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0820条记录
栽插苗数对4个高产粳稻品种冠层、生理指标和产量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水稻品种南粳45、南粳49、南粳94140和淮稻5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栽插苗数对粳稻冠层光合参数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南粳49和淮稻5号在2~4株/穴时能够获得较高产量,而在5株/穴时,产量显著下降;南粳45和南粳94140在不同栽插苗数下均获得稳定产量。南粳49在较低栽插苗数下获得高产是由于有较多的每穗粒数、较大的叶基角、较高的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以及花后不同时期较多的干物质累积;而淮稻5号则还具有较多有效穗数以及生育后期较大叶面积。南粳45和南粳94140是通过其冠层叶基角、光拦截以及最大光化学效率的适应调节,从而达到每穗粒数、千粒质量以及结实率等产量构成因子之间相互协调。说明,供试水稻品种均是具有较强群体调控能力的高产水稻品种类型,栽插密度对其产量的影响均与其高产群体配置和个体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其中南粳49和淮稻5号在2~4株/穴栽插密度下有利于产量潜力的发挥,而南粳45和南粳94140对不同的栽插苗数有较大的适应能力,产量表现稳定。

关键词: 粳稻 栽插苗数 净光合速率 冠层生长 干物质积累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麦农田土壤Cu累积条件下猪粪安全施用量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稻麦农田猪粪替代化肥后耕层土壤重金属Cu的变化特征,并基于耕层土壤Cu年累积速率探讨了猪粪安全施用量。结果表明,水稻收获期,耕层土壤总Cu和有效态Cu含量,以及总Cu和有效态Cu的累积速率,均随着猪粪施用比例的提高呈现线性增加趋势。由耕层0~10 cm土壤总Cu年累积速率可知,稻麦农田猪粪可安全施用年限,随着猪粪施用比例的提高呈现乘幂方程的降低趋势。在农业安全生产二级标准内,20年和50年尺度上猪粪氮替代化学氮肥比例分别为50.3%~62.7%和19.1%~26.1%。据此,基于该定位试验的耕层土壤Cu累积效应,建议20年尺度上猪粪氮替代率不超过50%,50年尺度上猪粪氮替代率不超过20%。

关键词: 有机肥 重金属 累积速率 替代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生物量的冬小麦穗部主要形态参数模型

作物学报 2016 CSCD

摘要:冬小麦穗部形态结构模型是功能–结构小麦模型的重要研究内容。以济麦22、泰农18和鲁原502为材料,于2013—2014和2014—2015年度开展了品种和施氮试验。结合2013—2014年数据,分析穗部主要形态参数与器官生物量的定量关系及形态参数间的内在联系,构建了冬小麦穗部主要形态结构模型。经2014—2015年小麦生长数据检验,除穗长模型精度略低外,穗宽、穗厚、颖壳长、颖壳宽、颖壳厚、籽粒长、籽粒宽和籽粒厚模型精度均较高,所建模型可较好模拟不同品种与施氮水平冬小麦穗部主要形态结构。

关键词: 冬小麦 形态结构 生物量 模型

抗坏血酸钙对鲜切生菜品质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鲜切结球生菜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抗坏血酸钙浓度和浸泡时间对其在4℃货架期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抗坏血酸钙处理能够延缓鲜切生菜贮藏期间Vc含量降低,阻止相对电导率增大,同时抑制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减缓总酚(TP)含量增加,延缓衰老,保持较好的质地。其中,35 g/L抗坏血酸钙处理20 min的抑制效果最佳。

关键词: 鲜切生菜 抗坏血酸钙 品质 抗氧化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种类秸秆生物反应堆对西葫芦环境因子和产量的影响

灌溉排水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决土壤连作障碍和充分利用秸秆等农业废弃物,采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栽培大棚西葫芦,研究了不同种类秸秆处理对西葫芦的开花日期、采收日期、产量以及环境因子参数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稻草处理比麦草处理对土壤的增温和降湿效果好,土壤温度较CK提高2.9℃,空气湿度比CK低6.28%;2)麦草处理的日均氧气质量浓度、二氧化碳质量浓度均高于稻草处理,氧气质量浓度比CK高0.84%,二氧化碳质量浓度比CK高314.57mg/L;3)利用麦草处理栽培的西葫芦比CK提前2d开花,提前3 d采收上市,产量增加21 345 kg/hm~2,增幅23.5%,净增收益较CK提高了33 990元/hm~2。麦草秸秆生物反应堆栽培的大棚西葫芦产量和经济效益优于稻草栽培。

关键词: 西葫芦 秸秆生物反应堆 环境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多种葡萄品种胚与果实发育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更好地了解葡萄胚与果实发育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以大粒六月紫、早玛瑙等6个早、中、晚熟葡萄品种为试材,通过观察果实干鲜重、果型指数以及胚畸形率等性状对果实与胚发育动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葡萄果实鲜重、干重变化总体呈"快-慢-快"的"双S"型曲线。浆果先纵向生长,后横向生长,果型指数先升高后逐渐降低。胚珠畸形率早熟品种大粒六月紫最高达88.6%;中熟品种最高达50.9%;晚熟品种最高仅12.5%。胚发育变化时间上早于果实发育变化,葡萄胚(种子)败育变化分为不完全败育和完全败育两种。

关键词: 葡萄 果实 发育动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氮及花后土壤相对含水量对黑粒小麦灌浆期氮素吸收转运及分配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黑粒小麦‘漯珍一号’为供试材料,通过棚下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及花后土壤相对含水量对‘漯珍一号’植株氮素吸收、转运、分配以及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施氮量下,黑小麦籽粒含氮量、蛋白质积累量随水分胁迫加剧而降低;各蛋白质组分含量的变化随施氮量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在低氮[N_1,150 kg(N)·hm~(-2)]条件下,随水分胁迫加剧,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含量升高,高氮[N_3,300 kg(N)·hm~(-2)]条件下,清蛋白、球蛋白含量升高,而醇溶蛋白含量降低。相同水分胁迫(土壤相对含水量为55%~65%,W_2;土壤相对含水量为35%~45%,W_3)条件下,籽粒氮素含量、籽粒中蛋白质的积累量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成熟期籽粒氮素含量占总氮素含量的比例下降;而充足供水(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5%~85%,W_1)时,中氮处理[N_2,240 kg(N)·hm~(-2)]籽粒蛋白质积累量最高,同时,营养器官贮藏氮素向籽粒的转运量、转运率均达最大值,对籽粒的贡献率也较高。W_1处理时,清蛋白、球蛋白和醇溶蛋白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麦谷蛋白在N_2处理达最大值;而W_2、W_3处理情况下,N_2处理小麦中各蛋白质组分含量最高。综上所述,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及花后土壤相对含水量对黑粒小麦氮代谢具有显著影响,施氮量过高或过低以及水分胁迫均不利于黑粒小麦氮代谢过程的有效进行,综合考虑,花后充足供水(W_1)与中等施氮水平(N_2)组合对黑粒小麦氮素吸收、转运和分配具有较好的调控作用。

关键词: 黑粒小麦 施氮量 土壤相对含水量 氮代谢 蛋白质组分

两系法杂交稻两优培九育种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农业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两系法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是中国独创的两系法杂交稻育种中形成的品种,是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完成第一步目标的标志性品种,是继三系杂交稻汕优63之后种植面积最大的杂交稻,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两优培九的育种实践经历了艰苦曲折的科研攻关和推广过程。最初是尝试通过化学杀雄制种的方法利用典型籼粳杂种的优势,在亚优2号的育种实践失败后,技术路线调整为通过光温敏两系法将部分亚种间杂种优势与江淮生态区的水稻理想株型相结合,克服杂交稻结实率不高、不稳等弱点,达到高产、优质、多抗、适应性广泛并能安全制种的目标。通过分析多个水稻光温敏不育系与不同生态型父本配组的杂种F1的性状表现,确定以带有1/4爪哇稻亲缘的培矮64S为重点母本,选择优势生态群中的合适类型父本重点配组,避开生育期超长和植株偏高等障碍性问题,并根据江淮流域一季稻区的常年气候特点进行生态育种。通过大量筛选,育成两优培九,达到遗传、形态和功能"三优"的统一,将优质、超高产、多抗性状聚集于一体。通过对培矮64S育性转换、开花授粉有危害的高温、低温指标的研究和对各生态区常年气候中出现这些温度频率的分析,提出适宜制种区域和相应的父母本安全抽穗期。研究培矮64S育性转换的植株温度指标,提出遭遇低温危害时"以水调温"的制种纯度保障技术。通过对两优培九的生物学特性和适宜生长条件的研究,提出适宜种植区、各种植区的适宜齐穗期和主要种植方式的播栽期等生产指导性指标,分析生产上可能发生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和解决对策,研发提高结实率及其稳定性的栽培技术。通过配套生产技术的系统研究和应用,两优培九在南方稻区多年大面积成功种植。通过全程回顾育种战略的形成、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品种培育和核心配套技术的研发及示范推广过程,论述了两优培九育成和大面积应用的意义;补充了水稻理想株型中的茎秆分布性状,提出"渔叉型"茎秆分布的概念;认为可以利用籼粳米质性状的互补选择各种适口性的稻米;大面积成功推广一个品种,尤其要加强应用技术研究,前瞻性地研究品种的最适生长条件,然后根据各地的气候条件规划最适种植区,并制定相应的最优栽培措施,还要储备可能发生问题的预防措施和解决对策。

关键词: 两优培九 两系法杂交稻 育种 株型 稻米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JS25噬菌体生物特性及对食品中致病菌的生物防治

农业工程学报 2016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试验以JS25噬菌体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稳定性的基础上,确定其对宿主细胞的侵染时间及最佳感染复数,最后通过在即食食品中的抑菌效应确定对即食食品的生物防治效果。结果表明,JS25噬菌体最佳感染复数为0.1、侵染时间为20 min、最适温度及p H值分别为4~60℃和6~9;另外,JS25噬菌体的潜伏期为20 min,60 min后平均裂解量为24.55 PFU/cell;试验结果表明,JS25噬菌体在即食食品中有较高的稳定性,且随噬菌体初始效价的增加,对即食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也逐渐增加;但是在不同即食食品中的生物防治效果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当效价为108及1010 PFU/g时,能分别有效的抑制鲜牛奶和圆白菜在贮藏过程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数量,当效价大于109 PFU/g时,对肉干及火腿中的致病菌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关键词: 噬菌体 稳定性 生物防治 效价 即食食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鼻支原体可变脂蛋白家族重组蛋白的构建表达及黏附细胞功能检测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本研究以猪鼻支原体表面的可变脂蛋白(vlp)家族为研究对象,鉴定其各成员对宿主细胞的黏附能力。方法根据已公布的猪鼻支原体vlp家族7种成员的基因序列设计引物,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32a(+)/vlp,筛选获得阳性克隆。重组工程菌经IPTG诱导表达目的蛋白,经镍柱亲和层析获得7种纯化的vlp重组蛋白。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及微孔板定量法分别对vlp各个成员的黏附功能进行鉴定。结果成功构建了7种重组表达质粒pET-32a(+)/vlp,获得阳性重组工程菌。经IPTG诱导及镍柱亲和层析纯化,获得了较纯的7种vlp重组蛋白。间接免疫荧光及微孔板黏附定量试验检测结果显示,重组蛋白vlpA、vlpB、vlpC、vlpE、vlpG可黏附PK细胞,而重组vlpD和vlpF蛋白黏附能力不明显。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猪鼻支原体7种vlp的重组蛋白,并对其黏附功能进行了初步鉴定,证明部分vlp属于猪鼻支原体的黏附因子。

关键词: 猪鼻支原体 可变脂蛋白 细胞黏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