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绥芬河大麻哈鱼增殖放流效果评估

应用生态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估绥芬河大麻哈鱼增殖放流效果,本研究于2012-2017年在绥芬河东宁段对大麻哈鱼溯河洄游群体进行跟踪监测.共采集样本462尾,其中,标记个体(剪脂鳍)41尾.根据调查数据,计算了大麻哈鱼增殖放流回捕率,评估了增殖放流效果.结果表明:2010-2012年的大麻哈鱼增殖放流回捕率为0.295%,大麻哈鱼增殖放流数量效益为1∶2.87.标记组和非标记组群体年龄组均为1+~5+龄,平均年龄分别为3.93和3.63龄.采用Logistic曲线方程计算标记组和非标记组大麻哈鱼的50%初次性成熟叉长(L50)分别为53.13和49.89 cm.ARSS分析结果显示,大麻哈鱼两组群体的叉长生长差异不显著,但两组间的性成熟比例差异显著.本研究表明大麻哈鱼增殖放流对其资源增殖保护具有重要作用,为今后增殖放流工作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大麻哈鱼 50)','') >50 初次性成熟叉长(L50) 增殖放流 效果评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华绒螯蟹1龄性早熟自交和1龄性早熟与2龄正常成熟杂交F1养殖性能及可食率比较

中国水产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1龄性早熟是目前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为全面了解中华绒螯蟹1龄性早熟性状对其子代相关性状的影响,本研究构建了1龄性早熟自交家系(PI)和1龄性早熟与2龄正常成熟杂交家系(PHN),综合评估其养殖性能和可食率。结果表明:(1)在扣蟹养殖阶段, PI组F_1扣蟹平均体重始终大于PHN组; PI组F_1雌体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和早熟率均高于PHN组,雄体则较低,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PI组F_1雌体成活率显著低于PHN组(P<0.05),雄体略低于PHN组;PHN组总产量较高,但无显著差异(P>0.05)。扣蟹终体重呈正态分布, 3.00~8.99 g终体重扣蟹比例较高。(2)在成蟹养殖阶段,生长前期(3—5月)PI组平均体重低于PHN组,生长后期(7—9月)则以PI组为高;3—5月和7—9月PHN组F_1WGR和SGR均高于PI组,而5—7月则以PI组为高; PI组F_1生殖蜕壳和性腺发育略早于PHN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总体来看, PI组F_1成活率和产量均高于PHN组,但饵料系数显著低于PHN组(P<0.05); PHN组F_1体重<125.00 g和≥250.00 g的成蟹百分比较高,两组体重<125.00 g的成蟹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就总可食率(TEY)而言, PI组F_1TEY高于PHN组;就肥满度(CF)而言, PI组F_1雌体高于PHN组,雄体则较低,但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综上, 1龄早熟自交组F_1具有扣蟹平均体重大、早熟率略高,成蟹生殖蜕壳较早、成活率和产量高的特点;而1龄早熟与2龄正常成熟杂交组F_1则具有扣蟹成活率和产量高,成蟹生殖蜕壳略晚、饵料系数低的特点。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子一代 性早熟 养殖性能 可食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东部管事海山铁锰结壳的矿物组成和地球化学特征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于开阔大洋海山结壳的矿物组成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已经比较深入,但对边缘海海山铁锰结壳的研究却较少。以在南海东部管事海山上采集的两块铁锰结壳为研究材料,对其进行了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及电子探针微区的分析,结果显示结壳矿物以水羟锰矿为主,含有少量针铁矿,碎屑矿物主要是石英和长石。结壳的显微结构呈现条带状分布,有10~15μm长的空隙和0.5μm直径大小的孔洞。相对于大洋结壳,结壳的Mn含量较高,与马尼拉海沟附近火山喷发物质有关,但Cu、Co和Ni含量更低,可能与边缘海沉积速率高或有机络合物吸附有关。矿物组成及元素比值表明结壳主要是水成的,但未发生明显磷酸盐化作用。元素比值和相关性表明,Mn主要来源于南海扩张停止后火山喷发、玄武岩风化形成溶解Mn;Fe与Si元素均来自火山碎屑、生源物质和陆源物质,还受到管状蠕虫吸附的影响。南海管事海山结壳是在富氧环境中上升流作用下选择性吸附水体中溶解化学元素缓慢沉积而成。结壳中元素含量随时间变化趋势反映了南海的古环境变化。

关键词: 铁锰结壳 地球化学 矿物组成 水成成因 南海管事海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流域4个野生大眼鳜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长江流域大眼鳜(Sinipercakneri)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为长江大眼鳜野生群体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基础科学数据支撑,本研究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b (cytochrome b, Cyt b)基因及控制区(D-loop)全序列,对4个群体(赤水河群体-CS、南京群体-NJ、岳阳群体-YY、宜昌群体-YC)共计79尾个体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1)获得了长1141 bp的Cyt b基因全序列,共检测到26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haplotype diversity,Hd)指数为0.685 (CS)~0.924 (YC),核苷酸多样性(nucleotide diversity,π)指数为0.176%(CS)~0.285%(YY)。群体内与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均在0.002~0.003。(2)获得了长度为834~840bp的D-loop全序列,在79尾个体中共检测到46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指数为0.754 (CS)~0.990 (NJ),核苷酸多样性指数为0.548%(CS)~1.412%(YC)。群体内遗传距离在0.005(CS)~0.014(YC),群体间遗传距离在0.008~0.012,提示4个野生群体均尚未达到亚种分化水平。分子方差分析(AMOVA)显示群体内的变异是总变异的主要来源,长江流域大眼鳜野生群体无显著遗传结构差异。

关键词: 长江 大眼鳜 细胞色素b基因 D-loop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海面位势高度和海表温度构建西太平洋三维温度场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提出了一个基于上一年逐月三维再分析温盐场和第二年月平均卫星观测数据,包括海表温度SST(Sea Surface Temperature),海面高度异常SLA(Sea Level Anomaly),来推算区域海洋三维温度场的方法.选取西太平洋区域作为验证算法有效的海区.该三维水域的水平海域范围设定为:30°N~50°N,140°W~180°W,水平分辨率为1°;深度方向为从海表至-1 000 m,划分为19层.重构的第一步是利用上一年的逐月的温盐场,在该三维空间的每个网格点上建立一个温度和卫星观测的海表温度、海面位势高度的回归方程.根据该回归方程和第二年的卫星观测数据可以得到第二年的该区域的三维温度场.第二步把相同月份的该区域存在的Argo温度廓线同化进重构的温度场来提高重构的精度.重构的2015、2016年的温度场和CMEMS(Copernicus Marine Environment Monitoring Service)提供的再分温度场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了0.992 9和0.991 2,均方根误差为0.79和0.89℃;在-200 m以深的区域,均方根差异小于1℃,-200 m以浅的区域,均方根差异在1~2℃.表明该重构方法是合理有效的,所以基于第一年的温盐三维数据和第二年的卫星观测的海表数据可以重构第二年的三维温度场.

关键词: Argo 同化 海温 EOF 回归方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游离氨基酸对褐鳟和金鳟精子活力的影响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体外储存条件下游离氨基酸(FAA)对鳟鱼精子活力的影响,分析褐鳟(Salmo trutta)和金鳟(Oncorhynchus mykiss)精液中FAA组成,通过向人工精液保存液(ASP)中添加不同种类氨基酸孵育褐鳟和金鳟精子,孵育1、24、48、72和96 h后,研究FAA对精子活力的影响(定义为孵育后可激活活力).结果表明,褐鳟精浆FAA主要为缬氨酸、亮氨酸、精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丝氨酸及甲硫氨酸,其精子FAA主要为天冬氨酸、精氨酸、谷氨酸及丝氨酸.金鳟精浆和精子中主要FAA为精氨酸.当精子与精浆孵育48 h后,两种鱼的氨基酸含量与组成模式均发生变化,发生新陈代谢.丝氨酸、异亮氨酸及甲硫氨酸+异亮氨酸对两种鱼的精子活力有积极影响,在一定时间内能够通过添加可FAA延续精子活力,解决鳟鱼雌雄成熟不同步问题,提高受精效果,对鳟鱼苗种繁育及养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褐鳟 金鳟 精子活力 精浆 游离氨基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潮负荷对沿海地区宽幅InSAR形变监测的影响

地球物理学报 2019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岸带地区是全球自然生态环境最为复杂和脆弱的地域之一,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可以为全球人类活动、气候变暖和俯冲带剧烈构造运动等背景下的大范围海岸带地理环境变化研究提供重要观测资料.海洋潮汐导致固体地球长周期形变,波长尺度为102~103 km的海潮负荷引入mm级至cm级的形变梯度,此类非构造信号对海岸带InSAR精密形变分析(如:大范围、微小、缓慢且非稳态构造过程等)造成显著影响.本文以宽幅模式SAR数据为例,基于多种海潮模型研究了全球典型海岸带地区(福建、智利和阿拉斯加湾)海潮负荷效应对宽幅InSAR形变监测的影响,给出了宽幅InSAR海潮负荷三维分量估计与差分相位提取方法,并进一步讨论了基于不同海潮模型估计海潮负荷位移的差异.海潮负荷影响不仅与研究范围大小有关,其形变梯度变化与研究区域地形特征存在强相关,对于长波长形变分析而言,传统平面或者曲面拟合方法难以有效分离海潮负荷位移.

关键词: 海岸带形变监测 海潮负荷位移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宽幅模式 海潮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龙江中游乌苏里白鲑资源现状评估

生态学杂志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乌苏里白鲑资源状况,2013—2017年在黑龙江中游水域的7个调查点采集了953尾乌苏里白鲑(Coregonus ussuriensis Berg)样本。叉长范围为148~588 mm,体重范围为109.0~2854.9 g。根据体长股分析法(LCA)评估了乌苏里白鲑资源量,采用BervertonHolt动态综合模型预测资源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乌苏里白鲑种群自然死亡系数、总死亡系数和捕捞死亡系数分别为0.284 a~(-1)、0.476 a~(-1)和0.192 a~(-1),当前的开发率为0.403;乌苏里白鲑的年均资源尾数为6.89×10~6尾,年均资源量为5463.89 t,初始资源量6867.07 t;从相对单位补充量渔获量和生物量来看,目前乌苏里白鲑渔业资源利用较为充分,尚未过度捕捞;人为因素导致栖息环境条件的恶化是乌苏里白鲑资源下降的主要原因;为了乌苏里白鲑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采取必要措施减轻人类活动对鱼类的影响,如栖息地修复,增加开捕(体)叉长等。

关键词: 乌苏里白鲑 死亡率 资源量 相对单位补充量渔获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半叶马尾藻对重金属镉胁迫的生理响应

南方水产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实验选取广东省沿海常见物种半叶马尾藻(Sargassum hemiphyllum)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半静态的实验方法,研究了半叶马尾藻对不同浓度重金属镉离子(Cd2+)胁迫的生理响应和耐受性,为广东省沿海海区重金属污染修复提供依据.结果显示,当ρ(Cd2+)为0.1 mg·L-1时,半叶马尾藻藻体中叶绿素a (Chl a)、类胡萝卜素(Car)、可溶性蛋白(SP)、可溶性糖(SS)、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与对照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当ρ(Cd2+)为0.5~12.5 mg·L-1时,藻体中Chl a、Car、SP、SS、SOD和CAT活性均显著增加(P<0.05).当ρ(Cd2+)为0.1~0.5 mg·L-1时,藻体的丙二醛(MDA)摩尔质量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当ρ(Cd2+)为2.5~12.5 mg·L-1时,胁迫组藻体的MDA摩尔质量浓度显著升高(P<0.05).因此,半叶马尾藻在ρ(Cd2+)≤0.5 mg·L-1下具有较强的抗逆性,而过高浓度Cd2+胁迫(>0.5 mg·L-1)会对藻体的光合作用和抗氧化功能产生负面影响.

关键词: 半叶马尾藻 2+胁迫','') >Cd2+胁迫 生理生化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庆西江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基地浮游动物群落多样性现状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7年对安庆市西江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基地进行4个季度的周年调查,共鉴定出浮游动物89种,其中原生动物34种、轮虫36种、枝角类9种、桡足类10种.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年均值分别为2 493. 15 ind./L和4.39 mg/L,其中原生动物和轮虫是西江浮游动物群落的主体.全年优势种共15种,包括原生动物10种、轮虫5种.西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的时空特征,主要表现为:(1)大型浮游动物生物量表现为春季最高,冬季最低;小型浮游动物则表现为春季最低,秋季最高;浮游动物密度均表现为春季最低,秋季最高.(2)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断面变化趋势一致,大型浮游动物从断面1到断面5逐渐增高;小型浮游动物则相反,从断面1到断面5逐渐降低.CCA分析表明:温度、pH和氨氮是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动态变化的重要环境因子.采用浮游动物密度评价水质,结果显示安庆西江水体处于中营养状态;采用卡尔森营养状态指数法评价水质,结果显示安庆西江水体全年为优.结果表明,西江水域生态环境优良,是实施长江江豚迁地保护的理想水域.

关键词: 安庆西江 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水质 生物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