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黑土玉米田土壤纤维素分解真菌物种鉴定及分解能力测定
《玉米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3~2004年,从181个黑土土壤样品中分离出54个土壤纤维素分解真菌菌株,经形态鉴定出14个属,27个种,其中桔青霉(Penicillium citrinum Thom.)、顶青霉(Penicillium corylophilum Dierckx.)和微紫青霉(Penicillium janthinellum Biourge.)为吉林省3个新记录种。有14个属、24个种分布在0~20 cm土层;11个属、19个种分布在20~40 cm土层中;两层土壤中共同分布的纤维素分解真菌有11个属、16个种。青霉属(Penicillium)和曲霉属(As-pergillus)为吉林黑土玉米田土壤纤维素分解真菌的优势属,相对数量分别占33.33%和25.93%。桔青霉(Penicillium citrinum Thom.)、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v.Tiegh)、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mum Rifai,Mycol.)和绿色木霉(Trichoder-ma atroviride P.karsten,Finl)分解纤维素的能力较强,黑根霉[Rhizopus stolonifer(Ehrenb.)Lind.]和白地霉(Geotrichum candidum Link)分解纤维素的能力较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北方广适型超级稻品种吉粳102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吉粳102的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五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5个因子(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播种密度和每穴苗数)及每个因子的5个水平对吉粳102产量的影响。[结果]各因素对吉粳102的作用表现为:施氮量>施磷量>密度>每穴苗数>施钾量。5个栽培因素与产量均呈明显的抛物线关系。施氮量对产量的效应最为明显。施氮量与每穴苗数呈负的交互作用。模拟结果表明,吉粳102的最高产量10 896 kg/hm2。当吉粳102产量达到10 500 kg/hm2时,要求施氮量为132~167 kg/hm2,施磷量为87~113 kg/hm2,施钾量为51~98 kg/hm2,移栽密度为30 cm×(13.9~19.4)cm,每穴苗数为2~4棵。[结论]建立了吉粳102的高产栽培技术体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寒地李属资源与品种选育
《北方园艺 》 2008 北大核心
摘要:对寒地李属(Prunus)种质资源作了较系统的调查研究,发现有中国李(P.salicina Lindl、乌苏里李(P.ussuriensis K.)、美洲李(P.americana March.)、加拿大李(P.nigra Ait.)4个种,约100多个品种。并对寒地李属(Prunus)种质资源的研究和品种改良进行了综述,为今后资源研究与品种选育提出了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吉林玉米带黑土水分渗透机理研究
《玉米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田间调查和模拟构型试验,探讨了影响吉林省玉米连作黑土水分渗透的原因和机理。结果表明,现行的以小四轮拖拉机为主要动力的耕作制度下,土壤剖面中耕层与犁底层的界面为"波浪形,"每年进行秋翻的玉米田,其耕层与梨底层的界面为"平面形"。通过模拟构型,研究了不同剖面构型的水分特征及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平面形"剖面构造改善了土壤的通透性,增加了土壤水分渗透的速率,减少了雨水径流。"波浪形"剖面耕层土壤的耗水量比"平面形"剖面的大,特别是后期,易发生水分亏缺现象。因此,现行的不合理的耕作是导致吉林玉米带黑土肥力退化的主要原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收获机剥皮环节对子粒损失率的影响
《玉米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玉米收获机剥皮辊的表面形状与材料、长度、直径、转速、角度、压送器的形式进行试验和对比分析,确定在玉米收获剥皮过程中影响子粒损失的主要因素,提出了较理想的解决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甜高粱育种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可再生能源 》 2008 北大核心
摘要:能源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础,使用化石能源所排放的SO2和CO2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生存的环境,而且其资源量日益枯竭。生物质能源具有可再生、低污染、CO2零排放等优点。可用于开发生物质能源的作物很多,其中甜高粱是最有竞争力的能源作物,因此受到广泛关注。目前甜高粱的育种研究还存在许多须要解决的问题,如倒伏、含糖量低、耐贮性差、种质资源贫乏等,文章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