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病的研究进展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作为罗非鱼Tilapia的主要病原菌, 因其传染性强、致死率高, 给罗非鱼养殖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无乳链球菌可通过多种途径感染罗非鱼, 不仅能在宿主血液内增殖, 随巨噬细胞在体内游走、侵染其他组织, 还可透过血-脑屏障, 侵入脑组织, 导致罗非鱼呈现典型的临床症状和组织病理学变化.无乳链球菌的检测方法有多种, 基于分子生物学的技术手段被广泛运用, 通过分子分型的方法可获得菌株分子遗传多样性信息, 有助于解析菌株的流行和传播规律.目前, 抗菌药物仍是防控该病的首选, 但长期用药和滥用药会加快菌株产生耐药性, 疫苗是防控无乳链球菌病的有效途径, 但适合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疫苗较少.本研究中全面归纳了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的病原学、流行病学、病理学、致病机制、检测方法、分子分型、耐药性及疫苗等方面最新研究进展, 并提出存在急需解决的问题, 旨在为防控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病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 罗非鱼 无乳链球菌 流行病学 病理学 检测方法 分子分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响应面法优化腌制大黄鱼的低钠复合咸味剂配方
《食品工业科技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开发一种低钠复合咸味剂腌制大黄鱼的加工技术,以养殖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为原料,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了低钠盐、酵母提取物(yeast extract,YE)及壳聚糖的不同用量组合对腌制大黄鱼鱼片的感官、质构特性、水分含量及含盐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以感官评价及含盐量为响应值,通过响应面法优化低钠复合咸味剂的最佳配方参数.结果表明,低钠盐、YE及壳聚糖对腌制大黄鱼鱼片的品质及含盐量有明显的影响.低钠复合咸味剂腌制大黄鱼片的最佳配方为:低钠盐7.57%,YE 0.39%以及壳聚糖1.48%.在此条件下,腌制大黄鱼片感官评分为75.83分,产品含盐量为3.02%,钠含量比对照组减少了23.80%,菌落总数比对照组降低了39.98%,具有良好的风味、减钠、减菌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Himawari-8数据的日间海雾检测方法
《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 》 2019 CSCD
摘要: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Himawari-8静止气象卫星具有空间分辨率高可持续性观测的特点,对海雾监测具有重要的意义.星载激光雷达(Cloud-aerosol lidar with orthogonal polarization, CALIOP)可以探测大气的垂直剖面信息.利用CALIOP数据进行海雾检测,获得4类样本点:中高云、低云、海雾和海表样本点,并将这些样本点用于Himawari-8日间海雾检测的通道选择和动态阈值设定的研究中,建立一套Himawari-8日间海雾检测算法.利用CALIOP和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的气象卫星雾监测报告数据对海雾检测方法进行验证.对比CALIOP数据,海雾检出率63.42%,漏检样本点中晴空海表占比71.54%;对比雾监测产品,海雾检测率89.7%.结果表明,提出的海雾检测算法是可行的.
关键词: Himawari-8 CALIOP 日间海雾检测 动态阈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陈氏刺棘虫感染对洄游型刀鲚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17年洄游汛期内采集刀鲚(Coilianasus)样本,解剖后选取6尾感染陈氏刺棘虫(Acanthosentischeni)的刀鲚样本作为感染组,同时选取6尾未感染刀鲚作为对照组,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陈氏刺棘虫感染对刀鲚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共鉴定出23个细菌门,其中对照组包含22个门,感染组鉴定出18个门,其中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只在感染组刀鲚中检测到;两组刀鲚肠道中主要的微生物类群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软壁菌门(Tenericutes),且相对丰度总量均高于85%;感染组中厚壁菌门、梭杆菌门(Fusobacteria)和纤维杆菌门(Fibrobacteres)平均含量高于对照组,其余菌门相对丰度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均呈下降趋势,但两组间微生物组成比例没有显著差异(P>0.05)。此外,在已明确的130个科中,厚壁菌门中的梭菌科(Clostridiaceae)、消化链球菌科(Peptostreptococcaceae)、乳杆菌科(Lactobacillaceae)和变形菌门中的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紫单胞菌科(Porphyromonadaceae)和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中的Eisenbergiella丰富度在感染组刀鲚肠道中显著更高(P<0.05);在群落多样性水平上,对照组和感染组间Shannon指数、Chao1指数和Simpson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虽然陈氏刺棘虫感染对肠道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影响不显著,但是在特定微生物物种的组成上存在显著差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系泊和压载方式对半潜式渔场平台动力特性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渔场平台的耐波性及稳性,为渔场平台主体结构设计和海上安装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该研究针对一种半潜式桁架结构渔场平台开展了模型比尺为1:30的波浪水池试验,通过试验分别研究了渔场平台在3种系泊方式(锚链长度2.67、5.34、5.34 m并悬挂200 g重块)、3种压载状态(空载、半载和满载)和6种波况(波高为16.7~23.3 cm,周期为1.64 s和2.01 s)条件下的动力响应情况,比较分析了不同条件下渔场平台系泊力、升沉、纵摇和横摇的试验结果.结果表明,选用5.34 m长度锚链并悬挂200 g重块的单点系泊系统,能够更好的降低渔场平台的系泊力.在所有波况条件下,渔场平台的各运动分量的峰值均比较小,最大升沉峰值为4.21 cm,仅占波高的约1/5,纵摇峰值仅为6.55°,横摇峰值仅为1.19°,表明渔场平台具有较好的稳性.比较3种不同压载状态,其中满载状态下渔场平台的系泊力、纵摇及横摇峰值最大,但在空载状态下渔场平台的升沉峰值最大.随着波高的增大,渔场平台的运动受力均有所增大.研究结果有助于为今后我国半潜式渔场平台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 水产养殖 波浪 动力学 渔场平台 单点系泊 压载状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古菌、生命树和真核细胞的功能演化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当前对早期生命演化过程的研究仍存在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其中以真核生物"基因组起源"和"细胞功能演化"最为重要,回答该问题的关键在于确定真核生物在生命树中的位置以及20亿年前获得线粒体的宿主与现代古菌之间的关系.最新研究认为真核生物是从属于古菌的一支,而新古菌的不断发现将进一步推动"真核细胞功能演化"的研究.文章先对有关"古菌"、"生命树"和"真核细胞功能演化"的研究进展及挑战进行梳理,之后单独总结了当前中国的古菌研究现状,最后从"宏基因组"、"生物信息学方法"和"古菌的分离培养"三方面对通过构建古菌系统发育推动生命演化研究提出展望.
关键词: 古菌 生命树 真核细胞功能演化 宏基因组学 生物信息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克氏原螯虾对2种材质洞穴的选择和空间分布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文章通过观察人工养殖环境下,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aii)在堆积的竹筒和PVC管2种类型洞穴中的分布情况,分析比较了克氏原螯虾对2种洞穴的选择适应性和空间分布占比规律,不同洞穴内外的雌雄比例分布规律,及单一洞穴内虾的数量分布及雌雄比例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克氏原螯虾喜栖息躲藏于洞穴中(A组83.47%,B组89.87%),尤其喜栖息躲藏于竹筒洞穴中[B组竹筒(71.80%)和PVC管(11.63%)].垂直摆放洞穴的上下位置会影响克氏原螯虾分布,克氏原螯虾更喜欢在中下层和下层洞穴中躲藏,其分布数量由下而上依次降低.克氏原螯虾具有一雄多雌同居一穴的现象,不同垂直空间雌雄分布比例没有明显规律,但雌雄比最高分别出现在A组的最下层(3.43:1)和B组竹筒洞穴的最上层(2.86:1).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来源美人鱼发光杆菌美人鱼亚种菌株表型差异性分析
《海洋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美人鱼发光杆菌美人鱼亚种(Photobacterium damselae subsp.damselae)可感染多种海水养殖动物发病,为研究不同菌株之间的表型差异性,作者对不同来源的25株美人鱼发光杆菌美人鱼亚种菌株的溶血特性、生理生化特征、药物敏感性以及5种最敏感抗生素的最小抑菌浓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5株菌株在TSB培养基上均为白色不透明圆形菌落,TCBS培养基上菌落显绿色,直径为1~2 mm,革兰氏染色均为阴性;(2)25株菌对3% 胰胨水、无盐胰胨水、葡萄糖、肌醇、3%NaCl、ONPG以及精氨酸双水解酶等22种生化反应呈现出高度一致性,对于丙二酸盐、赖氨酸脱羧酶、尿素酶以及西蒙氏枸橼酸盐表现出明显差异;(3)所有菌株中仅有2株菌表现出 β 溶血,23株菌表现出 α 溶血;(4)25株菌对丁胺卡那、链霉素、复方新诺明、乙酰螺旋霉素以及苯唑青霉素5种抗生素均表现出耐药性;对萘啶酸、氟罗沙星、菌必治、头孢胺噻肟、盖伯斯林以及洛美沙星6种抗生素均表现敏感性;对恩诺沙星等27种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存在显著差异;(5)5种抗生素的MIC检测结果表明,25株菌对萘啶酸以及环丙沙星的MIC基本一致,浓度分别是2.5~10μg/mL以及低于2.5μg/mL,对多粘菌素B、氧氟沙星以及洛美沙星3种抗生素差异较大.通过本研究证实不同来源的美人鱼发光杆菌美人鱼亚种菌株表型特征存在明显差异.
关键词: 美人鱼发光杆菌美人鱼亚种 溶血性 抗生素耐药 生理生化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壳聚糖酶的基因克隆表达及酶学性质研究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作者从NCBI数据库中挖掘到来源于Butyrivibrio sp.MC2013的壳聚糖酶基因,命名为BUT,该壳聚糖酶基因大小为903 bp,编码301个氨基酸。通过NCBI数据库和进化树比对发现,该壳聚糖酶(BUT)属糖苷水解酶46家族(后简称GH-46),与其它壳聚糖酶相似度为59%,是一种新型的壳聚糖酶。序列经密码子优化后进行全基因序列合成,与表达载体pET21a(+)连接构建重组质粒p ET-21a-BUT,转入大肠杆菌E.coli BL21(DE3)表达宿主,进行诱导表达。所得重组壳聚糖酶通过Ni-NTA亲和层析进行纯化,SDS-PAGE确定其蛋白分子量为35 kDa,DNS法测定其酶活为146.0 U/mg。对BUT酶的酶学性质进行探究,结果表明BUT酶最适温度和pH分别为45℃、8.0,在中性偏碱性条件下稳定性较强。Mn~(2+)对其酶活力具有促进作用,SDS、Fe~(3+)、Cu~(2+)、Zn~(2+)等的抑制作用极强。通过TLC对其水解产物分析发现,BUT水解壳聚糖的产物是壳二糖、壳三糖和壳四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合浦珠母贝幼虫变态中的形态、器官变化及运动与摄食观察
《水生生物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合浦珠母贝幼虫至稚贝生长发育过程中其外部形态变化及内部器官改变的内在规律,掌握其形态和器官与运动和摄食行为之间的关联.在光学显微镜下对整个幼虫生长发育及变态过程中的外部形态、内部器官特征进行了系列观察和性状测量;利用非线性回归参数拟合,描述各形态性状生长特点及不同属性之间的联系;观察不同发育阶段其运动与摄食过程.结果显示,幼虫在正常生长过程中,其壳长生长方式为加速正增长、壳高为减速正增长、绞合线长为加速负增长,壳高相对于壳长的生长为快速生长、绞合线长相对于壳长为慢速生长.幼虫生长至壳长为(209.26±9.22)μm时,内部器官发生改变,面盘开始逐渐退化从而发育成鳃,斧足逐渐形成;壳长生长至(234.30±14.00)μm时,次生壳开始长出,外部形态逐渐向稚贝转变.稚贝阶段,其鳃丝长、鳃丝间距和鳃丝数量相对于壳长的生长均表现为慢速生长.幼虫在水中的运动和摄食过程主要依靠面盘外周纤毛的摆动来完成,俯视观幼虫绕不规则圆沿顺时针方向运动,垂直观幼虫螺旋上升或下降.稚贝阶段,依靠斧足的往复伸缩来完成爬行,依靠鳃的过滤完成摄食.在幼虫变态过程中,面盘退化至鳃具备滤食功能期间,变态幼虫运动功能降低,摄食能力丧失,依靠自身能量储备来完成生长和器官发育,这一过程是苗种培育中的重要关键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