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718条记录
覆盖遮荫对乌龙茶产量、品质的影响

茶叶科学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夏暑季乌龙茶园覆盖遮荫的生态生理生化效应及其对茶树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遮荫后,1)树冠层的白昼平均温度、日极端最高温度、温度日较差和相对湿度日较差显著下降,白昼平均相对湿度和日极端最低相对湿度显著增加。2)夏、暑梢1芽3叶含水率分别增加了4.57%~6.47%和2.24%~2.78%。3)夏、暑梢叶绿素总量及其a、b含量分别提高了41.70%~48.92%和52.38%~91.06%、38.96%~47.25%和 50.94%~72.52%、43.83%~54.58%和67.98%~155.81%;叶绿素a、b比值下降了0.1042~0.1868和1.10~3.54。4)叶片及其表皮层、角质层、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厚度变薄,叶面积增大,栅/海比值变小。5)茶多酚、粗纤维和咖啡碱的含量明显降低,氨基酸含量明显提高,儿茶素品质组份得以优化。6)适度遮荫,可以提高夏暑茶的产量和品质。

关键词: 覆盖遮荫 乌龙茶 生态 产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应用RT-PCR技术检测番鸭呼肠孤病毒

中国兽医学报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参考 Gen Bank中番鸭呼肠孤病毒 (m uscovy duck reovirus,MDRV ) S1基因序列 ,用计算机设计并合成了 1对引物 HP11、HP12 ,以此引物用 RT- PCR对番鸭呼肠孤病毒 S1基因进行了特异性扩增。结果表明 :引物 HP11、HP12能从所有供试的 4株分离毒 MDRV- MW9710、MW980 6、MW980 9、MW9810扩增出 30 0 bp S1基因 c DNA片段 ,而不能从禽呼肠孤病毒 (ARV) S1133株和番鸭胚成纤维 (MDEF)细胞培养物中扩增出任何片段 ;该 RT- PCR的检测灵敏度为 1pg的病毒核酸 ,特异性强 ,重复性好 ,对含毒细胞培养液和尿囊液只需用氯仿进行简单处理 ,即能检测出 MDRV核酸。因此认为 ,该 RT- PCR可以用于番鸭呼肠孤病毒的快速检测

关键词: RT-PCR 检测 番鸭呼肠孤病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番茄青枯雷尔氏菌的强致病力与无致病力菌株生长竞争关系的研究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单独和混合培养条件下,研究了番茄青枯雷尔氏菌的强致病力(RV)与无致病力菌株(RA)的生长能力的差异.单独培养时,24h前无致病力菌株的菌体生长量超过强致病力菌株,24h后强致病力菌株菌体生长量超过无致病力菌株,12h时无致病力菌株的生长速率是强致病力菌株的5.6倍,60h时无致病力菌株的菌量仅为强致病力菌株的0.37倍.混合培养时,混合比例RV RA<1时,两种菌株都呈正增长,但后者比前者增长快,当混合比例RV RA≤1时,强致病力菌呈负增长(-119.57%~-33.57%),无致病力菌呈正增长(84.50%~285.50%).随着RV RA值升高,增长率呈升高的趋势.上述结论表明:无致病菌株在一定的时间内具有高于强致病力菌的生长能力,当与强致病力菌混合时,能较快成为优势种群,这可能是人工大量施用无致病力菌株时,能有效地保护番茄植株在生长初期免受青枯病的危害,在短期内起到一定的防治效果的原因所在.但随着时间的延长,强致病力菌株又重新成为优势种群,这可能是导致无致病力菌防效下降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 青枯雷尔氏菌 强致病力 无致病力 生长竞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乌龙茶种质资源种群遗传多样性AFLP评价

茶叶科学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银染法 AFLP 分子标记技术用 5 对引物组合对来自福建武夷山市、安溪县、台湾省和广东潮安县 45份乌龙茶品种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5 对引物扩增出 208 条多态性条带,多态性为 92.03%;最大遗传距离为 0.481,最小遗传距离为 0.124,种质资源间遗传多样性估值较高,达 0.311。按照地理分布分组分析表明,种群内遗传多样性以武夷山最高,其次为安溪乌龙茶种质资源,以台湾的乌龙茶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最小;种群间遗传相似性,以武夷山与安溪种群间最高,达 0.9505,以台湾和潮安县类型间的相似性最低,相似性系数为 0.77。构建的种间和种群间进化树表明,可将 45 份乌龙茶品种划分为二大类型,福建类型和广东潮安类型。结合种群间相似系数,提出乌龙茶种质资源与其加工工艺的演化路径是一致的,也是由武夷山向安溪再向台湾传播。

关键词: 茶树 乌龙茶种质资源 遗传多样性 AFLP分子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再生稻头季不同施氮水平的双季氮素吸收及产量效应研究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4 CSCD

摘要:对再生稻头季不同施N水平的双季N素吸收及产量效应研究结果表明 ,双季稻株吸N量与头季稻施N量呈抛物线形相关 ,以头季稻穗发育阶段吸N速率最高 ,头季稻分蘖末期、结实期和头季稻收割~再生季稻齐穗期次之。稻株总吸N量中土壤N吸收量所占比率随施N水平的提高而降低 ,化肥N吸收量则与施N量呈抛物线形关系 ,结实期营养器官转移N是籽粒N素积累的主要来源。双季稻株干物质积累量与头季稻施N量也呈抛物线形相关 ,超过施N限额后净同化率显著降低 ,群体生长率下降 ,干物质净积累量减少。稻谷产量与干物质总积累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尤其与水稻生长中后期干物质净积累量极密切相关 ,再生季稻产量与头季稻中后期干物质净积累量极密切相关。头季稻施N 2 2 5~ 30 0kg hm2 并加施适量芽肥处理 ,头季稻和再生季稻中后期干物质净积累量及稻谷产量均最高 ,头季稻产量达 1 0 91 3~ 1 1 30 0万kg hm2 ,再生季稻产量达 75 6 5~ 7878kg hm2 。

关键词: 再生稻 施N量 吸N速率 干物质量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雏半番鸭呼肠孤病毒的致病性

中国兽医学报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鸭体、禽胚和细胞 3个方面探讨了雏半番鸭呼肠孤病毒 FZ2 株的致病性。经试验表明 ,在实验室条件下 ,该株病毒可导致雏番鸭、雏半番鸭发病、死亡 ,对雏番鸭的致死率为 14 .3%~ 4 1.7% ,对雏半番鸭的致死率高达 38.5 % ,且死亡鸭表现出与自然感染呼肠孤病毒病死的雏番鸭、雏半番鸭相同的病变 ;人工感染幸存鸭大多生长发育明显受阻。该株病毒经尿囊腔途径接种 ,对番鸭胚、半番鸭胚、北京鸭胚、SPF鸡胚的致死率分别为 10 0 %、96 %、2 8%和 0 ,致死鸭胚的肝脏、脾脏表面见白色坏死点。经蛋传试验表明 ,该株病毒有可能经胚蛋垂直传染。以该株病毒在番鸭胚成纤维细胞 (MDEF)上连续传接 10代 ,结果细胞病变 (CPE)仍不明显 ,表明其不易适应 MDEF。由此可见 ,该株雏半番鸭源呼肠孤病毒具有较强的致病力

关键词: 雏半番鸭呼肠孤病毒 致病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泽泻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

植物生理学通讯 2004 北大核心 CSC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天丰素、赤霉素A_4调节福桔生长研究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0.01%天丰素乳油和15%赤霉素A4可溶性液剂对福桔产量和品质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0.01%天丰素乳油和15%赤霉素A4可溶性液剂对福桔座果率、果形指数、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维生素C含量无明显的影响作用,但对成果率、单果重、总糖含量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0.01%天丰素乳油和15%赤霉素A4可溶性液剂不同浓度处理均可不同程度提高福桔成果率,其中天丰素乳油0.04mg/L、赤霉素A430mg/L和40mg/L提高成果率效果最为显著,成果率分别高达10.51%、11.29%和18.20%,而对照成果率仅为4.67%。0.01%天丰素乳油0.04mg/L、15%赤霉素30mg/L和40mg/L处理后福桔单果重分别比对照提高了5g、7.7g、10g,增产效果较为明显。0.01%天丰素乳油和15%赤霉素A4可溶性液剂各浓度处理后福桔平均总糖含量均高于空白对照,其中15%赤霉素A430mg/L和40mg/L处理后,福桔平均总糖含量分别达8.976%、9.043%,而空白对照的平均总糖含量仅为8.084%。

关键词: 福桔 天丰素 赤霉素A4 生长调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简并PCR扩增小瓜虫抑动抗原基因的ORF

中国水产科学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抑动蛋白是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multifiliis)体表纤毛的主要构成部分,也是宿主免疫系统发挥抗虫免疫时的主要识别抗原。根据已经报道的3种抑动蛋白N端及C端保守的多肽片断,设计了一对简并引物P6/P7,以小瓜虫分离株IchFJ9的基因组为模板,成功扩增了抑动蛋白编码区(ORF)的全长基因序列。扩增的iagFJ9基因全长1398bp,编码466个氨基酸,包含18个非标准密码子TAA(Glu,Q)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包含6个以CPXGT为起始的串联重复单位,具有抑动蛋白的特征性结构。同源比较分析显示,扩增的iagFJ9基因与已知的小瓜虫抑动蛋白基因IAG52A基因具有88%同源率。证实了iagFJ9是一个新发现的抑动蛋白基因,用简并PCR技术去发现小瓜虫抑动蛋白基因家族新基因是可行的。

关键词: 小瓜虫 抑动蛋白 抗原 简并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百合顶芽离体诱导小鳞茎及开花球培育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亚洲百合顶芽为外植体,进行了离体诱导小鳞茎及小鳞茎培育开花球研究。结果表明:在BA 1- 2 mg/L+NAA 0.1-0.2 mg/L+MS培养基上,顶芽培养产生丛芽的诱导率高达100%。丛芽在MS+BA 0.5 mg/L+NAA 0.05-0.1 mg/L培养基上不断增殖,并逐渐发育成无根苗,增殖系数为6。激素、蔗糖、光照强 度及低温处理等因素影响小鳞茎诱导,丛芽在MS+IBA 0.5 mg/L+质量分数为4%蔗糖培养基上,光照强度 1.5 klx时,诱导形成小鳞茎效果较好,诱导率100%,平均每株诱导小鳞茎1.5个,小鳞茎直径0.96 cm。小鳞 茎经5℃低温处理2周后,在BA 0.1 mg/L+NAA 0.5 mg/L+MS培养基中诱导出小鳞茎,诱导率82.5%,每块鳞 茎片诱导4.2个小鳞茎,直径0.29 cm。直径0.8 cm以上试管鳞茎,经过5-8℃低温处理4周后,在福建省南 平海拔800 m处栽培8个月,收获的种球中45.8%达到开花球标准。试管鳞茎开花性状稳定。

关键词: 亚洲百合 顶芽 离体培养 试管小鳞茎 开花球培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