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青海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051条记录
高寒沙地典型固沙植物在沙丘不同地貌部位的水分利用特征

生态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乌柳是高寒半干旱沙地植被恢复中常用的灌木树种,对乌柳水分利用来源的研究有助于理解沙地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维持及可持续发展.在青海湖湖东沙地,以沙丘不同地貌部位(迎风坡、丘顶和背风坡)生长的乌柳为研究对象,利用IsoSource模型分析植物生长季内的水分利用来源.研究结果表明:在生长季内,乌柳主要利用3个层次的土壤水,但不同地貌部位的乌柳在不同生长季利用不同层次的土壤水.生长季初期,迎风坡的乌柳以深层(60-150cm)土壤水为主要水源(50.28±18.11)%,而丘顶和背风坡的乌柳主要利用表层20cm的土壤水,利用比例分别为(79.96±7.59)%和(53.47±6.47)%.生长季中期,迎风坡的乌柳更多地利用中层20-60cm土壤水(45.52±26.91)%,丘顶的乌柳主要利用表层土壤水(45.17±20.14)%,而背风坡的乌柳以深层土壤水为主要水源(39.26±23.28)%.生长季末期,迎风坡的乌柳仍以(46.07±27.17)%的比例利用中层土壤水,丘顶的乌柳转而利用深层土壤水(44.25±26.23)%,而背风坡的乌柳却以表层土壤水作为主要水源(42.57±18.78)%.不同沙丘地貌部位乌柳对土壤水分的利用模式与其根系分布特征及其下方的土壤含水量具有相关性.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水分利用特征;IsoSource混合模型;高寒沙地;植被恢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海高原长期复种绿肥毛叶苕子对土壤氨氧化细菌和氨氧化古菌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深入了解青海高原地区麦后复种绿肥,翻压、留茬条件下小麦田土壤氨氧化细菌(AOB)和氨氧化古菌(AOA)数量的响应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基于麦后复种绿肥毛叶苕子9 a定位试验,利用荧光定量PCR、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土壤氨氧化细菌和古菌数量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在复种绿肥毛叶苕子的情况下,翻压绿肥可减施化肥30%,绿肥留根茬可减施化肥20%,且小麦、油菜表现为增产;化肥与绿肥毛叶苕子配施,土壤有机质、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均显著提高,其中处理70%化肥+绿肥翻压最高,提高幅度为1.26%~26.33%;绿肥不论翻压还是留根茬;与化肥配施产量增加且土壤氨氧化古菌(AOA)、氨氧化细菌(AOB)数量显著增加,尤其是AOA在数量上远高于AOB;其中施肥70%化肥+毛苕子翻压还田处理的土壤氨氧化古菌(AOA)、氨氧化细菌(AOB)数量最高,增幅为54.84%~72.51%;小麦苗期土壤氨氧化古菌(AOA)、氨氧化细菌(AOB)数量含量最低,至抽穗期土壤氨氧化古菌(AOA)、氨氧化细菌(AOB)数量含量达到最高,成熟期又有所降低;绿肥不论全量翻压还是留根茬,与化肥配施土壤AOA、AOB数量均有增加,尤其是AOA在数量上远高于AOB,表明不同土壤微生物丰度受种植模式、施肥量影响很大,长期复种绿肥、减施化肥提高了土壤微生物丰度和多样性,明显改变了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

关键词: 复种绿肥;毛叶苕子;氨氧化细菌;氨氧化古菌;群落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多孢木霉HZ-31菌株胁迫下野燕麦内参基因的选择

草地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构建多孢木霉(Trichoderma polysporum)HZ-31菌株胁迫下野燕麦(Avena fatua L.)基因表达的RT-qPCR技术体系,筛选稳定内参基因,本研究利用GeNorm, NormFinder, BestKeeper和RefFinder 4个程序,对接种多孢木霉HZ-31菌株的野燕麦样本中8种候选内参基因(18S,28S,TUA,UBC,ACT,GAPDH,TBP和EF-1α)进行基于SYBR Green的RT-qPCR分析。结果表明TBP,18S和UBC是木霉侵染时野燕麦中表达最稳定的内参基因,TBP和TUA,TBP和GAPDH,18S和TBP,UBC和18S为最适宜两内参基因组合,可作为多孢木霉HZ-31菌株与野燕麦互作过程中功能基因表达分析的内参基因。

关键词: 野燕麦 内参基因 多孢木霉HZ-31菌株 表达稳定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海省34份蚕豆资源抗赤斑病性评价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蚕豆赤斑病是蚕豆生产上最重要的世界性病害之一,也是影响青海省蚕豆产量和品质最重要的病害。在多环境试验中,蚕豆资源抗赤斑病普遍存在基因型效应、环境效应及两者之间互作效应,科学评价资源的抗性与稳定性有助于全面了解资源特性。本研究自2015-2019年连续于4个地点采用大田自然发病的方法进行抗性鉴定,评价青海省34份蚕豆资源对蚕豆赤斑病的抗性,利用GGE双标图筛选出最佳基因型与测试环境。结果显示,‘VF4’、‘VF5’、‘VF6’3个资源对蚕豆赤斑病的抗性和抗病稳定性较其余31份资源都表现良好,可优先利用其对蚕豆赤斑病的抗性进行育种。以大有山和植保所试验地为代表的低海拔、中海拔生态区具有较好的区分力与代表性,以南门峡试验点为代表的高海拔生态区区分力较好,但代表性较差,可用来淘汰抗性较差且抗性不稳定的资源。

关键词: 蚕豆赤斑病 抗性鉴定 GGE双标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角血蜱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2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旨在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长角血蜱的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protein disulfide isomerase-2,PDI-2)的结构特点,并预测其B、T细胞抗原表位。利用ProtParam分析PDI-2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利用SignalP分析蛋白的信号肽,利用SOSUI分析蛋白可溶性,利用Bcepred分析蛋白表面可及性、柔韧性和亲(疏)水性,利用ProSacle分析蛋白亲水性区域,利用MotifScan分析蛋白翻译后修饰位点,利用SOPMA分析蛋白的二级结构,利用Phyre2预测蛋白质三级结构,利用IEDB、BepiPred、SYFPEITHI预测其T、B细胞抗原表位。结果显示,长角血蜱PDI-2的分子式为C2538H3966N654O795S17,理论等电点为4.85;PDI-2含有13个(scores≥1.9)高亲水性区域,11个(scores≥2.0)柔韧性区域,11个(scores≥1.9)表面可及性区域;该蛋白含有20个蛋白翻译后修饰位点;α-螺旋、β-折叠、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分别占42.69%、19.44%、5.01%和32.87%;最终预测PDI-2蛋白存在20个CTL优势表位和3个Th优势表位,可能的B细胞抗原表位有23个。本研究发现PDI-2蛋白含有丰富的抗原表位,为深入研究该蛋白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长角血蜱 PDI-2 蛋白特性 抗原表位 生物信息学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禾谷类作物茎秆特性与茎倒伏关系的研究

植物生理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倒伏是作物生产中重要限制因子之一,倒伏会使作物产量降低、品质变差。作物倒伏主要分为根倒伏和茎倒伏,禾谷类作物中茎倒伏研究报道居多。茎秆纵向生长调控株高,其与赤霉素、生长素等激素生物合成及其信号转导途经相关;横向生长同茎粗和壁厚等性状密切相关,主要涉及纤维素、木质素等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和代谢过程。抑制茎秆纵向生长促进横向生长,可使株高降低,茎秆变粗,茎秆抗折力提升,最终增强植株抗倒伏特性。本文对禾谷类作物茎秆特性与倒伏关系研究以及抗倒伏性状调控机理进行阐述,以期为作物抗倒伏品种选育及其机理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倒伏 茎倒伏 茎秆特性 分子机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度嗜盐菌ST77及其萃取物对马铃薯干腐病的防效及菌株鉴定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平板对峙法和牛津杯法测定菌株ST77及其3种有机溶剂(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物对马铃薯干腐病的抑菌活性;通过活体试验,测定菌株ST77发酵液及其3种有机溶剂萃取物对马铃薯干腐病的活体防效,并进行安全性评价;采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征鉴定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菌株ST77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中度嗜盐菌ST77及其萃取物对马铃薯干腐病病原真菌青9A-4-13、青9A-5-2和65B-2-6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抑菌圈直径最大为0.60 cm;中度嗜盐菌ST77发酵液及其萃取物能够完全抑制马铃薯活体上病原真菌65B-2-6的生长,坏果率为零,对其他病原真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中度嗜盐菌ST77正丁醇萃取物对马铃薯干腐病病原真菌的抑制活性较高;同时,ST77发酵液及其正丁醇萃取物对马铃薯储藏安全.经鉴定,菌株ST77为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

关键词: 中度嗜盐菌 萃取物 生物防治 马铃薯干腐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海省小麦种质资源抗条锈鉴定和抗病基因筛选

西南农业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本实验对95份青海省种质资源进行苗期、成株期抗条锈病鉴定和分子检测,筛选出其中的抗病基因,为小麦抗条锈病育种及抗源的合理布局提供依据。【方法】选取95份青海省小麦品种,利用对当前条锈菌流行小种CYR32、CYR33、CYR34进行苗期、成株期抗病性鉴定,同时利用已有的分子标记(Yr5、Yr9、Yr10、Yrl5、Yr17、Yr18和Yr26)进行分子检测,并结合系谱分析推测可能的抗条锈病基因。【结果】苗期抗病性鉴定:CYR32免疫材料为10份(11%),高抗性85份(89%);CYR33免疫材料44份(46%),高抗50份(53%),中抗1份(1%);小种CYR34免疫材料为3份(3%),抗病11份(12%),感病81份(85%)。在参试品种中有12份材料对CYR32、CYR33和CYR34同时表现抗病。成株期抗病性鉴定:2年抗性对比显示,12份小麦品种(13%)抗病性增强;8份(8%)材料仍保持抗性,但抗性在逐渐减弱;74份材料(78%)抗病性在减弱,从抗病逐渐演变为感病。分子检测结果表明,供试小麦品种中可能携带Yr系列基因的材料分别为Yr5(78%)、Yr9(17%)、Yr10(53%)、Yr15(76%)、Yr17(78%)、Yr18(73%)和Yr26(81%)。【结论】分子检测结果表明:Yr5、Yr15和Yr26基因在青海小麦种植中过于频繁使用,特别是Yr26被过度依赖,随着新毒性小种的发展尤其是CYR34出现,造成很多已有品种对条锈病降低或者丧失了抗病性。

关键词: 小麦 抗条锈病 抗病基因 分子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26份芜菁种质资源地上部表型的多样性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芜菁是十字花科芸薹属蔬菜作物,具有耐低温、耐贫瘠等优良特征,能够在海拔4 000 m的高原地区种植。为了明晰芜菁种质资源地上部表型的特征特性,本研究以126份芜菁种质资源为材料,分析了其地上部性状的多样性。结果显示芜菁叶片呈现出比较丰富的多样性,其中叶片长度分布范围为20.8~63.17 cm,叶宽分布在6.7~23.5 cm之间,叶片形状、裂片数量、叶片绒毛和叶柄形状均表现出丰富的表型性状。多样性分析显示叶柄宽的变异系数最大,达91.26%,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性状是叶片绒毛;相关性分析表明叶长与株高的相关性最高;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8个主成分因子的贡献率达73.255%;聚类分析结果将126份芜菁种质分为3大类,其中第一类包括1份资源,第二类包括21份资源,第三类包括104份资源;采用隶属函数对126份芜菁种质进行了资源分析,最终筛选出15份具有明显优势的种质,其中7份材料适于作为食用芜菁种植,8份种质材料适于作为冬储牧草的饲用材料,为后续研究、加工利用提供可选优质材料。本研究结果将为芜菁种质资源的利用和鉴定提供有效信息。

关键词: 芜菁(Brassica rapa var. rapa) 种质资源 性状 多样性分析 隶属函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春小麦品系'MY002894'和'YJ006793'成株期抗条锈病基因遗传分析

植物保护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春小麦品系‘MY002894’和‘YJ006793’对小麦条锈病具有成株期抗性。本研究分析了这2个品系成株期抗条锈病基因遗传规律,促进其有效利用。通过‘MY002894’与‘Taichung 29’(T29)抗-感杂交和‘MY002894’与‘YJ006793’抗-抗杂交构建F2∶3代分离群体,在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小麦条锈病自然病圃进行了两年的抗病表型鉴定。遗传分析结果显示,‘MY002894’与‘T29’ F2∶3杂交群体卡方测验符合7R∶9S的抗感分离比,表明‘MY002894’中含有2对独立作用的隐性成株期抗条锈病基因;‘MY002894’与‘YJ006793’F2∶3群体卡方测验符合55R∶9S的抗感分离比,表明‘MY002894’与‘YJ006793’杂交F2∶3杂交群体对条锈病的抗性由1对显性基因2对隐性基因独立控制。由于‘MY002894’中有2对独立作用的隐性成株期抗条锈病基因,推测‘YJ006793’中可能含有1对显性成株期抗条锈病基因。

关键词: 春小麦 条锈病 成株期 抗性遗传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