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椰子织蛾转录组分析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获取入侵性检疫害虫椰子织蛾的基因信息,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该害虫进行了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经拼接共获得了37 416条unigenes,平均长度为803 bp,N50为1 415 bp;通过BlastX比对,有19 154条unigenes (51.19%)成功在Nr中被注释。在Nr中成功注释的unigene,与黑脉金斑蝶同源性最高,达到68.45%;在GO注释中,共有14 131 (37.76%)条unigenes被成功注释到细胞组分、分子功能和生物过程3大类的54个分支;在COG数据库中,成功注释的8 606条unigenes被注释到26个分类;在KEGG中,共有6 171条(16.49%) unigenes被注释到5大类通路的260条途径上。基于构建的转录组数据库,鉴定得到3 248个微卫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薯病程相关蛋白1(PR1)基因及其启动子序列的克隆与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大薯Da PR1基因的表达模式及调控机理,本研究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从高抗炭疽病大薯材料Da94中获得1个病程相关蛋白1(pathogensis-related protein 1,PR1)基因,命名为Da PR1。测序显示该基因包含长度为501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ORF),预测编码166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基因编码的蛋白具有典型SCP-PR1-like保守结构域,Blast比对表明Da PR1蛋白与多种植物的PR1蛋白高度同源。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表明,Da PR1基因在高抗种质中受炭疽菌显著诱导,在侵染48 h时其相对表达量达到最大。通过巢式PCR扩增Da PR1上游转录调控序列的5'端,获得1 203 bp的Da PR1基因启动子,序列分析表明该区域除了含有基础的启动子元件CAAT-box和TATA-box外,还存在茉莉酸(JA)、赤霉素(GB)等激素响应元件及真菌诱导响应元件(W-box)。本研究通过克隆和分析Da PR1基因及其启动子序列,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的功能及其表达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大薯 病程相关蛋白1 启动子 基因克隆 生物信息学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辣木种质资源叶片营养元素含量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引进的32份辣木种质资源叶片的N、P、K、Ca等营养元素的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辣木叶片中N元素含量最高,其含量在3 600.53~5 093.73 mg/hg之间,其次是K元素含量,其含量在583.01~1 034.83 mg/hg之间。辣木种质资源成熟叶粉营养元素含量总体呈现N>K>P>Mg>Ca>Mn>Zn>Fe>Cu的趋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Fe元素含量与N元素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达0.526,此外,Fe元素含量与除了P元素之外的其他元素含量均显著相关,而P元素含量与其他任何元素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均不显著。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利用N元素含量的差异,32份辣木种质资源被分成来自于非洲的A类群和来自于亚洲国家或地区的B类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喷施噻苯隆(TDZ)对杧果果实产量、品质和采后贮藏特性的影响
《果树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弄清采前使用噻苯隆(Thidiazuron,TDZ)对‘贵妃’杧果产量、品质和采后贮藏特性等指标的影响,指导TDZ在‘贵妃’杧果生产上合理使用,避免其滥用造成果实果皮滞绿、品质严重下降等不利影响。【方法】用不同质量浓度(5、10和20 mg·L~(-1))的TDZ在盛花期后15、25和35 d各喷1次,共喷3次。【结果】采前喷施适宜质量浓度的TDZ增加了杧果的产量,促进果实膨大,增大果形指数,5和10 mg·L~(-1)TDZ处理单株产量分别增加了29.89%和33.56%,但20 mg·L~(-1)TDZ处理增产不明显;5、10和20 mg·L~(-1)TDZ处理无胚果单果质量分别增加56.78%、73.86%和110.56%;在生理成熟期,TDZ处理的果实颜色偏绿色;在完熟期,果实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较高,花色苷含量较低。TDZ处理延缓了采后果实的转色及果实硬度和原果胶含量的下降,抑制了可溶性果胶含量和可溶性固形物(TSS)含量的上升,果实的后熟软化推迟。TDZ处理的果实品质下降,果实的TSS含量降低,可滴定酸(TA)含量升高。另外TDZ处理可降低杧果采后病害(炭疽病和蒂腐病)的发病率,延长杧果采后贮藏时间。在完熟期果皮中未检测到TDZ残留。【结论】‘贵妃’杧果采前喷施TDZ的适宜质量浓度为5~10 mg·L~(-1),于盛花期后15、25和35 d各喷1次,共喷3次,果实适时采收,可以显著增加产量和单果质量,对果实品质影响较小,并能延长贮藏时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异质性光照生境下克隆整合对外来入侵植物薇甘菊生长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原产中、南美洲,1919年薇甘菊作为杂草在中国香港出现,目前已广泛侵入中国广东、海南、云南等省区,是世界上最有害的100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本文以海南重要外来入侵植物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为实验材料,通过温室盆栽实验,研究了克隆整合对异质性光照生境下薇甘菊克隆片段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异质性光照下,克隆整合显著提高了低光斑块分株的生物量,但同时降低了高光斑块分株的生物量,对克隆片段总体的生物量积累无显著影响,且这一结果不受资源输送方向的影响;克隆整合降低了异质性光照下克隆分株间根冠比的差异,加大了克隆分株间净光合速率的差异,且倾向于提高生长在高光斑块分株的比叶面积;克隆整合虽然并不能促进薇甘菊匍匐茎克隆片段在异质性光照生境下总体的生长,但可以促进低光斑块下分株的生长,因而,克隆整合可促进薇甘菊从开阔生境向低光生境(森林、杂草群落等)的入侵能力,因此,克隆整合特性是薇甘菊对异质性光照环境的重要适应对策之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蔗糖合酶家族基因鉴定及序列和进化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蔗糖合酶(SUS)是植物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糖基转移酶,而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是高等植物体内控制蔗糖合成的关键酶之一。对于SUS与SPS是否来自同一源头,其序列是否存在同源区域,以及其进化路径等,尚未见相关报道。本研究针对这两个酶的基因序列,鉴定得到其保守结构域,在此基础上对相关基因进行了全面鉴定,从而构建了其进化树。从序列上看,这两种酶(SUS,SPS)具有一定的同源性。通过结构域鉴定,SPS1基因的蛋白序列中鉴定得到3个结构域,而从SUS1中鉴定得到2个结构域;由以上结果可知,SUS和SPS属于同一基因家族。通过进化树构建,SUS、SPS家族的基因聚成了两个显著独立枝。因此,SUS、SPS分别属于一个独立的亚家族。本研究为植物糖代谢相关研究提供了基因靶标,为蔗糖代谢和转运相关基因进化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施肥模式对辣椒—冬瓜轮作菜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获得维持菜地土壤肥力的高效施肥模式,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模式对辣椒—冬瓜轮作菜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试验设置不施肥(CK)、单施化肥(T_1)、单施有机肥(T_2)、施化肥+秸秆还田(T_3)、施化肥+有机肥(T_4)、施75%化肥+有机肥(T_5)、施50%化肥+有机肥(T_6)7个处理。结果表明,与CK和T_1相比,化肥有机肥配施和单施有机肥均能提高土壤脲酶、硝酸还原酶、过氧化氢酶和酸性转化酶的活性。其中T_4、T_5的土壤脲酶和T_2、T_4、T_5、T_6的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显著高于CK(P<0.05);T_2的土壤硝酸还原酶,T_3、T_5的土壤酸性转化酶活性均极显著高于CK(P<0.01);而T_1的土壤脲酶、硝酸还原酶、酸性转化酶活性显著低于CK。T_2、T_3、T_4、T_5、T_6的土壤脲酶、硝酸还原酶、酸性转化酶活性和T_5的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显著高于T_1处理;T_2、T_4的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低于CK、T_1处理。综合5种不同土壤酶的活性来看,T_5提高土壤酶活性的效果最好,是维持菜地土壤肥力的一种高效施肥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薯IbGL3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广西植物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紫色甘薯富含花青素,具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花青素的生物合成受到结构基因和调节基因的控制。bHLH(basic helix-loop-helix protein)转录因子能够调节多个花青素结构基因的表达,在花青素生物合成途径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但目前在甘薯中还没有关于bHLH调控花青素生物合成的相关报道。为进一步了解IbGL3基因在甘薯花青素生物合成的功能和作用机理,该研究根据甘薯转录组数据,利用RTPCR技术在甘薯中克隆了一个2 120 bp的bHLH基因IbGL3,该基因包含一个1 878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625个氨基酸,蛋白质分子量69.08 kD,理论等电点(pI) 5.20。IbGL3蛋白和其他植物中类黄酮合成相关的bHLH蛋白具有较高的同源性,都包含保守的MIR区、bHLH结构域和ACT类似结构域。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IbGL3与其他植物类黄酮相关bHLH蛋白聚为一类,属于Ⅲf亚类成员。表达结果显示,IbGL3基因在紫色甘薯中的表达量最高,在浅紫色甘薯中的表达量次之,在白色甘薯中表达量最低,与花青素积累正相关,因此推测其在甘薯花青素生物合成途径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