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青海高原地区春小麦品种田间化感作用评价
《植物保护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青海高原地区不同春小麦品种对麦田主要危害杂草旱雀麦Bromus tectorum的化感作用,本研究通过田间一致性试验对青海高原地区的20个春小麦品种(系)进行化感作用评价,筛选出强化感作用品种.分别于春小麦3~5叶期和成熟期调查受体旱雀麦的生长性状,转化为化感作用指数,并结合聚类分析,将20个小麦品种按化感作用的强弱分为强、中、弱3类.结果 表明,20个春小麦品种(系)对受体旱雀麦的田间生长均具有化感抑制作用,其中'青春38号''黑丝麦1号''通麦2号'和'互麦11号'为田间化感作用较强的春小麦品种.该研究为青海高原地区春小麦化感抑草品种选育提供了新资源,同时为青海高原地区化学农药减量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新策略.
关键词: 青海高原;春小麦品种;化感作用;田间评价


西葫芦种子结构与发芽的关系以及提高种子质量的处理技术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种子质量是西葫芦稳产和高产的重要基础,建立适宜的种子综合处理技术是提高西葫芦种子质量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应用软X-射线成像技术分析了西葫芦种子结构,应用比重选和引发处理对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软X-射线成像法能够从种子形态上区分正常种子、畸形种子和死种子,正确识别率分别为98.2%、27.3%和65.9%,全部种子的正确识别率为86.0%;比重选可以将西葫芦种子发芽率由83%提高到90%,引发处理能提高种子萌发速度和整齐度,发芽势由75%提高到90%,以处理7天为最佳条件;比重选后再进行7d引发处理的种子不仅出苗率显著提高,与种苗生长相关的多个生理指标也得到改善。综上,软X-射线成像法可用于区分西葫芦种子类别,比重选和种子引发处理技术能够提高西葫芦种子质量,该技术可在种子企业中进行产业化推广应用。


柴达木盆地唐古特白刺的表型多样性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表型多样性研究可以揭示地理变异规律,了解表型分化程度,对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通过对唐古特白刺的叶片、果实、种子等形态学表型特征的系统研究,了解其表型分化程度,地理变异规律以及居群间和居群内的变异特征,对唐古特白刺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指导。【方法】对柴达木盆地6个天然分布的唐古特白刺居群的14个表型性状进行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对唐古特白刺14个表型性状的多重比较和方差分析表明,各个表型性状在不同居群间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各性状的变异系数分布在7.67%~48.95%之间,东西冠幅、南北冠幅、叶片鲜质量和单果质量是变异较大的性状;相关性分析显示,除东西冠幅、叶片鲜质量以及果形指数与其他性状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外,其他性状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地理环境因子与叶厚和叶形指数间的相关性显著;提取的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了97.921%,包含了唐古特白刺表型性状的大部分信息,东西冠幅、南北冠幅、叶长和种子千粒重是影响唐古特白刺的主要表型性状;聚类分析将6个天然居群分为2类,居群1单独为1类,其他居群为1类。【结论】柴达木盆地的野生唐古特白刺资源存在丰富的表型变异,具有很大的开发利用潜力。


StSWEET16b基因在烟草中异源表达对果糖含量和晚疫病抗性的影响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糖转运蛋白(sugars will eventually be exported transporters, SWEETs)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在植物糖类的长距离转运、激素转运、花粉发育、果实形成、种子灌浆及植物-病原体互作等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解析StSWEET16b基因在糖的转运及病原菌互作中的功能,本研究以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青薯9号’为材料,采用qRT-PCR技术分析了该基因在不同糖处理下的表达规律,结果发现,StSWEET16b在3%的蔗糖、果糖和葡萄糖分别处理下表达模式均发生变化,表明该基因在马铃薯中可能同时参与蔗糖、果糖及葡萄糖的转运。通过分析转基因烟草(Nicotiana tabacum)在不同糖培养基上的生长状况,并测定植株体内蔗糖、果糖及葡萄糖的含量发现,在葡萄糖和蔗糖培养基上,转基因烟草的长势弱于野生型植株,并且转基因植株中的蔗糖和葡萄糖含量均低于野生型,而在果糖培养基上,转基因烟草的长势明显优于野生型植株,且转基因植株中的果糖含量高于野生型(P<0.05),表明在烟草中StSWEET16b的异源表达可促进果糖的转运,同时抑制蔗糖和葡萄糖的转运。瞬时表达结果表明,StSWEET16b基因参与了本氏烟-晚疫病菌之间的互作,抑制了晚疫病菌病斑的扩展,提高了植株的抗病性。研究结果表明,StSWEET16b蛋白在果糖转运和植物-病原病菌互作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为马铃薯品质的改良和抗病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马铃薯 糖转运蛋白16b(StSWEET16b)基因 转基因烟草 功能鉴定


除草活性菌株HZ-011发酵培养基筛选及其条件优化
《南方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除草活性菌株HZ-011的发酵培养基各因素配比及最适发酵条件,为该菌作为除草剂的研发和农田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产孢量为目标,通过固体培养基筛选确定菌株HZ-011生长的基础培养基;采用单因素试验优化菌株HZ-011的发酵培养基和最佳发酵条件;利用中心组合设计(Central composite design,CCD)原理对菌株HZ-011的液体培养基成分及配比进行优化;通过响应面法分析培养基各成分间的交互作用;用菌株HZ-011发酵液对盆栽杂草(藜、密花香薷、冬葵和反枝苋)进行致病性试验。【结果】经过优化,菌株HZ-011的培养基最佳配比为蔗糖48.744 g/L、蛋白胨15.626 g/L、NaCl 0.214 g/L和K2HPO4 0.428 g/L,最佳发酵条件为pH 7、温度25℃、培养时间5 d、装液量180 mL和转速180 r/min。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菌株HZ-011对藜和反枝苋全部致死,对密花香薷的致病率为75%,对冬葵的致病率为40%。【结论】优化后的培养基提高了菌株HZ-011的产孢量,为该菌株应用于农田杂草生物防治打下基础。
关键词: 菌株HZ-011 除草活性 发酵条件 单因素 产孢量 响应面


促生菌接种对青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本研究探讨了促生菌浸种处理对青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菌群多样性的影响,旨在为促生菌在青稞生产中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前期筛选出的2株促生菌TSXJ4与GSXJ进行浸种处理,于青稞灌浆期采集根际土壤样品,采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鉴定青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菌群多样性。【结果】促生菌浸种改变了青稞根际土壤中细菌及真菌的群落结构,真菌群落结构的变化较为明显。根际土壤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表现为GSXJ4>TSXJ4>CK,真菌丰富度和多样性结果与细菌相反;细菌群落中影响较大的为Actinobacteria及Sphingobacteriia,通过浸种处理,Actinobacteria数量明显上升,而Sphingobacteriia数量明显下降;在真菌群落中影响较大的为Agaricomycetes及Pezizomycetes,通过浸种处理,Agaricomycetes数量明显下降,而Pezizomycetes,数量明显上升。【结论】促生菌浸种提高了青稞根际土壤中细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而降低了真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青稞根际土壤放线菌纲微生物反应对促生菌浸种较为敏感,且真菌各菌群数目变化波动较大;促生菌浸种使青稞根际土壤细菌种群多样性增加,但优势菌群种类及数量较稳定,且真菌种类变化较细菌明显。


青海野生黄色类群羊肚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菌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青海野生黄色类群羊肚菌群体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本研究利用SSR分子标记对来自青海省3个地理单元7个地区的35株野生黄色类群羊肚菌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2对引物共扩增出54条清晰可识别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有48条,占比88.8%。居群水平的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s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3716–0.6051、0.6533–0.8436,青海7个野生黄色类群羊肚菌遗传多样性较丰富。居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和基因流值平均为0.059、0.137,青海野生黄色类群羊肚菌栖息地生境碎片化严重。UPGMA聚类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49–0.85之间,相似系数0.526水平下可将35个菌株划分为3个支系,与PCoA主成分分析、Mantel检验结果和STRUCTURE聚类结果基本一致,存在着南北和东西隔离模式。阿尼玛卿山为南北隔离模式,隔离了青南地区与青北(海东,海北)地区基因交流;而达坂山为西北与东隔离模式,隔离了东(海东)与西北(海北)地区基因交流。STRUCTURE遗传结构推测青海野生黄色类群羊肚菌居群来自于3个祖先亚群,并且94%遗传变异由居群内造成。青海野生羊肚菌居群内基因型丰富,但遗传多样性水平低,栖息地生境破碎化严重。
关键词: 羊肚菌 黄色类群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生境破碎化


麦后复种绿肥对土壤有机碳及其固持特征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设置不同减施化肥+绿肥处理,分析麦后复种毛叶苕子对土壤有机碳、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分布、富集系数及贡献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在小麦不同生育期存在差异,复种毛叶苕子后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加,绿肥初花期土壤有机碳含量较绿肥播种前提高了11.3%;不同减施化肥+绿肥处理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与团聚体粒级分布有差异,随着团聚体粒级的增大其含量呈升高趋势,>5 mm粒级占比最大,其中F70+G处理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最高,由小麦收获期的16.17 g·kg-1增加到绿肥初花期的17.35 g·kg-1;所有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富集系数集中在0.83~1.58,随着粒级的减小呈增大趋势,在1~3 mm粒级中,除绿肥初花期F100处理,其他处理富集系数均大于1,处于优先积累状态.>0.5 mm粒级的贡献率最大,占80%以上,且不同处理之间差异显著,而1~3 mm粒级贡献率最小.复种毛叶苕子后会使土壤有机碳含量、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及富集系数增加,同时促进了团聚体有机碳的分布及固持.


47份大白菜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西北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47份大白菜在青海地区的适应性及多样性分析,旨在为青海地区秋季大白菜优良品种的推广及科学种植提供理论依据。利用表型分析与SSR分子标记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各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范围为0.12%~0.64%,其中中心柱长的变异系数最大;数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0.65~1.49,外叶宽的值最高;质量性状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42~2.04,叶球形状最具多样性,其中头球形占比27%;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4个主成分特征值均大于1.0,累计贡献率达到74.21%;47份大白菜的隶属函数值为0.18~0.53,长筒状品种大白菜均具有较高的隶属函数值;基于农艺性状的系统聚类分析,供试品种可分为5大类群,类群Ⅰ、Ⅱ、Ⅲ、Ⅳ属于头球形叶球类群,类群Ⅴ属于筒形叶球类群。SSR分子标记的69对引物中多态性引物占比85.5%,通过系统聚类分析,在距离系数为23时,将47份品种划分为5个类群,各白菜品种间的遗传相似性相对较高。经农艺性状及分子标记结果综合分析,47份白菜材料中最适宜于在青海地区栽培的品种为筒形白菜品种‘天津绿’和‘天青78’,球形白菜品种‘精纯胶蔬秋’,由于其结球紧实、抗病性高且易于管理的特性,在青海地区有较高推广及种植价值。


樱桃叶斑病生防菌株萎缩芽孢杆菌菌株QH-588的筛选鉴定
《南方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从枸杞根际土壤中分离可拮抗樱桃叶斑病菌的细菌菌株,为樱桃叶斑病防治提供生防资源。【方法】利用稀释平板法从枸杞根际土壤中分离可培养细菌,以平板对峙法测定分离菌株对樱桃叶斑病菌杨柳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salicis)、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ria)和细极链格孢菌(A. tenuissima)的拮抗效果,结合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和基于16S rDNA、Gyr A和Gyr B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对拮抗菌株进行鉴定;通过显微镜观察拮抗菌株对靶标病原菌菌丝形态和孢子萌发的影响,选用樱桃离体叶片培养测定其对樱桃叶斑病的预防和防治效果。【结果】从枸杞根际土壤中共分离获得660株细菌,有10株细菌对供试靶标病原菌具有较强的拮抗效果,其中有4株细菌(QH-588、QH-668、QH-667和QH-664)的发酵液对靶标病原菌的抑制率超过50.00%,经鉴定,菌株QH-588为萎缩芽孢杆菌(Bacillus atrophaeus),菌株QH-664、QH-667和QH-668为枯草芽孢杆菌(B. subtilis)。通过显微观察发现,萎缩芽孢杆菌菌株QH-588可明显抑制靶标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生防效果测定结果表明,菌株QH-588发酵液在樱桃离体叶片上对靶标病原菌具有预防和防治作用。【结论】萎缩芽孢杆菌菌株QH-588具有防治樱桃叶斑病的生防潜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