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浙江省油菜主产区氮、磷、钾肥效应与土壤测试值关系
《浙江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浙江省2006—2008年油菜"3414"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油菜预设最佳施肥处理(N2P2K2)产量从1 665 kg/hm2至3 200 kg/hm2间变异,较低产量水平试验土壤pH偏酸、土壤速效钾含量较低。浙江省油菜施肥平均增产率氮(117.5%)>磷(45.1%)>钾(7.3%),单位N,P2O5,K2O平均增产油菜籽以P2O5(7.0 kg)>N(4.7 kg)>K2O(1.7 kg),不同土壤类型氮、磷、钾肥的效应有较大差异。油菜缺素处理相对产量与土壤测试值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缺氮区相对产量与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有显著的相关性,土壤有机质和全氮测试值可作为氮肥推荐施肥的指标,而土壤有效磷、速效钾与缺磷区相对产量、缺钾区相对产量相关性较差,只有50%试验点土壤有效磷与缺磷区相对产量有相关关系,70%的试验点土壤速效钾含量与缺钾区相对产量呈显著相关性,表明现有土壤有效磷、土壤速效钾测试方法对指导施肥有一定的局限性,进一步的研究需对不同土壤类型制订相应的指标体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蓝型油菜分子距离与杂种优势和产量表型的相关分析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RAPD分子标记研究油菜亲本间的遗传距离与F1杂种优势和产量表型之间的关系,为科学合理筛选双亲配组,获得强优势高产组合提供依据.根据18个RAPD引物对38份甘蓝型油菜品种进行分析,用获得的97条高分辨率多态性条带进行遗传聚类,在相似系数约0.65处所有材料被划分为中国双高品种、中国双低品种、欧洲和加拿大春油菜以及欧洲和加拿大冬油菜4大类群;从不同类群中选取来自不同产区的9个品种,采用半双列杂交产生的36个组合进行产量鉴定和性状考察.结果表明:1)按36个组合分析,遗传距离与产量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均无显著相关(r=0.032和-0.042),但单株产量与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间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778和0.718,均呈极显著相关;2)按10种组合类型分析,遗传距离与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之间的相关系数则为0.789和0.659,分别达极显著和显著水平;平均产量与超亲优势的相关系数为0.606,达显著水平;3)产量前10位的组合中,中×欧组合占了6个,优势强度和产量表型均优于其他类型组合,尤其中×欧春组合优势和产量最为突出;4)分析10个高产组合的优势来源,分别有9个和8个组合的单株角果数和千粒质量呈正向优势,4个组合粒数/粒质量表现出优势互补.说明单凭品种间分子距离不足以准确预测油菜杂种优势和决定亲本配组;中×欧组合类型中获得强优势高产F1杂交种的机率较大;综合考虑杂种优势、产量水平、品质特性和生育期适应性,认为在我国长江流域油菜杂交种的选育中,应优先利用国外双低春油菜品种基因资源.同时,注重选择单位面积角果数和千粒质量同时有显著正向优势或千粒质量和角果粒数互补优势明显的组合类型.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遗传距离 杂种优势 随机扩增DNA多态性(RAP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杏鲍菇担孢子交配型的鉴定分析
《浙江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单孢稀释法,显微镜下观察分离得到72个杏鲍菇有性孢子单核体,通过单核两两交配,观察到3种典型的菌落形态,初步得到4种不同的交配型单核菌株;应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初步确定的四种不同交配型单核菌丝进行DNA指纹分析,筛选得到7条引物进行扩增,结果显示共计扩增出56条清晰易辨的多态性DNA条带,其中4个菌株共有条带9条,多态性条带47条,结果表明所得到的单核菌株确定为4种不同的交配型;ISSR分子标记技术可以作为食用菌单核菌株鉴别及指纹分析的有效工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个新水稻温敏感叶色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及其基因分子定位
《植物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粳稻品种嘉花1号(Oryza sativa L.ssp.japonica' Jiahua No.1')种子经60Coγ射线辐照处理的后代中,发现了1个低温敏感叶色突变体mr21。在较低温度(<25.0°C)条件下,该突变体幼苗叶色呈黄色;随着温度逐渐升高,叶色由黄转绿,其临界温度约为27.5°C;在低温条件下,突变体幼苗总叶绿素含量以及叶绿素a、b的含量均较野生型嘉花1号明显下降,表明该突变体的叶色性状具有明显的温敏感性。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体叶色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暂将该突变基因命名为thermo-sensitive leaf-color1(tsl-1)。以该突变体与籼稻9311(Oryza sativa L.ssp.indica' 9311')杂交的F2代分离群体作为定位群体,利用SSR分子标记将tsl-1基因初步定位在水稻(Oryza sativa)第1号染色体短臂上的MM1799与RM8132分子标记之间,其遗传距离分别为2.4cM和3.0cM;然后,进一步利用扩大F2代群体及新发展的分子标记将tsl-1基因定位在分子标记InDel2与InDel4之间的198kb内。研究结果为今后对该基因的克隆和功能分析奠定了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绍兴鸭微卫星DNA遗传多样性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鸭的6个高度多态且分布在不同连锁群上的微卫星标记,对原种绍兴鸭种群中48个体和青壳II系绍兴鸭种群中34个体分别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检测到152个等位基因,每个微卫星座位上等位基因数介于20~30,基因频率分布在0~0.2,在两个种群中每个微卫星标记的杂合度及多态信息含量均在0.8以上。原种绍兴鸭在3个座位上处于Hardy-Weinberg不平衡状态,而青壳II系绍兴鸭在2个座位上处于Hardy-Weinberg不平衡状态,而且它们都在AY493314座位处于Hardy-Weinberg不平衡状态。研究结果表明:原种绍兴鸭与青壳II系绍兴鸭群体内均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场核磁共振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快速检测掺假牛乳
《农业工程学报 》 2010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掺假牛乳样品为低场核磁共振检测对象,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分析处理Carr-Purcell-Meiboom-Gill(CPMG)序列的检测数据,旨在探求一种能有效分析处理样品弛豫数据的快速方法,并用于牛乳品质的监控。对几种常见掺假形式的(掺入水、食盐、尿素、豆浆等)牛乳样品、复原乳以及纯牛乳样品进行了检测和评价。试验结果表明:纯牛乳和掺入不同物质的掺假牛乳在主成分得分图上可以得到很好的区分;纯牛乳、复原乳及其混合乳也得到了有效的辨识;同时各种掺假牛乳样品随掺假物质的掺加比例在图中呈规律性分布。PCA法可用于快速分析处理低场核磁共振数据,低场核磁共振结合PCA法在乳制品的质量控制及评价中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关键词: 主成分分析法(PCA) 无损检测 品质控制 低场核磁共振(LF-NMR) 掺假牛乳 CPMG序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辛辛那提弧菌选择性鉴别培养基的研制
《微生物学通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设计开发一种更适用于海产品重要致病菌——辛辛那提弧菌快速筛选与检测的选择性鉴别培养基(VciDM)。基于辛辛那提弧菌特有的综合酶系统及其代谢特点和对某些抑菌剂的抵抗力,设计开发出一种VciDM,用于辛辛那提弧菌的反复检验,对VciDM的显色效果、平板效率、灵敏度和特异性进行评价。VciDM对辛辛那提弧菌具有较好的选择性和特异性;在37°C±0.1°C培养16-24h,辛辛那提弧菌菌落为黄色;其他致病菌菌落呈绿色或不生长;VciDM对辛辛那提弧菌的出菌率高,为(82.14±4.45)%;VciDM的检出限为101CFU/mL;与常规方法相比,结果易于观察,减少了溶藻弧菌等常伴弧菌的干扰,省去了TCBS分离培养后的生化试验,降低检测成本,减少工作量,具有更高的检测效率和鉴别能力。VciDM平板可以对辛辛那提弧菌进行快速监测。
关键词: 辛辛那提弧菌 快速筛检 选择性鉴别培养基 致病性弧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高温非酶途径的秘鲁鱿鱼内源性甲醛的控制
《水产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甲醛(FA)为指标筛选确定了秘鲁鱿鱼抑制剂种类,分析了抑制剂作用特性,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设计优化了FA抑制剂组合和作用浓度。结果表明,柠檬酸(CA)、CaCl2、MgCl2、茶多酚(TP)、桑叶黄酮(MF)能有效抑制秘鲁鱿鱼肌肉和上清液高温FA形成,Na2SO3、Fe2++Asc、Fe2++Cys促进鱿鱼FA的生成。低浓度CA、CaCl2和TP能减少鱿鱼上清90%以上的FA,最佳抑制浓度分别为10mmol/L、10mmol/L和0.1%。抑制剂CA、CaCl2、MgCl2能显著减少鱿鱼高温氧化三甲胺(TMAO)分解生成FA、二甲胺(DMA)和三甲胺(TMA),而TP和MF能有效结合鱿鱼高温生成的FA。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FA抑制剂组,即为0.04%TP、10mmol/CaCl2。该复合抑制剂能显著降低鱿鱼片中的FA和DMA含量,对蛋白含量无显著影响。结果表明,复合抑制剂对鱿鱼等水产品加工中FA控制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K88菌毛及其在仔猪断奶腹泻预防制剂开发中的应用
《浙江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K88大肠杆菌是引起仔猪断奶后腹泻(PWD)的主要病原。现有商业疫苗通过母猪免疫能有效控制新生仔猪大肠杆菌性腹泻,而对PWD却难以奏效。口服疫苗能诱导肠粘膜产生局部抗体,阻止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粘附,进而预防PWD。从分子水平认识K88菌毛及其受体的生物学特性,对口服疫苗的研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概述国内外关于K88菌毛基本特性、蛋白亚基及受体的研究,就K88菌毛在PWD预防制剂研发中的应用的进展作了综述,并探讨分析了口服基因工程细菌疫苗和植物疫苗的前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