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基因型大豆糖分积累规律的研究(I)-可溶性总糖含量积累规律的研究
《作物杂志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豆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是糖类,本文选用6个不同基因型的大豆品种,运用框栽的方法,研究了大豆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营养器官的可溶性总糖的最大含量值出现在结荚期,荚果中的可溶性总糖表现出持续降低的变化规律.在大豆生育过程中,叶柄是各器官中糖类代谢比较旺盛的部位,可溶性总糖含量为叶柄>叶片>根>茎,秣食豆总糖含量最高;小金黄、丰收10和绥农14叶柄和根中总糖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971、0.905、0.932),龙选1号、不结瘤大豆和秣食豆的叶柄和根中的总糖含量达到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874、0.850、0.657).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温胁迫转CBF3基因烟草生理生化响应
《作物杂志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低温胁迫对转基因烟草的影响,进行了转CBF3基因烟草幼苗及对照(未转基因烟草)在15℃和4℃低温胁迫8h试验,结果表明: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增加,在4℃低温下比15℃下的增加幅度大,转基因烟草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MDA含量以及POD、SOD活性与对照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说明转基因烟草幼苗获得了一定的抗寒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微肥对不同筋型春小麦产量的影响
《湖北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强筋小麦克05-917、中筋小麦克02-1331、克03-1223、克03-798、克旱20号、新克旱9号和弱筋小麦克丰9号,在正常栽培措施下,研究孕穗期、花期喷施微量元素肥料对其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类型春小麦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均有增加,分别平均增加9.1%、3.7%和6.6%。但不同筋型春小麦产量因素变化不同:穗粒数增加量弱筋>中筋>强筋;千粒重增加量强筋>中筋>弱筋,其中中筋品种克03-798千粒重增加量与强筋品种接近。产量增加量弱筋>中筋>强筋。所以微量元素对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GPX5,FUT1和PRLR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及遗传效应分析
《畜牧与兽医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分析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5基因(Glutathion Peroxidase 5,GPX5),岩藻糖转移酶1基因(α1-Fucosytransferase,FUT1)和催乳素受体基因(Prolactin receptor,PRLR)在野猪与大白猪杂交的F1代群体中的遗传多态性及遗传效应。采用PCR-RFLP方法检测了GPX5,FUT1和PRLR基因的多态性,分析其对初生重(LiB)和30日龄体重(Li30)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除了PRLR基因外,其余2个基因的基因频率与大白猪已有研究结果基本一致;PRLR基因的AA型个体在Li30上比AB和BB型个体可显著增重1.42~1.47 kg(P<0.05);GPX5和FUT1基因对这2个性状的效应均不显著。结果提示,野猪血统的引入没有显著改变现有猪群的遗传基础,PRLR基因可在生产中考虑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通过暂时免疫抑制研究跨膜蛋白C末端缺失对EIAV疫苗株EIAV_(FDDV12)体内复制的影响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马传染性贫血病毒(EIAV)减毒疫苗是世界首例慢病毒疫苗,但其作用机理尚不明了。我们的前期研究发现EIAV疫苗株EIAVFDDV12编码跨膜蛋白gp45的基因在马体内发生高频率G2230A点突变形成终止子,使该蛋白C末端出现154个氨基酸的截短。为了探讨该截短蛋白对EIAV疫苗株生物学特性的作用,本研究以EIAV弱毒疫苗株感染性克隆基础上,构建了gp45截短型感染性克隆,脂质体转染细胞,增殖传代,获得病毒株EIAVFDDVTM-36,接种到马体内。在接种后167 d内未观察到临床症状,连续注射10 d地塞米松以暂时抑制免疫系统,并用迟发性超敏反应和淋巴细胞增殖实验评价免疫抑制效果。结果显示,截短型跨膜蛋白疫苗株EIAVFDDVTM-36接种组免疫抑制前后病毒载量和中和抗体效价差异不显著,而完整型跨膜蛋白疫苗株感染性克隆EIAVFDDVTM-45接种组4匹马中3匹免疫抑制后病毒载量显著上升,同时组内中和抗体效价明显提高。以上结果表明,马体特异性免疫压力对EIAVFDDVTM-36复制无影响,而对亲本株EIAVFDDVTM-45复制有抑制,显示跨膜蛋白截短型EIAV作为疫苗更为安全。但免疫抑制造成的gp45跨膜蛋白未截短型疫苗株感染性克隆体内病毒载量升高,可以促使机体产生更高的中和抗体效价,提示该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一定程度内呈负相关(相互制约)。因此,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平衡是慢病毒减毒疫苗研发需注意的重要因素。
生物型水稻专用肥在黑土上的应用效果
《中国农学通报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黑土作为供试土壤,采用盆栽的方法,对生物型水稻专用肥应用效果进行初步研究,为完善在黑土上水稻专用肥配方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生物型肥料有效的促进水稻在整个生育期内对钾的吸收,提高水稻植株的生物量,抽穗期生物型水稻专用肥处理的水稻植株干重比等养分化肥处理高4.3%~8.1%。生育后期生物型肥料处理的土壤中速效养分含量仍高于等养分化肥处理,表现出良好的长效机制。减少化肥用量的生物型肥处理与常规施肥相比,氮、磷、钾的利用率分别提高11.8%、18.9%和26.6%。生物型I处理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水稻品质好于其他处理,但未达到显著水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4个单基因系对黑龙江省优势菌群的抗性及联合抗病性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为明确24个抗稻瘟病基因在黑龙江省的抗性水平及其利用价值,采用苗期喷雾的方法,将2006年黑龙江省优势菌株和强致病力菌株接种于以丽江新团黑谷为轮回亲本培育而成的含有24个抗瘟单基因系上。结果表明:水稻抗瘟基因Pi-9(t)对优势和强致病力菌株抗性最强,抗谱分别为100%和100%;对2个抗瘟基因的联合抗病性分析表明,基因两两搭配后的联合抗病系数最高、联合致病系数最低的组合是Pi-9(t)*Pi-z5,分别为0.78和0.00。分析得出,黑龙江省稻瘟病菌致病力较强,大部分抗瘟基因都已失去抗性,急需引进新的抗瘟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城市污泥及其堆肥对土壤重金属积累的影响
《土壤通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与对照相比,在城市污泥及其堆肥的作用下,土壤耕层的重金属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耕层土壤在试验0的处理(3)、(4),即施城市污泥30 t hm-2和60 t hm-2和试验1的处理(4)即施污泥堆肥60 t hm-2的情况下,根据污染等级,土壤处于重度污染等级,其他处理的土壤耕层处于中等污染等级。在作用后效方面,两个试验中,对于土壤中全量和可吸收态的重金属元素得到下面递减排列:Cd>Zn>Cu>Ni>Pb。比较试验各处理的Zc和土壤污染等级,试验0和试验1的处理4使土壤产生重度污染,其他处理导致试验土壤产生中度污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