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0820条记录
绣球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华北农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建立适合绣球的SSR-PCR反应体系,采用正交设计L25(56)对影响SSR-PCR反应体系的5个主要因素(Mg2+、d NTPs、引物、DNA模板和Taq聚合酶)在5个水平上进行优化,筛选出每个因素的最佳水平,建立适合绣球的SSR-PCR反应体系。结果表明,20μL的SSR-PCR反应体系中,DNA模板用量为60 ng,Mg2+浓度为1.5 mmol/L,d NTPs浓度为0.3 mmol/L,引物浓度为0.4μmol/L,Taq聚合酶用量为0.8 U。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5 min;94℃变性1 min,最佳温度退火40 s,72℃1 min,33个循环;72℃延伸10 min,4℃保存。选用10个绣球品种对建立的SSR-PCR反应体系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体系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通用性。建立和优化的绣球SSR-PCR反应体系,为应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开展绣球属植物遗传育种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关键词: 绣球 SSR-PCR 正交设计 反应体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1株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基因遗传分析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本文旨在了解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NA)基因的遗传特点和变异情况。[方法]选择2008—2013年从江苏、安徽和浙江省家禽中分离的11株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用RT-PCR方法对NA基因片段进行扩增、克隆和序列测定,并对其核苷酸序列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同源性及遗传进化分析。[结果]11株毒株的NA基因核苷酸和推导的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86.2%~99.5%和86.9%~99.1%,均属于欧亚分支。其中9株鸡源毒株属于Y280-like亚系,在NA蛋白颈部63~65位点缺失了3个氨基酸;2株鸭源毒株属于G1-like亚系,在颈部39~40位点缺失了2个氨基酸。11株分离株除了69、146、200、234位点处潜在的N-糖基化位点比较保守以外,其余的糖基化位点都出现了变异情况。红细胞结合位点(HB)在431~433位点区域比较保守,但在366~373和399~404位点区域的氨基酸发生了明显的变异。抗原决定簇中部分氨基酸序列变异也较为活跃,推测与使用疫苗后的抗体选择有关。NA蛋白酶活性位点处的氨基酸非常保守,没有发生与抗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相关的氨基酸突变。[结论]江苏、安徽、浙江等省养殖鸡群中的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仍以Y280-like分支较为常见,鸭群中出现G1-like分支应引起人们的注意。NA基因存在一定的变异,应加强对该类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监测。

关键词: 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 神经氨酸酶基因 遗传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甜高粱青贮品质及对山羊饲喂效果的研究

草地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旨在研究甜高粱(Sorghum bicolor(Linn.)Moench)青贮品质及其对山羊生产性能的影响。供试6个甜高梁品种青贮品质特性测定显示:甜高梁青贮发酵品质均良好,但品种间青贮营养品质存在较大差异。以甜高梁青贮+400g精料、甜高梁青贮+200g精料及玉米(Zea mays L)青贮+400g精料(对照)3种日粮方式进行山羊饲喂试验,结果表明:饲喂甜高粱青贮+400g精料组的山羊采食量、增重效果显著高于甜高粱青贮+200g精料组和玉米青贮+400g精料组。

关键词: 甜高梁 青贮 山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坦布苏病毒对小鼠的神经致病力

江苏农业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价坦布苏病毒(TMUV)对哺乳动物和人类健康的潜在危害,测定TMUV的增殖能力、神经毒力和神经侵袭力,并对小鼠脑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和炎性细胞因子测定,研究TMUV对小鼠的神经致病力。结果显示,TMUV可以在小鼠的脑内进行有效的复制;3日龄和3周龄的小鼠经脑内注射TMUV后,可以导致小鼠的发病和死亡,其半致死剂量分别为1×10~(0.5)ELD_(50)和1×10~(2.5)ELD_(50);3周龄的小鼠经腹腔注射TMUV后,同样可以引起小鼠的死亡,并且可以在脑内检测到病毒;此外,TMUV还在小鼠脑内引起了神经原的变性、炎性细胞的侵润和过度的炎性细胞因子应答。以上结果说明,TMUV可以在小鼠脑内进行有效复制并导致强烈的炎性应答,对小鼠具有较强的神经毒力和侵袭力。因此应该加强TMUV的流行病学监测和防控,防止该病毒的跨种间传播。

关键词: 坦布苏病毒 小鼠 神经致病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秸秆还田方式对水稻田杂草化学防治效果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小麦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及其与化学除草剂相互作用对水稻田杂草控制和水稻产量的影响,探讨化学除草剂减量使用的可行性。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小麦秸秆全量覆盖还田、全量浅旋还田、全量深埋还田、秸秆不还田4种方式下不同剂量69%苄嘧磺隆·苯噻酰草胺WG(0、207、414、621、828 g/hm2)对水稻田主要杂草控制效果和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秸秆还田对水稻田千金子、稗草、鸭舌草、水苋菜、异型莎草等杂草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且全量覆盖还田和全量浅旋还田效果明显优于全量深埋还田效果。同时小麦秸秆还田显著促进了较低剂量苄嘧磺隆·苯噻酰草胺WG(207 g/hm2)对鸭舌草、千金子控制效果,药后45 d全量覆盖还田、全量浅旋还田结合207 g/hm269%苄嘧磺隆·苯噻酰草胺WG对杂草总体控制效果在95%以上,优于414 g/hm2单独使用效果,而与推荐剂量(621 g/hm2)单独使用效果没有显著差异。秸秆还田可有效促进水稻生长和分蘖,增加水稻产量,秸秆还田与化学除草剂协同作用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更为明显。虽然秸秆覆盖还田条件下不同剂量除草剂对水稻有效分蘖数和产量没有显著差异,但是1/3推荐剂量69%苄嘧磺隆·苯噻酰草胺WG(207 g/hm2)在抑制杂草危害、促进水稻产量方面与推荐剂量效果相当,水稻有效分蘖数较空白对照增加44.4%,株高增加12.9%,产量增加51.2%,均明显优于秸秆单独还田和除草剂单独使用效果。生产上可利用小麦秸秆覆盖还田的物理作用和化感作用延缓杂草萌发和生长,减少水稻田杂草发生数量,同时配合50%推荐剂量69%苄嘧磺隆·苯噻酰草胺WG来有效控制水稻田杂草危害和提高水稻产量,降低苄嘧磺隆·苯噻酰草胺WG使用量50%左右。

关键词: 小麦秸秆 还田方式 除草剂 杂草 水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特殊白茄种质的果色遗传及相关性状分析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2个高代自交系白茄为亲本进行杂交、回交和自交,研究茄子果色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2个白茄杂交F1的果色均为红色,在F2群体中,果皮颜色分离比例接近9红色∶7白色,B1群体为1红色∶1白色,B2群体也为1红色∶1白色,χ2检测结果进一步证明,茄子果皮变红的原因是由于2对显性互补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发现果色、主茎色以及花色之间彼此连锁遗传。

关键词: 茄子 果色 遗传 互补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6省水稻主栽品种对白叶枯病菌的抗性鉴定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本文旨在分析我国主要稻区主栽品种的抗性品种分布情况。[方法]2013和2014年用人工接种方法鉴定了吉林、云南、浙江、湖南、江苏和广东6省75个水稻主栽品种对我国白叶枯病菌9个小种(R1~R9)的抗性。[结果]吉林、云南和湖南省主栽品种抗性弱、抗谱窄,分别只对其中5个、3个和6个小种有抗性,缺乏对当地优势小种表现抗病的品种;广东、江苏省主栽品种对9个小种均有抗性;浙江省的品种对7个小种,包括对当地优势小种R5和R8均有抗性。分析病原菌不同小种对主栽品种的致病力差异,发现强毒性小种R8和R9可以使90%以上的供试品种表现感病或中感反应;而弱毒小种R1只能侵染‘云粳41’和‘龙洋1号’2个品种;以前报道的弱毒性小种R2的毒性有所增强,可以使69个品种表现感病反应。[结论]生产上应及时采集各地水稻白叶枯病菌株,监测其优势小种的变化,分析当地主栽品种对优势小种的抗、感情况,并根据当地白叶枯病小种的变化,合理布局抗病品种。

关键词: 水稻 主栽品种 白叶枯病菌 抗性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轮作模式农田钾养分表观平衡及其对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连续3年监测上海郊区43块定位农田,比较了50种作物以及5种不同轮作模式农田的钾养分表观盈余状况及其对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作物农田的钾养分盈余趋势为水生蔬菜类、果树类>旱作蔬菜≥草皮>大田作物;不同轮作模式农田钾养分盈余大小表现为作物轮作>菜作轮作>草皮单作>菜菜轮作>果树单作;(2)不同作物及轮作模式农田收获时土壤速效钾含量随土层的加深而逐渐增加,钾养分盈余多的农田土壤的表层速效钾含量也高;(3)不同作物及不同轮作模式农田钾养分盈余量与收获时土壤表层(0~30 cm)的速效钾含量呈正相关,但未达显著水平。

关键词: 轮作 农田 钾养分表观平衡 速效钾

不同轮作模式农田钾养分表观平衡及其对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土壤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连续3年监测上海郊区43块定位农田,比较了50种作物以及5种不同轮作模式农田的钾养分表观盈余状况及其对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作物农田的钾养分盈余趋势为水生蔬菜类、果树类>旱作蔬菜≥草皮>大田作物;不同轮作模式农田钾养分盈余大小表现为作物轮作>菜作轮作>草皮单作>菜菜轮作>果树单作;(2)不同作物及轮作模式农田收获时土壤速效钾含量随土层的加深而逐渐增加,钾养分盈余多的农田土壤的表层速效钾含量也高;(3)不同作物及不同轮作模式农田钾养分盈余量与收获时土壤表层(0~30 cm)的速效钾含量呈正相关,但未达显著水平。

关键词: 轮作 农田 钾养分表观平衡 速效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Meta分析构建抗玉米粗缩病的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

华北农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发掘玉米粗缩病抗性基因,解析其遗传规律。借助IBM2 2008 Neighbors遗传图谱,整合已报道的92个抗玉米粗缩病QTLs(Quantitative trait locus),通过Meta分析获得24个"一致性"抗病区间。利用生物信息分析,确定抗病区段的物理位置信息,在相关区段对郑58和齐319的全基因组重测序序列分析鉴定出7 142个InDel位点,其中546个含有InDel位点的序列可用于引物开发,进一步通过试验筛选出在郑58和齐319第2,4,5,6,7,8,10号染色体上的多态InDel位点158个。以抗粗缩病玉米自交系齐319为供体亲本,感病优良自交系郑58为受体亲本,利用上述InDel标记辅助选择构建整套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材料。为抗玉米粗缩病QTL位点的精细定位提供了可能,也为抗病育种提供新的种质资源。

关键词: 玉米 粗缩病 Meta分析 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