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甘肃省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甘肃农业科技 》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一、玉米生产现状玉米是我省仅次于小麦的第二大作物,单产居粮食作物之首。1949年播种面积239万亩,1977年的487万亩为历史上播种面积最高年份,常年为430万亩左右。从1980年开始大幅度下降,到1985年为326.94万亩。1896年又开始回升,1989年播种面积恢复到433万亩。单位面积产量1949年为72.5公斤,1989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单产284公斤。1966~1985年的20年间,全省玉米播种面积年均415万亩,占粮食作物总面


新型除草剂——骠马防除春麦田野燕麦的初步研究
《甘肃农业科技 》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野燕麦是我省农田恶性杂草之一,分布广、危害重。近几年来由于推广使用燕麦畏和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制进行人工拔除和农业措施防治,野燕麦的发生危害有所减轻,但在人少地多的国营农场和边远山区,野燕麦的危害仍然十分严重。1992年我们应用新型除草剂骠马(Puma super,通用名:对乙基苯氧丙酸)在榆中良种场历年野燕麦发生为害严重地块(每亩野燕麦达50万株以上)进行野燕麦的防治试验,同时进行了大田示范,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初步试验、示范的结果报道如下:


玉米抗病性鉴定结果简结
《甘肃农业科技 》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1988~1992年,我们对参加“全省玉米杂交种选育协作攻关项目研究”单位提供的玉米自交系和品种(组合)进行了抗病性鉴定,现将结果简结如下。材料与方法(一)材料及来源供鉴材料分别由省农科院粮作所成县玉米试验站和陇南、天水、庆阳、平凉、张掖、酒泉6个地区(市)农科所提供。5年中参与丝黑穗病鉴定的玉米自交系、品种(组合)分别为671份和173份,大斑病鉴定809份和188份,矮花叶病鉴定749份和178份,红叶病鉴定748份和178份。(二)鉴定方法1.丝黑穗鉴定:每一材料种25穴,每穴点种4粒,再用0.1%丝黑穗病菌土覆盖种籽后覆土。待生


冬小麦新品种陇鉴64选育
《甘肃农业科技 》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陇东旱塬冬麦区条锈病频繁发生,特别是1985年的特大流行,使该区小麦总产量损失2.5亿kg。“七五”期间,省农科院镇原试验站承担参加了省科委组织的“冬小麦抗条锈、丰产、优质新品种选育”协作攻关项目,经过几年努力,选育出优良品种陇鉴64,于1991年6月通过省级技术鉴定验收,1992年6月审定定名。一、选育经过1.亲本来源及选育经过陇鉴64原代号7964-7-4-3,由甘肃省农科院粮作所1979年用济南2号作母本、秦麦4号作父本,通过有性杂交选择培育而成。1980年第1代种植组合编号7964。1981~1984年第2代至第5代经几


偃麦草DNA导入甘麦8号的研究
《甘肃农业科技 》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以严重感染锈病、丧夫应用价值的六倍体普通小麦甘麦8号为受体,通过花粉管通道技术导入对锈病免疫、品质优良、蛋白质含量高的十倍体长穗偃麦草的总体DNA,期望获得抗锈、丰产的新品种。结果表明:筛选的变异材料D_2代的2个株系的 57个单株中,除一个单株总染条锈外,其余均高抗或免疫,且蛋白质含量比受体有所提高;D_1和D_2代中出现了广泛的变异,一些性状明显来自于供体,其中,有些性状(穗节长、小穗稀疏、颖壳硬、叶脉明显、叶片增厚等)在两代中表明很稳定,未发生分离。
关键词: 受体甘麦8号 长穗偃麦草 总体 DNA 遗传变异 抗条锈


辐照贮藏马铃薯种薯效果初报
《甘肃农业科技 》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马铃薯是一种生长期短、适应性广、丰产稳产的栽培作物,一般夏播或秋播。在我省武山、甘谷、天水一带农民利用麦茬地复种,一季亩产可达1000~1500kg以上。种薯按习惯方式在近周年贮藏中易生根、发芽,尤其在翌年3月至6月间,由于窖藏温度随季节的变化逐渐上升,根、芽生长很快,人们需要对贮藏的种薯多次进行摘除根、芽的工作,既费工又消耗了种薯大量的营养物质,造成种薯质量变劣,播种后不易出苗,即使出苗,往往幼苗细弱,生长缓慢。为减少马铃薯养分的损耗,保持种质原有质量,节约劳力,提高效益,我们采用 ~(60)Co-γ射线低剂量


旱地春小麦新品系81(39)—2选育报告
《甘肃农业科技 》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我省中部地区是全国出名的贫困山区,由于雨量少,分布不均,加之年变幅大,水土流失严重,形成了极为特殊的干旱、半干旱生态类型区。该区历年旱地小麦种植面积约400万亩,占小麦播种面积的80%。中部旱地小麦产区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差别较大,适应干旱、半干旱、二阴不同生态条件的旱地春小麦品种也具有不同的特征特性,因而不同生态条件下的小麦生产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从总体上看,中部旱地春小麦生产基本属于中低产条件的


兰州甜樱桃引种观察初报
《甘肃农业科技 》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甜樱桃果实早熟、味美、色艳,是早春上市最早的时令鲜果,对解决淡季水果供应有重要的意义。但甜樱桃原产欧洲,抗寒性较差,栽培受到一定的限制,在我国多栽培于辽南、胶东等气侯温暖地区,我省陇南、天水等地近年巳引种栽培。为开拓甜樱桃栽培范围,探索地处西北黄土高原腹地、气候干旱高寒的兰州甜樱桃发展的可能性及栽培途径,我们于1986年在兰州相继引进了甜樱桃大紫、那翁、红灯、鸡心、P_7,以及保加利亚甜樱桃1号、2号、3号共8个优良品种,在兰州本所品种园、雁滩乡和兰州军区果园布点,开展引种试种工作,现经7年试验观察,上述材料在兰州生长良好,那翁、大紫两个品种已结果3年在庭院栽培条件下,植株可露地安全越冬,表现出较


几种增产剂对马铃薯的增产效果研究
《甘肃农业科技 》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探明新近问世的一批增产剂在马铃薯上的应用价值,给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在1991年预备筛选试验的基础上,于1992年进行了几种增产剂对马铃薯的增产效果试验。一、供试增产剂种类及试验方法(一)增产剂种类及施用方法1.增产菌(北农大产):先将种薯用水浸湿,按亩用量100g菌剂拌种晾干后播种,现蕾期再亩用50g,对水15kg叶面喷施。


缺水地区节水农业的研究概况
《高原气象 》 199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根据我国缺水地区近年来对节水农业的研究成果,从基础理论研究、水资源管理、优化配水、节水工程建设、微灌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地面灌水技术的改进、地面覆盖节水技术、化学物质节水技术等方面,对我国缺水地区节水农业研究的现状进行了综合论述。我国缺水地区对节水农业的研究已取得了重大进展,但还必须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开发利用新的节水技术,使农业生产向节水、节能、高效的方向持续,稳步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