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秸秆还田和秋施肥对旱地玉米生长发育及水肥效应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我国北方半湿润偏旱区的晋东豫西 (寿阳 )旱农试验区 ,持续 10年进行了多种方式秸秆还田与秋季深施肥配合定位试验 ,探讨秸秆还田秋施肥对旱地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土壤水肥高效利用和土壤肥力变化的影响 .结果表明 ,秸秆还田秋施肥较好地解决了深施肥与春季保墒捉全苗的矛盾 ,以及秸秆腐解与幼苗争夺水分养分而影响玉米幼苗生长的矛盾 ,秸秆资源丰富的区域优势得以充分利用 ,土壤微生物活动更为活跃 ,土壤水肥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表现为玉米苗全苗壮 ,根系发达 ,植株叶片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提高 ,水分利用效率年平均提高了 3 2 6~ 4 5 1kg·hm-2 ·mm-1,生育期耗水量累计减少 8 1~ 2 6 4 5mm ,氮、磷肥利用率分别提高了 3 9%~ 13 9%和 3 0 %~ 9 1% ,水肥资源得到了高效利用 ,10年累计增加12 10~ 17 2 7t·hm-2 玉米籽粒 ,增产幅度达 2 5 6 %~ 36 5 % ,玉米产量年际间波动减小 ,同时维持了较高的土壤肥力和生产力 .


大豆光敏雄性不育系88-428BY花粉败育的细胞学观察
《大豆科学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长日照条件下雄性可育株 88- 42 8为对照 ,对其短日照条件下雄性不育株 88- 42 8BY小孢子发育全过程进行观察。结果发现 :(1) 88- 42 8BY有三个败育时期 ,单核小孢子中期为败育的关键时期。一是减数分裂期 ,在双线期后期出现严重的配对松弛现象 ,细胞异常率达 99% ;而在减数分裂其它各时期不正常比率较少 ,仅为 2 % - 6 %。整个减数分裂期约导致近 9%的花粉母细胞败育 ;二是单核小孢子中期 ,出现花粉细胞质稀薄式解体、药壁组织提前加厚、药壁层次不清的败育现象 ,此期败育的花粉达 89.3% ;三是二胞花粉晚期 ,无淀粉或淀粉积累不完全 ,导致近 10 %的花粉败育。 (2 )败育度 ,细胞学上败育率达 10 0 % ,因为笔者所采的花蕾均在第五节位以上 ,此与形态学上第五节位上无荚果形成是一致的。


持续高温的发生规律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山西农业科学 》 2004 CSCD
摘要:1980年以来,晋南地区年平均气温开始快速上升,平均每年上升约0.1℃。进入90年代后,持续高温灾害天气的频繁出现,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气象分析和跟踪研究证明,日最高气温在35℃以上的灾害天气持续8d以上时,大多数农作物的花粉开始败育,导致结实不良,产量降低。


优化种植结构 减轻病虫为害
《山西农业科学 》 2004 CSCD
摘要:根据晋南棉麦区生态特点,设计提出以减轻病虫害为目的的作物种植优化配置结构,即:相对区划、合理间套、立体种植。经大面积示范验证,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小麦条锈病抗性分化原因分析
《山西农业科学 》 2004 CSCD
摘要:小麦条锈病是小麦的主要病害。近年来,由于新的条锈病小种的出现,许多小麦品种都丧失了抗性。从几个方面分析小麦抗条锈性分化的原因,以期制定出相应的抗病措施,防止条锈病的爆发和蔓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