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鳜弹状病毒与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双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建立鳜弹状病毒(SCRV)和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KNV)的双重PCR检测方法.[方法]分别针对SCRV N基因和ISKNV MCP基因的保守区域设计特异性引物,通过优化退火温度和引物用量(μL)比,建立SCRV和ISKNV的双重PCR检测方法,并对该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进行检验.应用建立的双重PCR方法对20份临床样品进行单一和双重PCR检测,比较单一和双重PCR的检测结果.[结果]成功建立了SCRV和ISKNV双重PCR方法,该法特异性较强,对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锦鲤疱疹病毒(KHV)、神经坏死病毒(NNV)、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VCV)、新加坡石斑鱼虹彩病毒(SGIV)、罗非鱼湖病毒(TiLV)等鱼类常见病毒无扩增;敏感性较好,对2种病毒DNA的检测下限均为0.01 ng/μL.20份临床样品的双重PCR样品检测结果显示,3份为SCRV阳性,11份为ISKNV阳性,2份为SCRV和ISKNV混合感染,结果与单一PCR检测结果一致.[结论]建立的SCRV和ISKNV双重PCR检测方法特异性较强,敏感性较好,可用于鳜鱼SCRV与ISKNV的快速鉴别诊断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关键词: 鳜弹状病毒 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 双重PCR 病毒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海近海蟹笼网目尺寸对三疣梭子蟹的选择性
《中国水产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不断壮大的东海近海笼壶渔业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等甲壳类资源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实施养护幼蟹的管理措施已成为渔业管理者和生产者的共同呼声.本研究通过海上对比试验,分析了放大网目尺寸对蟹笼渔获效率的影响,运用SELECT模型估算了蟹笼对三疣梭子蟹的尺寸选择性,结合混合影响模型探讨了作业时间和可捕群体对选择性分析的影响.结果显示,对照蟹笼(网目尺寸32.0mm)与试验蟹笼(网目尺寸分别为52.3 mm和59.7 mm)的三疣梭子蟹渔获甲宽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 SELECT模型拟合结果显示试验蟹笼与对照蟹笼的相对作业强度无显著性差异,网目尺寸分别为52.3mm和59.7mm的试验蟹笼对三疣梭子蟹的50%选择甲宽(CW50)分别为86.9 mm和90.9 mm,选择范围分别为15.9 mm和9.2 mm.试验蟹笼的CW50远未达到浙江省等当前的最小可捕尺寸规定,表明蟹笼渔业中仅依靠放大网目尺寸可能难以实现幼蟹的有效释放.结果分析显示,在此次试验中作业时间和可捕群体的数量对蟹笼的选择性没有显著性影响.
关键词: 蟹笼 网目尺寸 选择性 三疣梭子蟹 作业时间 可捕群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五个罗氏沼虾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分析
《水生生物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16对微卫星标记对来自泰国(CP)、缅甸(MN)、孟加拉(BD)和中国(MP和DP)的共5个罗氏沼虾群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分析.结果显示, 16个微卫星位点均具有较高的多态性, 平均等位基因数( N a)、期望杂合度( H e)、Shannon信息指数( I )和多态信息含量(PIC )分别为17.563、0.8316、2.1662和0.7328.5个群体的期望杂合度(H e)介于0.7025—0.8594,多态信息含量(PIC)介于0.6538—0.8048,表明所有群体均具有高度遗传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水平CP>MP>BD>MN>DP.遗传分化指数(Fst)值介于0.03430—0.17333, 表明所有群体间均有不同程度的遗传分化.16个微卫星位点的Fst值均大于0.05, 均值为0.0977, 与群体间有遗传分化相符.AMOVA分析显示群体间变异占总变异的6.22%, 群体内个体间的变异占总变异的40.72%, 个体内部的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53.07%.基于Nei氏遗传距离构建的UPGMA系统进化树显示, MN群体首先与MP群体聚为一类, 再与DP群体聚为一类, 之后再与BD群体聚为一类, 最后与CP群体聚为一类, 表明中国群体与泰国群体亲缘关系较远.遗传结构分析显示, 参试样本被划分为5个理论群体, 除MP群体中个体遗传结构混杂外,其余群体中个体遗传结构相对独立.研究为罗氏沼虾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了参考数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菱鲆脂质代谢相关基因PPARs的组织表达及其对高温胁迫的响应
《水产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大菱鲆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家族(PPARs)的组织分布和高温胁迫下PPARs在肾脏中的表达情况。实验采用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检测PPARs基因3种亚型在大菱鲆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高温胁迫下大菱鲆肾脏中PPARs的表达情况。qPCR结果显示,大菱鲆PPARs 3种亚型的组织分布存在显著差异。PPARα1和PPARα2在心脏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PARβ在大菱鲆的各个组织中普遍表达;PPARγ在大菱鲆的鳃中出现了显著性的高表达。大菱鲆肾脏中PPARs的mRNA水平随着温度升高呈现出不同的响应模式。PPARα随温度升高表达水平先显著降低,后有所升高;PPARβ的表达量在14、20、23和25℃时差异不显著,当温度升高至大菱鲆的致死温度28℃时,表达量出现了显著性的升高;PPARγ在14℃时表达水平很低,但随着温度的升高不断增加。研究表明,大菱鲆中存在PPARα、PPARβ和PPARγ3种亚型,而且三者可能以组织特异性的方式参与脂质代谢的调节,首次指出PPARs 3种亚型在温度胁迫中的表达变化,对PPARs的研究将推动鱼类脂代谢研究,揭示鱼类PPARs在脂质代谢调控以及响应逆境胁迫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大菱鲆 脂质代谢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s) 基因表达 高温胁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al-time PCR法检测水产品中异鳞蛇鲭、棘鳞蛇鲭源性成分
《食品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建立异鳞蛇鲭、棘鳞蛇鲭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al-time PCR)检测方法.方法:对比异鳞蛇鲭、棘鳞蛇鲭、大西洋鳕等18种鳕鱼及易掺假品种的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I(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I,COI)基因,设计异鳞蛇鲭、棘鳞蛇鲭物种特异性引物/探针,建立两种鱼的real-time PCR检测方法,评估其特异性、绝对灵敏度和相对灵敏度;用该方法对50份市售标称"鳕鱼"制品进行检测,评估其实际使用效果.结果:两种检测方法特异性强,绝对灵敏度为0.002 ng/μL(异鳞蛇鲭)和0.000 2 ng/μL(棘鳞蛇鲭),相对灵敏度均达0.01%,满足实际检测需求.在50份市售样品中检出1份含异鳞蛇鲭成分,1份含棘鳞蛇鲭成分,与测序比对结果一致.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异鳞蛇鲭和棘鳞蛇鲭源性成分的检测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为保护消费者权益和水产品掺杂使假的检测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 异鳞蛇鲭 棘鳞蛇鲭 油鱼 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 COI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洞庭湖中是否存在溯河洄游型刀鲚
《水生生物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电子探针微区分析(EPMA)技术,分析了2018年8月采自湖南省岳阳市洞庭湖畔水产市场2尾刀鲚(Coilia nasus)干制个体的矢耳石中锶和钙微化学特征.定量线分析结果显示,2尾样本的耳石锶钙比值(Sr/Ca×1000)波动显著,从耳石核心到边缘可分别出现对应淡水生境的锶钙比值<3的低值区,对应于半咸水生境的3—7高值区和再次为对应于淡水生境<3的低值区.面分布分析结果更直观显示两尾刀鲚个体的耳石从核心到边缘对应于不同盐度生境的锶含量变化图谱,即从耳石核心到边缘可分别出现对应于淡水生境的蓝色区域,对应长江口外半咸水生境的黄绿色区域和再次对应于淡水生境的蓝色区域.这种淡水-半咸水-淡水的生境转换显示出了上述个体的典型溯河洄游生活史"履历".研究显示目前距长江河口约1400 km的洞庭湖中仍可能存在溯河洄游型刀鲚个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QuEChERS结合UPLC-MS/MS测定水产品中9种除草剂残留及基质效应
《食品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水产品中9种除草剂(扑草津、乙草胺、丁草胺、二氯喹啉酸、苄嘧磺隆、甲磺隆、莠去津、利谷隆和灭草松)残留的QuEChERS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采用多反应监测正离子模式测定,以外标法定量,分析9种除草剂的基质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9种除草剂在0.50~100 ng/mL(二氯喹啉酸和利谷隆为1.00~100 ng/m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大于0.99,方法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20~0.50μg/kg和0.50~1.50μg/kg.在对虾、鲤鱼、鲫鱼和鳙鱼空白基质中平均加标回收率为84.33%~116.37%(n=6),精密度为0.80%~13.81%(n=6),该方法适用于水产品中9种除草剂残留量的测定.该方法下基质种类、基质质量和除草剂质量浓度对基质效应有一定影响,二氯喹啉酸、甲磺隆和苄嘧磺隆在鲤鱼和对虾中均存在较强的基质增强效应,丁草胺、乙草胺、利谷隆、灭草松和莠去津在4种水产品基质中均表现为基质抑制效应.在实际检测水产品中除草剂残留时,应采用基质校准曲线减弱基质效应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关键词: QuEChERS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水产品 除草剂 基质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鲤鱼PLA2g3a1催化活性区的原核表达及酶活性分析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本文旨在获得可溶的鲤鱼(Cyprinus carpio)groupⅢ分泌型磷脂酶A_2(PLA2g3a1)催化活性区(PLA_2 bee venom like region,PBVR)原核重组蛋白,并测定该蛋白的磷脂酶活性。[方法]分别构建标签蛋白小分子泛素样修饰蛋白(small ubiquitin-like modifier,SUMO)、硫氧还原蛋白(thioredoxin A,TrxA)、N利用物质A(N-utilization substance A,NusA)、麦芽糖结合蛋白(maltose-binding protein,MBP)与PBVR的重组表达质粒,转化入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Transetta(DE3)进行原核表达,比较不同标签蛋白的促溶作用;使用Ni-NTA柱纯化重组蛋白,与BSA蛋白标准品电泳比对确定纯化后蛋白的浓度;采用偶联氧脂合酶法测定PBVR重组蛋白的磷脂酶活性。[结果]促溶作用最高的标签蛋白是NusA,可溶性重组蛋白占总蛋白的95%,其次是MBP和TrxA,分别占87%和47%。综合考量可溶性重组蛋白的得率,选择MBP融合蛋白。重组原核表达蛋白MBP-PBVR的磷脂酶比活力[(13.68±0.12)U·μmol~(-1)]显著高于TrxA-PBVR[(0.94±0.01)U·μmol~(-1)]和NusA-PBVR[(0.93±0.04)U·μmol~(-1)](P<0.05)。MBP-PBVR酶促反应最适pH值为7.5,在鲤鱼适宜生长温度(20~30℃)内酶活性无差异,微量Ca~(2+)即能显著提高MBP-PBVR的磷脂酶活性,K_d为0.0153 mmol·L~(-1);MBP-PBVR磷脂酶的米氏方程参数V_m为2.2μmol·L~(-1)·min~(-1),K_m为31.9μmol·L~(-1)。[结论]获得了可溶的具有磷脂酶活性的原核重组表达蛋白PBVR,揭示了MBP-PBVR磷脂酶活性特征。
关键词: 鲤鱼 GroupⅢ分泌型磷脂酶A_2催化活性区(PBVR) 标签蛋白 原核表达 磷脂酶活性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罗非鱼性别相关微卫星标记的初步筛选
《淡水渔业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分析罗非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以及筛选与罗非鱼性别相关的微卫星标记。应用24对微卫星引物,使用常规PCR及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方法在两个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群体和两个奥利亚罗非鱼(O.aureus)群体中初步筛选到UNH931、GM128、GM201、GM258、GM597以及UNH898共6个与性别相关的微卫星标记。然后使用降落PCR以及毛细管电泳的方法在两个尼罗罗非鱼群体、两个奥利亚罗非鱼群体以及ZY_1、WY_1、YY_1和YY_2型罗非鱼群体中进一步扩增这6个微卫星标记,统计各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参数:6个微卫星标记在上述群体共297个样本中检测到95个等位基因,其大小在97~302 bp之间,各位点在各群体等位基因数在1~13个之间,各群体平均观测等位基因数为2.167~9.333,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624~4.966,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324~0.983,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329~0.782,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275~0.753;两个尼罗罗非鱼群体、WY_1和YY_2群体达到高度多态(PIC>0.5),两个奥利亚罗非鱼群体、ZY_1和YY_1群体为中度多态(0.25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
奥利亚罗非鱼(O.aureus)
微卫星
性别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喉拟水龟性别调控相关lncRNA和mRNA的筛选及初步分析
《水产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性别异形在动物界广泛存在,长期以来一直是生物学中的热门话题.黄喉拟水龟性别分化属温度依赖型,其温度响应分子机制仍不清楚.为了进一步解析龟鳖动物性别分化的分子机制,本研究初步比较分析了黄喉拟水龟转录本中性别差异表达(different expressed, DE)的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 lncRNA)及其调控的靶基因.首先,运用Illumina深度测序平台,通过转录组测序(RNA-Seqs)对黄喉拟水龟的精巢和卵巢进行了比较转录组学分析并筛选鉴定出雌雄差异转录本,共筛选获得8 237个DE mRNA和9 573个DE lncRNA.通过GO功能注释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上述差异转录本主要参与龟鳖动物性别分化和性腺发育等相关信号通路.此外,通过顺式和反式作用分析,筛选获得了一系列与生殖发育相关的(性腺发育和性别分化)受DE lncRNAs调控的靶基因.本研究为进一步阐明黄喉拟水龟温度依赖型性别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线索,特别是为进一步挖掘利用龟鳖动物性别决定因子,进行龟鳖动物性控育种技术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黄喉拟水龟 转录组 长链非编码RNA 性别决定 性别分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