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即食鸡骨泥贡丸加工技术研究
《浙江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感官评分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考察了鸡胸肉、鸡骨泥、肥膘和马铃薯淀粉的添加量对贡丸品质的影响,建立即食鸡骨泥贡丸的加工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各主要原料的最佳添加比例分别为:鸡胸肉75%、骨泥5%、肥膘5%、马铃薯淀粉10%。按照最佳配方生产的即食鸡骨泥贡丸弹性好、风味佳、营养丰富且无明显骨渣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野生二粒小麦导入普通小麦抗白粉病基因MlWE27的鉴定和分子标记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白粉病菌(Blumeria graminisf.sp.tritici)引起的小麦白粉病是严重影响小麦安全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本研究将来自以色列的野生二粒小麦(Triticum dicoccoides)WE27的坏白粉病基因通过杂交和连续回交,导入普通小麦遗传背景中,育成高抗白粉病小麦新品系3D256(其系谱为燕大1817/WE27//农大015/3/941,F6)。将3D256和高感小麦白粉病的普通小麦品系薛早配制杂交组合,对其F1、F2分离群体和F3家系进行白粉病抗性鉴定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3D256携带抗白粉病显性单基因,暂命名为MlWE27。利用集群分离分析法(BSA)和分子标记分析,发现3个SSR标记(Xwmc243、Xwmc154和Xbarc318)、1个EST-SSR标记(Xdp357)、1个AFLP转化的SCAR标记(XCAUG1)和1个RFLP探针转化的STS标记(XWG516-1)与抗白粉病基因MlWE27连锁,在连锁图上的顺序为Xdp357-MlWE27-XCAUG1-XWG516-1-Xwmc243-Xwmc154-Xbarc318。利用中国春缺体-四体系、双端体系和缺失系将抗白粉病基因MlWE27定位于染色体2B短臂的末端Bin0.84-1.00上。这一普通小麦抗白粉病种质资源的创制及其连锁分子标记的建立为小麦抗病基因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基因积聚和分子育种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
关键词: 普通小麦品系3D256 野生二粒小麦 抗白粉病基因MlWE27 分子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褐藻提取物与复合磷酸盐对中国对虾保水效果的比较
《水产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比较了市售褐藻提取物与水产品加工中常用复合磷酸盐的保水效果。选择浸泡增重率、解冻损失率、蒸煮损失率和出品率为主要指标,全面衡量保水剂的保水效果,并通过测定蒸煮后虾仁的质构和色差进一步评价保水剂对虾仁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粘度为55mPa.s的1%褐藻胶低聚糖浸泡处理的虾仁其浸泡增重率为11.7%,显著高于3%复合磷酸盐处理的6.3%(P<0.05),且冻藏10d后其解冻损失率明显低于复合磷酸盐处理的虾仁,蒸煮损失率和出品率无明显差异(P>0.05);冻藏20d后解冻损失率仍可保持浸泡增重的7.2%,而复合磷酸盐为5.1%,其蒸煮损失率虽高于复合磷酸盐,但仍低于其它处理组,出品率与复合磷酸盐无明显差异,且蒸煮后虾仁的色泽较鲜艳,而复合磷酸盐处理的虾仁略微发白。由此可见,粘度为55mPa.s的褐藻胶低聚糖对虾仁的保水效果可与复合磷酸盐相媲美,且在某种程度上保水效果优于复合磷酸盐。因此,粘度为55mPa.s的褐藻胶低聚糖有望开发成新型安全高效的无磷保水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生态环境因子的温郁金道地性研究
《中药材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生态环境因子与温郁金药材产量及品质的相关性,揭示环境因素对道地性形成的作用效应。方法:在SPSS中运用典型相关分析药材产量及品质组分别与气候组、土壤条件组的相关关系。结果:温郁金药材产量及品质与气候因素、土壤条件间相关性均有两对典型变量模型反映,典型相关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对药材产量及品质起主要影响效应的生态环境因子有:5~6月平均温度、8~10月高温(高于35℃)天数与降雨量、年均降雨量、海拔、土壤速效钾含量。结论:研究初步筛选出影响温郁金药材道地性形成的生态环境因子,为揭示温郁金道地性提供了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集约化稻田养分均衡调控研究
《浙江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中国东南地区稻田,养分的非均衡化和高强度的投入引起稻田土壤质量退化、水体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量对集约化稻田水稻叶片SPAD值、产量、养分含量、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叶片SPAD值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不同生育期SPAD值差异显著,分别为分蘖期>抽穗期>灌浆期。在N,K肥不同水平的处理下,水稻产量有明显的变化,并得出施用N,K肥的阈值,即在施氮处理225 kg/hm2和施钾处理180 kg/hm2水平下水稻的产量达到最大值,而磷肥施用增产效果不显著,这可能与该地土壤速效磷的含量较高有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超高压对秘鲁鱿鱼肌原纤维蛋白凝胶特性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秘鲁鱿鱼(Dosidicus gigas)是一种高产量、低价格、低品质的海洋渔业资源,由于其肉质粗糙,还有酸、苦、涩等不良风味,使秘鲁鱿鱼的资源化利用成为一个难点问题。本研究以秘鲁鱿鱼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肌原纤维蛋白凝胶的硬度、弹性、电泳图谱等,研究了超高压对其凝胶特性的影响,并比较了其与热诱导凝胶的差异。结果表明,超高压300MPa、10min时,秘鲁鱿鱼肌原纤维蛋白凝胶弹性达到最大值1.43;超高压300MPa、25min时凝胶弹性为1.42;超高压400MPa、25min时凝胶硬度达到最大值52.5g;300MPa、保压25min时凝胶强度达到最高值68.4g。不添加TG-B型谷氨酰胺转氨酶(TGase)时,秘鲁鱿鱼肌原纤维难以形成热诱导凝胶;添加了2%TGase的热诱导凝胶硬度较高,可达到74.74g,但凝胶弹性仅为0.90,凝胶强度为67.0g,与超高压诱导凝胶的强度相近。研究表明,超高压具有促进凝胶形成和改善凝胶特性尤其是凝胶弹性的作用,可以成为替代热处理的一种秘鲁鱿鱼鱼糜制品生产的新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