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从世界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律探讨中国“三化同步”的标准及发展路径
《农业现代化研究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发展是中国"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本文采用1961-2009年世界206个国家的相关数据,运用计量模型分析经济发展与"三化"发展之间的关系,确定了"三化同步"的具体标准。研究结果显示,在同等GDP水平下,中国工业化程度高于发达国家,城镇化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农业投入水平低,土地和劳动生产率较低。中国要实现"三化同步",必须优化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城镇化进程,走资源节约型城镇化道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不同栽培区域和年份的红皮砂梨果皮着色特性
《西北植物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研究以红皮砂梨品种‘八月红’和‘红香酥’为试材,比较了不同栽培地区和年份的红皮砂梨着色规律、花色素苷组分及含量,以及相关代谢酶的变化。结果显示:(1)‘八月红’和‘红香酥’果皮花色素苷含量变化规律由其品种特性决定,同一品种的果皮花色素苷绝对含量受不同栽培区域和年份的影响,其组成和含量变化趋势不受影响;但不同品种的花色素苷含量变化以及着色规律有所不同。(2)红色砂梨果皮着色主要与矢车菊-3-半乳糖苷含量变化一致,且随着梨果实的发育和着色加深,果实中UDP-葡萄糖:类黄酮-3-O葡萄糖苷转移酶(UFGT)、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DFR)活性呈上升趋势,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随着果实发育而下降。(3)相关性分析表明,两品种梨果实花色苷含量与其UFGT、DFR活性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PAL活性相关性不一致。研究表明,梨果皮中的UFGT、DFR是影响红皮砂梨着色的重要酶。
多湿寡照气候对油桃果实品质形成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 2013 CSCD
摘要:【目的】探明广西北部地区高湿度、寡日照气候条件下,影响油桃果实中后期生长发育和品质形成的主要气象因子。【方法】以晚熟油桃中油7号为试材,于盛花后41d(5月8日)至成熟(7月7日)期这段时间内,每10d采集一次果实样品,进行理化分析。【结果】在盛花后61d内果实质量、果实纵径、横径增长开始加速,横向增长幅度大于纵向生长;可溶性总糖含量及糖酸比下降,蔗糖含量逐渐增加,总酸含量呈先升后降趋势,在果实成熟后含量最小。【结论】降雨量、日照时数的多寡对果实大小的影响不大,但对蔗糖、可溶性总糖、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有较大的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葡萄籽油防治桃子采后褐腐病的研究
《河南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桃采后褐腐病的新型非化学农药防治手段,研究了不同用量葡萄籽油处理(体积分数分别为0.5%、0.1%、0.05%、0.01%)对桃采后褐腐病的抑制效果。将褐腐病菌(Monilinia fruc-ticola)(终浓度:5×104 cfu/mL)和不同体积分数的葡萄籽油于PDB培养基中25℃下共培养24~96h,然后调查病原菌孢子萌发及芽管伸长情况。结果表明,当葡萄籽油体积分数≥0.05%时,其对病原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为100%。以打孔法人为模拟接种褐腐病菌(浓度:5×104 cfu/mL)至桃子上,随后接种不同体积分数的葡萄籽油,25℃下贮藏6d后调查褐腐病斑大小。结果表明,当葡萄籽油体积分数≥0.05%时,其在桃子体内对褐腐病斑的抑制率在50%以上,而且0.1%和0.5%的葡萄籽油用量对褐腐斑的抑制效果相当;当体积分数为0.01%时,葡萄籽油对病菌孢子萌发及桃褐腐斑的抑制效果大大降低。因此,将0.1%定为葡萄籽油抑制桃褐腐病菌的最佳用量。自然条件下,在1℃冷藏21d后,经0.1%葡萄籽油处理过的桃子发病率为20.0%,化学药剂戊唑醇处理过的桃子发病率为18.7%,而空白对照组发病率为45.5%,表明0.1%葡萄籽油的防治效果(56.0%)接近化学药剂防治效果(58.9%)。同时,对葡萄籽油处理过的果实进行了果实品质参数测定,包括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维生素C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葡萄籽油处理过的果实品质没有发生显著变化。说明葡萄籽油在防治桃采后褐腐病方面具有代替化学农药的潜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杨树春夏季树干液流与耗水变化规律
《水土保持研究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北京市大兴区榆伐镇大兴林场沙地杨树人工林107欧美杨(Populus×euramericanacv."74/76")为研究对象,采用热扩散式探针(TDP)结合HOBO自动气象站,于2011年3—7月对杨树树干液流及林地环境因子进行连续观测。结果表明:杨树春夏季边材液流的日变化均呈单峰曲线,夏季液流每天启动的时间早于春季3h左右,达到峰值的时间晚于春季1h左右,迅速下降的时间晚于春季2h左右,峰值和日平均液流速率小于春季;3—7月的月平均液流通量介于5.31~51.31cm3/h;平均液流通量夏季(47.92cm3/h)>春季(35.72cm3/h);日耗水量随胸径的增大而增加,与树干胸径和边材面积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956和0.984。杨树边材液流速率和液流通量的季节变化说明杨树夏季蒸腾量大,是水分管理的关键时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条码-RFID关联的蔬菜流通过程追溯精确度提高方法
《中国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解决不同包装单元的聚合与拆分导致的流通过程追溯精确度不高的问题,为实现蔬菜全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条码和无线射频识别(RFID)分别对不同包装单元进行标识,开发便携式流通信息采集系统和升级蔬菜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结果】实现了RFID TID与小包装产品追溯号之间的关联及流通过程信息采集,从而提高流通过程追溯精度;将本方案应用于山东省某蔬菜生产企业中,通过应用测试结果表明,本方案的关键环节之一条码读取率在距离为20 cm以内,其读取率高于95%;另一关键环节关联正确率达到100%。【结论】该方法可进行实际应用以实现到单品或单批次到流通过程的追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软枣猕猴桃总酚的可见-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无损检测
《食品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可见-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在570~1848nm光谱区域内,建立了软枣猕猴桃总酚定量数学模型。实验将贮藏分三个阶段(采收阶段,贮藏12d,贮藏24d)进行,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建模方法得到软枣猕猴桃总酚定标模型。结果表明,应用偏最小二乘回归算法、一阶导数处理和反相多元离散校正处理所建软枣猕猴桃总酚定标模型的预测性能较好。定标集样本的交互验证相关系数(RCV)为0.8939,交互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CV)为11.6734mg/100g;预测集样本的相关系数(RP)为0.8627,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为16.7690mg/100g。研究表明:可见/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对软枣猕猴桃总酚的快速无损检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模型精度有待提高。
关键词: 可见-近红外漫反射光谱 软枣猕猴桃 总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观赏草丽色画眉种子萌发特性研究
《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丽色画眉(Eragrostis spectabilis)在中国作为一种观赏草引种栽培,但有研究报道丽色画眉具有潜在的杂草入侵风险。通常成功的外来杂草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而丽色画眉种子的萌发特性如何,目前尚无人研究。本文通过培养皿和盆栽实验研究温度、光照、水分、土层深度对丽色画眉种子萌发的影响。以发芽率和发芽指数为评价指标的结果显示,丽色画眉种子最适萌发温度为35℃。应用种子萌发温度模型得出种子萌发温度范围为17.7~43.2℃,其中最适萌发温度为39.2℃。光照有利于种子萌发,与连续黑暗相比连续光照显著提高种子发芽率。PEG6000模拟的水分胁迫对丽色画眉种子的萌发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水势降低到-0.8Mpa时,种子已经不能完成萌发。0.5cm是种子萌发的理想深度,0~1cm的土层适宜色画眉种子的萌发,发芽率不低于60%,在土层1~4cm范围内,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其萌发率显著降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北京山区沟域生态承载力评价——以房山区蒲洼沟域为例
《广东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北京山区沟域生态承载力内涵的基础上,从实现沟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及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角度,在生态弹性指数、资源环境承载指数、资源环境压力度等方面构建了北京山区沟域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综合评价法构建了评价模型。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蒲洼沟域生态弹性指数得分为72.8,属较稳定水平;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得分为47,属中等水平;资源环境承压度得分为86.5,处于高压水平;生态承载力得分为65.1,属2级水平。同时依据评价结果,提出了推动蒲洼沟域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北京水源保护地土壤重金属空间变异及污染特征
《土壤通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传统统计,并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与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初步研究了密云水库一级保护区0~20 cm、20~40 cm、40~60 cm耕层和亚耕层土壤Cu、As、Pb、Ni、Cd、Hg、Zn等重金属的空间分布规律、垂直空间分布规律及其污染特征,结果表明:各层土壤重金属含量空间变异程度均为中等,它们具有一定的空间自相关格局,其含量虽然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但还没有达到破坏其原有空间格局的程度;采用Kriging最优内插法得到了一级保护区内土壤养分含量的空间分布图,表明:研究区土壤不同层次上除Ni外,Hg、Cd、Cu、Zn、As、Pb具有相似的空间变异特征,表现为北高而东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Hg、Cd、As三种重金属分别在白河流域及其支流不同土壤层次上的空间集中分布更为明显,这与白河流域矿产活动频繁及水土流失有关,而与干鲜果园、菜地、大田、消落地等不同的农地利用类型无关;根据地累积指数法评价表明,密云水库一级保护区内Pb、As、Hg、Cd、Cu、Zn等重金属尚未造成污染,而Cd已造成中度污染到强污染,而且Cd在亚表层出现了富集现象,应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加强管理和执法力度,防止盗采现象发生,做好一级保护区上游矿区环境的监测,及时进行尾矿修复治理工作。
关键词: 密云水源保护区 土壤重金属 空间变异 地统计学 GIS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