果表明OsBBR1基因与水稻白叶枯病抗性直接相关。此外,OsBBR1基因亚细胞定位结果还显示,OsBBR1编码产物主要定位于水稻细胞膜和细胞核,表明该基因很可能与信号转导和下游基因转录密切相关。

关键词: 水稻 白叶枯病 NBS-LRR OsBBR1 超表达 RNA干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与CYPOR共表达CYP2D6~*1和CYP2D6~*10及其代谢活性比较

药学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细胞色素P450 2D6(cytochrome P450 2D6,CYP2D6)是一种重要的氧化代谢酶,呈基因多态性,对药物的代谢呈现明显的个体差异和种族差异,CYP2D6*10在中国人群中的发生率高达51.3%。采用杆状病毒昆虫表达系统,采用与细胞色素氧化还原酶(cytochrome oxidoreductase,CYPOR)共表达的方式获得具有代谢活性的CYP2D6*1/CYP2D6*10,并初步研究其催化右美沙芬的代谢活性差异。构建重组质粒pFastBac-CYP2D6*1,pFastBac-CYP2D6*10和pFastBac-CYPOR,并分别转化DH10Bac菌株构建重组Bacmid-CYPOR,Bacmid-CYP2D6*1和Bacmid-CYP2D6*10,转染Sf9昆虫细胞,获得重组杆状病毒用于病毒扩增和感染Sf9昆虫细胞。通过测定混悬蛋白催化右美沙芬的速率来优化重组CYPOR和CYP2D6病毒感染Sf9昆虫细胞的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值和其比例,获得活力较高的重组CYP2D6*1和CYP2D6*10。重组CYP2D6*1催化右美沙芬的Km为(26.67±2.71)μmol·L-1(n=3),Vmax为(666.7±56.78)pmol·nmol-1(CYP2D6)·min-1(n=3),清除率为25.0;CYP2D6*10催化右美沙芬的Km为(111.36±10.89)μmol·L-1(n=3),Vmax为(222.2±20.12)pmol·nmol-1(CYP2D6)·min-1(n=3),清除率为2.0。利用杆状病毒昆虫细胞系统表达的重组CYP2D6*1和CYP2D6*10代谢药物具有活性差异,可用于体外研究其催化某些药物的代谢差异,这有助于理解药物代谢的个体差异、预测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关键词: 昆虫表达系统 细胞色素P4502D6*1 细胞色素P4502D6*10 细胞色素氧化还原酶 代谢差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抗感吡虫啉褐飞虱在抗虫水稻品种上的适合度比较

应用昆虫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抗吡虫啉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种群和敏感吡虫啉褐飞虱种群在不同抗虫水稻品种(TN1、IR36)上的实验种群生命表,比较了抗感吡虫啉种群在感虫品种TN1上以及在抗虫品种IR36上饲养4代的种群趋势指数(I)和适合度的差异。结果表明,在TN1上,抗吡虫啉和敏感吡虫啉褐飞虱种群的种群数量趋势指数分别为55.33和105.57,抗性种群相对敏感种群的适合度为0.5241;在IR36上,抗感吡虫啉褐飞虱种群的种群数量趋势指数分别为5.67和1.8,抗性种群的相对适合度为3.15。在IR36上连续饲养2~4代,发现其种群数量趋势指数在抗性种群和敏感种群分别为25.25和14.58、14.52和11.85、42.27和54.63;其相对适合度分别为1.7318、1.2253和0.7738。说明抗性种群在抗虫品种上的适应生存较敏感种群优势明显,但随着饲养代数增加,抗性种群的适合度下降。

关键词: 抗感吡虫啉褐飞虱 不同抗虫品种 种群生命表 适合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高丛越橘与兔眼越橘果实品质及抗氧化能力的比较

果树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3个南高丛越橘(Vaccinium corymbosum)品种和2个兔眼越橘(V.ashei)品种为试材,进行了果实品质、糖酸组分、抗氧化物质及其能力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5个品种中,南高丛越橘品种密斯黛(Misty)的果形最大,园蓝(Gardem Blue)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而粉蓝(Powderblue)和密斯黛(Misty)果实的可滴定酸含量都较低。越橘果肉中的可溶性糖以葡萄糖和果糖为主;有机酸包括柠檬酸、苹果酸、奎尼酸和酒石酸,不同品种间有机酸含量和比例有一定的差异。越橘果实的主要抗氧化物质为花色苷、酚类和类黄酮化合物,其中,粉蓝果实的花色苷含量最高,园蓝果实的总酚和类黄酮含量最高。通过DPPH、TEAC和FRAP检测,园蓝和粉蓝的抗氧化能力较强。

关键词: 越橘 果实品质 抗氧化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瓜枯萎病防治药剂筛选

植物保护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室内毒力测定、盆栽试验、大田小区试验等3种方式,对22种农药进行西瓜枯萎病防治筛选,结果发现25%咪鲜胺乳油、70%恶霉灵可湿性粉剂、50%多.霉威可湿性粉剂和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的防治效果在74%以上,是防治西瓜枯萎病较好的药剂,可在生产上大力推广。

关键词: 西瓜 枯萎病 药剂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低植酸突变体Gm-lpa-ZC-2的精细定位

浙江农业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降低大豆植酸含量对于改善大豆营养品质极其重要。通过诱变的方法筛选到大豆低植酸突变体Gm-lpa-ZC-2,经典遗传学分析表明:其突变性状由隐性单基因所控制,并被定位在大豆连锁群B2上。试验在大豆低植酸突变体Gm-lpa-ZC-2初步定位的基础上,通过构建较大的遗传群体,运用生物信息学发展新的连锁标记,结合大豆基因组学和传统定位的方法,进行突变基因的精确定位。结果表明:位于大豆B2连锁群上的Gm-lpa-ZC-2突变基因,与连锁标记Satt168和Satt416的遗传距离远大于初步定位的结果,为18.2 cM;在此基础上,利用大豆基因组序列信息,在Satt168标记的上游序列与目的基因之间的染色体片段,4 900~8 200 kb的区域中,发掘到9对在遗传群体亲本间具有多态性的SSR引物;其中SSR位点psm lpa-224,psmlpa-225和psm lpa-226与目的基因的距离仅为0.8 cM,实现了突变基因的精细定位。

关键词: 大豆[Glycine max L.Merr.] 低植酸 突变体 精细定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花菜BoCHS2基因的克隆、表达和反义载体的构建

核农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前期的研究结果设计PCR引物,从青花菜(Brassica oleracea var.italica)叶片基因组DNA和cDNA中克隆到了查尔酮合成酶基因,定名为BoCHS2。BoCHS2的基因组DNA全长为1267bp,具一个长度为85bp的内含子,基因编码区全长为1182bp,编码393个氨基酸。基因序列已提交至NCBI,登录号为HQ189776。与BoCHS相比,在核苷酸和氨基酸组成上的差异分别为27bp和8个氨基酸。RT-PCR结果表明,在霜霉菌诱导下,叶片和子叶中BoCHS2的表达量增加。将BoCHS2片段反向插入到带有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pCAMBIA1300载体中,成功构建了植物反义表达载体。

关键词: 青花菜 查尔酮合成酶 BoCHS2 克隆 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兔支气管败血性波氏杆菌fimN基因的原核表达

浙江农业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PCR方法扩增兔支气管波氏杆菌(Bb)的菌毛蛋白基因(fimN),将fimN基因克隆到表达载体pET-28a(+)中,获得重组质粒pET28a-fimN。将此重组质粒转化受体菌BL21后,用IPTG进行诱导表达,SDS-PAGE结果显示表达蛋白分子量大小约为27 kD,与理论预期值相符。用Western-blot试验分析纯化的表达产物,结果表明,该重组蛋白能与Bb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

关键词: 波氏杆菌 fimN 表达 纯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不同施肥管理对稻田土壤有机碳库特征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19年的长期定位施肥土壤为材料,研究不同施肥管理:不施肥(CK),施无机肥(N、NP、NK、NPK),施有机肥(OM),有机-无机配施(F、F’)下稻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库组分及含量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有显著影响,土壤总有机碳(TOC)变化趋势为有机无机配施(平均12.34g/kg)>单施有机肥(平均12.15g/kg)>无肥(平均10.56g/kg)>化肥(平均9.78g/kg);有机肥和化肥配施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水溶性有机碳(WSOC)、轻组有机碳(LFOC)及SMBC/TOC、WSOC/TOC、LFOC/TOC均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土壤的。与不施肥相比,化肥、有机肥的施用均显著增加了土壤重组有机碳(HFOC)和HFOC/TOC,其中,化肥的施用更有利于土壤重组有机碳(LFOC)的积累。单施有机肥或有机无机配施显著增加了较大粒级(>0.25mm)水稳性团聚体及其TOC含量,而单施化肥则显著增加了较小粒级(<0.25mm)及其TOC含量。因此,长期施用有机肥,特别是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能提高土壤活性碳含量和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从而保持和提高了土壤质量和持续生产力。

关键词: 长期定位施肥 微生物量碳 水溶性有机碳 轻组有机碳 重组有机碳 水稳性团聚体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改善橙皮苷生物利用率的研究进展

食品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橙皮苷是柑橘黄酮类中重要的一种。对近年来黄酮类糖苷与橙皮苷的生物利用率和通过酶法、酸法修饰橙皮苷的糖苷结构来改善生物利用率方面的研究,以及其衍生物的单葡萄糖苷的应用等进行综述,最后由中药生物转化的理念提出改善橙皮苷生物利用率的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 橙皮苷 生物利用率 橙皮素单葡萄糖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