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稻曲病菌T-DNA插入突变菌株B1241侧翼基因克隆
《中国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致病力减弱的T-DNA插入突变菌株B1241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力,并结合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其T-DNA插入位点的侧翼基因,以解析突变基因在稻曲病菌生长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从而为阐明稻曲病菌致病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野生菌株P1作为对照,观察并检测突变菌株B1241的菌落形态、生长速率、孢子形态、产孢量等生物学性状;采用注射接种的方法将菌丝和孢子的混合液接种于水稻穗苞中,统计每穗发病的病粒数,分析B1241的致病性变化;突变菌株B1241在不含有潮霉素的PSA平板上转接5代之后,PCR检测T-DNA插入的稳定性并通过Southern杂交分析B1241中T-DNA插入的拷贝数;利用Hi Tail-PCR获得T-DNA插入位点的侧翼序列,经NCBI比对得到侧翼基因;运用RACE-PCR克隆插入位点侧翼基因全长;q RT-PCR分析侧翼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经生物学特性观察及田间接种发现,与野生菌株P1相比,突变菌株B1241在固体培养基MM、PSA和TB3上的菌落和孢子形态以及生长速率无显著差异,其致病力、产孢能力均呈极显著下降。B1241在不含潮霉素的PSA平板上转接5代之后,仍能扩增到GFP和HPH基因,说明T-DNA已经稳定地插入到其基因组中。Southern杂交结果显示T-DNA在该突变菌株中以单拷贝的形式插入。经扩增并比对侧翼序列,T-DNA的插入位点处少了28 bp的稻曲序列,有37 bp在T-DNA及稻曲病菌基因组中都没有比对到。NCBI比对发现,侧翼基因Uvt-1241与UV-8b菌株的UV8b-7878基因同源,开放阅读框长2 317 bp,包含81和106 bp的2个内含子,编码709个氨基酸。经RACE-PCR获得基因全长2 650 bp,5'非编码区长度为14 bp,3'非编码区长度为319 bp。T-DNA插入在基因Uvt-1241的启动子区域,位于起始密码子之前516 bp处。q RT-PCR分析结果表明,Uvt-1241在该突变体中表达量下降。该基因编码一个糖基水解酶18家族的蛋白,同时含有一个保守结构域D××D×D×E。【结论】稻曲病菌突变菌株B1241中,T-DNA插入到基因Uvt-1241的启动子区域,从而导致该启动子功能部分缺失,基因表达量下降,使得突变菌株的生长、产孢等生物学特性及致病力发生改变,由此推测该基因可能在稻曲病菌生长及致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稻曲病菌 T-DNA 致病力 糖基水解酶18家族 基因克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H3N2亚型犬流感病毒与伪中间葡萄球菌的体外共感染研究
《中国兽医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犬流感病毒(CIV)与伪中间葡萄球菌(Sp)对犬肾细胞(MDCK)的共感染作用,利用犬流感病毒、伪中间葡萄球菌和犬肾细胞,建立并优化了病毒-细菌体外细胞共感染模型。试验分4组:病毒单独感染组(CIV)、细菌单独感染组(Sp)、感染病毒后第12小时再感染细菌组(CIV/Sp)及空白对照组(C)。结果显示,病毒感染后第24小时,CIV/Sp组的细胞毒性为39.7%,极显著高于CIV组和Sp组(P<0.001);CIV/Sp组病毒RNA载量显著低于CIV组(P<0.001)。细菌黏附和侵袭试验表明,细菌感染后第4小时,CIV/Sp的黏附和侵袭量极显著高于Sp组(P<0.001),侵袭量升高20倍。细菌感染后第6小时,CIV/Sp组IL-6、TNF-α的表达量均极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01)。研究结果表明,犬流感病毒的预感染增强了伪中间葡萄球菌对体外培养细胞的继发感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石榴籽油自由基清除能力及对H_2O_2诱导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中国食品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吩嗪硫酸甲酯-还原型辅酶I-氮蓝四唑(PMS-NADH-NBT)系统产生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诱导DNA及蛋白质氧化损伤为模型,考察石榴籽油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以及对DNA和蛋白质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通过建立H2O2诱导PC12细胞损伤氧化应激损伤模型,采用甲氮甲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和细胞损伤程度,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过氧化氢酶(CAT)试剂盒测定细胞的氧化应激变化,研究不同浓度石榴籽油对H2O2刺激的PC12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石榴籽油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以及对DNA和蛋白质损伤的保护作用随着石榴籽油浓度的升高而增强。石榴籽油在0.5~4 mg/m L质量浓度范围能显著提高H2O2损伤的PC12细胞存活率,显著减少H2O2刺激的PC12细胞中MDA的生成,提高SOD活力及CAT活性。石榴籽油在体外具有清除自由基,减轻羟基自由基诱导DNA及蛋白质氧化损伤以及保护PC12细胞对抗氧化损伤的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文献计量的国内外茅苍术研究态势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做好茅苍术研究的跟踪溯源,更好地开展综合利用和保护工作,以文献计量学的方法为基础,以CNKI和SCI为数据源,综合利用数据挖掘、社会网络、可视化展示、信息组织、信息分析等方法,借助于TDA、JAVA、Ucinet、Det Draw和Excel等工具,对国内外茅苍术研究的产出、影响力、作者、机构、学科、重点、热点等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和展示。结果表明,茅苍术研究的重点集中于医药领域和农业领域,研究热点是药理药性和成分提取分析,国内外研究侧重点有所区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7β-雌二醇胁迫对青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青菜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17β-雌二醇处理下,对青菜种子萌芽和幼苗生长、抗氧化酶活性以及17β-雌二醇在幼苗中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菜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和根长同17β-雌二醇处理浓度呈反比,17β-雌二醇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有抑制作用;低浓度17β-雌二醇胁迫激发细胞抗氧化酶系统(10~50μg/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随着胁迫浓度的提高而上升,当胁迫浓度在50~100μg/L时,SOD和POD活性均不同程度地下降;随着17β-雌二醇处理浓度的增加,幼苗中丙二醛(MDA)和脯氨酸(Pro)含量呈增加趋势;幼苗根部17β-雌二醇累积量大于地上组织,并与处理浓度正相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锌肥施用量对大蒜产量、品质及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Zn是植物生长必需的微量元素,土壤中Zn含量多少影响作物的生长、产量及品质。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测定,分析锌肥(ZnSO_4·7H_2O)不同施用量对大蒜产量及VC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并对大蒜中18种矿质元素含量进行测定分析,探讨锌肥的最佳施用量。结果表明,适量施用锌肥,能提高大蒜产量,增加大蒜中VC和蛋白质的含量;大蒜中Zn含量随锌肥施用量的加大而增加;大蒜中Zn含量与K、P及Cd含量呈显著相关;过量施用锌肥抑制大蒜产量形成,并引起大蒜中有害重金属镉的积累。从大蒜产量、品质、矿质元素含量等方面综合考虑,本试验土壤中大蒜最佳锌肥(ZnSO_4·7H_2O)施用量为10.0 kg/hm~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薯抗旱鉴定及生理响应研究
《新疆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引进国内外优异甘薯品种资源,研究自然干旱条件下甘薯的渗透条件能力和抗氧化酶活性指标,用于明确果实膨大期甘薯对抗旱的生理响应及抗旱性。【方法】在自然干旱条件下,果实膨大期进行持续性水分胁迫,对叶片细胞的POD、MDA进行胁迫鉴定。【结果】鉴定并筛选出抗旱性和产量兼顾的济26、商薯9号、徐106704可作为育种材料和生产用种。甘薯叶片细胞POD活性和MDA含量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先增后降,均有较大幅度的变化;抗旱性好的品种POD活性一直较高,但其MDA含量在旱胁迫早期较高而在旱胁迫后期维持较低水平。【结论】POD活性和MDA含量与甘薯的抗旱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作为甘薯抗旱鉴定和筛选的辅助指标。
关键词: 甘薯 抗旱鉴定 生理响应 POD活性 MDA含量 自然干旱条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分子化合物诱导茶树抗虫性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
《西南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麝香草酚等10种小分子物质作为激发剂,比较研究了它们诱导茶树与害虫防御有关的酶系统变化和茶树主要生化成分变化的特征,以了解它们所引起的诱导反应的差异。结果表明,各诱导物质几乎一致性地引起茶树叶片可溶性蛋白的上升,除3-氨基丁酸处理外各处理叶片氨基酸总量也趋于上升。水杨酸、磺基水杨酸、对羟基苯甲酸乙酯、2,5-二羟基苯甲酸在结构上具有高度共性,但它们所引起的生理反应却有明显差异。与水杨酸相比,磺基水杨酸、对羟基苯甲酸乙酯、2,5-二羟基苯甲酸诱导的茶树叶片生化物质的变化幅度较大,2,5-二羟基苯甲酸诱导处理下叶片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明显上升,有一定应用潜力。Harpin蛋白处理引起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显著下降,BTH处理引起PAL活性显著上升,但二者都未引起叶片多酚含量的显著变化,提示PAL与多酚的关系还有更多需要了解。百里香酚和肉桂醛处理引起POD和PPO活性下降,但诱导叶片咖啡碱含量的明显上升,可能对茶树具有特殊生理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分级过滤的喷灌用沼液颗粒物组成分析
《农业工程学报 》 2016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弄清沼液颗粒物组成,对于解决沼液过滤难题、实现沼液大规模应用至关重要。该研究采用分级过滤方法,分析规模猪场沼气发酵工程产生的沼液中颗粒物组成,结果表明:80目和100目筛网过滤出的颗粒物中观察到有菌丝的存在,且在过滤出的颗粒物中以80目筛网过滤出的颗粒物所占比例最多,这可能是采用小孔径筛网过滤沼液易发生堵塞的主要原因。部分大于滤网孔径尺寸的颗粒物或菌丝也可通过滤网进入管道,存在进一步堵塞管道的风险。在沼液贮放深度为1 m的条件下,静置3 d,沼液中颗粒物主要集中在70~100 cm的下层,不同深度沼液层总氮、总钾、化学需氧量等指标均无显著差异。综合颗粒物数量、大小和形态等因素,认为60目是沼液过滤防堵较为适宜的孔径;同时应适当加大喷灌管道的喷灌口大小,防止沼液在后续喷灌时发生堵塞。该研究为规模化、高效化沼液利用工程建立提供了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羊Kiss-1基因克隆、表达模式和SNPs筛选
《江苏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Kiss-1在雌性动物生殖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了探讨其在山羊中的功能,本研究以波尔山羊、苏淮山羊新品系和海门山羊为研究对象,通过PCR扩增、测序和序列拼接获得Kiss-1基因编码区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山羊Kiss-1基因序列特征,RT-PCR试验鉴定其在山羊中的组织表达模式,采用DNA池测序筛选Kiss-1基因编码区SNPs位点。结果发现3种山羊Kiss-1基因编码区序列长度均为408 bp,编码135个氨基酸残基;海门山羊与苏淮山羊新品系Kiss-1核苷酸序列一致性为100%,与波尔山羊的一致性为98.80%;系统进化发育分析发现海门山羊与苏淮山羊新品系首先聚在一起,然后再与波尔山羊聚在一起;组织表达谱显示Kiss-1基因在肺脏中表达量相对较高,在其他内脏和肌肉组织中表达量很少;DNA池测序发现2个SNPs位点,其中A175C位点突变引起了苏氨酸到脯氨酸的突变,G256A位点突变引起了丙氨酸到苏氨酸的改变。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山羊Kiss-1基因的进化、功能及其与生产性能特别是繁殖性能的关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