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生活污水灌溉对麦秸还田稻田氨挥发排放的影响
《环境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养分回用为目的,在原状土柱模拟试验条件下,采用间歇密闭式抽气法研究了生活污水灌溉对麦秸还田稻田田面水铵态氮浓度、田面水pH以及稻田氨挥发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1麦秸还田显著增加了田面水NH_4~+-N浓度,生活污水灌溉则显著降低了田面水NH_4~+-N浓度.2正常灌溉施肥秸秆不还田稻田处理的总氨挥发量为58.29 kg·hm-2,占总施氮量的24.29%;麦秸还田显著增加了稻田的氨挥发损失,氨挥发损失量增加了近一倍,达总施氮量的45.66%;而生活污水灌溉显著降低了稻田氨挥发损失量,氨挥发损失量降至总施肥量的17.26%(秸秆不还田)和32.72%(秸秆还田).秸秆还田与生活污水处理具有显著的正交互作用.在3个肥期中,分蘖肥期氨挥发损失率最高,占总氮肥用量的7.38%~24.44%.3无论秸秆还田与否,氨挥发通量与田面水NH_4~+-N浓度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田面水pH值则相关性不显著.麦秸还田增加了稻田氨挥发损失,而麦秸还田与生活污水灌溉耦合能降低稻田氨挥发损失,同时污水中的氮可替代44.41%的化肥氮,减少稻季化肥用量,具有显著的生态环境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油菜产量、品质及机收性状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施氮量与种植密度对油菜机收性状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宁油20号为试验材料,设置施纯氮量240 kg/hm~2、300 kg/hm~2、360 kg/hm~2,以及种植密度1 hm~23.00×10~5株、3.75×10~5株、4.50×10~5株、5.25×10~5株、6.00×10~5株不同处理。结果表明,高施氮量能获得最高的籽粒产量与产油量,但籽粒产量的增加幅度大于产油量,产油量在不同施氮量间差异不显著。改变施氮量与种植密度对经济性状、产量构成因素均可产生显著影响,其中密度间差异对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超过施氮量的差异,施氮量差异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超过密度间差异。随施氮量增加含油量和硫苷含量下降。籽粒脂肪酸组成比较稳定,但芥酸含量随施氮量增大而增加;油酸含量随施氮量增大而降低。株高随施氮量增加升高不明显,随密度增加而降低;低氮量高密度种植能获得较高分枝点高度;分枝数随施氮量减少而减少,随密度增大而减少。因此,若以减少施肥、节本增效为前提,选择施纯氮240 kg/hm~2,并且在1 hm~23.00×10~5~6.00×10~5株范围内提高密度,有利于获得高产油量和机收性状的形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肥运筹对麦后直播棉产量与氮素利用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6 CSCD
摘要:以早熟棉‘中棉所50’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研究施氮量[0kg(N)·hm?2、75kg(N)·hm?2、150kg(N)·hm?2、225kg(N)·hm?2和300kg(N)·hm?2]和施用次数(一次和两次)对麦后直播棉生物量、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为0~150kg(N)·hm?2时,皮棉产量随施氮量增加而显著增加;施氮量150kg(N)·hm?2以上时,皮棉产量增加不显著;两次施肥皮棉产量显著高于一次施肥。施氮量与施用次数互作显示,施氮量150kg(N)·hm?2、两次施用时,皮棉产量达到较高水平。生物量、氮素累积量随施氮量、施用次数增加呈增加变化,但生...
桃褐腐病生防细菌FD6硝吡咯菌素合成基因簇的克隆及prnA功能分析
《园艺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FD6分离自福建闽侯青口青菜根围土壤,采用凹玻片法和离体果实接种法测定菌株FD6对桃褐腐病菌(Monilinia fructicola)的抑制能力。PCR法克隆硝吡咯菌素合成基因簇结构基因(prn),利用同源重组构建prn A缺失突变体并分析其功能。结果表明,菌株FD6处理桃后可完全抑制桃褐腐病发生;细菌悬浮液对褐腐病菌分生孢子的萌发抑制率达93.18%,细菌培养滤液的抑制率为69.36%;细菌悬浮液对黄瓜根结线虫也具有较强的致死作用。序列分析表明荧光假单胞菌FD6硝吡咯菌素合成基因簇全长为5 868 bp,内含4个开放阅读框prn A、prn B、prnC和prn D,这4个基因组成1个共转录单元。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菌株FD6与P.protegens CHA0、Pf-5的prn基因相似性达94%。利用遗传学方法证实prn A基因是硝吡咯菌素合成的必需因子,此外该基因还影响2,4–二乙酰基间苯三酚和藤黄绿脓菌素的合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苏羊群各型流感病毒抗体的血清学检测与分析
《中国兽医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羊群是否存在流感病毒的感染,采用血凝抑制试验对江苏省7个县市不同羊场的2012—2014年323份羊血清中不同亚型(H1、H5、H7、H9)流感病毒抗体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羊的H9亚型和H5亚型(Re-4株)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5%和71.7%;H7亚型抗体阳性率为25.5%;甲型H1N1流感病毒抗体阳性率为14.7%;H5亚型(Re-5株和Re-6株)抗体阳性率均为0。结果表明,不同亚型流感病毒在羊群中均普遍存在,流行情况各有不同,应对其流行病学和公共卫生意义给予重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6-苄氨基嘌呤对采后空心菜品质及其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食品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大叶空心菜为材料,在(10±1)℃、相对湿度为90%~95%条件下进行货架模拟,以清水处理为对照,研究了30 mg/L 6-苄氨基嘌呤(6-benzylaminopurine,6-BA)处理对采后空心菜品质及活性氧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30 mg/L 6-BA处理维持了采后空心菜较高的叶绿素含量,提高了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降低了贮藏4 d和8 d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但其对空心菜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无显著影响;同时,6-BA处理显著推迟了采后空心菜内源性抗氧化物质含量的下降,如还原型抗坏血酸和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的下降;此外,6-BA处理还减缓了空心菜组织中O_2~-·生成速率及H_2O_2、丙二醛含量的增加。这些结果表明30 mg/L 6-BA处理可延缓采后空心菜的衰老,从而维持其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肝片吸虫Fh8明显增强STEC的Stx1可溶性表达及Stx1单克隆抗体制备
《华北农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志贺毒素1(Shiga toxin 1,Stx1),系五聚体蛋白,是产志贺毒素性大肠杆菌(Shiga Toxin-producing Escherichia coli,STEC)主要的毒素因子,但Stx1体外极不易可溶性表达,旨在克隆和表达志贺毒素1(Shiga toxin 1,Stx1)A亚基,体外获得可溶性表达的Stx1,以研制单克隆抗体。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Stx1A亚基氨基酸序列,Stx1A1亚基N端为信号肽段,其C端高疏水性和低免疫原性。PCR扩增stx1A亚基73~759的687个核苷酸,与肝片吸虫Fh8基因串联,克隆到低温表达载体p ColdⅠ以构建重组菌,诱导表达重组毒素His-Fh8-Stx1A,SDS-PAGE分析蛋白表达形式。重组毒素His-Fh8-Stx1A免疫Balb/c小鼠,Sp2/0细胞融合筛选、制备阳性杂交瘤和单克隆抗体。PCR扩增Fh8和stx1a亚基并构建重组质粒p ColdⅠ-His-Fh8-stx1,重组蛋白在原核细胞中得到高效表达,且以可溶性形式存在于菌体胞浆中。以重组His-Fh8-Stx1A为免疫原,成功制备3株能稳定传代并分泌Stx1的单克隆抗体(Mc Ab)的杂交瘤细胞株,取其中1株成功制备高ELISA效价的腹水。Western Blot显示,纯化的单克隆抗体可与重组免疫原His-Stx1A和天然志贺毒素1发生特异性反应。本试验成功可溶性表达志贺毒素1A亚基,并获得多株单克隆抗体,为研制用于检测STEC的夹心ELISA和胶体金试纸条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 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 志贺毒素1 肝片吸虫 Fh8 可溶性表达 单克隆抗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宁麦9号及其衍生品种(系)揉混特性的关联分析
《作物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揉混特性是评价面团流变学特性的重要指标,影响面食产品的品质。宁麦9号曾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小麦生产中大面积应用的优质软质小麦品种,而且以其为亲本育成了17个小麦品种。研究与宁麦9号揉混特性相关的分子标记可为该品种在软质小麦品种育种中的应用提供依据。以宁麦9号及其117个衍生品种(系)为材料,利用覆盖小麦全基因组的185对多态性SSR引物对其进行基因组扫描,并结合2009—2010和2010—2011生长季的揉混参数表型数据,应用混合线性模型(Mixed-linear Model,MLM)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掘与其相关联的分子标记位点。共检测到13个与揉混参数相关联的标记位点(P<0.01),表型贡献率为5.71%~12.33%。其中,与和面时间关联的有3个,Xwmc594连续2年被检测到;与峰值高度关联的有3个;与峰值宽度关联的有2个,Xgwm299连续2年被检测到;与8 min带宽关联的7个中,4个(Xwmc11、Xbarc320、Xbarc110和Xgwm577)连续2年被检测到。此外,Xwmc594和Xgwm577同时与和面时间、8 min带宽相关联。以上6个稳定的关联位点均对相应揉混参数起负向调控作用,其连锁的分子标记有望应用于以宁麦9号为亲本的软质小麦遗传改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氮量和行距对冬小麦产量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核农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不同栽培措施对小麦产量的调控差异,以强筋小麦济麦20和中筋小麦中麦8号为试验材料,采用三因素裂区设计,以施氮量为主区,设150、210、270 kg·hm-23个水平;以行距为裂区,设12、20cm 2个水平;以供试品种为小裂区,设济麦20和中麦8号2个水平,在高产栽培条件下研究不同施氮量和行距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结果表明,济麦20和中麦8号,2种小麦籽粒产量均在270kg·hm-2施氮量水平下得到显著提高;在210 kg·hm-2或270 kg·hm-2施氮量条件下,20 cm行距更有利于2个小麦品种高产的形成。随着施氮量增加或行距增大,2个小麦品种旗叶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均在270 kg·hm-2施氮量和20 cm行距条件下保持较高值,可积累更多光合产物,为实现高产奠定基础。因此,本试验条件下,济麦20和中麦8号均在270 kg·hm-2施氮量、20cm行距组合下达到高产。本研究得到了小麦高产的最佳施氮量和行距组合,这对我国冬小麦高产栽培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桃同株叶片杂色材料的MSAP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寻桃同株叶片杂色材料PCM-1的突变机制,建立了桃PCM-1G和PCM-1R DNA样品的基因池,用256对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SAP)选择性扩增引物进行全基因组甲基化MSAP分析。筛选出23对条带清晰、丰富且重复性好的引物组合。扩增出200~1 000 bp的位点397个,其中PCM-1G、PCM-1R两种类型半甲基化位点分别为38个和44个,分别占全部位点的9.6%和11.1%;全甲基化位点分别为64个和67个,分别占全部位点的16.1%和16.9%;总甲基化率分别为25.7%和28.0%。成功分离了29条甲基化修饰DNA序列,通过测序发现有22条能够得到桃基因组支持且同源性较高,其中2条来自于类胡萝卜素裂解双加氧酶4(CCD4)、3条来自于Omega-羟基棕榈酸阿魏酸转移酶;推测CCD4和Omega-羟基棕榈酸阿魏酸转移酶可能与叶色嵌合突变有关。
关键词: 桃 嵌合体 DNA甲基化 甲基化敏感多态性扩增(MSAP)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